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性困境论文-傅永军

反思性困境论文-傅永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反思性困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技术化时代,行动,伦理困境,理论与实践

反思性困境论文文献综述

傅永军[1](2019)在《超克技术化时代个体行动的实践困境——对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伦理学的反思性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伦理学被称为"本原伦理学",它关注人类整体伦理生活的形而上根据,似乎对人类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及个体行动的道德根据等伦理论题不以为意。然而,由此得出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伦理学完全不关注伦理行动者的个体实践,或者直接断定伽达默尔拒绝将伦理意涵赋予"孤独的个体存在",不仅失之于简单粗暴,亦缺乏一种对伽达默尔伦理思想进行辩证综合考量的复杂性思维以及对之进行更为细致理解的理智耐心。至少我们在伽达默尔的短文《科学与公众》中看到了一种例外。在这篇短文中,伽达默尔通过分析技术化时代科学的话语霸权及其控制效应,揭示了现代权力格局下学者自主性研究缺失的现象,以及由此造成的学者个体行动的伦理困境。伽达默尔将这种伦理困境归咎于现代规范伦理学,指责规范伦理学用普遍规则规训个体行动,在行动理由问题上饰智矜愚,不了解活生生的日常经验作为行动理由更具有原初的本根性。为此,伽达默尔要求接榫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与诠释学以拔丁抽楔,走出规范伦理学迷津,超克技术化时代个体行动的伦理困境。(本文来源于《道德与文明》期刊2019年06期)

黄朋,杨雄[2](2018)在《幼儿教师教学反思的困境及出路——基于埃拜反思性教学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幼儿教师教学反思是实现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幼儿健康成长和幼儿园保教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在埃拜的反思性教学模式中,反思性计划、反思性教学及反思性评价形成了一个有机的良性循环体,其旨在促进教学实践趋于合理化。基于埃拜反思性教学模式,幼儿教师教学反思应该是:澄清教学反思的意蕴;实现计划、教学和评价叁者的动态反思;在反思中创设问题意识情境,进行深度反思。(本文来源于《教育导刊(下半月)》期刊2018年10期)

马勇[3](2018)在《现代西方法哲学形而上学困境的反思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活是法哲学知识的起点与归宿。立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是唯物辩证法原理),从马克思主义生活观的具体视角出发,本文旨在对现代西方法哲学知识在全球信息化时代中出现的形而上学困境进行一种整体层面的反思性研究,并籍此重构法律描述、法律认知、法律价值叁个关联法哲学子论域的观点。本文欲反思的问题(problem),是“现代西方法哲学知识的形而上学困境”。在世界范围内,随着民族型经济逐步向国际化经济形态发展(社会空间维度),工业社会渐次朝网络化生态升级(社会时间维度),人类开始进入到专业分工与生活融合同时加速的新时期。新时期对知识提出新要求:即知识应当在学科分工与生活关怀之间保持辩证的张力。面对这一新要求,在高度分工历程中取得巨大成功的现代文科知识,却一定程度地存在着专业技术有余、而实践智慧不足的困境。这一困境在法学、法哲学、尤其是现代西方法哲学的知识中均存在。目前,后学派分工时代的现代西方法哲学在知识细腻度、论证精确度等方面进步明显,但同时也呈现出单向度、碎片化、主观主义、观点抽象、语言晦涩等或新颖或传统的知识异化现象。这一异化现象,本质上是由于其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现实、脱离实践、且未保持辩证张力所致,因此可归属为一种马克思主义哲学语境下的形而上学困境。本文所述的这一“形而上学困境”,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语境下使用的。它指的是现代西方法哲学中存在的一种在本质层面上忽视现实和实践(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批判重点)、在具体特征上呈现出孤立、片面、静止之思维倾向(恩格斯对形而上学的批判重点)的知识不足状态。19世纪中期以后,西方法哲学开始以“反形而上学”的姿态开启近代到现代的转型——此处的“形而上学”,指的是西方哲学语境下、以超验理性作为本体论的形而上学之意。而到了20世纪尤其是下半叶之后,现代西方法哲学开始在反形而上学和复兴形而上学的双重路径下演化;但无论是反形而上学的诸如新分析法学等进路、抑或是复活形而上学的诸如新自然法学等流派,都未在根本上摆脱马克思主义哲学语境下的“形而上学困境”。形成这一困境的具体原因,前者是因为分析实证型知识在知识分工时代由于过于“技术化”而逐渐走向“单向度”,进而导致其观点呈现出孤立化和片面化的“碎片”状态;而后者是因为新自然法学等开始复兴或重建绝对意义上、理念意义上的法哲学本体,进而更加脱离演变加快的当代现实生活。而这一困境的本质原因,皆是因西方法哲学知识传统中的某些基础范式(如本体论的二元主义、如方法论的个人主义等)从近代到现代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所致。因此,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反思上述形而上学困境,可能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提出问题之后,为使对问题中之困境的反思更加具体化、所指化,本文围绕该问题(problem)确定了叁个具体议题(issue)。这叁个具体议题是:沿循“法律是什么、为什么是法律、法律为了什么”的递进法哲学逻辑,分别对现代西方法哲学诸流派中存在的孤立化法律描述观、片面化法律认知观、静态化法律价值观展开反思。确定议题之后,本文立足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以马克思主义生活观为视角,并将这一视角细分为生活联系性、生活全面性、生活发展性叁个子视角,具体地对上述叁类形而上学困境进行反思,并在反思的基础上,得出重构的观点。这一过程沿循“反思困境-重构观点-观点例证”的逻辑步骤,形成以下叁部分的研究内容:第一,在客体描述层面上看,生活是一幅事物之间通过普遍联系而构成的整体图景。立足唯物辩证法的“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从生活联系性的视角出发描述法律现象的生成过程,可构成对孤立化法律描述观的反思。因此,在反思了现代西方法哲学在法律描述方面的孤立化困境之后,本文提出并论证了“基于生活联系思维的法律描述观”。这一观点从起点、动因、目标、环境、特征五个环节描述了法律现象在生活中生成的联系性逻辑,其要义如下: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冲突,冲突在演变与建构中或发生或消解;在治理生活冲突的方面,人类社会中存在着多种既联系又相异的治理方式,其中以“国家性制定+强制力保障+规范性形式”为特征的治理方式就是法律方式;法律方式与其他治理方式共生且演变、区别且转化,共同维系着人类的生活交往。论证完该观点之后,本文将该观点中形成的法理运用到一个知识产权法案例中进行了方法意义上的例证。第二,从主体认知层面上看,生活中人的认知是多元的,各种不同认知之间构成全面博弈的辩证均衡状态。立足唯物辩证法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从生活全面性的视角出发解读法律的认知结构,可构成对片面化法律认知观的反思。因此,在反思了现代西方法哲学在法律认知方面的片面化困境之后,本文提出并论证了“基于生活全面思维的法律认知观”。这一观点的要义如下:在现实生活中,法律现象背后的认知本质既不是片面的道德认知,也不是片面的功利认知;法律认知的呈现过程即不是纯粹的形式逻辑,也不是完全无视程序的实质推理。在当代生活中,法律的内在认知结构,是在物质生活关系基础上形成的以公平认知为主导、兼具功利认知和道德认知的叁维结构;而这一认知结构的外在呈现过程,无论是在立法活动中,抑或是在法律适用行为中,均是一个形式性的规范考量向外部实质因素有限开放、且形式程序对实质判断进行动态限制的全面综合过程。同理,论证完该观点之后,本文将该观点中形成的法理运用到一个民事案例中进行了方法意义上的例证。第叁,从客体对主体的满足效用上看,人在现实生活中所需的价值随着历史演变而动态发展着。立足唯物辩证法的“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原理、从生活发展性的视角出发,可构成对静态化法律价值观的反思。因此,在反思了现代西方法哲学在法律价值方面的静态化困境之后,本文提出并论证了“基于生活发展思维的法律价值观”。这一观点的要义为:法律之于生活的价值并非是“秩序”、“正义”、“自由”等所谓“普世价值”的抽象式罗列,而是在历史演变发展过程中基于具体时代条件以及当时条件下人的真实需求状况而自发地形成、发展的。根据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演进的叁个阶段,在“人的依赖关系”阶段,法律的主要价值体现在物质分配秩序的维护;进入到“物的依赖性基础上的人的独立性”阶段,法律的主要价值从物质分配秩序的维护逐渐发展到物质交易中形式正义的矫正;而如果社会再进一步迈向“人的全面自由”阶段,法律将为更多的自由价值所服务,且在扬弃的过程中使异化之法走向消亡。同理,论证完该观点之后,本文将该观点中形成的法理运用到一个刑法思想史案例中进行了方法意义上的例证。以上便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综上,通过本文的研究,最终形成了叁个既交互联系、又层层递进的法哲学观点。该研究既是立足马克思主义对现代西方法哲学的一次整体性反思,又是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在生活维度上的一种新表达,并试图通过“现实生活-法律知识”的思考范式,努力为中国法治实践进程与学界知识创造之间的互动式发展作出学术意义上的浅显探索。(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1)

孔宝刚[4](2016)在《培养作为反思性实践者的教师之困境与出路》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已是世界对教师专业的共识,而高校学习时期又是准教师成长为反思性实践者的重要阶段。但实践的缺场,特别是教育性实践和反思性实践的缺场,是高校培养作为反思性实践者的教师的最大困境。因此,高校教师教育应当在实践取向的理念之下,重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及办学模式。(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科学》期刊2016年14期)

廖敏[5](2015)在《农村初任教师反思性成长的困境及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这是多年来教育发展的经验总结,也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对于初任教师而言,他们不仅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学校发展的新鲜血液,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农村中小学初任教师而言,该群体不仅承载着一般初任教师的职责,更是要在农村这样的大环境背景下承担起促进自身和教育发展的重要责任。因此,促进农村初任教师的良性成长刻不容缓。反思型教师的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等西方国家,进而影响至全世界,逐渐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反思型教师适应了现代教育对教师的需求,在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基础上又极大地促进了现代教育的发展,因此,反思型教师不仅是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更应该成为我国教师追求的基本目标,尤其以我国基础教育的中小学为主,应促使教师向反思型教师的新形象成长。农村初任教师作为教师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关注他们的成长意义重大。但是在反观我国关于农村初任教师的研究上,关注其成长的研究成果较少,尤其以对农村初任教师反思性成长的研究为甚。因此,本文在综合西方国家和我国关于初任教师和反思型教师理论的基础上,以农村初任教师为逻辑起点,以反思型教师为发展追求,以反思为手段,论述其通过反思促进其从初任教师向反思型教师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现实困境,并进行分析,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在此思路的指引下,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提出论文的研究问题并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简要综述,包括:初任教师的研究综述;教学反思的研究综述和反思型教师的研究综述。此外,对已有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及反思,找出已有文献研究的不足,并对文章的相关概念进行厘定,提出本文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现状调查:首先提出本文的调查设计,包括调查对象和调查方式的选择、调查过程以及调查小结。在调查的过程中以访谈或案例的形式总结出农村初任教师在反思性成长过程中的积极层面及遇到的现实困境。第叁部分为困境分析:在第叁部分总结的农村初任教师反思型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叁种类型的现实困境的基础上,以结合实际调查结果找出核心因素,并以访谈或案例的形式实际地进行分析。第四部分为对策研究:针对论文前两部分对困境的描述和原因的分析,从教师、学校和社会叁个方面提出增强教师反思,以促进教师成长的建议。(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5-06-01)

夏廷[6](2015)在《“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的现实困境与出路》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在教师教育生活中越来越成为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然而"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有其现实困境:教师反思性实践缺乏持续性;教师不能结合理论进行反思;教师的反思结果缺乏抽象概括。"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现实出路有:一是学校层面,要形成良好的反思性实践文化氛围和完善考评制度。二是教师层面,要增强理论素养和构建反思性实践共同体。(本文来源于《新课程(下)》期刊2015年04期)

辛允星[7](2012)在《发展的解构学及其困境——与《遭遇发展》的反思性对话》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发展"的社会理论是我近年来一直关注的学术话题,因此对埃斯科瓦尔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他的代表作《遭遇发展———第叁世界的形成与瓦解》被译成汉文,译校者是我读研期间的导师。因为对本书作者与译者的了解与关注,以及自己的博士论文也是围绕发展话题而作,我深感有必要将自己阅读本书的体会落成文字,以感念刚刚过去的研究生岁月,廓清(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2期)

李海青[8](2012)在《困境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一种反思性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怎样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与生活世界的互促互动,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能否实现,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能否成功。与这种理论和现实的强烈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面所陷入的尴尬局面: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仍然未能取得根本性和突破性的进展;在研究方式上很大程度上是自说自话、自娱自乐;在研究的终极关怀中,仍然自(本文来源于《哲学动态》期刊2012年03期)

张文[9](2011)在《困境与超越:反思性道德教育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校道德教育陷入实效性不强的现实困境,根源于对道德目的、道德本质和道德教育方法的误读。在多元价值并存、道德冲突和道德争论普遍存在的现代社会,高校道德教育应当超越道德认知阶段,从传统的规范性、知识性道德教育向反思性道德教育转变,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的道德推理课程体系,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尊重道德内化规律,进行探究式教学,注重道德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2期)

杨志红[10](2010)在《从教师道德感反观反思性教学的困境及出路》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密切关注反思、反思性教学,但由于反思一词本身内涵的复杂性,使得反思、反思性教学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的难度。本文从反思、反思性教学的意涵,以及在道德责任感方面存在的困境和如何寻求出路等方面展开论述。(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0年31期)

反思性困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幼儿教师教学反思是实现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幼儿健康成长和幼儿园保教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在埃拜的反思性教学模式中,反思性计划、反思性教学及反思性评价形成了一个有机的良性循环体,其旨在促进教学实践趋于合理化。基于埃拜反思性教学模式,幼儿教师教学反思应该是:澄清教学反思的意蕴;实现计划、教学和评价叁者的动态反思;在反思中创设问题意识情境,进行深度反思。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反思性困境论文参考文献

[1].傅永军.超克技术化时代个体行动的实践困境——对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伦理学的反思性讨论[J].道德与文明.2019

[2].黄朋,杨雄.幼儿教师教学反思的困境及出路——基于埃拜反思性教学模式[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8

[3].马勇.现代西方法哲学形而上学困境的反思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

[4].孔宝刚.培养作为反思性实践者的教师之困境与出路[J].当代教育科学.2016

[5].廖敏.农村初任教师反思性成长的困境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6].夏廷.“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的现实困境与出路[J].新课程(下).2015

[7].辛允星.发展的解构学及其困境——与《遭遇发展》的反思性对话[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8].李海青.困境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一种反思性的视角[J].哲学动态.2012

[9].张文.困境与超越:反思性道德教育探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10].杨志红.从教师道德感反观反思性教学的困境及出路[J].考试周刊.2010

标签:;  ;  ;  ;  

反思性困境论文-傅永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