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死亡意识教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死亡意识,死亡教育,毕生发展
死亡意识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王淇,俞劼[1](2016)在《死亡意识的毕生发展及其对死亡教育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传统文化对死亡的忌讳,中国在死亡教育方面发展滞后。而大部分人的看法是死亡是老年人或者身患绝症的病人才需要面对的问题,所以很多人忽视了死亡意识在个体一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儿童直到生命末期,个体的死亡认知与体验的特征是不同的,总结归纳每个时期需要应对的死亡相关主题,才能更好地树立死亡意识的毕生发展观。(本文来源于《基础教育研究》期刊2016年19期)
刘星[2](2013)在《死亡意识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思想水平开始逐渐提高,社会在关注及重视生命教育的同时,死亡教育也成了其关注的焦点。因为生与死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如恩格斯所说:“生就意味着死。”人们在大谈生命教育的同时,死亡意识教育自然成为了不能避免的部分,因为死亡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人生环节,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开的人生结局。我国对死亡问题的认识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长期以来都在回避这个问题的讨论,导致与死亡相关的教育与国外相比相对滞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与国外各种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人们开始意识到对死亡问题有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将直接影响到人们有没有一种完整、科学的死亡观,将直接影响到人们能否以死亡作为人生价值与意义思考的背景和平台去衡量生命的力度与深度。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带给人们科学认知的前提下,人们开始抛开对死亡的成见,并不断推进对死亡认识的加深,我国的死亡教育也开始迈出了艰难的步伐。死亡意识教育作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新的领域,既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内容内含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丰富与发展死亡意识教育,不仅是每个人对死亡能有一个不恐惧,不回避的正确态度的先决条件,更是促使人们坦然地面对死亡,把死亡作为一个人生问题来思考,从而能够珍惜时间,珍重生命,敢于不断探索出生的意义,追求出生命价值的重要基础。(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3-05-01)
丁颖[3](2006)在《论死亡意识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存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现代人沉溺于声色犬马的物质享受,经常会遗忘“死亡”这个人的生命的必然结局,死亡意识经常被排除在人的意识之外,使人们逐渐丧失了实现与获取生命终极意义与价值的能力,从而导致人的生存品质降低、生存焦虑加重,反映在青少年中便是持续上升的自杀率、漠视自己与他人生命等现象。由于我国传统文化“乐生避死”的影响,使得人们不会有意识的去思考死亡,而只会下意识地回避谈论死亡,就连数字“4”也认为是不吉利的数字尽量避开。由此可见,我们的教育中急需培养和灌输一种健康的死亡意识,以便帮助人们更真实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我国开展“死亡意识教育”是基于国外提出的“死亡教育”这一概念而提出的。死亡意识教育的真正意图是:通过帮助青少年认识死亡、直面死亡、征服死亡、超越死亡,树立合理合意的死亡观,提高“死亡品质”,使之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最终达到生活质量的提高、生命品质的升华。向死而生的教育视角正是“死亡意识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选择以思辨为主的研究方法,着重对“死亡意识教育”在理念和策略上进行一定程度的探索。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死亡意识的解读。通过认识死亡,了解死亡意识,分别对中西方哲学中的“死亡意识”进行梳理,进而重点探讨了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死亡观,作为进一步论述“死亡意识教育”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死亡意识的价值和功能。在第一部分了解死亡意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死亡意识具有建构合意的死亡观、敞亮生命的意义和超越死亡的羁绊等价值,具有追求真理与永恒、实现本真生存和走向艺术创造的功能。第叁部分:现实教育中青少年死亡意识的缺失。通过列举青少年表现出来的缺少死亡常识、漠视自己和他人生命、心理状况异常等现象,进行归因分析。(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06-05-01)
死亡意识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思想水平开始逐渐提高,社会在关注及重视生命教育的同时,死亡教育也成了其关注的焦点。因为生与死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如恩格斯所说:“生就意味着死。”人们在大谈生命教育的同时,死亡意识教育自然成为了不能避免的部分,因为死亡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人生环节,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开的人生结局。我国对死亡问题的认识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长期以来都在回避这个问题的讨论,导致与死亡相关的教育与国外相比相对滞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与国外各种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人们开始意识到对死亡问题有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将直接影响到人们有没有一种完整、科学的死亡观,将直接影响到人们能否以死亡作为人生价值与意义思考的背景和平台去衡量生命的力度与深度。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带给人们科学认知的前提下,人们开始抛开对死亡的成见,并不断推进对死亡认识的加深,我国的死亡教育也开始迈出了艰难的步伐。死亡意识教育作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新的领域,既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内容内含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丰富与发展死亡意识教育,不仅是每个人对死亡能有一个不恐惧,不回避的正确态度的先决条件,更是促使人们坦然地面对死亡,把死亡作为一个人生问题来思考,从而能够珍惜时间,珍重生命,敢于不断探索出生的意义,追求出生命价值的重要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死亡意识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1].王淇,俞劼.死亡意识的毕生发展及其对死亡教育的启示[J].基础教育研究.2016
[2].刘星.死亡意识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3].丁颖.论死亡意识教育[D].河南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