导读:本文包含了地面交通振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动力吸振器,道岔,钢轨接头,地面振动
地面交通振动论文文献综述
Georges,KOUROUSSIS,Sheng-yang,ZHU,Bryan,OLIVIER,Daniel,AINALIS,Wan-ming,ZHAI[1](2019)在《轨道局部缺陷引起的城市轨道交通地面振动——应用动力吸振器作为减振措施(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动力吸振器理论提山一种控制城市轨道交通地面振动的有效措施。创新点:1.确定动力吸振器安装在车辆或轨道上的最优位置和动力学参数;2.采用提出的两步分析法真实模拟布鲁塞尔有轨电车在通过轨道局部缺陷时引起的地面振动;3.探明动力吸振器安装在车辆或轨道上对控制地面振动的有效性。方法:1.通过对列车-轨道耦合动力学系统进行模态分解,得山在不同位置安装动力吸振器的最优动力学参数;2.采用所提出的两步法预测不同工况下城市轨道交通的地面振动:首先建立多体车辆与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计算作用在土体上的动力作用,然后建立叁维土体有限元模型,模拟动力作用引起的地面波传播及周边的地面振动。结论:将动力吸振器安装在车辆上是降低城市轨道交通地面振动的有效措施。(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期刊2019年02期)
陈桂媛[2](2018)在《高架轨道交通车致地面微振动的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轨道交通凭借其运量庞大、安全可靠、运行准时、无交通堵塞等优点,近年来在我国得到蓬勃发展。高架线路施工周期短、维修养护方便、线路布置灵活,是城市轨道交通中重要的线路敷设形式。城市轨道交通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同时,也为交通沿线的生活、生产及科研场所等带来了振动污染。为了减小轨道交通振动污染对线路附近精密仪器生产设备的影响,有必要对轨道交通车致地面微振动进行预测,以便在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与设计阶段就采取合理有效的减振措施。本文以拟建厦门轨道交通4号线对厦门天马微电子厂房的振动影响为工程背景,针对城市高架轨道交通车致地面微振动展开预测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调研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情况,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了城市轨道交通环境振动问题的研究现状,对环境振动评价指标及控制标准进行了简单介绍。(2)结合解析方法与有限元方法,建立了频域内的1/2车辆-轨道-桥梁垂向耦合振动振源模型,以轮轨高低组合不平顺为激励,计算了地铁B型车以不同速度通过30m混凝土简支箱梁时的轮轨动态接触力及桥梁支座反力。(3)针对4号线规划线路与微电子厂房之间的场地土展开振动传递特性现场试验,利用重型卡车激励和人工锤击激励,实测了地面振动的传播规律。建立了桥墩-桩基-土体振动传递路径有限元模型,利用试验结果对有限元模型中的土体参数进行了修正。(4)将振源模型中的桥梁支座反力作为激励施加于振动传递路径模型中的桥墩顶部,计算求解得到了高架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引起的地面微振动响应。基于计算结果,分析了地面振动的传播衰减规律,并讨论了地基土性质、基础形式和行车速度等因素对地面振动响应的影响。计算结果可为城市轨道交通的线路规划及敏感场所的减振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8-05-01)
唐吉意,林平[3](2018)在《列车通过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对地面振动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列车通过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时地面的振动特性及振动传递特性,以某一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为研究对象,对距离桥墩不同距离处同时进行振动测试,对结果进行频域特性分析,然后采用线性计权及Z计权进行1/3倍频程特性分析,并分析了分别采用这两种计权方式时,特征频率下振动的传递特性,最后进行了等效连续Z振级传递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列车通过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时,地面的振动加速度主要分布在0~200 Hz频率范围内,且振动加速度峰值主要分布在60~80 Hz频率范围内;在线性计权下,地面的振动加速度级全局峰值均出现在频率63 Hz处,局部峰值均出现在频率为4 Hz处;在Z计权下,地面的振动加速度级全局峰值均出现在50~63 Hz范围内,局部峰值均出现在频率为4 Hz处;振动由桥墩底部沿地面传递过程中,随着与轨道中心线距离的增加,地面振动加速度级不断减小,且衰减速度随距轨道中心线距离的增大而减小。(本文来源于《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张琼,雷军,赵永红,肖彦君[4](2017)在《地铁及地面交通频率对地表环境振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铁周边地面环境振动的大量实际观测数据分析显示,地面振动大小与源频率成分有关.但是实际振动观测受周围环境振动影响较大,为了从理论上解释地铁以及地面交通源频率成分对地表环境振动的影响,本文通过二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来研究1~20 Hz激振源分别作用于地面和地下,以及地下与地面同时加载这叁种情况下地面的振动加速度响应.通过与地面实际观测资料对比,得出结论:(1)由于地铁或地面交通与地层的耦合振动,使得存在一个特定的频率,当载荷以该频率输入时地面的振动最大,当载荷频率小于或大于该频率的时候,地面振动减小;(2)本文对应的地层模型情况下,随着距离的增加,当源频率低于5 Hz时,地面振动衰减缓慢,当源频率高于8Hz时,地面振动衰减快;(3)在地层不同位置激发振动,地表的最大反应频率不同.(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进展》期刊2017年06期)
胡皓宇[5](2017)在《城市地面轨道交通致建筑振动的分析评价及肥槽减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轨道交通技术的进步,我国公共轨道交通的建设与运营已经迈上井喷式发展的新台阶。与此同时,轨道交通沿线的建筑内环境振动问题也日趋严重,对房屋使用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本文将采用有限元方法和现场试验等手段研究城市地面轨道交通对室内环境振动产生的影响,并尝试设计一种新型的肥槽减振措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开展环境振动相关标准及规范的对比研究。从标准依赖性、适用条件、振动评价量、振动限值、振动测量条件等方面分析条文内容的异同,并基于有关算例深入研究各标准及规范的优劣,为室内环境振动的测量和评价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为相关标准及规范的编写和修订提出了中肯的意见。然后,基于动力有限元方法研究轨道交通振动在地基中的传播规律和建筑环境振动规律。研究内容包括地基振动响应与振源距离、土参数、振动方向及振源频率的关系。研究结论表明,土中竖向加速度随振源距离增大呈现波浪式或阶梯式的衰减趋势,且地基土模量会显着影响共振频率。此外,依据现有的振动评价方法推导了基于多测点响应反演的人工激励时程。笔者还建立了轮轨激励—地基—结构有限元模型探讨建筑环境振动的规律。研究内容包括地面轨道交通的振动影响范围,不同结构体量、楼板频率对室内振级的影响。结论表明,结构内竖向总振级远高于水平总振级,且二者均随振源距离增大而减小,楼板的固有频率将显着影响竖向振级,但不影响水平振级,结构体量对室内振级的影响可达5dB,因此不应忽略小型建筑的振动评估。最后,设计了基坑肥槽的减振方案,通过实验体现场实测数据与理论计算对比验证了其可行性。采用有限元手段着重探讨地面轨道交通荷载作用下地下室外墙与基础底板的振动传导情况,以及地下室外墙对竖向及水平振动的传导情况。结果表明,地下室外墙周围土体中的竖向振动极大地影响了上部结构的振级水平。在确保工程可实施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设计了基坑肥槽的减振方案,并对比分析北京某地铁车辆段沿线的现场基坑实验体实测数据与有限元计算的理论结果,证明该肥槽减振措施具有较好的减振性能,可在地面轨道交通沿线的各种建筑工程中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7-06-01)
侯晋,李双,袁国清,蒋伟康[6](2014)在《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地面振动测试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的开通运行对线路周边的振动环境产生的影响,采用高灵敏度加速度传感器,测试了各种工况下特征断面的地面振动响应。在时域和频域内,比较分析了列车速度、轨道埋深、距离及周边环境对轨道交通引起的地面振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列车通过时传递到地面振动能量主要集中在50~80Hz,在1/3倍频程分析中,63Hz频段的振动最为明显;随着测点距轨道中心线距离的增加,列车通过引起的地面振动逐渐衰减,本次测试中,不同工况的测量断面下,地面振动平均振级均低于《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 10070—88)规定的限值。(本文来源于《环境污染与防治》期刊2014年10期)
宋琪[7](2014)在《地铁、地面交通振动荷载作用下北京正阳门古建筑的动力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古建筑经过几百年的朝代更迭和岁月风雨的消磨,已变得破旧脆弱,而随着城市交通建设的飞速发展,交通引起的环境振动对古建筑危害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交通振动引起的古建筑的动力响应研究是当下极其重要、迫切的古建筑保护课题,无论是理论研究成果还是现场实测分析经验都将对古建筑保护和修缮起到指导与规范作用。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阳门城楼及箭楼为振动研究对象,通过理论研究计算得到了在正阳门地区地面交通车辆振动和地下地铁列车振动影响下城楼及箭楼的动力响应特性。首先,对正阳门地区交通振源进行实地调察分析。通过现场交通调查,对地面交通车流进行统计,总结该地区地面各条交通线路中不同类型车辆的车流密度、相邻车辆之间的时间间隔等车流特性,从而分析得到地面不同类型车辆振源的分布特性。其次,基于交通调查得到的交通振源分布规律,对正阳门地区地面交通振动和地铁列车振动特性进行合理描述并推导其表达式。通过建立单一车辆动力模型,分别研究不同类型车辆的振动特性;结合现场交通调查得到的交通流量特性,总结每条交通线路上车辆的振动表达式;考察在红绿灯控制下的各条线路之间车辆的通行组合,从而得到地面交通振源的实际振动表达式;并对地面车辆振动的传播、衰减规律进行分析;基于正阳门地区交通调查的地面交通振源特性研究为古建筑的动力响应分析提供振源依据,是本文的创新性工作内容之一。考虑正阳门地区地层特性和地铁2号线位置特性,结合现有的地铁列车振动研究成果,分析地铁列车振源的传播、衰减特性。第叁,对正阳门地区地上、地下的交通振动场进行合理的迭加,为地上、地下交通振动对古建的共同影响提供振源依据。由于地面交通车辆振动与地铁列车振动的传播特性不同,以及与正阳门古建筑的空间位置的不同,两个振动场的迭加考虑了振动的传播方式、传播方向、衰减规律及引起古建筑的振动方向四个因素,得到了交通振动影响下地面任意一点的振动表达式,这也是本文的创新性工作内容之一。第四,基于上述正阳门地区地上、地下交通振源的研究成果,通过建立古建筑动力分析模型,合理修正模型的计算刚度系数,理论计算得到城楼及箭楼在不同类型交通振源影响下动力特性:(1)正阳门古建筑在交通振动影响下,建筑的振动位移、振动速度随建筑高度增高而变大;(2)地面交通振动引起的古建筑的水平方向振动明显,城楼顶层水平方向振动位移最大值为0.32mm,振动速度最大值为4.5mm/s,箭楼顶层水平方向振动位移最大值为0.28mmm,振动速度最大值为3.8mm/s;(3)交通振动影响下当古建筑的振动频率在1.7-2.3Hz之间时振动位移、速度幅值最大;(4)地面不同类型车辆振动对古建筑的影响不仅与车辆自身的振动特性相关,主要还取决于该线路中不同类型车辆的车流密度,车流密度越大对古建筑的振动影响越大。本文通过理论计算得到的正阳门古建筑振动特性规律与现场振动实测规律一致,说明了本文基于现场交通调查的交通振源特性研究方法和不同类型交通振源影响下古建筑的动力响应分析方法合理、可行,为古建筑在交通振动影响下的动力预测分析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思路。(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4-09-25)
赵方鸽,张玉红,王祥秋,余志杭[8](2014)在《轨道交通诱发地面振动实测研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地铁线路某区间段的地面振动进行现场实测,对比不同距离处地面振动的加速度时程曲线,运用快速傅里叶变换研究分析振动沿地面衰减规律,所得结论可为地面建筑减振隔振及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郑鑫,陶夏新,王福彤,谢礼立[9](2014)在《轨道交通地面振动衰减关系中局部放大现象形成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城市轨道交通引起的环境振动竖向位移衰减关系中局部放大现象的产生机理,将场地简化为弹性半空间单一覆盖层模型,采用传递矩阵法推导了频率波数域叁维层状场地竖向位移的动力格林函数。通过七个半空间与覆盖层的模量比,四个覆盖层厚度,七个激励频率,叁个覆盖层阻尼比等诸多因素对局部放大影响的分析,结果表明局部放大受埋藏的主要速度界面控制,局部放大区的位置和放大的强度与该界面两侧的模量比(波阻抗比)、覆盖层厚度、激励的频率及覆盖土层的阻尼比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速度界面的波阻抗越大,局部放大越强烈;给定其他条件,使直达的表面波与半空间表面折射波越接近同时到达的覆盖层厚度使局部放大越为明显,使两者波峰越靠近的激励频率会引起更为明显的局部放大;覆盖层阻尼比越小,局部放大越强烈。(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4年03期)
秦林,宗刚[10](2013)在《地面交通荷载引发的场地振动实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城市地面交通引发的场地振动进行现场实测,基于实测数据,在时域和频域内分别统计分析了公交车引发的振动随距离的衰减规律,统计结果表明,衰减速率在近振源区域明显大于远振源区域,振动的影响范围在距振源50m以内的区域;由公交车引发的振动在影响区域内的卓越频带为7~20Hz,其中心频率约为11Hz。最后,亦比较了采用面源荷载引发振动的地表响应经验公式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结果表明,经验公式在应用于本文的测试条件时,可能会低估振动水平。(本文来源于《公路》期刊2013年05期)
地面交通振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市轨道交通凭借其运量庞大、安全可靠、运行准时、无交通堵塞等优点,近年来在我国得到蓬勃发展。高架线路施工周期短、维修养护方便、线路布置灵活,是城市轨道交通中重要的线路敷设形式。城市轨道交通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同时,也为交通沿线的生活、生产及科研场所等带来了振动污染。为了减小轨道交通振动污染对线路附近精密仪器生产设备的影响,有必要对轨道交通车致地面微振动进行预测,以便在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与设计阶段就采取合理有效的减振措施。本文以拟建厦门轨道交通4号线对厦门天马微电子厂房的振动影响为工程背景,针对城市高架轨道交通车致地面微振动展开预测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调研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情况,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了城市轨道交通环境振动问题的研究现状,对环境振动评价指标及控制标准进行了简单介绍。(2)结合解析方法与有限元方法,建立了频域内的1/2车辆-轨道-桥梁垂向耦合振动振源模型,以轮轨高低组合不平顺为激励,计算了地铁B型车以不同速度通过30m混凝土简支箱梁时的轮轨动态接触力及桥梁支座反力。(3)针对4号线规划线路与微电子厂房之间的场地土展开振动传递特性现场试验,利用重型卡车激励和人工锤击激励,实测了地面振动的传播规律。建立了桥墩-桩基-土体振动传递路径有限元模型,利用试验结果对有限元模型中的土体参数进行了修正。(4)将振源模型中的桥梁支座反力作为激励施加于振动传递路径模型中的桥墩顶部,计算求解得到了高架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引起的地面微振动响应。基于计算结果,分析了地面振动的传播衰减规律,并讨论了地基土性质、基础形式和行车速度等因素对地面振动响应的影响。计算结果可为城市轨道交通的线路规划及敏感场所的减振设计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面交通振动论文参考文献
[1].Georges,KOUROUSSIS,Sheng-yang,ZHU,Bryan,OLIVIER,Daniel,AINALIS,Wan-ming,ZHAI.轨道局部缺陷引起的城市轨道交通地面振动——应用动力吸振器作为减振措施(英文)[J].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ScienceA(AppliedPhysics&Engineering).2019
[2].陈桂媛.高架轨道交通车致地面微振动的预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
[3].唐吉意,林平.列车通过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对地面振动影响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4].张琼,雷军,赵永红,肖彦君.地铁及地面交通频率对地表环境振动的影响[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7
[5].胡皓宇.城市地面轨道交通致建筑振动的分析评价及肥槽减振研究[D].清华大学.2017
[6].侯晋,李双,袁国清,蒋伟康.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地面振动测试与分析[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4
[7].宋琪.地铁、地面交通振动荷载作用下北京正阳门古建筑的动力响应[D].北京交通大学.2014
[8].赵方鸽,张玉红,王祥秋,余志杭.轨道交通诱发地面振动实测研究分析[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9].郑鑫,陶夏新,王福彤,谢礼立.轨道交通地面振动衰减关系中局部放大现象形成机理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4
[10].秦林,宗刚.地面交通荷载引发的场地振动实测分析[J].公路.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