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热力循环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协同吸气式火箭发动机,热力循环,预冷器
热力循环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魏鑫[1](2018)在《吸气预冷发动机热力循环及预冷器传热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协同吸气式火箭发动机(SABRE)作为目前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吸气预冷组合发动机,其系统结构复杂,部件之间耦合性强。空气预冷器是SABRE发动机的核心部件,其功能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空气与低温氦气的高效换热,如何实现大温差、高效紧凑、轻质,是预冷吸气发动机的核心设计技术。本文针对SABRE发动机热力循环系统,对SABRE发动机热力循环建模,研究了SABRE型发动机动力系统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规律,对于SABRE发动机热力循环系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本文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超临界氦气在单直管内的流动换热特性以及在管路连接组件的流量分配和流阻特性;针对SABRE发动机预冷器,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管排数、管间距、空气流速、温度等因素对预冷器流动换热特性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预冷后空气温度每上升10K,SABRE-3发动机单位推力和比冲增大约1%;氦气流量从75kg/s增加到115kg/s,SABRE-3发动机单位推力下降约15%,比冲下降了45%;增大SABRE-4预冷器空气侧总压恢复系数虽然会略微降低发动机推力以及比冲,但降低了空气压气机的出口空气温度;增大氦一路流量,略微降低发动机效率以及单位推力,但大大降低氢气的消耗量,提高了发动机的比冲。增大预冷器的管间距会提高预冷器空气侧平均换热系数,减小空气总压损失,但会降低空气的预冷效果;增大管排数虽然会降低空气侧平均换热系数,但可以降低预冷后空气温度,增强预冷效果;增大氦气/空气热容量比,能够同时增大空气侧和氦气侧平均换热系数,降低空气出口温度;空气入射角度对于空气侧、氦气侧换热几乎没有影响,但对空气侧总压恢复系数有较大影响。(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8-12-01)
肖云峰,文双娜,周秀博,黄俊强,张志莲[2](2017)在《沼气微型燃气轮机热力循环特性的仿真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沼气设备的研发,基于Aspen PLUS分别建立了回热式和外燃式热力循环模型,研究了增压比π、涡轮前温度T3、压气机进口空气温度和涡轮出口压力对系统特性的影响,100kW级沼气燃气轮机的增压比选取值为其总体设计提供了参考。通过对比2种热力循环的特性发现,外燃式热力循环更易于回热器的匹配设计,同等涡轮前温度和低增压比的条件下,外燃式整机热效率略优于回热式。(本文来源于《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李文龙,郭海波,南向谊[3](2015)在《空气涡轮火箭发动机热力循环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分析法分析了液体推进剂空气涡轮火箭发动机(Air Turbo Rocket,ATR)的基本热力过程,通过能量平衡计算得出了理想循环功、热效率和发动机比冲,确定了影响理想热力循环性能的5个特征参数,进而分析了地面静态和飞行状态下热力学特征参数对发动机热力循环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提高燃烧室温比、发生器温比和涡轮落压比有利于ATR循环功和燃料比冲性能的提升,提高压气机压比将在增大循环功和热效率的同时降低燃料比冲性能;理想循环热效率随来流马赫数的增大而增大,循环功和燃料比冲随来流马赫数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存在极大值。(本文来源于《火箭推进》期刊2015年04期)
叶继飞,洪延姬,王广宇,王殿恺[4](2011)在《基于热力循环分析的激光微推力发动机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微小卫星姿轨控为任务的激光微推力器是近些年激光推进技术应用研究的热点。在激光微推力发动机热力循环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影响激光微推进热力循环效率的因素,提出了通过改变激光功率密度和靶材掺杂特性来改善推进性能参数的方法,实验验证了激光功率密度和靶材掺杂对发动机性能影响的规律。结果表明:激光与靶材的特性共同决定了热力循环效率的高低,激光功率密度的提高能够增加产生激波波后的压力,一定程度上提高比冲,却会使得冲量耦合系数下降;掺杂能够增强靶材对激光能量的吸收,使比冲和冲量耦合系数都提高,而两者都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激光微推力发动机的热力循环效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期刊2011-09-05)
施晓丽,舒水明[5](2010)在《基于太阳能、地热能的冷热电叁联供热力循环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套基于低温地热能、太阳能的冷热电叁联供系统,在对系统进行流程模拟的基础上,分析了其5种运行工况。研究表明:在设定条件下,系统的各种热力学指标随太阳能的波动而变化,系统热能并没有最大限度地转换为电能和冷能,基于此分析得出的λ_c、λ_h、λ_e这叁个参数的相对大小反映了输出冷、热、电的分配权重。(本文来源于《“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0-10-23)
张震[6](2009)在《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冷热电叁联供热力循环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世界上得到广泛应用的冷热电叁联供系统多使用燃料、燃气、煤等化石能源作为驱动,系统的总能利用率一般能达到80%以上;但是因为化石能源日益减少以及使用之后产生的一系列能源环境问题使得这种系统显得美中不足,可再生能源的再生性能以及环境效益特性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把可再生能源作为联供系统的主要驱动能源,则系统可以在保持相对较高的效率的同时达到能源完美利用的效果,即实现能源的循环利用以及“零排放”。为此专门建立一种以太阳能低温地热能为主要驱动能源的叁联供系统,以便展开分析研究。在探讨了各种联供系统形式的基础上,对系统各功能模块进行适当的分析选择,最终确定了以氯乙烷工质朗肯循环发电,以氨吸收式冷水机组制冷,以太阳能、地热能氨水吸收压缩式热泵供热的叁联供流程。在此基础上根据质量守恒方程、能量守恒方程以及设备约束性方程对流程中性质相同的设备建立统一的数学模型,并提出了一套针对此系统的热力学评价指标模型,从而形成整个系统流程的数学模型。检验系统流程优劣的最准确方法是实际运行,但是这种方式代价太大,用Hysys软件对系统流程进行模拟分析是一个相对较好的选择。在软件环境中,在太阳能集热温度为74℃~120℃,地热水温度为90℃,冷源温度平均为20℃的条件下,系统输出电量150MW、冷量23.6MW(-3℃)、热量2000MW(62℃)。以此工况为基础,对系统进行计算分析,得出了各种评价指标。特别分析了小容量能量联供系统的五种运行工况,对各种热力学参数在一天当中的波动情况进行了对比计算,研究表明:在设定条件下,系统的各种热力学指标随太阳能的波动而变化,系统热能并没有最大限度转换为电能和冷能,这需要对太阳能热泵的性能做进一步探讨。基于此分析得出的λe、λc、λh这叁个参数的相对大小反应了输出电、冷、热的分配权重,这对于研究系统的变负荷特性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09-05-01)
谢春阳[7](2008)在《吸热式热力循环发动机的热力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发明了发动机,促进工业和科学的飞速发展,却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给人类带来巨大的自然灾害;利用制冷技术提供一个人造低温热源,把自然热源或废热源(余热)作为高温热源;采用制冷循环和动力循环的热力二重循环方式,使高压低温的动力工质吸收外界环境的热能,汽化并过热后膨胀驱动涡轮,其乏汽在人造低温环境下冷凝液化后被增压,完成热力循环;这样通过热功转换的方式,把环境热能转变成机械能,在不需要外力、不消耗任何燃料的情况下,使人类获得冷源和动力能源。(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08年21期)
段婷婷,郭晓丹[8](2007)在《氢氧燃烧热力循环系统的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阐述了新型氢氧燃烧热力循环的系统的构成,并进行了特性的分析,指出了新型氢氧热力循环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力教育》期刊2007年S3期)
闫水保,魏新利,王培萍,马新灵[9](2004)在《热力循环的特性函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热力循环理论中引入了"热流体"。热流体由温度、焓和熵等核心热力学参数来描述,证明了热力循环新函数-工质实际作功能力函数的存在性和回路作功能力原理的正确性,在热力学基本定律和不可逆多能级热力循环理论之间建立了新的联系。给出了新的热力循环特性函数的解析式,并对公式中各项的物理意义进行了详细阐述。将跨能级独立蒸汽冷却器当作辅助循环来处理,无需另外推导公式。工质实际作功能力等同于机械功,其价格恒等于功的价格,用工质实际作功能力概念来建立新的总能系统统一性评价体系,可避开方法中的定价难题。(本文来源于《汽轮机技术》期刊2004年05期)
高林,金红光,郑丹星,刘泽龙,林汝谋[10](2001)在《混合工质中低温热力循环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热力学第二定律角度出发,对氨水混合工质中低温动力循环进行了分析。通过与简单蒸汽循环的比较,揭示了混合工质热力循环的特性及本质,指出工质蒸发换热过程的匹配及冷凝过程是混合工质循环高效的关键。为了改善冷凝过程,可采用分馏冷凝系统取代传统的冷凝方式。同时,本文还探讨了一些基本规律,明确了余热回收过程中中低温段换热匹配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01年06期)
热力循环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沼气设备的研发,基于Aspen PLUS分别建立了回热式和外燃式热力循环模型,研究了增压比π、涡轮前温度T3、压气机进口空气温度和涡轮出口压力对系统特性的影响,100kW级沼气燃气轮机的增压比选取值为其总体设计提供了参考。通过对比2种热力循环的特性发现,外燃式热力循环更易于回热器的匹配设计,同等涡轮前温度和低增压比的条件下,外燃式整机热效率略优于回热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热力循环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魏鑫.吸气预冷发动机热力循环及预冷器传热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
[2].肖云峰,文双娜,周秀博,黄俊强,张志莲.沼气微型燃气轮机热力循环特性的仿真模拟[J].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7
[3].李文龙,郭海波,南向谊.空气涡轮火箭发动机热力循环特性分析[J].火箭推进.2015
[4].叶继飞,洪延姬,王广宇,王殿恺.基于热力循环分析的激光微推力发动机特性研究[C].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2011
[5].施晓丽,舒水明.基于太阳能、地热能的冷热电叁联供热力循环特性研究[C].“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
[6].张震.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冷热电叁联供热力循环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7].谢春阳.吸热式热力循环发动机的热力特性[J].科技资讯.2008
[8].段婷婷,郭晓丹.氢氧燃烧热力循环系统的特性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7
[9].闫水保,魏新利,王培萍,马新灵.热力循环的特性函数[J].汽轮机技术.2004
[10].高林,金红光,郑丹星,刘泽龙,林汝谋.混合工质中低温热力循环特性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1
标签:协同吸气式火箭发动机; 热力循环; 预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