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议论文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议论文

问:我眼中的孟子(议论文三百字)
  1. 答:我眼中的孟子。春秋时期,鲁秉周礼,有“周礼尽在鲁”之说。 孔子创立儒学,大办教育,更使鲁成为当时的文化重心之地,这对孟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孟子为鲁国公族孟孙氏的后裔,与鲁国有一种血缘的亲情,孟子葬母于鲁,曾住鲁守丧三年;孟子为子思门人的弟子,系统接受过儒学教育;孟子一生以孔子继承人自居,以传播孔学为己任,这都反映出鲁文化对孟子产生的巨大影响。孟子的“仁政”思想是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仁”的思想。孟子曾说:“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上》)仁政的内涵十分丰富,但是,其出发点却是“制民之产”,民以食为天,如果没有必要的生产资料,人民也就不可能获得足够的生活资料。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孟子·离娄上》)所谓“恒产”,主要指土地。孟子认为,一般民众有“恒产”才能有“恒心”,“若无恒产,因无恒心”,因此,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得社会长治久安,必须率先解决“制民之产”的问题。孟子提出的“制民之产”,就是由国家分配给人民一定数量的土地,使他们有足够的物质基础来养活全家,即解决百姓基本的温饱问题;唯有如此,他们的思想与行为才能保持稳定,从而有利于国家的安定。所谓“恒心”,就是要求人民有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孟子看到了“恒产”与“恒心”的相互作用,认为君王若是能够给人民提供足够的“恒产”,人民便会尽可能的保持“恒心”,如此君王也就更容易去教化民众,进一步引导百姓“为善为仁”。来源: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问: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 这句话的感想
  1. 答:意思是说: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有家产的人才能安定守本分;而无恒产的人则难安于本分,有固定的资产而有一定的道德水准,只有士人才能做到。
    一般百姓(即民)都是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唯有士(即知识精英阶层)才可能做到无恒产而有恒心,他们更有社会责任感,而不完全受制于物质利益的影响。
    我认为,“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应该是指一种可能性,而不是必然的。就是说,只有士人有可能不受利益引诱而放弃原则,一般百姓不能指望他们这样,同时,也并非所有士人都能做到这一点。
问:齐桓晋文之事翻译赏析
  1. 答:“百姓bai皆以王为爱也du”的翻译:老百姓都认为大王是吝啬。zhi
    重点词翻译:
    (1)皆 [jiē],译dao为:做副词使用,解全、都、尽之意,表示范围。例子《论语》:“过也,人皆见之。”
    (2)以 [yǐ],译为:做动词使用,解认为。例子《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3)爱 [ài],译为:做动词使用,解吝啬。例子《齐桓晋文之事》:“吾何爱一丰?。”
    《齐桓晋文之事》出自先秦的孟子及弟子所著。
    《齐桓晋文之事》赏析:
    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这篇文章记孟子游说宣王行仁政。说明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文章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他的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这种主张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一是战国时期,由分裂趋向统一,战争难以避免。孟子往往笼统反对武力,显得脱离实际不合潮流。二是他的仁政主张完全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显得过于天真、简单。孟子的思想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与当时的社会却有很大距离,所以是行不通的。
    《齐桓晋文之事》学习切入点:
    (1)文体切入法
    作为一部对话体的散文集中的代表篇目,自然有不同于其他文章的读法。可以抓住对话体的特点切入课文,也可以抓住散文的特点切入课文。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