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名称合法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学科,专业,教育学,高等教育
名称合法性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年[1](2014)在《“教育学”作为本、专科阶段专业名称的合法性危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教育学"既是一个学科名称,也是一个专业名称。学科和专业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专业有学术研究意义上的含义,也有社会分工意义上的含义。在高等教育领域,本、专科阶段的专业基本是按社会分工来设置的,不同于学术研究意义上的专业。根据社会分工需要,"教育学"不适宜作为本、专科阶段的专业名称。在学术研究的意义上,"教育学"可以作为一个学科名称,在人才培养上,"教育学"只适合做一个专业门类名称,不适合做一个具体的专业名称。(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4年21期)
季燕南,王旭日,季强[2](2014)在《中国水生蜥与潜龙名称合法性之争》一文中研究指出热河生物群中有一种水生爬行动物,以长颈、长尾、小头颅为主要特征。在研究中,不同学者使用了不同的学名,构成了同物异名。简要回顾它的研究历史,主要讨论究竟哪一个学名是合法有效名称。根据国际动物学命名法规,认为中国水生蜥(Sinohydrosaurus)命名在先,是合法有效名称,而潜龙(Hyphalosaurus)为无效名称,应当废弃。(本文来源于《地质学刊》期刊2014年01期)
付琼[3](2012)在《合法性与冠名权:明清时期关于“唐宋八大家”名称之争》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时期,关于"唐宋八大家"名称的论争集中于合法性和冠名权两个方面。茅坤为唐宋八大家所立的共性是道统与文统的混合物,不尽符合八大家的实际情况,论争即由此而起。或者认为茅坤所立共性不实,而且择人不当;或者剥去八大家的道统光环,将其还原为文人。择人不当论者认为,曾巩、苏辙的文学成就与其他六家不称;持不同意见者则突破以成就论高下的成见,从风格的视角重新论证八大家组合的合理性。至于冠名权,或声称茅坤盗袭他人,或将八大家得名源头上溯至明初乃至宋元,大旨在于归美前贤,不甘心将冠名权独让茅坤。(本文来源于《北方论丛》期刊2012年05期)
严长元[4](2004)在《让世界见证真少林》一文中研究指出少林气功、醉拳、童子功……一招一式尽显武术魅力,刀枪剑戟闪耀少林雄风,令观众叹为观止。日前,集中展示“少林功夫”的《少林雄风》在京演出。几年来,由少林寺武僧组成的表演团访遍了五大洲,所到之处无不掀起一股“少林功夫”热。但刚从泰国返京的全国政协委员、少林寺(本文来源于《经济日报》期刊2004-06-29)
季强[5](1998)在《“中华龙鸟”名称的来源及其合法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古生物与现代生物一样,经过科学研究后均要给予科学的名称(即学名)。根据国际命名法规,生物各级分类单位的学名均用拉丁字或拉丁化文字。1996年,笔者曾在《中国地质》正式发表论文,对辽西北票四合电一种新的长有原始羽毛的小型兽脚类恐龙进行(本文来源于《地球》期刊1998年05期)
名称合法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热河生物群中有一种水生爬行动物,以长颈、长尾、小头颅为主要特征。在研究中,不同学者使用了不同的学名,构成了同物异名。简要回顾它的研究历史,主要讨论究竟哪一个学名是合法有效名称。根据国际动物学命名法规,认为中国水生蜥(Sinohydrosaurus)命名在先,是合法有效名称,而潜龙(Hyphalosaurus)为无效名称,应当废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名称合法性论文参考文献
[1].刘晓年.“教育学”作为本、专科阶段专业名称的合法性危机[J].学理论.2014
[2].季燕南,王旭日,季强.中国水生蜥与潜龙名称合法性之争[J].地质学刊.2014
[3].付琼.合法性与冠名权:明清时期关于“唐宋八大家”名称之争[J].北方论丛.2012
[4].严长元.让世界见证真少林[N].经济日报.2004
[5].季强.“中华龙鸟”名称的来源及其合法性[J].地球.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