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胸蛙论文-曾庆敖,何大庆

棘胸蛙论文-曾庆敖,何大庆

导读:本文包含了棘胸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棘胸蛙,疾病,“一,五,五”,防治技术

棘胸蛙论文文献综述

曾庆敖,何大庆[1](2019)在《棘胸蛙疾病“一、五、五”防治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棘胸蛙(Rana spinosa)又名石蛙、石蚌,属大型两栖类蛙科动物,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贵州等南方省份,主要生活在安静的山涧溪流场所。棘胸蛙肉营养丰富,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氨基酸种类齐全,必需氨基酸含量较高,比值符合人体需求,有很高的保健和药用价值~([1])。堪称"蛙中之王",古为皇室贵族的进补佳肴。(本文来源于《畜禽业》期刊2019年11期)

王茂元,赖铭勇,黄洪贵,黄柳婷,田田[2](2019)在《闽西山区养殖棘胸蛙两性异形》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测量和比较采自福建闽西山区棘胸蛙(雌雄各82只)的体质量、头体长、吻长、头长、头宽、前足长、前肢长、后足长、后肢长、眼间距、鼻间距、肩宽、肩肛距和眼径等14个两性形态学指标,研究养殖群体棘胸蛙的两性异形。结果表明,除吻长、眼间距和眼径外,其余11项测量值均呈现出雄性显着大于雌性(P<0.05),雌性与雄性的平均头体长比值为1.073,异形指数为0.068。在控制体质量的基础上得出,雄性头体长、吻长和眼径与体质量间存在显着相关(P<0.05);雌性头体长、前肢长和肩宽与体质量间存在显着相关(P<0.05)。经多元回归分析,分别建立了表型性状对体质量的多元回归方程:雄性体质量=3.620×头体长+0.626×后肢长-5.847×眼径+0.728×吻长-269.868;雌性体质量=2.914×头体长+1.502×前肢长+1.521×肩宽-304.518。闽西山区棘胸蛙两性异形可能是在性选择压力和生育力压力共同作用下,物种自然选择和系统演化的结果。(本文来源于《渔业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赵淑芳,曹卢园,唐子晴,陈莹莹,郑婉汝[3](2019)在《棘胸蛙新型病菌蜂房哈夫尼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某养殖场患病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进行病原学诊断,采用病原分离、革兰染色、质谱分析、人工感染试验等方法对分离的病菌进行鉴定,最终鉴定该致病菌株为蜂房哈夫尼菌(Hafnia alvei)。同时,用纸片扩散法测定该菌对11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显示该菌对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多粘菌素、氯霉素表现为高度敏感,对链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表现为中度敏感,对青霉素、头孢唑林表现为不敏感。(本文来源于《丽水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程福珍,洪燕,郑荣泉,梅祎芸,王志刚[4](2019)在《棘胸蛙抗菌肽Spinosan-D的原核表达及活性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抗菌肽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具备新型抗菌机制的多肽,是替代传统抗生素,成为新一代治疗药物的理想选择。本研究人工合成棘胸蛙抗菌肽Spinosan-D成熟区基因片段,双酶切原核表达载体pET-32a(+)后回收线性化载体,In-Fusion克隆技术构建重组质粒后转化至E.Coli DH5α感受态细胞,筛选阳性单菌落进行菌液PCR鉴定和测序,转化pET-32a(+)-Spinosan-D至BMBL21(DE3)pLysS菌株。通过优化诱导表达的时间、温度和异丙基株-β-D-硫代吡喃半半乳糖苷(IPTG)终浓度,实现棘胸蛙抗菌肽Spinosan-D融合蛋白的最优化表达,并检测其活性。本研究旨在为规模化制备Spinosan-D和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廖常乐,张平,陈冬洋,胡建平,华华[5](2019)在《棘胸蛙种群分布和景观生态稳定性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棘胸蛙野生种群分布与景观生态稳定性的关系,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采用样带、样方法对炎陵县境内不同生境中的棘胸蛙野生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结合湖南省"十叁五"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应用稳定性评价模型对炎陵县景观生态格局稳定性进行分析,并与棘胸蛙野生种群分布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棘胸蛙野生种群数量较少,为82811只±26279只,主要分布于炎陵县东部景观生态稳定性较好的天然阔叶林生境中;景观生态稳定性较差且生境破碎化严重的区域分布较少甚至没有。(本文来源于《热带林业》期刊2019年02期)

吴燕琴,黄富友,张任驰,陆君[6](2019)在《棘胸蛙卵孵化的水霉病预防新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棘胸蛙的人工养殖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后进入了发展阶段,范围涉及全国有山区的省、市。但是,直至今日,规模化程度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关键技术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棘胸蛙卵人工孵化的水霉病问题就是其中之一。浙江省丽水市是棘胸蛙养殖基地规模较大的山区市,如今基地数量已经达到100多个,基地面积超过500亩。笔者在技术指导过程中发现绝大多数养殖企业均深受水霉病的困扰,有一部分企业存在的问题甚至还非常严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从2014年开始试行一种采卵孵化的新技术,取得理想的效(本文来源于《科学养鱼》期刊2019年05期)

王会聪,袁九龙,王煜恒,张坤,陈军[7](2019)在《棘胸蛙蝌蚪“腹水病”病原菌分离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自腹部肿大、腹水和出血等症状的患病棘胸蛙蝌蚪内脏中分离到4株细菌,人工感染确定菌株JK-3为致病菌。经生化鉴定,菌株JK-3符合肺炎克雷伯菌特征; 16S rDNA基因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菌株JK-3与肺炎克雷伯菌标准株(ATCC700721/NR_074913.1)的同源性达99.5%。结果表明,菌株JK-3为肺炎克雷伯菌,是引起棘胸蛙蝌蚪腹部肿大、腹水和出血等症状疾病的病原。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肺炎克雷伯菌JK-3对美满霉素、丁胺卡那、复达欣、哌拉西林、庆大霉素、先锋必素、先锋Ⅳ敏感,对其余19种药物均耐药或中度耐药。(本文来源于《水产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梅祎芸[8](2019)在《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探讨棘胸蛙的分类》一文中研究指出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隶属于两栖纲无尾目叉舌蛙科(Dicroglossidae)棘胸蛙属(Quasipaa),主要分布于我国南部,少量分布于越南北部地区,具有很高的经济食用价值。前期分子生物学方法表明,棘胸蛙分为3个支系。本研究利用多基因技术,结合形态学研究进一步验证不同支系的分化水平,为棘胸蛙的分类提供基础。其主要结果如下:(1)在形态学方面,根据广西龙胜、浙江金华、福建武夷山、德化、江西乐安和宜春6个不同地理种群棘胸蛙的16项形态特征指标,采用多变量方法(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了6个不同地理种群间的形态变异。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从外形数据中提取的前四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56.6%,分别利用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绘制散点图,龙胜地区的棘胸蛙在图中能与其余地理种群明显分开。判别分析结果显示,6个地理种群棘胸蛙外形存在差异,在散点图上被分为3个组,龙胜种群棘胸蛙的正确判别率高达96.2%,可进行准确判别。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福建、江西及浙江地理种群的棘胸蛙分类地位较为接近,亲缘关系也相对接近。龙胜种群与其余地理种群间已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分化且在形态上已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2)测定棘胸蛙6个地理种群166个样品的线粒体12S rRNA、16S rRNA与核基因Rag-1基因片段,对3个基因的序列合并进行分析,基于基因序列数据筛选单倍型,运用最大似然法(ML)及贝叶斯法(BI)构建系统进化树,同时用MEGA6.0计算棘胸蛙不同地理种群间遗传距离。利用3个基因片段构建分子系统树显示,龙胜棘胸蛙单独为一支。遗传距离显示,广西龙胜地理种群与其余5个地理种群棘胸蛙间已达到了种间分化水平,可单独成为一个单系。(3)基于微卫星数据分析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水平、基因流情况及聚类情况,结果显示,6个地理种群的棘胸蛙样本最有可能为3个居群,不同地理种群棘胸蛙间表现出较大的遗传差异,且在龙胜地理种群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广西龙胜到其余5个地理种群间属于极高分化水平,且广西龙胜种群与其余种群间迁移率远小于1,虽存在基因交流但基因交流极少,产生了明显的遗传分化。综合本研究形态数据及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分析结果,广西龙胜棘胸蛙在形态、分子方面差异均已达到种间分化水平,尤其是龙胜棘胸蛙的足长超过体长的五分之叁,明显区别于其他种群。因此本研究认为建议将广西龙胜地区棘胸蛙定为新种,并将其命名为龙胜棘蛙Quasipaa longshengensis sp.nov.。(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9-03-11)

陈敦学,陈兆军,吴小丽,周贤君,牛艳东[9](2019)在《棘胸蛙产业发展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棘胸蛙作为一种集药用和食用价值于一体的新型养殖品种,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参与企业日渐增多,养殖规模也迅速扩大,然而规模化养殖过程中,遇到较多问题。文章以英德市盈信农业有限公司棘胸蛙养殖基地为例,分析了棘胸蛙产业发展困境,并对所面临困境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期刊2019年03期)

吴宗凡,贺兵,阙有清,周章,张应平[10](2019)在《浅谈铜仁山区棘胸蛙养殖的经验和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棘胸蛙,俗称石蛙、石蚌、石鸡,是中国特有的大型野生蛙。棘胸蛙肉质细嫩洁白,味道甘美,富含丰富的矿物质元素,被美食家称为"百蛙之王";且具有滋补强身、清心润肺、健肝胃、补虚损,以及解热毒、治疳疾等功效,又有"山珍"之称。铜仁市江口县位于武陵山腹地,境内有世(本文来源于《渔业致富指南》期刊2019年02期)

棘胸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测量和比较采自福建闽西山区棘胸蛙(雌雄各82只)的体质量、头体长、吻长、头长、头宽、前足长、前肢长、后足长、后肢长、眼间距、鼻间距、肩宽、肩肛距和眼径等14个两性形态学指标,研究养殖群体棘胸蛙的两性异形。结果表明,除吻长、眼间距和眼径外,其余11项测量值均呈现出雄性显着大于雌性(P<0.05),雌性与雄性的平均头体长比值为1.073,异形指数为0.068。在控制体质量的基础上得出,雄性头体长、吻长和眼径与体质量间存在显着相关(P<0.05);雌性头体长、前肢长和肩宽与体质量间存在显着相关(P<0.05)。经多元回归分析,分别建立了表型性状对体质量的多元回归方程:雄性体质量=3.620×头体长+0.626×后肢长-5.847×眼径+0.728×吻长-269.868;雌性体质量=2.914×头体长+1.502×前肢长+1.521×肩宽-304.518。闽西山区棘胸蛙两性异形可能是在性选择压力和生育力压力共同作用下,物种自然选择和系统演化的结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棘胸蛙论文参考文献

[1].曾庆敖,何大庆.棘胸蛙疾病“一、五、五”防治技术[J].畜禽业.2019

[2].王茂元,赖铭勇,黄洪贵,黄柳婷,田田.闽西山区养殖棘胸蛙两性异形[J].渔业研究.2019

[3].赵淑芳,曹卢园,唐子晴,陈莹莹,郑婉汝.棘胸蛙新型病菌蜂房哈夫尼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J].丽水学院学报.2019

[4].程福珍,洪燕,郑荣泉,梅祎芸,王志刚.棘胸蛙抗菌肽Spinosan-D的原核表达及活性检测[J].浙江农业科学.2019

[5].廖常乐,张平,陈冬洋,胡建平,华华.棘胸蛙种群分布和景观生态稳定性相关性研究[J].热带林业.2019

[6].吴燕琴,黄富友,张任驰,陆君.棘胸蛙卵孵化的水霉病预防新技术[J].科学养鱼.2019

[7].王会聪,袁九龙,王煜恒,张坤,陈军.棘胸蛙蝌蚪“腹水病”病原菌分离与鉴定[J].水产科学.2019

[8].梅祎芸.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探讨棘胸蛙的分类[D].浙江师范大学.2019

[9].陈敦学,陈兆军,吴小丽,周贤君,牛艳东.棘胸蛙产业发展的思考[J].中国水产.2019

[10].吴宗凡,贺兵,阙有清,周章,张应平.浅谈铜仁山区棘胸蛙养殖的经验和思考[J].渔业致富指南.2019

标签:;  ;  ;  ;  ;  ;  

棘胸蛙论文-曾庆敖,何大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