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新型抗结核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结核分枝杆菌,莽草酸激酶,药物筛选,抗结核药物
新型抗结核化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王霞,朱宁屿,姜威,司书毅[1](2018)在《以莽草酸激酶为靶点的新型抗结核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莽草酸激酶是莽草酸途径中的关键蛋白,对结核分枝杆菌的生存至关重要。本研究首先建立了结核分枝杆菌莽草酸激酶(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shikimate kinase,Mt SK)抑制剂筛选模型,然后与耻垢分枝杆菌表型筛选方法联用,对12万个化合物进行筛选,最终发现了1个对Mt SK蛋白有抑制作用且同时抑制耻垢分枝杆菌生长的化合物—IMB-T5297[(E)-3-(3-(3-氯-5-甲氧基-4-(丙-2-炔-1-基氧基)苯基)丙烯酰基)-6-甲基-2H-吡喃-2,4(3H)-二酮]。体外酶促反应抑制实验表明,化合物IMB-T5297对Mt SK的半数抑菌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为1.745μg·mL~(-1)。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IMB-T5297与Mt SK蛋白的亲和力KD值为2.151×10-5 mol·L-1。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化合物与蛋白的分子对接模型,初步分析了化合物IMB-T5297与Mt SK的作用位点,并对其中预测的5个关键氨基酸位点进行了突变研究。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3-(4,5-dimethyl-2-thiazolyl)-2,5-diphenyl-2-H-tetrazolium bromide,MTT]实验表明,化合物IMB-T5297对哺乳动物细胞的毒性很低。体外抗结核活性实验表明,化合物IMB-T5297对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H37Rv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为49.723μg·mL~(-1)。综上所述,虽然化合物IMB-T5297的抗结核活性较弱,但对Mt SK抑制作用较强,通过结构改造可能成为新的抗结核先导化合物。(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王霞,朱宁屿,姜威,司书毅[2](2017)在《以莽草酸激酶为靶点的新型抗结核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主要致死性疾病之一。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随着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氟喹诺酮等抗结核药物的发现以及联合治疗方案的推广优化,使得结核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曾一度大幅下降。但近年来随着艾滋病的广泛传播和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的不断加剧,以及吸毒,贫困及人口流动等因素的影响,全球范围内结核病的疫情骤然恶化。然而,近几十年来仅有强生公司的新型结核分枝杆菌ATP合酶抑制剂Sirturo(bedaquiline,贝达喹啉)和日本大冢公司的Deltyba(delamanid,地依麦迪)两种抗结核药物被批准上市,但目前已有耐药菌株出现和引起副作用的报道。因此发现新的高效低毒的抗结核药物刻不容缓。通过查阅文献,我们发现莽草酸途径(shikimate pathway)是细菌、真菌、藻类和高等植物合成芳香族氨基酸、叶酸、泛醌、分枝菌酸、萘醌等必需物质的一条重要代谢途径。据文献报道该途径如果被阻断,结核分枝杆菌生长则被完全抑制。莽草酸途径只存在于细菌、真菌、藻类和植物中,而人体须从外界环境摄取必需芳香族氨基酸,体内不存在该途径。因此以此途径中的关键酶作为抗结核靶点,选择性较高,可能对人体无害。在本文中,我们以结核分枝杆菌莽草酸途经中的莽草酸激酶(SK)作为靶点,建立了一种莽草酸激酶抑制剂的筛选模型。我们首先以耻垢分枝杆菌mc~2155作为检定菌,对本室保存的的12万个化合物进行细胞水平的抗菌活性评价,得到300个阳性化合物样品的结构。随后从结核分枝杆菌基因组中扩增出aroK基因(RV2539c),利用构建的原核表达系统pET30a-SK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了莽草酸激酶蛋白。采用Promega公司的荧光试剂盒法建立了酶水平的SK抑制剂高通量筛选模型,利用该模型对以上筛选到的300个化合物进行复筛,得到3个对SK蛋白有抑制作用的阳性化合物。体外酶水平实验表明,化合物WX-316、WX-317、和WX-318对结核分枝杆菌SK表现出抑制作用,IC_(50)值分别为4.489μg/ml、34.52μg/ml、2.646μg/ml。MTT实验表明,化合物WX-316、WX-317、和WX-318对哺乳动物细胞的毒性很低。SPR实验表明化合物WX-318与SK蛋白具有较好的亲和力。这叁个化合物对莽草酸激酶的抑制作用均为首次报道,为发现新型抗结核分枝杆菌药物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抗生素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7-11-22)
王邦兴[3](2015)在《抗结核新型化合物的筛选、初步评价及表面展示SIV Gag抗原的重组耻垢分枝杆菌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核病(Tuberculosis, TB)是全球危害最大的传染病之一。耐药TB的出现及TB与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共感染使人类对抗TB新药的需求更为迫切。然而传统的抗TB药物研发模式所需周期长、成本高,在长达40多年的时间里,没有抗TB新药诞生。本实验利用新型的抗TB药物筛选模型,成功的筛选到一种化合物(5k),在体内和体外的评价中都表现出良好的杀菌活性。利用该模型,可以在体内外连续检测同一样品,实验过程中不需要添加任何底物,仅需3-5天便可以对药物活性进行快速评价,灵敏度高,重复性强。在活性检测中:使用无抗性的自主发光的H37Ra (Selectable Marker-free Autoluminent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H37Ra, UAIRa)对一系列化合物进行初筛,筛选出包括5k在内的数十个具有体外杀菌活性的新型化合物;用无抗性自主发光的H37Rv (Selectable Marker-free Autoluminent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H37Rv, UAlRv)对这些化合物的杀菌活性做进一步验证,发现5k的体外杀菌效果较好;并且对于临床耐药菌株,5k也有较好的杀菌活性。在体内对于药物活性的检测中,使用不同剂量的5k对感染UAIRa的BALB/c小鼠进行治疗,发现5k在体内也表现出较强的杀菌效果,其杀菌效果与药物剂量呈正相关性,并且没有表现出体内毒性。初步的体内评价表明5k有希望成为抗TB新药。自人类首次发现艾滋病以来,科研人员一直致力于研发一种安全有效的HIV疫苗。科研人员经过30多年潜心研究,提出HIV疫苗需要诱发机体多重免疫反应。这样,疫苗诱导产生的抗体可以在病毒感染时中和部分病毒,其后以细胞免疫应答为主的免疫反应能够清除被病毒感染的细胞,从而降低HIV载量,并减少HIV的传播效率,达到预防与治疗的双重目的。近年来,由于性传播途径成为HIV传播的主要方式,所以能够诱发机体粘膜免疫反应的分枝杆菌疫苗载体在疫苗研发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将HIV-1的Env抗原展示在耻垢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smegmatis, Msmeg)表面,构建HIV疫苗,检测发现,该疫苗可以诱发机体长期的粘膜免疫反应,并且抗原表达在表面的免疫效果好于抗原表达在胞内。对HⅣ患者体内的免疫应答和病毒载量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只有当针对Gag的反应更强时,病毒载量才会下降。基于以上成果,本实验选择了叁种不同载体蛋白的表面展示系统,在新型的无任何毒力的Msmeg疫苗载体的表面展示SIV Gag抗原,构建重组菌株。(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5-05-01)
李聃,盛莉,赵曼曼,刘鑫,杨爽[4](2015)在《新型抗结核化合物TBI-166在比格犬体内的生物利用度》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比格犬血浆中TBI-166的LC-MS/MS测定方法,研究比格犬口服TBI-166的血浆药代动力学特征和生物利用度。方法比格犬血浆样品中加入TBI-166和内标普萘洛尔后经乙腈沉淀蛋白。HPLC分离采用Symmetry C8(2.1 mm×50 mm,3.5μm)柱,流动相为含0.1%甲酸的乙腈-水,梯度洗脱,流速为0.2 ml/min质谱检测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选择反应监测(SRM)模式检测m/z 590→478(TBI-166)和m/z 260→183(普萘洛尔,内标)。应用上述LC-MS/MS方法测定比格犬口服TBI-166(3 mg/kg)和静脉注射(0.5 mg/kg)后的血浆药物浓度,用Win Nonlin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和绝对生物利用度。结果比格犬血浆中TBI-166在2~1000 n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日内和日间精密度<10%、回收率>98.6%、无明显基质效应且血浆样品稳定性好。雌雄比格犬口服TBI-166(3mg/kg)后血药浓度分别于(4.4±3.5)和(1.4±0.5)h达峰,血药峰浓度分别为(122.0±34.6)和(65.4±2.3)ng/ml,AUC(0-t)为(2615.1±1524.4)和(897.2±318.6)h·μg/L。雌雄比格犬静注TBI-166(0.5mg/kg)后t1/2z为(112.9±25.3)和(69.6±35.3)h、CL为(0.3±0.1)和(0.2±0.1)L/(h·kg)、AUC(0-t)为(3222.4±1656.2)和(1798.0±729.2)h·μg/L。雌雄比格犬口服TBI-166生物利用度分别为13.5%和8.3%。结论本研究建立了比格犬血浆中TBI-166的LC-MS/MS测定方法,该方法准确、简便、灵敏。比格犬口服TBI-166后体内消除较慢,具有一定性别差异,生物利用度为8.3%~13.5%。(本文来源于《国际药学研究杂志》期刊2015年02期)
卢久富,白跃飞,周鹏[5](2015)在《新型芳醛并苯甲酰腙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结核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氨基-5-取代苯甲酸甲酯或2-氨基-5-哌啶基苯磺酰胺为起始原料,经酰化、胺基化、肼解和缩合反应合成了10个新型的芳醛并苯甲酰腙类化合物(8a~8i或Ⅳ),其结构经1H NMR和ESI-MS表征。初步研究了8a~8i和Ⅳ的抗结核活性。结果表明:8c对结核分枝杆菌H37Rv和草分枝杆菌1180的MIC分别为9μg·m L-1和11μg·m L-1,与阳性对照药异烟肼(7μg·m L-1和8μg·m L-1)和利福平(8μg·m L-1和10μg·m L-1)的抑制活性相当。(本文来源于《合成化学》期刊2015年01期)
杨佳丽[6](2014)在《新型抗结核化合物3277-3的作用靶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近来由于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以及结核分枝杆菌和人免疫缺陷病毒的双重感染使得结核病的防治变得更加困难,寻找新的抗结核药物靶标,开发新型的抗结核药物变得迫在眉睫。3277-3为本实验室筛选得到的全新结构的抗结核活性先导物,其对敏感和耐药的结核分枝杆菌均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但其作用靶标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构建海分枝杆菌基因随机高表达文库以及3277-3耐药突变菌株基因组序列测定两种途径,寻找和确认新型抗耐药结核杆菌候选物3277-3的作用靶标。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构建与结核分枝杆菌同源性高、安全性好的海分枝杆菌基因随机高表达文库,为筛选3277-3的靶标奠定基础。研究利用单cos黏粒pJRD215和pJDC16构建了双cos位点黏粒;采用双cos位点黏粒和噬菌体包装的方法构建了海分枝杆菌的基因随机高表达文库,得到文库菌落数约为3000个;利用四种己知作用机制的抗结核药物对海分枝杆菌基因随机高表达文库用于药物靶标发现的可行性进行验证,筛选得到D-环丝氨酸和环丙沙星的靶标基因ddlA和gyrA,与其被证明的作用靶标相一致。初步证明海分枝杆菌基因随机高表达文库可以用于部分抗结核活性化合物的作用靶标的研究。第二部分是筛选3277-3的海分枝杆菌耐药突变菌株,通过耐药突变株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发现和确认其可能的作用靶标。研究采用紫外线诱变海分枝杆菌,筛选得到了两株耐3277-3的突变菌株Mm3277-36和Mm3277-48;对两株耐药菌株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并与海分枝杆菌标准菌株的基因组序列相比对,发现了16个可能是作用靶标的突变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16个基因中有5个PE/PPE蛋白家族成员,2个PKS合成酶,3个NRPS合成酶,3个假设蛋白,1个激酶,2个膜蛋白。大部分的突变基因与细胞壁的合成相关。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确认3277-3的作用靶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4-04-01)
李思阳[7](2013)在《新型抗结核活性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活性筛选及新型核苷衍生物ODE-TFV的制备与抗HBV活性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的工作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新型抗结核活性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活性筛选研究。在该部分工作中,首先对天然产物小毛莨内酯及其类似物的合成与体内外抗结核活性进行了研究。小毛莨内酯被认为可能是猫爪草中抗结核的有效成分。文献报道其可能作用机制是通过增加外周血淋巴细胞颗粒裂解肽的表达,间接杀死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如果该作用机制属实,猫爪草的抗结核作用是通过调节细胞蛋白的作用而实现,该机制与临床药物不同。而且,该作用机制对于抗休眠结核和耐药结核具有潜在优势。本论文针对小毛莨内酯可能的抗结核活性,对其进行了定向全合成,同时合成了一系列的衍生物,所有合成得到的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均经过1H-NMR、MS确证。采用直观快速药敏实验技术,评价了其体外的抗结核活性,并在建立的小鼠急性气溶胶感染结核病模型中,评价了小毛茛内酯的体内抗结核活性。研究结果显示,小毛茛内酯及其部分衍生物在体外对MTB H37Rv ATCC27294菌株表现出了微弱的抑制活性,在小鼠急性气溶胶感染结核病模型中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抗结核作用。同时,本部分也进行了基于吩噻嗪类化合物的新型抗结核小分子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活性筛选研究。吩噻嗪类化合物在临床上是一类传统的治疗精神疾病药物,但同时也有一定的抗结核活性,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也深受关注。本论文针对吩噻嗪类化合物的抗结核活性,以氯丙嗪为模版分子,利用Discovery Studio3.0构建相应的3D药效团模型,并对虚拟化合物库进行筛选。对筛选结果进行手动择优选择,并进行合成和体外抗MTB H37Rv ATCC27294的活性评价。本部分共筛得到目标化合物15个,其中,13个目标物为本论文合成得到,所有合成化合物的结构均经过'H-NMR、HR-MS确证。体外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51(多巴胺)在体外对受测结核菌体现出中等活性强度的抑制作用,最小抑菌浓度(MIC)为8.0μg/ml,与吩噻嗪类化合物相比,该化合物更像先导物(lead-like),具有更大的结构修饰空间。第二部分为新型核苷衍生物替诺福韦十八烷氧乙基酯(ODE-TFV)的制备与抗HBV活性评价研究。ODE-TFV,为核苷类乙肝病毒(HBV)DNA聚合酶抑制剂,是新结构抗HBV候选化学药物。ODE-TFV为替诺福韦的前药化合物,口服吸收后在体内游离出活性成分替诺福韦发挥药效。本论文在合成目标化合物ODE-TFV的基础上,分别以HBV基因转染的人肝癌2.2.15细胞模型和DHBV血清感染雏鸭模型,评价了其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体外和体内活性、以及改善肝脏病理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在体外,ODE-TFV抑制HBV DNA复制的IC50值为0.38±0.18μmol·L-1,抑制活性较对照药TFV-DF和3TC分别强约18倍和13倍;在体内,ODE-TFV100mg·kg-1和200mg·kg-1组,在给药7天和14天显示有显着性的DHBV DNA抑制活性;ODE-TFV100mg·kg-1和200mg-kg-1组能够明显改善DHBV引起的肝细胞坏死和炎细胞浸润,并有一定量效关系。综上,论文共合成化合物54个(其中,新化合物8个),目标化合物20个(其中,新结构目标物3个)。化合物的结构均经1H-NMR确证,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还经HR-MS确证。论文对γ-羰基-δ-戊内酯和吩噻嗪类两种骨架类型的化合物进行了合成与初步抗结核活性研究,在论文所采用的实验条件下,小毛莨内酯及其结构类似物并没显示出明显抗结核作用,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对基于吩噻嗪类化合物的体外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筛选研究发现,化合物9(多巴胺)对受测结核菌体现出中等活性强度的抑制作用,最小抑菌浓度(MIC)为8.0μg/ml,为进一步修饰与优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先导化合物。新型核苷衍生物ODE-TFV的体内外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研究结果显示,ODE-TFV在体内外对HBV均显示明显的抑制活性,提示该品具有较好的开发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3-06-01)
季兴跃,吴林韬,李思阳,易红,金洁[8](2013)在《基于吩噻嗪类化合物的新型抗结核小分子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借助计算机虚拟筛选技术设计并合成新型抗结核小分子化合物。方法以氯丙嗪为模板分子,利用Discoverystudio3.0构建相应的3D药效团模型,并对虚拟化合物库进行筛选;对筛选结果进行手动择优选择,化学合成目标化合物并进行体外抗结核分枝杆菌的活性评价。结果筛选得到活性化合物15个,并合成其中13个,其中化合物9(多巴胺)在体外对结核分枝杆菌表现出中等强度的抑制作用,MIC为8.0μg/ml。结论通过药效团的方法筛选得到了结构较吩噻嗪类化合物简单的抗结核活性小分子多巴胺,该化合物作为抗结核分枝杆菌的先导化合物,较吩噻嗪类具有更大的结构修饰空间。(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期刊2013年02期)
滕丽艳,刘霞,张雪莲,王洪海[9](2012)在《新型先导化合物E体外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评价抗结核分枝杆菌先导化合物E在体外抗H37Ra的活性,为新型抗结核药物筛选提供参考依据。应用96孔板微稀释法测定化合物E单独及与异烟肼(INH)、利福平(RIF)联合应用时对H37Ra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从肉眼未见细菌生长孔取培养物涂Middlebrook7H10-ADC平板,以没有细菌生长所对应孔的浓度为化合物E的最小杀菌浓度(MBC)。并采用棋盘滴定法计算分级抑菌指数(FICI),评价化合物E与其他抗结核药物之间是否存在协同作用。采用药物暴露法,将培养10d、6周的H37Ra暴露于不同浓度的化合物E中3d,涂板测定化合物E对不同生长时期H37Ra的杀菌作用。同法测定化合物E在酸性缺氧条件下对不同生长时期H37Ra的杀菌作用。测定H37Ra对化合物E、INH的耐药频率并分离耐药菌株。结果显示,化合物E对H37Ra的MIC为0.078μg/ml,MBC为0.312μg/ml;与一线抗结核药物INH和RIF联合应用时,MIC分别降至单独应用化合物E的1/2MIC、1/10MIC,FICI分别为0.6、0.27,表明化合物E与INH联用有相加作用,与RIF联用有协同作用。药物暴露实验结果表明,在正常条件下新型小分子化合物E对生长活跃期(10d)结核分枝杆菌有明显的杀菌活性;在酸性缺氧条件下,化合物E对生长2个月的结核分枝杆菌具有较好的杀菌活性。3轮实验均未筛选出耐化合物E的H37Ra菌株,而H37Ra对INH的耐药频率为3.4×10-6。这些结果显示,化合物E具有较好的体外抗结核分枝杆菌的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微生物与感染》期刊2012年04期)
李玉立,张春林,张东峰,陆宇,王彬[10](2012)在《新型烷基取代的亚胺吩嗪类化合物的合成和抗结核活性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合理药物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在亚胺吩嗪环的N-5位和C-3位的亚胺基上同时引入烷基取代的衍生物,目的在于获得高活性、低毒性及亲脂性降低的新型亚胺吩嗪类抗结核药物。采用简便方法合成了19个目标化合物,并进行了抗结核分支杆菌H37Rv活性测试和细胞毒性考察。研究结果发现,在N-5位上具有环丙基取代的化合物较先导物氯苯吩嗪具有更强的抗结核活性,尤其是化合物25,不仅活性明显提高,且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和脂溶性,为进一步的结构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值得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新型抗结核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主要致死性疾病之一。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随着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氟喹诺酮等抗结核药物的发现以及联合治疗方案的推广优化,使得结核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曾一度大幅下降。但近年来随着艾滋病的广泛传播和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的不断加剧,以及吸毒,贫困及人口流动等因素的影响,全球范围内结核病的疫情骤然恶化。然而,近几十年来仅有强生公司的新型结核分枝杆菌ATP合酶抑制剂Sirturo(bedaquiline,贝达喹啉)和日本大冢公司的Deltyba(delamanid,地依麦迪)两种抗结核药物被批准上市,但目前已有耐药菌株出现和引起副作用的报道。因此发现新的高效低毒的抗结核药物刻不容缓。通过查阅文献,我们发现莽草酸途径(shikimate pathway)是细菌、真菌、藻类和高等植物合成芳香族氨基酸、叶酸、泛醌、分枝菌酸、萘醌等必需物质的一条重要代谢途径。据文献报道该途径如果被阻断,结核分枝杆菌生长则被完全抑制。莽草酸途径只存在于细菌、真菌、藻类和植物中,而人体须从外界环境摄取必需芳香族氨基酸,体内不存在该途径。因此以此途径中的关键酶作为抗结核靶点,选择性较高,可能对人体无害。在本文中,我们以结核分枝杆菌莽草酸途经中的莽草酸激酶(SK)作为靶点,建立了一种莽草酸激酶抑制剂的筛选模型。我们首先以耻垢分枝杆菌mc~2155作为检定菌,对本室保存的的12万个化合物进行细胞水平的抗菌活性评价,得到300个阳性化合物样品的结构。随后从结核分枝杆菌基因组中扩增出aroK基因(RV2539c),利用构建的原核表达系统pET30a-SK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了莽草酸激酶蛋白。采用Promega公司的荧光试剂盒法建立了酶水平的SK抑制剂高通量筛选模型,利用该模型对以上筛选到的300个化合物进行复筛,得到3个对SK蛋白有抑制作用的阳性化合物。体外酶水平实验表明,化合物WX-316、WX-317、和WX-318对结核分枝杆菌SK表现出抑制作用,IC_(50)值分别为4.489μg/ml、34.52μg/ml、2.646μg/ml。MTT实验表明,化合物WX-316、WX-317、和WX-318对哺乳动物细胞的毒性很低。SPR实验表明化合物WX-318与SK蛋白具有较好的亲和力。这叁个化合物对莽草酸激酶的抑制作用均为首次报道,为发现新型抗结核分枝杆菌药物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型抗结核化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王霞,朱宁屿,姜威,司书毅.以莽草酸激酶为靶点的新型抗结核先导化合物的发现[J].药学学报.2018
[2].王霞,朱宁屿,姜威,司书毅.以莽草酸激酶为靶点的新型抗结核先导化合物的发现[C].第十叁届全国抗生素学术会议论文集.2017
[3].王邦兴.抗结核新型化合物的筛选、初步评价及表面展示SIVGag抗原的重组耻垢分枝杆菌的构建[D].安徽大学.2015
[4].李聃,盛莉,赵曼曼,刘鑫,杨爽.新型抗结核化合物TBI-166在比格犬体内的生物利用度[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5
[5].卢久富,白跃飞,周鹏.新型芳醛并苯甲酰腙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结核活性[J].合成化学.2015
[6].杨佳丽.新型抗结核化合物3277-3的作用靶标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
[7].李思阳.新型抗结核活性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活性筛选及新型核苷衍生物ODE-TFV的制备与抗HBV活性评价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
[8].季兴跃,吴林韬,李思阳,易红,金洁.基于吩噻嗪类化合物的新型抗结核小分子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3
[9].滕丽艳,刘霞,张雪莲,王洪海.新型先导化合物E体外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的研究[J].微生物与感染.2012
[10].李玉立,张春林,张东峰,陆宇,王彬.新型烷基取代的亚胺吩嗪类化合物的合成和抗结核活性研究(英文)[J].药学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