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延庆怀来地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壳介质,各向异性,地震射线,走时
延庆怀来地区论文文献综述
邵媛媛,郑需要[1](2014)在《怀来、延庆及其周边地区地壳介质各向异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利用人工爆破P波走时反演地壳介质方位各向异性参数的方法.在假定介质是弱各向异性介质的情况下,使用扰动理论得到了线性化的反演公式,其中待反演的弱各向异性参数是P波走时的线性函数.如果在反演公式中参考走时取相同震中距接收点的P波平均走时,那么所获得的弱各向异性参数与参考介质速度的选取无关.反演得到的弱各向异性参数可以看作是不同震中距和不同深度范围内介质的等效弱各向异性参数.等效弱各向异性参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深度范围内水平方向相速度随方位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不同时期构造应力作用的结果.2007年中国地震局在首都圈怀来地区实施了一次大吨位人工爆破实验,以爆破点为中心,布设了高密度的地震观测台网和台阵.台站相对于爆破点具有360°的全方位覆盖,所得到的地震记录数据为研究怀来、延庆地区地壳介质P波方位各向异性提供了必要条件.我们通过走时反演获得了与水平方位相关的弱各向异性参数,并对弱各向异性参数进行坐标变换,得到了能够直观描述岩石弱各向异性的具有水平对称轴的横向各向同性介质,给出了对应的3个独立弱各向异性参数及其对称轴方位,讨论了介质各向异性与构造应力场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地区地壳介质存在明显的方位各向异性,其最大值约为4.6%.(本文来源于《地震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邵媛媛[2](2013)在《怀来、延庆及周边地区地壳各向异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各向异性广泛存在于地壳和上地幔。在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地壳中存在的大量裂隙形成定向优势排列,使地壳介质具有方位各向异性的特征。上地幔中的软流圈、地幔对流或流动会引起由晶格定向排列形成的各向异性。地壳及上地幔介质各向异性包含大量关于构造运动的信息,为判断岩性、应力状态、推断构造演化历史等提供宝贵的资料。地震各向异性的观测和研究已经成为人们探测地球内部信息的重要工具。本文基于各向异性介质的弹性波理论,介绍了各向异性介质中射线追踪方程,以及弱各向异性的相关理论,推导了弱各向异性介质中qP波相速度一阶近似表达式,并与利用Christoffel方程获得的精确解作比较。研究表明,在各向异性小于20%时,qP波相速度的一阶近似表达式满足一定的精度,可以适用于常规计算。使用扰动理论得到了线性化的反演公式,其中待反演的弱各向异性参数是P波走时的线性函数。设计相关实验进行了正演检测计算,利用P波走时反演弱各向异性介质的各向异性参数,结果表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对于人工爆破走时,我们可以利用该方法反演介质方位各向异性参数。如果在反演公式中参考走时取所有相同震中距接收点上P波的平均走时,那么获得的弱各向异性参数与参考介质的选取无关。反演得到的弱各向异性参数可以看作是不同震中距和不同深度范围内介质的等效弱各向异性参数,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深度范围内水平方向相速度随方位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不同时期构造应力作用的结果。我们对怀来、延庆地区大当量人工爆破记录中的P波资料进行了反演计算,研究区域介质的各向异性特征。为了降低横向非均匀性对方位各向异性的影响,我们将研究地区以炮点为中心全方位360°平分为相等的两个区域,对这两个区域的每一个同心圆上的走时数据分别进行反演,并计算观测值和反演值的总误差。根据误差分布的特征,我们将研究区域分成W1区(-10°,170°)和W2区(170°,350°),结果表明该地区地壳介质存在明显的方位各向异性,各向异性的最大值约为8.9%°大部分相速度随方位的变化曲线具有两个极大值,极大值对应的方位角随射线穿透深度的增加而变化。由于P波相速度极大值通常对应于最大主压应力的方向,所以主压应力最大值的方向也随着射线穿透深度的变化而变化,相速度的两个不同极大值可能代表不同构造时期主压应力的方向,研究区中W1区(-10°,170°)相速度极大值的方向主要分布在60°左右或140°左右,在W2区(170°,350°)相速度极大值的方向主要分布在180°左右或210°左右,总体来说与华北区域的构造应力场的北东,东西向大致一致。(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期刊2013-06-01)
李现根[3](2009)在《延庆—怀来地区中元古代沉积地层及微亮晶碳酸盐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是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海相前瞻性研究项目《华北地台烃源岩分布及两大裂谷系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元古代全球变化的重大地质事件:臼齿碳酸盐岩的形成与消亡》的部分研究成果。本文以大量的野外地质露头剖面的详测、描述、分析为基础,结合室内研究总结,运用天文周期观的沉积地质学及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延庆-怀来地区的岩石学、沉积学及层序地层学特征,并对研究区的微亮晶碳酸盐岩进行了专门探讨。研究区中元古界以发育海相碳酸盐岩为主,其次为碎屑岩。对研究区常见的岩石类型及形成环境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研究区特别发育的燧石条带白云岩与迭层石白云岩进行了重点研究,认为燧石条带白云岩是在浅水环境下硅质交代作用形成的,迭层石白云岩则主要形成于潮下带上部至潮间带上部的沉积环境。在精细的米级旋回研究的基础上,把研究区的米级旋回划分为碳酸盐岩型、碎屑岩型、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交互型叁种类型。其中,碳酸盐岩型米级旋回又分为L-M型、潮下型、环潮坪型叁种类型;碎屑岩型米级旋回又可分为潮汐动力型和波浪动力型两种类型;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交互型米级旋回可分为碳酸盐岩-碎屑岩型与碎屑岩-碳酸盐岩型两种类型。运用层序地层学与天文周期观的沉积地质学的理论与方法,在沉积微相、米级旋回及其迭加的基础上,结合Fisher图解,详细划分了延庆-怀来地区中元古界的旋回层序,共划分出4个巨层序,16个超层序,60个层序。其中对研究区的高于庄组、雾迷山组和洪水庄组进行了重点研究,把高于庄组分为11个叁级层序并进一步归纳为4个二级层序;把雾迷山组划分为30个叁级层序并归纳为4个二级层序;把洪水庄组分为1个叁级层序。对延庆-怀来地区串岭沟组、高于庄组的微亮晶碳酸盐岩进行了初步分析:在野外识别出6种不同形状的MT碳酸盐岩类型,研究表明,MT碳酸盐岩主要分布在潮下浅缓坡-深缓坡的各个相带中,建立了微亮晶碳酸盐岩的沉积相模式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笔者认为微亮晶碳酸盐岩的形成及消亡与古海洋化学条件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09-05-01)
刘保金,孙振国,赵成斌,顾梦林,李长法[4](1999)在《延庆怀来地区高分辨率浅地震反射剖面》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延庆怀来地区穿过深断裂位置开展的浅地震反射测量获得了高分辨率的地壳浅部结构图像。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浅层断裂发育,覆盖层分层清晰,具有良好的反射性质。基底为前震旦纪地层,埋深500 ~1 000m 不等,由一系列无规律的弱反射构成。狼山断裂是延矾盆地北缘的控制性断裂,在剖面上呈铲形,反映了年轻发育阶段的伸展构造特征。(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1999年04期)
郑书真,黄桂芳,方盛明,李长法,邱淑燕[5](1996)在《延庆—怀来地区重力异常分析与地震预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延庆—怀来地区重力异常出发,讨论了该区地质、地球物理场特征,为配合深地震反射专题研究,先对该区地壳结构和平均视密度分布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地震活动机遇大和反映强的地带,深化了该区的研究程度(本文来源于《山西地震》期刊1996年03期)
张先康,王椿镛,刘国栋,宋建立,罗力雷[6](1996)在《延庆─怀来地区地壳细结构──利用深地震反射剖面》一文中研究指出1992年底在延庆-怀来地区实施了深地震反射剖面测量,目的是通过对该区地壳细结构的研究来探讨延庆-怀来盆地形成演化的机制和过程,以及与该区地震活动图像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上部地壳总体上呈“透明”性质,厚25-26km;下部地壳具有强烈的反射性质,厚约14-15km.壳幔过渡带是由双程走时约2s和厚约5-6km的水平反射迭层所组成,莫霍界面具有深度深(约39-40km)和平坦的特点。(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1996年03期)
张先康,王椿镛,刘国栋,宋建立,罗力雷[7](1995)在《由深地震反射剖面得到的延庆-怀来地区地壳细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1992年底,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在延庆-怀来地区实施了深地震反射剖面测量,目的是通过该区地壳细结构的探测研究探讨延庆-怀来盆地形成演化的机制和过程以及与该区地震活动图象的关系。在延庆-怀来盆地内共布置了两条近东西向的深地震反射剖面,分别称为YH-Ⅰ和YH-Ⅱ测线。YH-Ⅰ测线东起官厅水库,西至涿鹿,全长约50 km。该测线由西向东穿过北东向的方家沟-西八里断裂、北西向施庄断裂、北西向大古城-新保安断裂、北东向黑山寺-狼山-古城断裂和北东向狼山断裂。1720年怀来6.75级地震和1337年怀来6.5级地震发生在该测线附近。YH-Ⅱ测线全长约40 km。该测线穿过北东向的延庆盆地南缘断裂(即大古城-康庄-旧县断裂)和黑山寺-狼山-古城断裂。1984年延庆6.75级地震发生在该区测线附近。(本文来源于《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1995-10-01)
刘明清,刘敏,张先,沈京秀,赵丽[8](1994)在《延庆、怀来地区地壳深部磁性构造与地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叁维磁性层反演理论和方法,对延庆、怀来地区航磁资料进行了数据处理,反演计算了该区磁性基底埋深、居里等温面埋深和视磁化强度分布。揭示了延庆盆地、矾山盆地、怀来盆地、涿鹿盆地等四个相互联通盆地的磁性基底的定量特征。对该区地震发生的深部原因和地壳内不同物性块体与地震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对该区地震分布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初步提出了该区地震的危险区划和今后的重点监测区。(本文来源于《华北地震科学》期刊1994年03期)
张连甲,黄立人[9](1989)在《怀来、延庆地区的水平形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1966年和1986年的两期叁角(边)测量资料,研究了怀来、延庆地区水平形变场的主要特征。(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1989年02期)
延庆怀来地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地震各向异性广泛存在于地壳和上地幔。在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地壳中存在的大量裂隙形成定向优势排列,使地壳介质具有方位各向异性的特征。上地幔中的软流圈、地幔对流或流动会引起由晶格定向排列形成的各向异性。地壳及上地幔介质各向异性包含大量关于构造运动的信息,为判断岩性、应力状态、推断构造演化历史等提供宝贵的资料。地震各向异性的观测和研究已经成为人们探测地球内部信息的重要工具。本文基于各向异性介质的弹性波理论,介绍了各向异性介质中射线追踪方程,以及弱各向异性的相关理论,推导了弱各向异性介质中qP波相速度一阶近似表达式,并与利用Christoffel方程获得的精确解作比较。研究表明,在各向异性小于20%时,qP波相速度的一阶近似表达式满足一定的精度,可以适用于常规计算。使用扰动理论得到了线性化的反演公式,其中待反演的弱各向异性参数是P波走时的线性函数。设计相关实验进行了正演检测计算,利用P波走时反演弱各向异性介质的各向异性参数,结果表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对于人工爆破走时,我们可以利用该方法反演介质方位各向异性参数。如果在反演公式中参考走时取所有相同震中距接收点上P波的平均走时,那么获得的弱各向异性参数与参考介质的选取无关。反演得到的弱各向异性参数可以看作是不同震中距和不同深度范围内介质的等效弱各向异性参数,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深度范围内水平方向相速度随方位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不同时期构造应力作用的结果。我们对怀来、延庆地区大当量人工爆破记录中的P波资料进行了反演计算,研究区域介质的各向异性特征。为了降低横向非均匀性对方位各向异性的影响,我们将研究地区以炮点为中心全方位360°平分为相等的两个区域,对这两个区域的每一个同心圆上的走时数据分别进行反演,并计算观测值和反演值的总误差。根据误差分布的特征,我们将研究区域分成W1区(-10°,170°)和W2区(170°,350°),结果表明该地区地壳介质存在明显的方位各向异性,各向异性的最大值约为8.9%°大部分相速度随方位的变化曲线具有两个极大值,极大值对应的方位角随射线穿透深度的增加而变化。由于P波相速度极大值通常对应于最大主压应力的方向,所以主压应力最大值的方向也随着射线穿透深度的变化而变化,相速度的两个不同极大值可能代表不同构造时期主压应力的方向,研究区中W1区(-10°,170°)相速度极大值的方向主要分布在60°左右或140°左右,在W2区(170°,350°)相速度极大值的方向主要分布在180°左右或210°左右,总体来说与华北区域的构造应力场的北东,东西向大致一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延庆怀来地区论文参考文献
[1].邵媛媛,郑需要.怀来、延庆及其周边地区地壳介质各向异性研究[J].地震学报.2014
[2].邵媛媛.怀来、延庆及周边地区地壳各向异性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
[3].李现根.延庆—怀来地区中元古代沉积地层及微亮晶碳酸盐岩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4].刘保金,孙振国,赵成斌,顾梦林,李长法.延庆怀来地区高分辨率浅地震反射剖面[J].地震地质.1999
[5].郑书真,黄桂芳,方盛明,李长法,邱淑燕.延庆—怀来地区重力异常分析与地震预测的研究[J].山西地震.1996
[6].张先康,王椿镛,刘国栋,宋建立,罗力雷.延庆─怀来地区地壳细结构──利用深地震反射剖面[J].地球物理学报.1996
[7].张先康,王椿镛,刘国栋,宋建立,罗力雷.由深地震反射剖面得到的延庆-怀来地区地壳细结构[C].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1995
[8].刘明清,刘敏,张先,沈京秀,赵丽.延庆、怀来地区地壳深部磁性构造与地震的研究[J].华北地震科学.1994
[9].张连甲,黄立人.怀来、延庆地区的水平形变[J].地震地质.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