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
(武汉爱尔眼科医院430060)
【中图分类号】R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4-0136-01
泪囊鼻腔吻合术是治疗慢性泪囊炎、泪囊黏液囊肿的首选术式。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行泪泪囊腔吻合术19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9例19眼均为慢性泪囊炎,男性2例,女性17例,年龄最小21岁,年龄最大48岁。平均31.6岁。右眼11例,左眼8例。
1.2手术方法术前作鼻腔填塞1%地卡因+1%麻黄素纱条。作滑车下神经、眶下神经及切口皮肤浸润麻醉。离内眦4mm,内眦韧带上方1mm顺皮纹作垂直向弧形皮肤切口,分离皮下组织,暴露内眦韧带,并剪断。暴露泪囊窝筋膜,沿前泪嵴前1mm处切开骨膜,剥离骨膜。依次作“]”形泪囊黏膜瓣和鼻黏膜瓣。抽出鼻腔填塞物,自骨孔引入8号导管从鼻腔引出,上端缝合固定,间断缝合鼻黏膜与泪囊瓣前唇,关闭切口缝合前,缝合复位之内眦韧带。术眼回头带包扎。术后3d冲洗泪道,5d拆除皮肤缝合线及抽出导管。
1.3随访与疗效观察随访1月至1年半。询问有无溢泪,下泪小管冲洗。治愈:无溢泪,泪溢冲洗通畅。有效:溢泪,泪道冲洗通畅。失效:溢泪,泪道冲洗不通。统计时治愈与有效归为手术治愈。
1.4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19例19眼中,治愈16例(84.2%),有效2例(10.5%),手术治愈共18跟(94.7%),失败l例(5.2%)。骨孔位于鼻泪管上口上方5mm组与骨孔位于鼻泪管上口组,术后溢泪率分别为461%和7.1%(P<0.01),两者有非常显著差异。骨孔<1cm×lcm组与骨孔≥1cm×lcm组,术后溢泪率分别为42.1%和19.1%(P<0.01),两者有显著差异。年龄<40岁组年龄≥4.0岁组术后溢泪率分别为20%和30%(P>0.05),两者无显著差异。
3讨论
1904年Toto首次报道泪囊鼻腔吻合术,以后经历改良,仍不外乎在泪囊内侧与相邻的鼻黏膜间建立一新通道,替代原已闭塞的鼻泪管,即可解除泪囊长期积脓的隐患,又能恢复排泪功能。迄今依然是泪道再造术中最常用的方法,手术治愈率为95%左右[1]。本组19眼手术治愈18眼(94.7%)与文献报道相近。
与术后溢泪有关的因素:①骨孔大小:泪囊鼻腔吻合术旨在泪囊鼻腔之间另辟通道引流泪液,显而易见,骨孔大小至关重要。因为骨子L大、边缘平整,鼻黏膜暴露的面积大。作成的黏膜瓣也大,吻合方便,不易发生吻合口堵塞。②骨孔位置高低也直接影响术后效果,因为骨孔低有利于泪液引流,骨孔位置高,下方泪骨易形成堤坝作用,从而导致泪液引流不畅。③年龄:临床上常遇一些老年患者,术后泪道冲洗通畅而仍溢泪。文献报道[2]年龄较大者通常都有结膜松弛症,松弛的结膜机械性阻碍了泪液的流出,或直接填塞下泪小点开口处。1921年Brauschewing首次报道4例。1988年Douliu系统介绍了有关结膜松弛造成溢泪的治疗方法。本文比较了年龄<40岁组与年龄≥40岁组的术后溢泪率并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年龄与术后溢泪关系不大,但本组病例有限,尚待进一步探讨。④其他因素:有报道术后皮肤切口瘢痕至睑外翻或下泪点外翻,使下泪点离开泪湖,泪液不能经泪道排出。泪液的导流过程与呼吸时鼻腔的气流速度也有关[3]。本组病例无上述改变。失败病例的原因分析:本文19例手术中失败l例,骨孔小于1cm×1cm且骨孔下平面高于鼻泪管骨性上口。泪囊大小,术中泪囊损伤或鼻黏膜瓣损伤,吻合缝合过紧或术后加压包扎大紧致缝线崩脱。术中泪小管或泪总管损伤发生黏连闭塞均可导致手术失败。
综上所述,泪囊鼻腔吻合术后泪道冲洗通畅也伴有溢泪者,术后溢泪与骨孔大小与骨孔位置因素有关。作者体会,为避免泪囊鼻腔吻合术后溢泪发生,术中宜作成1cm×lcm大圆骨孔。骨孔位置下平鼻泪管骨性上开口。皮肤切口应顺皮纹作成垂直向弧形,以减轻疤痕。为防止术后手术失败须注意:严格手术适应证,凡严重鼻腔炎症,鼻中隔中度偏曲,萎缩性鼻炎暂不手术。年龄≥50岁因血管硬化,术中易出血故建议作泪囊摘除手术。
参考文献
[1]王成业眼手术并发症原因与处理[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40.
[2]张兴儒,梁丽琼,吴在丽,等结膜松弛致溢泪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眼科杂志,1999,50(1):57.
[3]李绍珍眼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