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岩溶盆地地面沉降与防治

水城岩溶盆地地面沉降与防治

一、水城岩溶盆地地面塌陷及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莫贵芬,王中美[1](2021)在《贵州六盘水地区地下水富水性特征分析与评价》文中指出贵州六盘水地区碳酸盐岩广泛沉积,岩溶强烈发育,地下水丰富。而该区地质构造复杂且煤矿资源丰富,探究地下水的富水性特征对区域煤矿开采和地下水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野外调查和水文地质勘查资料为依据,以统计分析为技术手段,对六盘水市中心城区地下水的富水性特征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石炭系和二叠系灰岩含水岩层沉积地段岩溶极发育,地下水最丰富,富水性最好。综合多种富水性控制因素分析得出盆地中心富水性最强,西南部最弱,富水性由盆地中部向两侧递减。

黄光明[2](2020)在《福建省三明生态工贸区岩溶特征及岩溶塌陷研究》文中提出三明市位于福建省中心地带,是中国福建绿色生态省建设的主要地区,目前正规划实施“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建设,推动三明市区与沙县、永安同城化空间整合,跨区域发展。在参与工贸区建设过程中,由于大量工程分布于岩溶发育地区,关于岩溶塌陷的研究尤为重要。上世纪70年代以来,区内关于岩溶塌陷的报导就屡见不鲜,这些岩溶塌陷事件不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还严重阻碍当地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因此,调查并分析区内岩溶特征、进而研究岩溶塌陷的分布规律与形成条件,对城市规划建设、工程选址、岩溶塌陷防治以及地质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详细的地表岩溶地质、岩溶水文地质和岩溶塌陷测绘调查基础上,通过大量的钻孔资料,以及对灰岩溶蚀试验、地下溶洞物理探测试验、覆盖层物理力学指标等分析测试,对三明工贸区岩溶发育特征、岩溶塌陷及岩溶区的相关环境问题进行了较系统、深入研究,主要取得以下新的成果认识:1.研究区内灰岩按岩性地层分为船山组微晶灰岩和栖霞组含燧石灰岩,按其埋藏条件分为裸露型、覆盖型、埋藏型灰岩区。岩溶地貌共分三类:三明万寿岩为代表的岩溶孤峰地貌;永安大湖盆地为主的岩溶残丘与洼地组合地貌;三明盆地为主断陷盆地与地下岩溶组合地貌,总体表现为岩溶丘陵洼地的亚热带岩溶地貌组合特征。2.永安大湖盆地内的地下溶洞在横向上发育并不连续,整体表现为集中在标高30~10m、-10~-25m、-70~-100m灰岩段岩溶发育,溶洞以0.5~3.0 m规模为主,随着埋深加大,溶洞数量迅速减少,其发育形式主要应为岩溶管道型。按照岩溶发育程度强弱特征将永安大湖盆地划分为三个岩溶分区:增田—霞鹤岩溶强烈发育区、岭干—湖峰岩溶中等发育区和益溪—浦岭岩溶微弱发育区。永安大湖盆地岩溶发育处于壮年期阶段。3.三明盆地地下岩溶溶洞大致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似层状发育:上部溶洞发育,发育溶洞标高197.5~103.3 m段内,洞径规模一般集中在3~5 m,最大20 m;下部溶洞标高109.0~84.5 m段内,洞径规模一般集中在1~3 m,最大13 m,一般少充填或无充填。按照岩溶发育程度强弱特征将三明盆地划分为岩溶强烈发育区。4.研究区岩溶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分为四类:(1)岩溶发育受岩性成份、结构及微裂隙发育情况决定;(2)地质构造与岩溶发育关系密切,不仅控制着岩溶发育的方向,而且还影响着岩溶发育的规模和大小,岩溶率在断裂带上出现明显的增高趋势;(3)地下水文网的特征是岩溶发育的主导因素。在地表水、地下水的径流、排泄区,其岩溶发育程度明显较强;(4)新构造升降活动使地下水的循环交替条件发生变化,灰岩中溶蚀带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岩溶发育的空间位置与方向也会改变。5.首次采用微动探测法探测地下充水溶洞,并论证其适宜性。认为本研究区可采用高密度电法和微动探测法的综合物探方法进行大范围的探测,利用少量钻孔结果作标定,并进行对比映证,以此来指导岩溶区工程勘察、为钻探孔布置提供物理依据,减少钻探工程量缩短探测周期。6.区内灰岩的溶蚀速率并不是恒定的,表现出了与地下水温度变化一致的波动规律,受地下水的温度影响最大,随地下水温度升高而溶蚀速率加大。另影响灰岩溶蚀速率因素较多,灰岩的溶蚀速率还受灰岩结构、裂隙发育情况及地下水流速影响,灰岩中微裂隙相对发育的溶蚀速率就大。7.通过对万寿岩、永安鳞隐石林层状溶洞内的沉积物测年和发育过程分析,并与七仙洞阶梯状溶洞对比,显示区内从中更新世以来至少经历了四次隆升期和三次间歇期,但总体活动强度较弱,并表现出了间歇性和差异性上升的新构造运动征。8.岩溶水文系统相比其它水文系统更为复杂,在覆盖型岩溶区抽排地下水过程中易产生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岩溶区地下水的生态保护应实行从补给区到排泄区全流径过程管理,特别是应加强补给区的管理,严禁在岩溶水补给区建设垃圾填埋场、高污染行业工业区等。9.三明工贸区内的岩溶塌陷从成因上可分为自然塌陷和人为塌陷,多集中在永安大湖盆地和三明盆地内的洼地内。研究区内的岩溶塌陷机制存在以下四种模式:(1)溶蚀—重力致塌模式;(2)潜蚀致塌模式;(3)土体流变—压差场—盖层失托增荷效应致塌模式;(4)荷载致塌模式。10.利用改进指标系统的突变级数法对区内岩溶区进行易发性评价,结果表明大湖镇中心地带如坑源村、湖峰村一带属于极易塌陷地区,坑源村以北、至罗家坪以南一带的大湖盆地边缘属于易塌陷地区,其他隐伏岩溶区则属于岩溶塌陷的较稳定或稳定地区。三明盆地中除陈大镇一带属于极易塌陷地区,其余埋藏型岩溶区属于岩溶塌陷的较稳定或稳定地区。这也是研究区首次使用突变级数法进行岩溶塌陷易发性定量评价。11.岩溶塌陷对区内城市建设的影响可分为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对岸防工程的影响、对地质遗迹保护的影响和对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的影响四个方面。岩溶塌陷的防治思路可根据塌陷形成的基础条件、塌陷触发条件或塌陷的成因采取相应的措施。

巨凡凡,马腾,顾栩[3](2020)在《水城盆地空间城镇化对浅层岩溶地下水特征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研究水城盆地空间城镇化对浅层岩溶地下水的影响,以六盘水市水城盆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地下水采样点的氢氧同位素和水化学组分、地下水长期监测点的水位资料,研究了地下水补给来源和空间城镇化对岩溶地下水水化学特征、水位动态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地下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补给,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和HCO3·SO4-Ca型;空间城镇化影响下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差异与浅层岩溶地下水诸多离子的富集具有空间一致性,Cl-和NH3-N主要富集在建筑用地区,NO3-和SO42-主要富集在耕地、林地和裸地等非建筑用地区,而Mn和As则主要来自工业建设产生的点源污染。研究区年内和年际地下水水位变幅均趋于稳定,结合该时期的降雨量与地下水水位变幅面积的关系,证明空间城镇化发展导致不透水面的增加,降低了地下水水位对降雨的响应程度,地下水补给条件变差,地下水开采量的变化成为影响地下水水位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空间城镇化建设的大力推进,改变了盆地内的土地利用方式,严重影响了地下水补给径流条件和地下水水质,造成局部地区有害离子的富集。

张硕[4](2019)在《管道穿越岩溶区灾害风险评价与防治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岩溶地下水流会对地基产生冲刷作用,使管道地基掏空,导致管道发生不均匀沉陷、悬空甚至开裂,给岩溶区管线的安全运营造成危害。管道通过岩溶塌陷区风险评价与防治技术的研究有利于防范、治理和控制岩溶区灾害的发生、发展,避免和减少岩溶区灾害对西气东输管线的破坏。现阶段国内外还没有专门的针对输油气管线穿越的岩溶区灾害危险性评价与风险评估。本文依据西气东输管道二线南宁支线修建和管理过程中实际问题—岩溶塌陷开展研究。通过采用物探与现场实地调查相结合的形式,选取有代表的典型管线穿越岩溶区,对岩溶区灾害现状调查与分析,调查岩溶塌陷的形态和分布特征,研究其发育规律和发育条件,影响其发育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岩溶塌陷预测评价模型,对全段进行评价,划分风险等级,初步提出治理技术和安全管理措施。为防范岩溶区地质灾害危害管道安全提供技术保障。研究成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溶洞最小高度为0.2m,最大高度为17.6m,平均2.5m。溶洞的埋深最小0.9m,最大13.1m,平均6.3m。线岩溶率最大值是86.23%,最小值是2.42%。岩溶塌陷发生的下伏基岩主要是泥盆系东岗岭组灰岩。调查塌陷坑114个,抽水是诱发岩溶塌陷的主因。碳酸盐岩地层和第四系覆盖层是岩溶塌陷的主要地质条件。地下水动力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条件是岩溶塌陷形成的动力条件。运用GIS技术,选取基岩岩性、地质构造、线岩溶率、土层厚度、地下水位、地下水位与基岩面关系、抽水井的影响、已有塌陷、土洞和软土等10个参数作为岩溶塌陷综合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岩溶塌陷预测评价模型,对全段进行评价,其中,极易塌陷区的长度有25.897km、易塌陷区的长度为20.878km、中易塌陷区长度51.965km。选取现状危险性发生的概率、管道敷设情况、灾害活动、设计与误操作4个因素,采用半定量风险评估方法,建立岩溶塌陷风险评估方法体系。通过风险评价计算,得到风险评价结果为南宁支干线高风险段为14.99km,中等风险为32.52km,低风险段为87.74km。针对研究区岩溶的发育规律以及西二线线路特点,初步提出,压密注浆是处理岩溶塌陷和隐伏土洞的最好方法。

罗小杰,沈建[5](2018)在《我国岩溶地面塌陷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认为为了解我国岩溶地面塌陷理论和实践的状况,在讨论了岩溶地面塌陷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全面总结了岩溶地面塌陷在塌陷机理、预测、监测、防治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概述了近年来研究的新进展,提出了岩溶地面塌陷研究的发展方向。

罗小杰,罗程[6](2016)在《覆盖型岩溶地面塌陷综合地质预测与危险性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给覆盖型岩溶地面塌陷防治提供依据,以岩溶地面塌陷的沙漏型、土洞型和泥流型等三个塌陷机理为基础,根据岩溶地质结构,结合岩溶发育程度和触发因素,提出了覆盖型岩溶地面塌陷综合地质预测和危险性评估方法。根据塌陷变形中土颗粒行为特征,将可溶岩上覆盖层土体区分为砂性土、粘性土和软弱土三种基本类型。依据三类土层在剖面上的组合关系,划分出三大类九个亚类岩溶地质结构。首先,依据岩溶地质结构的平面分布特征,结合岩溶发育程度和研究区可能存在的触发因素,对岩溶地面塌陷进行综合地质预测,即区分为高、中、低三个易发区;然后结合塌陷灾害对周围环境的可能影响程度,进行地面塌陷危险性评估,即划分为高、中、低三个危险区。覆盖型岩溶地面塌陷综合地质预测与危险性评估方法的地质理论依据充分,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肖攀,万军伟,喻望[7](2015)在《贵州水城盆地岩溶地面塌陷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文中提出岩溶地面塌陷具有隐蔽性、突发性以及复发性等特点,已成为覆盖型岩溶地区危害性极大的环境地质问题。采用野外勘察、室内研究等手段分析了水城盆地岩溶地面塌陷发育规律,其塌陷机理模式主要有:潜蚀致塌式、真空吸蚀致塌式及冲爆致塌式,塌陷的出现大多与地下水开采有关,而岩溶地面塌陷已成为地下水开发利用的主要限制因素。针对塌陷发生机理成因与迫切的地下水开采需求,提出了地下水排泄区集中开采地下水的思路,通过布井于地下水集中排泄区,上游外围构建帷幕墙以溢流方式开采,保证开采量近似等于排泄量,维持主城区地下水流场相对稳定,有效避免由抽水引起岩溶地面塌陷的频繁发生,不仅使地下水资源得到充分开采利用,也为岩溶地面塌陷防治提出新的思路,利于城市持续发展。

李勇峰[8](2013)在《深圳大运中心场地岩溶地面塌陷危险性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岩溶分布面积广,约占国土面积的1/3。岩溶地面塌陷可能是岩溶地区工程建设所面临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岩溶地区人类工程活动导致的岩溶塌陷灾害日趋频繁,灾害后果越来越严重。受限于客观条件,许多重大工程只能布置在岩溶发育区,岩溶探测方法准确度不高、地面塌陷成因机制复杂、塌陷治理难度大。研究工程场地岩溶探测方法、岩溶地面塌陷成因机制及危险性评价预测,对于保证工程施工及运营安全、保证工期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深圳大运中心是世界第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主场馆,已于2010年底完工并投入使用。其主体建筑物有主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热身赛场、地下停车场、人工湖和道路等,这些主体建筑物载荷大,对沉降、差异沉降敏感,安全等级为一级,是深圳市乃至世界瞩目的大型建设工程项目。其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地层岩性多变,岩面起伏,埋藏型土洞、溶洞发育,是深圳市地质条件最复杂、岩溶最发育的场所。在桩基础施工过程中,出现了实际桩长与设计桩长相差较大、地表开裂、桩孔揭露土洞或溶洞,个别桩的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等问题。其中,体育馆于2008年1月进行了大面积预应力管桩施工过程中出现2次地面塌陷。鉴于工程重要性及工期紧迫性,深入研究岩溶探测方法,准确查明场地岩溶发育规律、明确岩溶地面塌陷机制及危险性评价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本论文依托中国地质大学科研项目“深圳大运中心场地土洞、溶洞物探工程”,以深圳大运中心溶洞、土洞为研究对象,以岩溶地面塌陷危险性评价为研究主线,运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工程地质学、数理统计、力学分析、计算机模拟等方法为研究手段,研究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大量文献阅读、资料收集、现场地质调查、岩溶探测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地质分析等方法,系统分析研究深圳大运中心地质环境背景、岩溶探测方法、岩溶发育规律及分布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岩溶地面塌陷形成机制,建立岩溶地面塌陷危险性评价体系并应用于工程实际中。研究内容及主要结论如下:(1)区域地质环境条件研究。大运中心场地可溶岩为石炭系下统大唐阶石磴子组(Cls)的微风化灰岩,热身赛场,体育场,游泳馆的东侧、西侧为岩溶浅埋区(<15m)其中,热身赛场和体育场的地下室附近,灰岩埋深很浅,大多<5m。场地属岩溶中、强发育带,龙岗城镇地面局部不稳定地基复杂段。场地地质构造复杂多变,处于官井复式背斜倾伏段的西北翼,东、西边界被NE向的红旗岭断裂、沙塘围断裂,南、北边界被NW向的油甘铺断裂、青塘断裂所围限。其中,NE向的红旗岭断裂对本区岩溶的影响最大。受裂断、褶皱地质构造的影响,场地测水组(C1c)碎屑岩、石磴子组(Cls)灰岩岩体破碎,裂隙发育,对岩溶的发育、演化起着重要作用。(2)场地土洞、溶洞探测及解释。充分分析和利用已有勘察资料的基础上,以土洞、溶洞为研究对象,以“宏观控制与重点勘察相结合”为指导思想,采用高密度电法、地质雷达、CT层析成像、验证性工程地质钻探4种综合勘察手段和方法,探测查明了土(溶)洞、位置、规模及其物质组构关系。共完成高密度电法测线84条,完成地质雷达探测33个剖面线,层析成像24对,验证性工程地质钻探50个,其中揭露到土洞堆积物的钻孔有20个,揭露溶洞的7个,松软土层(或破碎带)的钻孔8个,验证结果总有效率达70%。所采用的综合勘察手段和方法弥补了单-方法的缺陷和不足,提高了岩溶异常的识别和判断能力,具体工程中,各种探测方法资料解释过程应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并比较、验证各种手段所得成果。(3)岩溶发育分布规律研究。场地可溶岩分布全区,岩溶发育。岩溶深度从地表出露到埋深大于60m,高程在50-10m,基岩面起伏,溶槽、溶沟发育。场地见洞率为11~19%,平均14%,其中土洞约占5%。土洞或溶洞大多有洞穴堆积物充填,空洞占3%。岩溶发育分布不均,在场地不同部位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体育馆东、东南,体育场东、西和西北,游泳馆西南、北,地下停车场东等地为岩溶强发育区,局部见洞率超过50%。开口溶洞、充填溶洞呈单层或多层出现。土洞多发育于测水组风化砂页岩与灰岩接触面附近。(4)岩溶发育演化及溶洞、土洞发展趋势分析。在岩溶探测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等专业知识,对深圳大运中心岩溶发育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并对土洞、溶洞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分析认为:岩溶发育、演化规律是古强今弱。近代,由于区内地下水循环交替微弱,岩溶几近停止发展,在自然条件下区内不易形成岩溶地面塌陷。但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如大量抽取岩溶地下水、建筑施工打桩振动、工程建筑加载等作用下,则存在诱发地面塌陷发生的可能。(5)岩溶塌陷机制研究。依据勘察资料及类似工程实例,概化出塌陷的静力学模型,选取合适的物理力学参数,对已发生塌陷进行静力学分析,分析认为施工振动等人类工程活动产生的外力是本次岩溶塌陷的直接诱因。在全区地质勘察及岩溶探测资料的基础上,按盖层结构概化出适用于研究区的两种岩溶塌陷模型,分别为“粉质粘土+灰岩”及“粉质粘土+强风化砂岩+灰岩”两种地质模型,选取“粉质粘土+灰岩”类型的模型,利用ANSYS软件分析了动荷载作用下覆盖层厚度对于岩溶塌陷的影响。(6)岩溶地面塌陷危险性评价研究。选取岩溶基础条件、覆盖层特征、建筑物属性、水文地质条件等4个一级指标,岩性、覆盖型岩溶存在情况、岩溶发育程度、距构造线距离、覆盖层结构、覆盖层厚度、建筑物重要程度、地下水位等8个二级指标,基于中国地质大学自主研发的MapGIS平台,分别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和PLS Path Model数学模型进行了岩溶地面塌陷综合评价分区,将地面塌陷危险性等级分为:高、较高、较低和低等4个等级。结果为:采用层次分析法所得危险性分区中,危险性高、较高、较低和低等4个等级分别总面积的1.33%、8.67%、23.83%和66.17%,由PLS Path Model数学模型评价所得对应结果为1.05%、10.71%、19.39%和68.85%,两种方法所得结果相近。说明预测结果具有一定可信任性,本文提出的两种预测方法在岩溶地面塌陷危险性预测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总体上,危险性高区主要出现在体育馆东边、东南角,体育场的西北角、东边和游泳馆西南角等地,其危害大,应予充分的重视,并采取工程措施。岩溶地面塌陷危险性较高区主要出现在体育馆东边、东南角,体育场的西北角、东边,地下停车场东边和游泳馆西南角,以及2条推测断层的附近等地方。岩溶地面塌陷危险性较低和低区,只要地下水变化、人为振动力不大,一般不会出现地面塌陷,无需特别处理。综上所述,本研究遵循“地质环境条件-岩溶探测-岩溶发育规律-岩溶地面塌陷机制-危险性评价”的宏观研究思路,查明了深圳大运中心岩溶发育分布规律,探讨了岩溶发育过程及土洞、溶洞发展趋势,为地面塌陷危险评价提供了基础和依据。危险性评价结果基本能反应客观实际情况,部分溶洞在本研究开展的过程中已经得到处置。特别地,本研究引入的PLS Path Model数学模型,丰富了岩溶危险性评价模型。采用的岩溶综合探测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实际问题,但鉴于岩溶探测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岩溶区溶洞、土洞的探测及各种方法的实用性需进一步研究。

唐万春[9](2011)在《高速铁路厚覆盖型岩溶路基地质工程问题系统研究 ——以武广客运专线韶关至花都段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厚覆盖型岩溶是指可溶岩被第四纪松散堆积物所覆盖,覆盖层厚度为1030m的岩溶区,高速铁路穿越这种厚覆盖型岩溶区,将可能引起一系列的岩溶路基地质工程问题,严重影响了高速铁路工程的施工及运营。本文在对武广客运专线韶关至花都段环境地质条件、岩溶发育情况的调查总结基础上,对研究区岩溶路基破坏机理、厚覆盖型岩溶路基地下水动力响应、厚覆盖型岩溶路基列车荷载动力响应、覆盖型岩溶路基物理模拟及判据、基于GIS技术岩溶塌陷危险性预测评价、覆盖型岩溶路基整治技术及质量检测技术等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建立起了一套研究厚覆盖型岩溶路基地质工程问题的理论体系,该体系的建立,既丰富了岩溶研究的理论体系,同时对于高速铁路穿越厚覆盖型岩溶区的设计、施工又具有重大的工程实践意义。通过系统的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凝炼了厚覆盖型岩溶的概念,即可溶岩被第四纪松散堆积物所覆盖,覆盖层厚度范围为1030m的区域为厚覆盖型岩溶区。(2)在厚覆盖型岩溶区土洞、溶洞、溶蚀破碎带的发育机理与分布规律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覆盖层结构特征的研究区岩溶路基变形破坏的地质模式,即“粉质粘土+可溶岩”型地质模式、“粉质粘土+卵石土+粉质粘土+可溶岩”型地质模式、“粉质粘土+卵石土+可溶岩”型地质模式、“卵石土+粉质粘土+可溶岩”型地质模式等。(3)从触发因素的角度研究厚覆盖型岩溶路基的地下水动力响应。在对研究区地下水水位长期观测基础上,对四种地质模式下的地下水位变化对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变形破坏的影响程度及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在单一模式下,水位下降同样的深度时可溶岩上方覆盖层的厚度对土洞直径的发展有直接联系,且可溶岩上部覆盖层越薄,发生地表塌陷的几率越大;在复合模式中,由于模型Ⅱ土洞发育在卵石土层,卵石土层的强度较低,在天然状态下洞顶的位移就偏大,且稍强烈的水位波动即可引起土洞直径的不断加大,若遭遇人工强降水则发生地表塌陷的几率较大。模型Ⅲ、模型Ⅳ由于土洞发育在粘土层,故水位下降过程中洞顶位移的变化规律与模型Ⅰ-1模型Ⅰ-3相似。(4)从触发因素的角度研究厚覆盖型岩溶路基的列车荷载动力响应。以“粉质粘土+可溶岩”结构为地质原型,建立起了研究区的概念模型,并对厚覆盖型岩溶路基列车荷载动力响应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在动荷载作用下拉应力主要集中在路基下方的3-5m处,大于5m埋深的土洞对应力分布没有实质影响。当土洞跨度相对土洞顶板厚度较大时,塑性区首先出现在土洞顶板顶部土体,表现为压剪屈服。随着动荷载的不断影响,塑性区逐渐向下发展延伸,土洞顶部的塑性区逐渐向上发展延伸,最后塑性区贯通。(5)为深入研究厚覆盖层(土洞)塌陷的发育判据,建立了研究区的大型实体模拟,对第四系下部的粉质粘土在地下水长期作用下塌陷形成和演化特征进行了物理模拟。模拟结果表明,第四系水位的变化对土层的破坏作用不明显;相同土层结构条件下,第四系孔隙水含水层和岩溶水含水层关系密切的地区,发生塌陷的可能性大;土层的破坏与岩溶管道裂隙系统水水位下降速度和渗透坡度有关,可以作为塌陷发育的判据。对于原新沙口站一带,岩溶水位下降的临界速度大致为0.225m/min,临界水力坡度为0.4~1.59。(6)运用层次分析法和GIS技术,建立岩溶塌陷预测评价模型,选取了基岩岩性、线岩溶率、土层厚度、土层结构、地下水位、地下水位与基岩面关系等6个因素作为岩溶塌陷综合评价指标。并利用该模型对研究区进行了评价,确定研究区有12段为岩溶塌陷易塌区,这些段落为岩溶塌陷重点整治段。(7)合理的制定了岩溶整治设计原则、岩溶整治主要工程措施,并对加固深度、注浆孔距等主要设计参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研究区岩溶整治最大深度以30m为宜,注浆压力在0.2~0.5MPa时,注浆孔距宜取3.5~7.0m为宜。采用电测法及面波法对厚覆盖型岩溶路基整治工程进行了检测。(8)针对武广客运专线面临的厚覆盖型岩溶塌陷问题,通过系统研究,建立武广客运专线韶关至花都地段厚覆盖型岩溶塌陷,从勘察、预测评价到防治工程的技术体系。

秦趣,谌洪星,刘兴荣[10](2010)在《基于人地关系的六盘水市地质灾害影响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六盘水市是贵州省山地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在我国也属于山地地质灾害的高发区。其地质灾害有滑坡、地裂缝、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类型,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防治地质灾害最根本的办法还是要协调人地关系,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二、水城岩溶盆地地面塌陷及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城岩溶盆地地面塌陷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2)福建省三明生态工贸区岩溶特征及岩溶塌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溶地貌
        1.2.2 岩溶发育特征
        1.2.3 岩溶塌陷发生机制
        1.2.4 岩溶塌陷易发性评价
        1.2.5 发展趋势及问题
        1.2.6 研究区岩溶研究方面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课题研究工作概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及地质背景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
        2.1.3 水系
        2.1.4 地质背景概况
    2.2 可溶性岩地层及埋藏分布特征
        2.2.1 可溶性岩地层
        2.2.2 灰岩地层分布与埋藏类型
    2.3 岩溶区地下水特征
        2.3.1 主要岩溶盆地岩溶水水文地质特征
        2.3.2 岩溶区地下水补、迳、排特征
第三章 研究与试验方法
    3.1 研究方法
    3.2 试验方法
        3.2.1 室内外试验方法
        3.2.2 物探方法
第四章 岩溶特征与发育规律
    4.1 可溶性岩岩石学特征
    4.2 岩溶个体形态与岩溶地貌
        4.2.1 地表岩溶个体形态
        4.2.2 地下岩溶个体形态
        4.2.3 岩溶地貌
        4.2.4 大湖盆地岩溶地貌演化过程
    4.3 主要盆地地下隐伏岩溶发育特征
        4.3.1 永安盆地地下岩溶发育特征
        4.3.2 三明盆地地下岩溶发育特征
        4.3.3 地下岩溶发育程度分区
        4.3.4 岩溶发育阶段探讨
    4.4 地下隐伏岩溶的综合物探探测
        4.4.1 野外试验及物性特征分析
        4.4.2 综合物探剖面探测应用与讨论
    4.5 灰岩溶蚀速率的影响试验
        4.5.1 试验地点及方法
        4.5.2 试验结果
        4.5.3 溶蚀试验结果分析
    4.6 岩溶发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4.6.1 岩性因素对岩溶发育的影响
        4.6.2 地质构造对岩溶发育的影响
        4.6.3 地下水文网对岩溶发育的影响
        4.6.4 新构造运动对岩溶发育的影响
    4.7 主要岩溶地质遗迹科学、人文价值
        4.7.1 三明万寿岩
        4.7.2 永安鳞隐石林
        4.7.3 沙县七仙洞
第五章 岩溶塌陷特征、机制与影响
    5.1 研究区岩溶塌陷现状
    5.2 岩溶塌陷空间分布规律
    5.3 岩溶塌陷形态
    5.4 岩溶塌陷形成条件与发生机制
        5.4.1 岩溶塌陷的形成
        5.4.2 岩溶塌陷的影响因素分析
        5.4.3 岩溶塌陷的机制分析
    5.5 岩溶塌陷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5.5.1 岩溶塌陷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5.5.2 岩溶塌陷对岸防工程的影响
        5.5.3 岩溶塌陷对地质遗迹保护的影响
    5.6 岩溶溶蚀对灰岩矿区生态治理的影响
        5.6.1 灰岩矿区环境问题
        5.6.2 灰岩矿区环境治理
    5.7 岩溶区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5.7.1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5.7.2 岩溶区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第六章 岩溶塌陷易发性评价及分区
    6.1 主要岩溶区工程地质条件
    6.2 岩溶塌陷易发性的定性评价
    6.3 岩溶塌陷易发性定量评价及分区
        6.3.1 岩溶塌陷易发性的定量评价方法比选
        6.3.2 岩溶塌陷易发性评价突变基数法
        6.3.3 基于突变基数法的岩溶塌陷易发性定量评价
        6.3.4 岩溶塌陷易发性分区
第七章 结论与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3)水城盆地空间城镇化对浅层岩溶地下水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资料与数据来源
3 结果与讨论
    3.1 岩溶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3.1.1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
        3.1.2 地下水水化学类型
    3.2 空间城镇化对岩溶地下水的影响
        3.2.1 空间城镇化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3.2.2 空间城镇化对地下水水位的影响
4 结论

(4)管道穿越岩溶区灾害风险评价与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
        1.2.2 国内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
        1.2.3 国外岩溶塌陷风险评估与管理现状
        1.2.4 国内岩溶塌陷风险评估与管理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区域概况
    2.1 管道概况
    2.2 气象水文条件
    2.3 地质条件
        2.3.1 区域地质条件
        2.3.2 水文地质条件
        2.3.3 管道地质条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岩溶塌陷发育特征与发育机理
    3.1 地下溶洞特征
    3.2 岩溶塌陷灾害特征
        3.2.1 岩溶塌陷
        3.2.2 隐伏土洞
    3.3 岩溶地貌与岩溶塌陷的分布特征
    3.4 岩溶塌陷的形成条件及现状
        3.4.1 岩溶地质条件
        3.4.2 岩溶塌陷的动力条件
    3.5 隐伏土洞的形成演化及塌陷过程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GIS技术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价
    4.1 评估范围
    4.2 评价因子的确定
        4.2.1 塌陷点
        4.2.2 土洞点
        4.2.3 软土
        4.2.4 基岩岩性
        4.2.5 构造
        4.2.6 线岩溶率
        4.2.7 土层厚度
        4.2.8 地下水位埋深
        4.2.9 地下水位与基岩面的关系
        4.2.10 抽水井的影响
    4.3 评价模型
    4.4 评价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及灾害处置技术
    5.1 风险评估模型
    5.2 灾害风险等级
    5.3 风险评估影响因素
    5.4 输气管道岩溶塌陷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5.4.1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发生概率评分
        5.4.2 管道敷设状况评分方法
        5.4.3 灾害活动评分方法
        5.4.4 设计与误操作评分方法
    5.5 风险评估结果
    5.6 管道地基岩溶塌陷处置技术浅析
        5.6.1 岩溶塌陷处置原则
        5.6.2 压密注浆主要设计参数与技术要求
        5.6.3 安全管理措施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我国岩溶地面塌陷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现状
    1.1 关于塌陷机理
    1.2 关于塌陷预测
    1.3 关于塌陷监测
    1.4 关于塌陷防治
2 存在的问题
    2.1 关于塌陷机理
    2.2 关于塌陷预测
    2.3 关于塌陷监测
    2.4 关于塌陷防治
3 研究新进展
4 研究发展方向

(6)覆盖型岩溶地面塌陷综合地质预测与危险性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可溶岩上覆土体分类
2 岩溶地质结构类型与塌陷机理
    2.1 第Ⅰ类地质结构
    2.2 第Ⅱ类地质结构
    2.3 第Ⅲ类地质结构
    2.4 关于三层结构和多层结构
3 综合地质预测与危险性评估
    3.1 综合地质预测
        3.1.1 岩溶地质结构的空间分布
        3.1.2 岩溶的影响
        3.1.3 触发因素的控制作用
        3.1.4 综合预测
    3.2 危险性评估
4 工程实例
    4.1 综合地质预测
        4.1.1 岩溶地质结构的分布
        4.1.2 岩溶发育程度
        4.1.3 主要触发因素
        4.1.4 综合预测
    4.2 危险性评估
5 结论

(7)贵州水城盆地岩溶地面塌陷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1.1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1.2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
    1.3研究区岩溶发育规律特征
2岩溶塌陷分布特征
3岩溶塌陷的形成机理与塌陷模式
4岩溶塌陷防治对策探讨
5结束语

(8)深圳大运中心场地岩溶地面塌陷危险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溶塌陷研究简史
        1.2.2 岩溶探测技术研究
        1.2.3 岩溶塌陷机制研究
        1.2.4 岩溶塌陷稳定性评判方法
        1.2.5 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价研究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3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深圳大运中心地质环境条件
    §2.1 工程概况
    §2.2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区域地质构造
        2.2.4 气象水文
    §2.3 可溶岩分布及岩溶发育特征
        2.3.1 可溶岩分布
        2.3.2 岩溶发育特征
        2.3.3 岩溶分区
第三章 场地溶(土)洞探测及解释
    §3.1 常用探测方法
    §3.2 高密度电法
        3.2.1 测试方法和工作布置
        3.2.2 主要仪器设备
        3.2.3 原始资料质量评价
        3.2.4 资料处理与解释
        3.2.5 小结
    §3.3 地质雷达
        3.3.1 工作布置与测线定位
        3.3.2 地质雷达资料处理
        3.3.3 地质雷达资料的分析解释
        3.3.4 地质雷达探测成果分析与综述
        3.3.5 小结
    §3.4 层析成像
        3.4.1 层析成像原理及反演算法
        3.4.2 现场工作方法
        3.4.3 资料的处理
        3.4.4 资料的反演和解释
        3.4.5 小结
    §3.5 验证性钻探
        3.5.1 验证性钻探目的及要求
        3.5.2 验证性工程地质钻探结果
        3.5.3 小结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场地隐伏岩溶发育特征
    §4.1 工程地质条件
        4.1.1 场地地形地貌
        4.1.2 地层岩性
        4.1.3 地质构造
        4.1.4 水文地质条件
    §4.2 可溶岩与非可溶岩岩性特征
        4.2.1 可溶岩特征
        4.2.2 非可溶岩特征
    §4.3 可溶岩埋藏特征
    §4.4 隐伏岩溶形态及其分布特征
        4.4.1 隐伏岩溶形态
        4.4.2 土洞和溶洞发育状况
    §4.5 场地岩溶及土洞形成时代和发展趋势的探讨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场地岩溶地面塌陷形成机制
    §5.1 塌陷基本情况
    §5.2 岩溶塌陷的静力分析
    §5.3 动荷载对岩溶地面塌陷的影响分析
        5.3.1 Ansys软件介绍
        5.3.2 地质模型概化
        5.3.3 模型建立及边界条件选取
        5.3.4 计算参数及本构模型
        5.3.5 阻尼的确定及计算时间步长
        5.3.6 初始地应力场
        5.3.7 荷载施加
        5.3.8 模拟结果分析
    §5.4 深圳大运中心岩溶塌陷形成过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岩溶地面塌陷危险性预测与评价
    §6.1 岩溶地面塌陷危险性预测原则及思路
        6.1.1 岩溶地面塌陷危险性预测原则
        6.1.2 岩溶地面塌陷危险性预测思路
    §6.2 深圳大运中心岩溶地面塌陷危险性预测指标体系
        6.2.1 影响因素分析
        6.2.2 评价指标体系及其量化
        6.2.3 基于MapGis的数据管理
    §6.3 基于PLS Path Model的危险性预测
        6.3.1 偏最小二乘通径模型的基本原理
        6.3.2 偏最小二乘通径模型计算步骤
        6.3.3 基于PLS Path Model危险性预测模型的建立
        6.3.4 基于MapGIS的预测结果
        6.3.5 PLS Path Model在岩溶地面塌陷危险性预测中的优越性
    §6.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危险性预测
        6.4.1 层次分析法简介
        6.4.2 层次分析法运用步骤
        6.4.3 基于层次分析法危险性预测模型的建立
        6.4.4 基于MapGIS的预测结果
        6.4.5 层次分析法在岩溶地面塌陷危险性预测中的优越性
    §6.5 预测结果分析
        6.5.1 预测结果的比较分析
        6.5.2 预测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PLS Path Model程序代码

(9)高速铁路厚覆盖型岩溶路基地质工程问题系统研究 ——以武广客运专线韶关至花都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溶塌陷研究历程
        1.2.2 国外研究概况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2.4 铁路岩溶路基塌陷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第2章 典型研究区地质环境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交通位置
        2.1.2 气象水文
    2.2 区域地质条件
        2.2.1 地层岩性
        2.2.2 地质构造
        2.2.3 工程地质条件
    2.3 水文地质条件
        2.3.1 研究区地下水类型
        2.3.2 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第3章 厚覆盖型岩溶路基及主要地质工程问题
    3.1 概述
    3.2 典型研究区覆盖型岩溶基本特征
        3.2.1 第四系覆盖层的成分、结构特征及工程地质性质
        3.2.2 路基段地下岩溶发育情况
    3.3 厚覆盖型岩溶概念的厘定
    3.4 厚覆盖型岩溶路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第4章 岩溶路基破坏机理研究
    4.1 研究区典型岩溶路基破坏实例
        4.1.1 英德玻纤厂岩溶塌陷
        4.1.2 英德硫铁矿马口矿区岩溶塌陷
        4.1.3 京广铁路冬瓜铺站塌陷
        4.1.4 武广铁路地质钻探引发的塌陷
    4.2 岩溶路基变形破坏的地质模式
        4.2.1 “粉质粘土+可溶岩”型岩溶塌陷模式
        4.2.2 “粉质粘土+卵石土+粉质粘土+可溶岩”型岩溶塌陷模式
        4.2.3 “粉质粘土+卵石土+可溶岩”型岩溶塌陷模式
        4.2.4 “卵石土+粉质粘土+可溶岩”型岩溶塌陷模式
第5章 厚覆盖型岩溶路基地下水动力响应研究
    5.1 典型研究区水动力现场监测分析
        5.1.1 监测内容和方法
        5.1.2 监测结果
    5.2 水动力效应的数值模拟分析
        5.2.1 模型建立依据
        5.2.2 模型参数取值
        5.2.3 典型的地质模式下的塌陷模型计算
        5.2.4 成果分析
第6章 厚覆盖型岩溶路基列车荷载动力响应研究
    6.1 路基设计荷载分析
        6.1.1 轨道和列车荷载换算
        6.1.2 静载
        6.1.3 动载
    6.2 路基结构动应力衰减分析
        6.2.1 纵向方向
        6.2.2 横向方向
        6.2.3 深度方向
    6.3 列车荷载动力响应数值分析
        6.3.1 模型的建立
        6.3.2 应力分析
        6.3.3 塑性区发展过程分析
        6.3.4 无土洞路基应力分析
第7章 覆盖型岩溶路基物理模拟及判据研究
    7.1 概述
    7.2 物理模型试验
        7.2.1 模型的组成
        7.2.2 模型试验过程
        7.2.3 物理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7.3 渗透变形试验
        7.3.1 试验测定方法原理
        7.3.2 试验结果
    7.4 岩溶塌陷判据分析
        7.4.1 机理分析
        7.4.2 岩溶塌陷发育判据分析
第8章 基于 GIS 技术岩溶塌陷危险性预测评价
    8.1 概述
    8.2 潜在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价模型
        8.2.1 评价范围
        8.2.2 评价指标
        8.2.3 评价模型建立
        8.2.4 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价结果
    8.3 岩溶塌陷危险性分区
    8.4 综合分析
第9章 厚覆盖型岩溶路基整治及质量检测技术研究
    9.1 概述
    9.2 岩溶整治主要设计参数及技术要求
        9.2.1 加固处置主要参数
        9.2.2 加固处置方案设计
    9.3 施工质量检验技术研究
        9.3.1 电测深法检测成果分析
        9.3.2 面波法检测结果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基于人地关系的六盘水市地质灾害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六盘水市地质灾害现状及特点
    2.1 滑坡
    2.2 地裂缝
    2.3 崩塌
    2.4 泥石流
    2.5 地面塌陷
3 六盘水市人地关系与地质灾害频发原因分析
    3.1 人口增长过快
    3.2 矿产资源不合理开采
    3.3 过量开采地下水
    3.4 公路、铁路建设中的不规范行为
    3.5 大规模砍伐森林, 过度放牧
4 六盘水市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4.1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4.2 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制止掠夺性开采
    4.3 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采取宏观调控手段
    4.4 制定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措施, 并有效督促
    4.5 科学规划, 科学施工
    4.6 进行地质灾害宣传教育
5 结语

四、水城岩溶盆地地面塌陷及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贵州六盘水地区地下水富水性特征分析与评价[J]. 莫贵芬,王中美.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21(05)
  • [2]福建省三明生态工贸区岩溶特征及岩溶塌陷研究[D]. 黄光明.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3]水城盆地空间城镇化对浅层岩溶地下水特征的影响[J]. 巨凡凡,马腾,顾栩.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0(01)
  • [4]管道穿越岩溶区灾害风险评价与防治技术研究[D]. 张硕.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5]我国岩溶地面塌陷研究进展与展望[J]. 罗小杰,沈建. 中国岩溶, 2018(01)
  • [6]覆盖型岩溶地面塌陷综合地质预测与危险性评估[J]. 罗小杰,罗程. 中国岩溶, 2016(01)
  • [7]贵州水城盆地岩溶地面塌陷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 肖攀,万军伟,喻望.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15(02)
  • [8]深圳大运中心场地岩溶地面塌陷危险性评价研究[D]. 李勇峰. 中国地质大学, 2013(04)
  • [9]高速铁路厚覆盖型岩溶路基地质工程问题系统研究 ——以武广客运专线韶关至花都段为例[D]. 唐万春. 成都理工大学, 2011(06)
  • [10]基于人地关系的六盘水市地质灾害影响分析[J]. 秦趣,谌洪星,刘兴荣.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4)

标签:;  ;  

水城岩溶盆地地面沉降与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