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大肠杆菌抗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肠杆菌,O抗原,定型血清
大肠杆菌抗原论文文献综述
辛凌翔,魏财文,张媛,李建,王秀丽[1](2019)在《5种大肠杆菌O抗原定型血清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大肠杆菌参考菌株CVCC1369(O26)、CVCC3800(O153)、CVCC1489(O157)、CVCC3739(O159)、CVCC3807(O163)为菌种制备免疫抗原并免疫家兔,获得5种大肠杆菌O抗原定型原血清,而后制备多种吸收抗原以消除5种原血清的非特异性凝集素。通过微量凝集试验的方法,确定各血清的凝集价。最终确定了5种大肠杆菌O抗原定型血清的制备方法,为进一步改进大肠杆菌O抗原定型血清的制备工艺提供了思路和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刘琼,刘永仕,尚晓敏,李桂玲,姜延龙[2](2019)在《产肠毒素大肠杆菌K88ac-STa-LTB嵌合抗原多克隆抗体制备及植物乳杆菌表面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plantarum)表面表达黏附素-肠毒素(K88ac-STa-LTB)嵌合抗原的可行性,试验利用原核表达载体pET28a表达纯化此嵌合抗原,蛋白复性后免疫Babl/c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以制备的多克隆抗体作为一抗,采用Western-blot、流式细胞术及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研究此嵌合抗原在植物乳杆菌表面表达情况。结果表明:K88ac-STa-LTB嵌合抗原在大肠杆菌中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纯化并复性的重组蛋白大小约为32.5 ku,制备的抗体效价为12lb。重组菌株NC8-pLP1261-8576表达的K88ac-STa-LTB嵌合抗原经Western-blot分析,能被鼠抗LTB单克隆抗体及自制的鼠抗K88ac-STa-LTB多克隆抗体识别,流式细胞术及荧光显微镜观察证明此嵌合抗原在菌体表面表达。(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01期)
申子平,郭丹丹,孔庆娟,王铁岗,原慧斌[3](2018)在《1株猪源大肠杆菌O抗原的鉴定及其耐药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确定引起山西省长治市某规模养猪场仔猪黄痢的大肠杆菌O抗原的血清型进行了试验。明确了引起该猪场仔猪黄痢的病原为O_8血清型的大肠杆菌;为了找到治疗仔猪黄痢的有效药物,针对该株大肠杆菌做了耐药试验,发现作用明显的药物有氧氟沙星、头孢曲松、阿米卡星和呋喃唑酮,而环丙沙星、卡那霉素、利福平等多种药物作用不明显或无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杂志》期刊2018年11期)
董萌萌,王青,徐彦召,胡建和[4](2018)在《新城疫病毒F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及其抗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由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引起的鸡和火鸡等多种禽类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为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规定的A类动物疫病之一,也是危害养禽业发展的最重要的传染病之一~[1]。NDV又称禽副黏病毒1型(Avian paramyxovirus1,APMV-1),属于副黏病毒科(Paramyxoviridae)副黏病毒亚科(Paramy xovirinae)腮腺炎病毒属(Rubulavirus)的成员~[2]。NDV(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叁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叁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兽医病理学家第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8-07-27)
韩月[5](2018)在《O抗原重组减毒沙门菌对O_1、O_2和O_(78)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免疫保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O_1、O_2和O_(78)是许多地区田间感染中分离率最高的血清型。已知针对O抗原多糖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可以对APEC提供免疫保护,目前尚无有效的通过O抗原多糖来预防APEC感染的疫苗。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构建O抗原重组减毒沙门菌以提供对APEC叁种血清型的免疫保护。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组装O抗原多糖的酵母-原核穿梭质粒的构建使用PCR扩增含有酵母复制及筛选元件的片段ARS4/CEN5-TRP-Spec和原核复制及筛选元件的片段ori-asd-T1T2,在Gibson重组酶作用下实现重组,获得用于组装DNA长片段的、含有不同原核复制起点的酵母-原核穿梭质粒pSS25、pSS26、pG8R210和pG8R211。2.编码APEC O_1、O_2和O_(78)的O抗原基因簇组装将大小分别为10.9 kb、15.9 kb、13.2 kb、26.9 kb、29.1 kb和40.1 kb的APEC O_1、O_2和O_(78)8 O抗原以及融合的APEC O_1+O_2、O_2+O_(78)和O_1+O_2+O_(78)8 O抗原经酵母转化介导的重组法(TAR)组装入pSS26穿梭质粒,获得表达不同APEC O抗原的重组质粒pSS27、pSS28、pG8R206、pG8R207、pG8R208和pG8R209,实现对APEC O_1、O_2和O_(78)的O抗原基因簇的组装。3.递送APEC O抗原的鼠伤寒沙门菌缺失株的构建使用自杀质粒介导的重组法对鼠伤寒沙门菌的asd、crp、cya、rfbP基因进行突变,分别获得S184(?asd-66)、S185(?asd-66?rfbP45)、S739(?asd-66?crp-24?cya-25)和S740(?asd-66?crp-24?cya-25?rfbP45)突变株。4.表达APEC O抗原的重组鼠伤寒沙门菌的生物学特性分析将表达APEC O_1、O_2和O_(78)8 O抗原的重组质粒pSS27、pSS28和pG8R206电转化入S740(?asd-66?crp-24?cya-25?rfbP45)后,血清凝集、银染、Western-Blot、结晶紫染色和热凝集检测结果显示APEC O抗原成功转入减毒沙门菌中。稳定性检测结果显示在3天、间隔12h的五次传代中,S740(pSS27)、S740(pSS28)和c12441(pG8R206)菌株的稳定率高达85%;生物学特性分析显示APEC O抗原的表达对减毒沙门菌S740的生长、黏附、入侵、多黏菌素B和DOC敏感性均没有显着影响;将重组质粒pSS27、pSS28电转化入S184(?asd-66)、S185(?asd-66?rfbP45)后发现其毒力降低100倍以上。5.表达APEC O_1、O_2和O_(78) O抗原的减毒沙门菌免疫原性研究以罗曼蛋鸡为研究模型,分别使用口服、肌肉注射两种免疫途径,气囊和肌肉注射两种攻毒途径对重组菌株S739(pSS27)和S740(pSS27)的免疫保护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使用S740递送APEC O_1 O抗原比使用S739递送能产生更好的免疫保护;肌肉注射免疫途径与口服免疫途径相比,能产生较强的体液免疫和较弱的粘膜免疫,口服免疫则反之;气囊攻毒较肌肉注射能更严谨地评估疫苗保护效果。其中口服免疫气囊攻毒的S740(pSS27)的攻毒保护率为66.7%。口服免疫气囊接种的S740(pSS28)的攻毒保护率为71.4%。使用口服免疫气囊接种的方式对重组菌株c12441(pG8R206)对同源APEC O_(78)的攻毒保护率为95%,对异源APEC O_1和O_2的攻毒保护率分别为10%和40%。6.表达APEC O_1和O_2 O抗原减毒沙门菌的联合免疫通过口服-肌肉注射的异源免疫方式对S740(pSS27)和S740(pSS28)进行了联合免疫。结果显示,联合免疫组可以同时诱导对APEC O_1和O_2 LPS的免疫应答并提供相应的攻毒保护,保护效果分别为66.67%和73.33%。7.O抗原长度对沙门递送载体生物学特性和免疫原性的影响通过自杀质粒介导的重组法构建沙门菌?wzz缺失株及互补株,获得了表达长、中、短长度不等的O抗原的鼠伤寒沙门菌S741、S742、S743、S744、S745、S746、S747、S748、S749和S750。动物免疫保护结果显示,表达15-21个O单元时,沙门菌的免疫原性最强,可以诱导较高的免疫应答。综上,构建O抗原重组减毒沙门菌可以实现对APEC O_1、O_2和O_(78)的免疫保护,通过调节O抗原长度可优化沙门菌递送载体的免疫原性。(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潘廷云[6](2018)在《鸡大肠杆菌病脂多糖缺失多价灭活苗安全性、最适抗原含量、免疫持续期及交叉免疫保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病(AvianColibacillosis,AC)是由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引起的禽类传染性疾病,是养禽业重要的细菌病之一。由于抗生素治疗存在菌株抗药性和药物残留的缺陷,有效的疫苗防治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病至关重要。本研究分别以鸡致病性大肠杆菌常见血清型O1(E516)、02(E058)、078(E522)叁个菌株及由本实验室构建的脂多糖缺失E516△lpxL△lpxM、E058△lpxL△lpxM、E522△lpxL△lpxM株为抗原,与MontanideTS△71 VG油佐剂制成多价灭活苗。探讨脂多糖缺失灭活疫苗的安全性、最适抗原含量、免疫持续期和疫苗侯选株与流行株的交叉免疫保护。一鸡大肠杆菌病亲本株和脂多糖缺失多价灭活疫苗的安全性比较研究选取本实验室保存鸡致病性大肠杆菌E516(01)、E058(02)、E522(078)和构建的脂多糖缺失株 E516△lpxL△lpxM、E058△lpxL△lpxM、E522AlpxL△lpxM分别制成抗原含量为2.0 × 109 CFU/mL、2.0 × 1010 CFU/mL的多价灭活疫苗,以两倍正常剂量免疫进行安全性试验。结果显示,无论是亲本株还是脂多糖缺失多价灭活疫苗,抗原含量为2.0 × 109 CFU/mL免疫组的安全性优于2.0 × 1010 CFU/mL免疫组;在2.0 × 109 CFU/mL免疫组中,脂多糖缺失多价疫苗的安全性优于亲本株多价灭活疫苗。二鸡大肠杆菌病脂多糖缺失多价灭活疫苗最适免疫抗原含量研究本研究制备抗原含量分别为2.0 × 108.5CFU/mL、2.0 × 109 CFU/mL和2.0 × 109.5 CFU/mL的01、02、078血清型亲本株及脂多糖缺失株油佐剂多价灭活疫苗。免疫后对其特异性抗体水平、亲本株攻毒保护率及免疫鸡攻毒后内脏组织病理变化进行研究。研究数据显示,抗原含量为2.0 ×108 5 CFU/mL免疫,亲本株疫苗对01、02、078亲本株保护率分别为50.0%、55.6%、55.6%,脂多糖缺失疫苗对01、02、078亲本株保护率分别为50.0%、55.6%、66.7%;抗原含量为 2.0 ×109 CFU/mL 免疫,亲本株疫苗对 01、02、078亲本株保护率分别为80.0%、88.9%、88.9%;脂多糖缺失株疫苗对01、02、078亲本株保护率分别为90.0%、88.9%、100.0%;抗原含量为2.0 ×109.5 CFU/mL免疫,亲本株疫苗对01、02、078亲本株保护率分别为70.0%、77.8%、77.8%;脂多糖缺失株疫苗对01、02、078亲本株保护率分别为80.0%、88.9%。、100.0%。因此,本实验室制备的脂多糖缺失多价灭活疫苗不同抗原含量免疫组的保护率均高于相同抗原含量亲本株疫苗组,该疫苗的最适抗原含量2.0 × 109 CFU/mL。叁鸡大肠杆菌病脂多糖缺失多价灭活疫苗免疫持续期研究本研究以鸡大肠杆菌病脂多糖缺失多价灭活疫苗进行免疫,分别在免疫后30 d、60 d、90 d和120 d进行亲本株攻毒,根据特异性抗体水平、亲本株攻毒保护率及鸡内脏组织病理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30 d攻毒,疫苗对01、02、078亲本株的保护率分别为88.9%、87.5%、87.5%;在60 d攻毒,疫苗对01、02、078亲本株的保护率均为66.7%;在90 d攻毒,疫苗对01、02、078亲本株的保护率分别为50.0%、50.0%、66.7%;在120 d攻毒,免疫组和攻毒对照组均未出现病死鸡。因此,免疫后30 d、60 d、90 d攻毒,鸡均得到不同程度保护。但由于成年鸡对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敏感性降低,免疫后120 d攻毒免疫组和对照组均未出现病死鸡,所以本研究暂定该疫苗的免疫持续期为3个月。四鸡大肠杆菌病脂多糖缺失多价灭活疫苗交叉免疫保护研究本研究以鸡大肠杆菌病脂多糖缺失多价灭活疫苗进行免疫,免疫后检测特异性抗体水平,对01、02、078亲本株和近年流行的菌株O1(Y12,T12)、02(E172,E899)、078(Y14,Y48)进行攻毒和免疫鸡内脏组织的病理变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对01血清型E516、Y12、T12菌株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88.9%、80.0%、87.5%;对02血清型E058、E172、E899菌株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87.5%、88.9%、80.0%;对078血清型E522、Y14、Y48菌株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88.9%、80.0%、80.0%。本研究得出此鸡大肠杆菌病脂多糖缺失多价灭活疫苗对疫苗候选株和流行株均提供不低于80.0%的保护。(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8-06-01)
张雅雯,张鸿,赵林,郭土敬,李泽民[7](2018)在《利用大肠杆菌高效制备人端粒酶逆转录酶抗原肽》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大肠杆菌基因工程系统建立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 TERT抗原肽的高效制备方法.方法利用抗原表位预测软件SYFPEITHI、BIMAS与Epi Jen确定截短表达策略,通过Prot Scale软件亲水性分析改善表达产物的可溶性.目的基因克隆于表达载体p ET21b,高浓度尿素裂解法溶解包涵体蛋白,稀释复性法复性.结果 3个覆盖全长h TERT的截短片段仅Ser480-Leu665能高效表达,但所形成的包涵体蛋白难溶于8 mol/L尿素.进一步优化所获的Tyr562-Ile665包涵体蛋白则可溶,且经纯化后可有效复性,产物纯度达到95%以上.结论利用大肠杆菌系统成功建立了h TERT抗原肽高效制备方法,为后续肿瘤疫苗的开发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广东药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李婷婷[8](2017)在《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2型突变体的构建及其抗原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犊牛大肠杆菌性腹泻是对新生幼犊造成侵害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发,按疾病严重程度分别表现为消化不良、发热、废食、气短、腹泻、自体中毒及心力衰竭。犊牛大肠杆菌性腹泻主要致病因子有肠毒素、黏附素和志贺毒素。不耐热肠毒素II型是导致犊牛腹泻的病原之一。国内外对于LT-II的研究并不广泛,探索LT-II点突变后的毒性改变对深入研究LT-II的致病性分子机制和弱毒疫苗研制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查阅文献,参考LT-II a和LT-II b编码基因关键氨基酸位点的功能,推测rLT-IIc1B亚基氨基酸第13、14位点为与特异性受体结合的关键位点。采用融合PCR的方法将第13、14位苏氨酸突变为异亮氨酸(T13I,T14I),将突变后基因片段最终转入感受态细胞表达毒素突变体r LT-IIc1(T13I-T14I),将r LT-IIc1(T13I-T14I)突变蛋白、未突变重组蛋白rLT-IIc1、野生毒素LT-IIc1分别辅以佐剂,肌肉注射免疫小鼠、家兔,通过间接ELISA技术测定特异性Ig G水平,使用Y-1细胞检测r LT-IIc1(T13I-T14I)、r LT-IIc1、LT-IIc1对细胞最低致死毒性,通过体外中和实验检测中和效价以及交叉中和效价。实验结果显示,rLT-IIc1(T13I-T14I)获得了高效表达。间接ELISA检测结果表明,各免疫组经过相应抗原免疫刺激后所表现的抗体效价有所不同,在35d时抗体水平上升至最高并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其中rLT-IIc1效价可达到1:6400、r LT-IIc1(T13I-T14I)效价为1:5000、天然毒素效价为1:6400。细胞毒性试验显示,r LT-IIc1(T13I-T14I)、rLT-IIc1、LT-IIc1都可以使Y-1小鼠肾上腺皮质细胞发生明显的病变,r LT-IIc1(T13I-T14I)突变蛋白细胞最小致死量为3.52×10-6mg/m L、rLT-IIc1细胞最小致死量为17.8pg、LT-IIc1为4.87×10-11mg/m L。根据中和实验结果通过Reed-Mouch计算r LT-IIc1免疫血清对rLT-IIc1蛋白的中和效价为1:89,对r LT-IIc1(T13I-T14I)蛋白中和效价为1:62;rLT-IIc1(T13I-T14I)免疫血清对r LT-IIc1蛋白的中和效价为1:45,对r LT-IIc1(T13I-T14I)蛋白中和效价为1:35。研究表明,突变体仍然具有免疫活性,突变后对Y-1细胞最小致死量为3.52×10-6mg/m L,毒性降低,体外中和实验显示两种免疫血清对彼此有中和作用。该研究为探索LT-IIc1编码基因关键氨基酸功能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刘璨颖,张济培,王丙云[9](2016)在《大肠杆菌O-抗原血清型鉴定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肠杆菌在一定条件下能引发宿主疾病,其表面O-抗原与毒力有关。O-抗原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具有高度多样性,并且O-抗原血清型种类与大肠杆菌致病性有一定联系。因此,大肠杆菌O-抗原血清型鉴定对流行病学调查,防御和控制致病性大肠杆菌病有重要意义。传统的血清学分型方法耗时长、费用高、准确度不理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者对大肠杆菌196种O-抗原基因簇进行了破译,比较分析了不同O-抗原基因簇序列,并针对基因簇中特异性DNA序列设计分子标记,运用PCR方法对O-抗原血清型进行分型,其中包括一般PCR、多重PCR、实时PCR、DNA芯片和微球悬浮列阵法。此外,还有rbf-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磁性微球免疫分析法和基于全基因组序列预测法,这些方法丰富了O-抗原血清型鉴定方法,弥补了传统血清学分型方法的不足。本文概述了O-抗原合成基因簇序列和O-抗原血清型鉴定方法相关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期刊2016年10期)
夏灿,蒋蔚,刘迎春,陈永军,龙梦瑶[10](2016)在《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抗原基因及毒力基因多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Gen Bank公布的大肠杆菌O157:H7的菌体抗原基因rfb E、鞭毛抗原基因fli C、溶血素基因hly A、紧密黏附素基因eae A和志贺样毒素基因stx1和stx2的序列,同源性比较后选择保守序列分别设计6对特异性的引物及相应的Taqman探针,rfb E/eae A、Stx1/hly A、fli C/Stx2探针5'端分别标记为FAM、HEX、CY5荧光报告基团,3'端均标记为BHQ1荧光淬灭基团。通过优化反应体系和程序,建立2个能够快速、特异性地检测大肠杆菌O157:H7及其4个主要毒力基因的叁重荧光定量PCR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灵敏度高,stx1、rfb E、fli C、eae A、hly A、stx2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20、30、20、20、30和40拷贝数/μL;特异性试验证明,该菌与其他菌种无交叉反应;重复性好,变异系数均小于2%;检测过程耗时约1 h。将建立的荧光定量PCR体系应用到人工染菌模拟猪肉样品试验中,未富集或富集8 h后测得大肠杆菌O157:H7的最低检出限分别为200 cfu/m L与1 cfu/m L。以上结果表明,本试验所建立的叁重荧光定量PCR方法的敏感性、重复性及特异性均较好,可作为同时快速检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及其毒力基因的方法。(本文来源于《畜牧与兽医》期刊2016年10期)
大肠杆菌抗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plantarum)表面表达黏附素-肠毒素(K88ac-STa-LTB)嵌合抗原的可行性,试验利用原核表达载体pET28a表达纯化此嵌合抗原,蛋白复性后免疫Babl/c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以制备的多克隆抗体作为一抗,采用Western-blot、流式细胞术及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研究此嵌合抗原在植物乳杆菌表面表达情况。结果表明:K88ac-STa-LTB嵌合抗原在大肠杆菌中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纯化并复性的重组蛋白大小约为32.5 ku,制备的抗体效价为12lb。重组菌株NC8-pLP1261-8576表达的K88ac-STa-LTB嵌合抗原经Western-blot分析,能被鼠抗LTB单克隆抗体及自制的鼠抗K88ac-STa-LTB多克隆抗体识别,流式细胞术及荧光显微镜观察证明此嵌合抗原在菌体表面表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肠杆菌抗原论文参考文献
[1].辛凌翔,魏财文,张媛,李建,王秀丽.5种大肠杆菌O抗原定型血清的制备[J].中国兽医杂志.2019
[2].刘琼,刘永仕,尚晓敏,李桂玲,姜延龙.产肠毒素大肠杆菌K88ac-STa-LTB嵌合抗原多克隆抗体制备及植物乳杆菌表面表达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9
[3].申子平,郭丹丹,孔庆娟,王铁岗,原慧斌.1株猪源大肠杆菌O抗原的鉴定及其耐药试验[J].中国兽医杂志.2018
[4].董萌萌,王青,徐彦召,胡建和.新城疫病毒F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及其抗原性分析[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叁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叁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兽医病理学家第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
[5].韩月.O抗原重组减毒沙门菌对O_1、O_2和O_(78)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免疫保护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8
[6].潘廷云.鸡大肠杆菌病脂多糖缺失多价灭活苗安全性、最适抗原含量、免疫持续期及交叉免疫保护研究[D].扬州大学.2018
[7].张雅雯,张鸿,赵林,郭土敬,李泽民.利用大肠杆菌高效制备人端粒酶逆转录酶抗原肽[J].广东药科大学学报.2018
[8].李婷婷.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2型突变体的构建及其抗原性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7
[9].刘璨颖,张济培,王丙云.大肠杆菌O-抗原血清型鉴定研究进展[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6
[10].夏灿,蒋蔚,刘迎春,陈永军,龙梦瑶.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抗原基因及毒力基因多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J].畜牧与兽医.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