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和型肌营养不良症论文-孙文卿,米安,孙耀威,边帆,宋亚锋

型和型肌营养不良症论文-孙文卿,米安,孙耀威,边帆,宋亚锋

导读:本文包含了型和型肌营养不良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杜氏型肌营养不良症,基因治疗,抗肌肉萎缩蛋白,mdx小鼠

型和型肌营养不良症论文文献综述

孙文卿,米安,孙耀威,边帆,宋亚锋[1](2019)在《腺相关病毒介导的抗肌肉萎缩基因治疗在杜氏型肌营养不良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杜氏型肌营养不良症又称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是目前最常见的一类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主要是男性发病,女性为致病基因的携带者,患病率约为1/3500男婴,属于X-连锁隐性遗传,发病年龄通常为3-5岁左右。本病是由于编码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的DMD基因的突变所引起,该病患者通常在3岁左右开始逐渐出现站立和行走困难、动作笨拙等症状,随着病变的进展,患儿双侧腓肠肌逐渐呈假性肥大,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病变呈进行性加重,常到10岁时已不能行走,在20岁-30岁左右因呼吸衰竭而死亡。现阶段用于治疗DMD药物大多是一些激素药物如糖皮质激素,这些激素药物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该病的发展速度,但长期服用会有一些如发胖、骨质疏松以及生长抑制等明显不良反应,虽然目前一些基因疗法(如外显子跳跃治疗、无义突变通读治疗和腺相关病毒介导治疗)在临床试验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尚无有效的治愈方法。研究目的:腺相关病毒介导抗肌肉萎缩基因治疗是指通过腺相关病毒载体将抗肌肉萎缩基因导入宿主体内,从而使抗肌肉萎缩基因在宿主细胞内表达并产生抗肌肉萎缩蛋白。Utrophin作为Dystrophin的同源蛋白,与Dystrophin有着相似的结构和功能,前期已有研究表明Utrophin可代偿Dystrohpin的功能,只要加强这种蛋白质的表达或促进编码该蛋白的基因转录,就有可能补偿或部分补偿Dystrohin的功能,从而延缓肌营养不良病程的进展。本研究探究利用腺相关病毒(r AAVs)介导优化的mini-Utrophin的基因疗法对mdx小鼠(DMD小鼠模型)肌肉力量、肌肉形态、功能以及血清肌酸激酶等方面的生理变化,本研究结果将给罕见病DMD儿童带来希望,增加结束"杜氏"的可能性。研究方法:(1)设计携带mini-Utrophin的AAV相关病毒载体;(2)选取20只出生7-10天的mdx小鼠,随机分为处理组(10只)和未处理组(10只),另选取10只出生7-10天的野生型小鼠(c57bl/10scsn小鼠)作为对照组,对处理组mdx小鼠进行腹腔注射含有mini-Utrophin的AAV相关病毒载体,对未处理组mdx小鼠注射PBS缓冲液。注射6周后对处理组mdx小鼠与未处理组mdx小鼠以及对照组进行形态学、肌肉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等一系列比较与评价。研究结果:(1)处理组小鼠注射6周后,采用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方法检验显示:处理组mdx小鼠横纹肌上的mini-Utrophin高度表达,与注射PBS的未处理组小鼠形成鲜明对比;(2)处理组mdx小鼠缺失的跨膜肌营养不良蛋白糖蛋白复合物(DGC)重新被招募。杜氏型肌营养不良症是由于Dystrophin蛋白的缺失使DGC结构的完整性受到破坏,部分跨膜信号传导通路异常,造成肌细胞膜不稳定,肌肉收缩时出现各种机械因素的损伤,从而导致的肌纤维坏死和功能缺失而发病。处理组mdx小鼠的mini-Utrophin表达水平足以稳定DGC结构;(3)DMD患者由于dystrophin蛋白的缺失导致肌纤维坏死,从而使大量的肌酸激酶从肌细胞释放入血液,使血清中的CK值明显升高,因此用血清中肌酸激酶的含量可以预测肌纤维的坏死程度。通过对比处理组、未处理组以及对照组小鼠的血清,发现处理组mdx小鼠的血清肌酸激酶恢复至正常水平,与对照组小鼠无显着差异,而未处理组mdx小鼠的血清肌酸激酶水平明显高与其他两组;(4)对所有小鼠进行连续离心收缩力测试后,发现未处理组mdx小鼠的离心收缩力下降百分比明显高于处理组与对照组,处理组mdx小鼠与对照组小鼠的离心收缩力下降百分比无显着差异;(5)处理组小鼠病理肌纤维消失,说明处理组mdx小鼠的肌肉组织损伤得到了完全的抑制,肌肉能力恢复到正常水平。研究结论:(1)腺相关病毒介导的mini-Utrophin基因可在mdx小鼠骨骼肌中成功表达;(2)腺相关病毒介导的mini-Utrophin基因在mdx小鼠体内表达后可恢复mdx小鼠的病理肌纤维;(3)腺相关病毒介导的mini-Utrophin基因可降低mdx小鼠的血清肌酸激酶水平至正常水平;(4)腺相关病毒介导的mini-Utrophin基因在体内的表达可恢复mdx小鼠骨骼肌功能;(5)通过比较腺相关病毒介导的mini-Utrophin/Dystrophin对DMD小鼠的肌肉形态以及其它生理功能的影响,为治疗杜氏型肌营养不良症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甘佳乐,贾爱民,陈卫川[2](2019)在《名老中医陈卫川治疗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经验举隅》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对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病因病机的认识、辨证用药、后期调理等方面介绍陈卫川主任治疗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的临床经验。陈卫川主任认为本病病位在肢体筋脉、肌肉,肝脾肾叁脏亏损为发病之本,湿热之邪为致病之标,治宜滋补肝肾、健脾化湿,兼以活血、通络为法,临床疗效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期刊2019年19期)

张淑,吴士文[3](2019)在《杜氏型肌营养不良症治疗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杜氏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是一种由肌营养不良蛋白缺失引起的致死性的X连锁遗传性疾病。典型的病理学特征包括肌肉坏死、变性、再生、脂肪化和炎症反应。目前关于DMD患者的治疗选择越来越多,包括标准治疗及护理,基因疗法,肌肉生长修复以及对症治疗药物。本文总结DMD的现有疗法,以期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来源于《实用药物与临床》期刊2019年09期)

郑静,汪爱平,黄鹏,刘玲娟,熊洁[4](2019)在《50个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家系临床表型及基因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家系的临床和基因变异特点,探讨其临床表型和基因型的关系,为临床早期识别及干预本病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儿童神经专科门诊/住院、经基因检测确诊为DMD的患儿5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总结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规律。结果 (1)50例患儿,男性49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6.11±3.66)岁;起病至就诊时间最短3天,最长7年,平均(2.28±2.46)年;小于3岁患儿以酶学升高为主要就诊原因,3岁以上患儿以肢体乏力、姿势异常为主要就诊原因。(2)血清CK、AST和ALT均明显升高,以CK升高最显着;经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23例患儿存在心脏功能损害,年龄≥6岁组左心室肥大/左室面高电压较<6岁组更常见(P<0.05);DMD组患儿左心室内径较正常对照组增大(P<0.05)。(3)50例患儿中58.0%(29/50)为基因缺失突变,18.0%(9/50)为重复突变,24.0%(12/50)为点突变。缺失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央区45~55外显子,占82.8%(24/29),重复突变主要集中在基因的5,端。有9例点突变为新发现的突变位点,未见文献报道。(4)50例先证者所在家系84名成员行DMD基因检测,异常者42例,其中患者2例(外祖父和弟弟各1例),基因检测结果与先证者相同,并有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40例与患儿携带相同突变基因,包括34例母亲(68.0%)、姐姐及姨妈各3例。(5)38例基因缺失/重复突变患儿,临床表型均为DMD。其中整码突变5例,移码突变33例。86.8%(33/38)患儿临床表型和基因型相符。肢体乏力、爬楼困难、腓肠肌肥大、Gower征阳性及血清酶学升高等临床特征在不同个数外显子缺失/重复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并发心脏损害的患儿,其DMD基因缺失/重复突变主要集中在45~54号外显子之间。结论(1)DMD基因突变以外显子缺失最常见,缺失热点区域为45~55号外显子;9例DMD基因新发突变位点的发现,丰富了DMD基因的突变谱。(2)86.8%(33/38)患儿临床表型与基因型相符,DMD临床表型与DMD基因缺失/重复片段大小无关;基因突变在45~54号外显子之间的患儿心脏受损的可能性大。(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叁次全国儿科中西医结合学术会议资料汇编》期刊2019-08-16)

张敏,蓝丹[5](2019)在《2Q型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LGMD)包括一组肌无力主要呈近端分布的肌营养不良,目前已确定一些与此疾病相关的基因。2Q型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LGMD2Q)是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中的一个亚型,与PLEC基因突变有关。PLEC基因突变表型主要包括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伴迟发型肌营养不良和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伴其他病变,而无皮肤病变的LGMD2Q表型目前报道罕见。该文通过对LGMD2Q的致病基因PLEC及临床表现进行综述,以加深对LGMD2Q的致病基因和表型的认识。[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9,21(8):839-844](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儿科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郑宏,段培,卢婷婷,高国财,郑攀[6](2019)在《从先后天之本初探儿童Duchenn型肌营养不良症病机与证治》一文中研究指出儿童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属于遗传性疾病,对于该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尚无统一的认识。作者认为该病与先天之本肾密切相关,结合小儿脾常不足,肾常虚的生理特点,提出从先后天之本论治该病。确立温补肾气,资助后天;补中益气,颐养先天;兼涤痰化湿,活血通络的治法,以飧同道。(本文来源于《中医药临床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闫建国,陈大为,董漪,徐志强,王丽旻[7](2019)在《1例肝豆状核变性合并杜兴型肌营养不良症及其家系报道》一文中研究指出肝豆状核变性与杜兴型肌营养不良症均为少见遗传病,同时患有两种疾病的更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基因检测确诊为杜兴型肌营养不良症合并肝豆状核变性的罕见病例,并做其家系调查,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本文来源于《传染病信息》期刊2019年02期)

张成[8](2019)在《做好准备迎接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基因治疗时代的到来》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国外关于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取得了一定成果,疗效和安全性良好。我国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病例数较多,目前已纳入首批罕见病目录,可以预测基因治疗将很快进入我国。临床医师、患儿及其家属、政府相关部门、慈善基金会、媒体均应做好相应的准备,这将使我国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儿获益。(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张成,林金福,廖子钰[9](2019)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基因治疗进展与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是临床常见的遗传性肌肉病,系肌细胞膜上骨架蛋白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缺失所致,表现为进行性肌无力和肌萎缩并最终死于心力衰竭或呼吸衰竭。目前开展的基因治疗方法可以分为恢复dystrophin蛋白表达或补偿dystrophin蛋白缺失两种类型,恢复dystrophin蛋白表达的方法包括无义突变通读、外显子跳跃、腺相关病毒介导的基因替代和基因编辑治疗。了解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基因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关注恢复dystrophin蛋白表达的研究,对选择最佳基因治疗方案将有所裨益。(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张成,李欢[10](2019)在《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研究进展史》一文中研究指出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FSHD)是临床常见遗传性肌肉病,分为FSHD1型和FSHD2型。Southern blotting法是FSHD1型常用诊断方法,分子梳技术是更为简便易行的新兴检测方法。推测FSHD发病机制可能与复杂的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因素有关,以DUX4基因表达异常为较公认的分子学机制,而4q区域D4Z4串联重复序列整倍缺失亦参与其发生与发展。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针对发病机制的精准治疗如毒性DUX4蛋白清除的新兴治疗方法已取得一定进展。(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型和型肌营养不良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对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病因病机的认识、辨证用药、后期调理等方面介绍陈卫川主任治疗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的临床经验。陈卫川主任认为本病病位在肢体筋脉、肌肉,肝脾肾叁脏亏损为发病之本,湿热之邪为致病之标,治宜滋补肝肾、健脾化湿,兼以活血、通络为法,临床疗效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型和型肌营养不良症论文参考文献

[1].孙文卿,米安,孙耀威,边帆,宋亚锋.腺相关病毒介导的抗肌肉萎缩基因治疗在杜氏型肌营养不良症的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甘佳乐,贾爱民,陈卫川.名老中医陈卫川治疗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经验举隅[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9

[3].张淑,吴士文.杜氏型肌营养不良症治疗进展[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9

[4].郑静,汪爱平,黄鹏,刘玲娟,熊洁.50个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家系临床表型及基因型分析[C].第二十叁次全国儿科中西医结合学术会议资料汇编.2019

[5].张敏,蓝丹.2Q型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的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9

[6].郑宏,段培,卢婷婷,高国财,郑攀.从先后天之本初探儿童Duchenn型肌营养不良症病机与证治[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9

[7].闫建国,陈大为,董漪,徐志强,王丽旻.1例肝豆状核变性合并杜兴型肌营养不良症及其家系报道[J].传染病信息.2019

[8].张成.做好准备迎接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基因治疗时代的到来[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9

[9].张成,林金福,廖子钰.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基因治疗进展与思考[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9

[10].张成,李欢.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研究进展史[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9

标签:;  ;  ;  ;  

型和型肌营养不良症论文-孙文卿,米安,孙耀威,边帆,宋亚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