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生化差异论文-肖玉洁,李泽明,易鹏飞,朱咸鑫,向世鹏

生理生化差异论文-肖玉洁,李泽明,易鹏飞,朱咸鑫,向世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理生化差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烟草,低温胁迫,低温耐性,表型鉴定

生理生化差异论文文献综述

肖玉洁,李泽明,易鹏飞,朱咸鑫,向世鹏[1](2019)在《不同品种烟草响应低温胁迫生理生化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低温胁迫对不同烟草品种的影响,我们选择了低温耐受型烟草品种NC567和低温敏感型品种台烟8号,对其6~8叶期幼苗进行了(10±2)℃低温胁迫处理。随后的生理生化分析结果显示,在低温胁迫处理24 h后,两个品种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均有明显下降,而过氧化物酶(POD)的酶活力以及游离脯氨酸(PRO)、脱落酸(ABA)和丙二醛(MDA)等分子的含量均有显着上升,但只有MDA在台烟8号中的含量显着高于NC567,其他指标在NC567中的水平都要显着高于台烟8号。方差分析结果表明:SOD、POD、CAT酶活水平以及PRO、MDA和ABA的含量在低温胁迫处理前后存在显着性差异。这些指标鉴定结果分析为选育烟草耐低温的品种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9年04期)

张豆豆[2](2018)在《栽培薏苡花青素提取鉴定及其不同秆色品系的生理生化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起源于亚洲的禾本科植物薏苡是一种古老而重要的粮食、药用、兼作饲料的经济作物,主要分布于中国,缅甸,印度,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它也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种植分布最广的药食同源植物之一。根据我们数年的薏苡栽培实践观察,栽培薏苡的秆色每个居群中都有紫秆和绿秆,紫秆薏苡的叶片、柱头和茎秆富含花青素。我们已经筛选出了几种紫秆和绿秆品系材料,且初步研究表明,绿秆和紫秆品系在某些重要农艺性状上有显着差异。紫秆薏苡的花青素也是天然红色素的一种来源之一。薏苡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综合开发利用价值。本文以我们培育的薏苡紫秆品系为材料,对其花青素的提取、鉴定、提取工艺、稳定性以及不同秆色薏苡的生理生化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薏苡花青素的提取的最适条件薏苡花青素的吸收光谱表明,其最大吸收峰为517nm。通过分析比较乙醇浸提法和超声辅助提取法对薏苡花青素得率的影响,经单因素正交试验优化,得出乙醇浸提法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50℃、乙醇的浓度为60%、提取时间4 h、料液比1:20、pH值为2;在相同的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料液比和pH的条件下,确定超声辅助提取法最佳功率为350 W、超声时间为50 min,超声辅助提取显着提高了提取率。2、薏苡花青素的稳定性薏苡花青素溶液在酸性条件下稳定,特别是pH值为2时,在碱性条件下溶液变为绿色,极不稳定;温度对薏苡花青素稳定性影响较大,但依然能够保持红色,视觉上基本无变化;高温环境会促使吸光度和保留率明显降低,低温则相反,可以较长时间贮存;过氧化氢的加入使色素稳定性大幅度下降,随着过氧化氢浓度的增加,色素的保留率也随之降低,色素对氧化剂十分敏感,在使用花青素时应避免过氧化氢这种强氧化剂的加入,薏苡花青素对还原剂抗坏血酸也敏感,保存时应远离还原性物质;Na~+、K~+、Ca~(2+)、Cu~(2+)对薏苡花青素溶液的稳定性基本无影响,Fe~2对薏苡花青素溶液的稳定性基本无影响~+有抑制作用,应避免接触。3、薏苡绿秆和紫秆品系的生理生化差异薏苡的净光合速率(Pn)和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a+b含量在分蘖期是绿秆大于紫秆,到了初花期和盛花期变成紫秆大于绿秆;总抗氧化能力(T-AOC)也是在分蘖期是绿秆大于紫秆,初花期则变为紫秆大于绿秆,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和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PCase)在分蘖期也是紫秆小于绿秆;POD和CAT分蘖期到初花期都是紫秆大于绿秆,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蒸腾速率(E)和气孔导度(Gs)从分蘖期到盛花期也都是紫秆大于绿秆,类胡萝卜素含量(Xc)除了广西薏苡从分蘖期到盛花期也一直都是紫秆大于绿秆;叶绿素a/b的值从分蘖期的紫秆高于绿秆到初花期的绿秆高于紫秆秆再到盛花期的紫秆高于绿秆。大多数材料的净光合速率PN和叶绿素a/b比值表现出:从分蘖期到初花期变小,从初花期到盛花期又变大,而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类胡萝卜素含量是从分蘖期到初花期增大,从初花期到盛花期又变小,总抗氧化能力T-AOC从分蘖期到初花期逐渐增大。初步表明,花青素含量从分蘖期到盛花期是先减小,到后期再增大。总体来说,净光合速率与叶绿素a/b比值存在着正相关;而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以及类胡萝卜素的含量与与花青素的含量存在负相关。薏苡花青素的提取鉴定研究为薏苡保健产品的开发利用、花青素表达差异基础研究以及秆色育种奠定了基础;其紫秆和绿秆的生理生化差异对薏苡的生理育种,培育高产优质的薏苡新品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4-30)

宁娜娜,邓为,朱仲龙,桑子阳,陈发菊[3](2018)在《红花玉兰胚性与非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及生理生化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得到生长状态良好的胚性愈伤组织(EC),本研究以红花玉兰的未成熟种子作为外植体,通过1/2 MS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的2,4-D、6-BA、水解干酪素(CH)以及提高蔗糖浓度和使用脱落酸(ABA)两步法的措施来诱导胚性愈伤组织更好的生长,并通过测定其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以及游离脯氨酸等指标来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最适合诱导胚性愈伤组织的培养基为1/2 MS+2.0 mg/L 2,4-D+0.2 mg/L 6-BA+750 mg/L CH(诱导率高达96.8%);蔗糖浓度提高到5%和6%时,胚性愈伤组织的状态较好,诱导率可达50.0%和64.7%,且测得胚性愈伤组织的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当蔗糖浓度为6%时,胚性愈伤组织的可溶性糖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结果表明胚性愈伤组织较非胚性愈伤(NEC)具有较高的代谢活性,且经高浓度蔗糖处理后的胚性愈伤对这一刺激作出了积极的响应,为体胚分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8年10期)

王慧纯,韦虹宇,刘金炽,候玉坤,梁宏伟[4](2018)在《连香树胚性与非胚性愈伤组织生理生化差异及同工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连香树未成熟种子子叶胚诱导产生的胚性愈伤组织与非胚性愈伤组织为原材料,测定了两者的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及游离脯氨酸的含量,并利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polyacrylamide gelelectrophoresis, PAGE)对两者的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淀粉酶(amylase, AMY)同工酶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胚性愈伤组织在可溶性蛋白质和游离脯氨酸的含量上均极显着高于非胚性愈伤组织。在可溶性糖含量上,胚性愈伤组织也显着地高于非胚性愈伤组织。胚性愈伤组织具有较高的代谢活性,为进一步胚性分化提供物质和能量基础。POD、SOD和AMY同工酶在连香树胚性愈伤组织与非胚性愈伤组织中酶带差异明显,表明这3种酶的活性与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密切相关,酶谱的差异可作为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参考标记。(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8年10期)

张兆辉,吴珏,姜玉萍,陈春宏[5](2017)在《不同基因型瓠瓜白粉病抗性评价及生理生化差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6份不同基因型瓠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其白粉病抗性及生理生化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瓠瓜的白粉病抗性存在显着差异,其中以B-2、B-3、B-5、B-10、B-11、B-15的抗病性最强;在人工接种条件下,不同基因型瓠瓜叶片中SOD、POD、PAL酶活性及脯氨酸的含量均存在显着差异,其中以B-2、B-3、B-5、B-10、B-11、B-15的酶活性及脯氨酸的含量最高。通过对抗性指标的相关分析,认为SOD、POD、PAL酶活性及脯氨酸含量与瓠瓜白粉病抗性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可以作为瓠瓜白粉病抗性的初步评价鉴定指标。(本文来源于《上海农业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孙政,陈发菊,高晗,王毅敏,梁宏伟[6](2017)在《楸树胚性愈伤组织与非胚性愈伤组织的生理生化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植物体胚发生过程中愈伤组织里存在着复杂的生化反应,不同的愈伤组织有着不同的生理生化特性。用MS培养基对楸树幼嫩种子进行培养,诱导产生出叁种类型的胚性愈伤组织和一种非胚性愈伤组织,以此作为实验材料。对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的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研究楸树胚状体形成过程中叁种类型的胚性愈伤组织之间以及胚性愈伤组织和非胚性愈伤组织之间的生理生化差异。结果表明,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在楸树胚性愈伤组织中的含量都远远高于其非胚性愈伤组织;而楸树胚性愈伤组织的可溶性糖含量均显着低于其非胚性愈伤组织。并且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的含量在楸树不同类型的胚性愈伤组织之间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7年11期)

钟琳珊[7](2016)在《油茶不同砧穗组合苗期生长及生理生化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是世界四大木本食用油树种之一,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是南方经济林发展的重要支柱和优势产业。芽苗嫁接是目前油茶繁殖利用的主要手段。为了解砧、穗对嫁接油茶其苗期生长和生理的影响,本研究以赣190与赣兴46、赣兴47、赣永6互为砧穗的不同组合为试材,设置了7个砧穗组合,通过调查其苗期表型性状,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生理及其抗旱特性,分析了砧木和穗条给油茶造成的生长和生理差异,为油茶嫁接中砧和穗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油茶嫁接苗前两年的株高和地径主要由穗条品种决定,与砧木品种关系不明显,而砧木会影响苗的分枝数,穗条会影响一级侧根数。移栽后,无论是同穗不同砧还是同砧不同穗,各组合的地径、总根长、各根级根长、总根表面积均存在显着差异,总根体积、叶面积、叶长、叶宽也因砧木品种不同存在显着差异,而与穗条关系不密切。2.不同砧穗组合油茶在光合特性上也存在较大差异,穗条对油茶嫁接苗的Pn、Pmax、LCP、Rd和叶绿素含量起主导作用。而Tr、Gs和Ci月变化与砧木关系更密切。穗条和砧木品种差异均会对油茶苗期叶绿素荧光特性产生较大影响,穗条对油茶嫁接苗的Fo、Fm、Fv/Fm、Y(Ⅱ)和ETR起主导作用,所以油茶嫁接苗在冬季环境胁迫的光合系统与穗条品系关系密切。3.不同砧穗组合油茶苗期抗旱特性存在一定差异,无论是同穗不同砧还是同砧不同穗组合,经干旱胁迫后,除MDA含量和SOD活性外,其它指标的变化较大。砧木对油茶嫁接苗经过抗旱胁迫后的SS含量变化起主要作用,但在其它生理变化中,穗条或砧木不同造成的差异无明显规律。4.各组合中,接穗为赣190,砧木为赣兴46的组合7表型性状和抗旱性都表现较差,接穗为赣190,砧木为赣兴47的组合5的表型性状整体较优,其光合效能也整体较强,总体在7个砧穗组合中相对较优。(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张东来,张玲[8](2015)在《基于生理生化差异的黄菠萝雌雄株鉴别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黄菠萝幼苗早期雌雄鉴定技术。[方法]采用形态学、化学试剂法、保护酶测定方法,对比成熟黄菠萝雌雄株叶片差异。[结果]结果表明,黄菠萝叶片形态学方法和保护酶测定方法均不能作为鉴定雌雄株的方法(P<0.05);甲基红溶液染色的雄性植株提取液呈现棕红色,雌性植株提取液为橘红色;BTB法雌雄株提取液颜色差异明显,雄性植株提取液呈深蓝色,雌性植株提取液为棕黄色,吸收光谱值差异显着(P<0.01)。TTC法在485 nm下测定雌雄株提取液存在显着差异(P<0.01)。斐林试剂的显色反应和雌雄株提取液吸收光谱值存在差异(0.01<P<0.05)。[结论]试验表明甲基红法、BTB法、TTC法和斐林试剂法均可作为黄菠萝雌雄株鉴定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25期)

吴薇[9](2014)在《不同栽杉代数土壤不同杉木优良家系生理生化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杉木是我国南方最重要的用材树种之一,长期实施短周期集约经营和连栽等培养制度导致地力严重衰退。如何解决杉木人工林的连栽障碍,提高杉木人工林林地生产力,成为当前杉木的研究热点之一。本论文以5速生型杉木优良家系1年生幼苗为材料,以不同栽杉代数人工林(1代、连栽2代及连栽3代)及常绿阔叶林土壤(对照)为基质,通过盆栽试验测定不同杉木优良家系不同生长阶段的生长量、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酶活性及养分积累,从生理生化及养分代谢等角度揭示不同杉木家系对不同栽杉代数土壤的响应机理,研究结果对提高连栽地杉木人工林产量,维护杉木人工林长期生产力奠定理论依据,在理论及实践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培养条件下,不同杉木家系一年生幼苗的苗高和地径生长总体表现为随着杉木连栽代数的增加其生长量呈递减趋势。(2)同一林分类型土壤下培养不同杉木家系SOD活性、CAT活性、MDA含量、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叶绿素a+b含量、叶绿素荧光Fm、Fv含量的影响表现为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总体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叶绿素荧光Fo含量的影响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POD活性的影响总体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3)同一培养时间下不同栽杉代数土壤对不同杉木家系酶活性具有不同影响。随着杉木连栽代数的增加,一代林土壤培育的杉木家系幼苗25号的POD活性,51号的MDA含量,68号与103号的SOD活性最高;连栽二代林土壤培育的杉木幼苗家系25号、50号、51号的SOD活性,51号、68号的POD活性,25号、50号、103号CAT活性及103号MDA含量最高;连栽叁代林土壤培育的杉木幼苗家系50号、103号POD活性,51号家系CAT活性,50号、68号的MDA含量最高。(4)同一培养时间下不同栽杉代数土壤对不同杉木家系叶绿素含量具有差异。不同家系间叶绿素含量(a、b、a+b)总体呈现出相同的趋势,杉木25号、50号、68号家系叶绿素含量增长量表现为一代林>连栽二代林>连栽叁代林,而51号和103号家系叶绿素含量增长量表现为连栽二代林>一代林>连栽叁代林。(5)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培养条件下不同杉木家系叶绿素荧光含量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杉木25号家系Fo含量表现为一代林<连栽叁代<连栽二代,杉木50号、51号Fo含量表现为一代林<连栽二代林<连栽叁代林,杉木68号、103号家系Fo含量表现为连栽二代林<一代林<连栽叁代林;杉木25号、51号家系Fm含量表现为连栽叁代林>连栽二代林>一代林,杉木50号家系Fm含量表现为一代林>连栽叁代林>连栽二代林,杉木51号家系Fm含量表现为一代林>连栽二代林>连栽叁代林,103号家系Fm含量表现为连栽叁代林>一代林>连栽二代林;杉木25号家系Fv含量表现为连栽叁代林>连栽二代林>一代林,50号、68号家系Fv含量表现为一代林>连栽二代林>连栽叁代林,杉木51号家系FV含量表现为连栽二代林>连栽叁代林>一代林,103号家系Fv含量表现为连栽叁代林>一代林>连栽二代林。(6)不同杉木家系随着栽杉代数的增加其养分积累具有不同影响。就P含量而言,51号家系根,25号、50号、51号、103号家系茎,25号家系叶P含量体现为一代林>连栽二代林>连栽叁代林;25号、103号家系根,68号家系茎,51号、68号、103号家系叶P含量表现为一代林>连栽叁代林>连栽二代林;50号、68号家系根、50号家系叶P含量表现为连栽二代林>一代林>连栽叁代林。就K含量而言,50号家系茎K含量表现为一代林>连栽二代林>连栽叁代林;25号、68号家系茎与68号家系叶K含量表现为一代林>连栽叁代林>连栽二代林;50号、51号、68号、103号根,25号、103号家系茎K含量表现为连栽二代林>一代林>连栽叁代林;51号、103号家系茎、51号家系叶K含量表现为连栽叁代林>一代林>连栽二代林;25号家系根与50号家系叶K含量表现为连栽叁代林>连栽二代林>一代林。就Ca含量而言,25号、51号家系叶Ca含量表现为一代林>连栽叁代林>连栽二代林;50号、68号家系叶Ca含量表现为连栽二代林>一代林>连栽叁代林;25号、50号、103号家系根与25号家系茎Ca含量表现为连栽叁代林>一代林>连栽二代林;68号家系根与50号、51号、68号、103号家系茎Ca含量表现为连栽二代林>连栽叁代林>一代林;51号家系根与103号家系叶Ca含就Mg含量而言,50号家系根,25号、50号、68号家系叶Mg含量表现为连栽二代林>一代林>连栽叁代林;68号家系根,50号、68号、103号家系茎,103号家系叶Mg含量表现为连栽二代林>连栽叁代林>一代林;51号家系叶Mg含量表现为连栽叁代林>一代林>连栽二代林;25号、51号、103家系的根及25号、51号家系的茎Mg含量表现为栽叁代林>连栽二代林>一代林。量表现为连栽叁代林>连栽二代林>一代林。(7)根据生长指标进行评价,在不同林分类型土壤下不同杉木家系间随着栽培时间的延长其生长量呈现出不同的变化。一代林土壤培养条件下生长量由高到低排序为50号>68号>25号>51号>103号,连栽二代林土壤培养条件下生长量由高到低排序为25号>68号>50号>103号>51号,连栽叁代林土壤培养条件下生长量由高到低排序为51号>68号>25号>103号>50号,阔叶林土壤培养条件下25号>50号>68号>51号>103号。(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4-04-01)

陈偿,赵晶晶,刘助红,龙云映,邓益琴[10](2013)在《不同菌相溶藻弧菌的生理生化差异及其分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溶藻弧菌广泛存在光滑/褶皱的菌落相变现象,我们发现一株致病溶藻弧菌ZJ-51的菌落存在在两种不同的菌相——光滑型(Tr)和褶皱型(Op),不同菌相的菌株具有完全不同的生理特征,光滑型菌落表现出较强的生物膜形成能力,运动能力,能够合成鞭毛,同时具有更强的毒力。Op菌落对于可发酵还原糖如果糖、蔗糖、麦芽糖等的利用速度明显强如Tr菌株,但是Tr菌株对于有机酸如乳酸、黏液酸、柠檬酸、乙酰乙酸等的降解速度则快于Op菌株,而且它对万古霉素、林肯霉素、梭链孢酸、醋竹桃霉素、利福霉素抗生素的敏感性显着低于Op菌落。不同菌相的菌株多糖总量没有差异,但是表面多糖氢谱存在显着差异,ZJ-T氢谱较ZJ-O菌株多出多个基团,而且鞭毛合成的flg基因簇在Tr菌株中显着上调表达;转录组分析发现,两种菌株中有138个基因转录差异达到两倍以上,除了多糖合成与鞭毛合成几个主要基因簇之外,重要的差异基因包括碳源利用、抗生素排出泵、胁迫调控因子、核糖体蛋白、毒力因子等,进一步说明溶藻弧菌菌落相变不仅涉及表面抗原改变,而且广泛地改变了细胞内部遗传和代谢进程。(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学会鱼病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3-11-05)

生理生化差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起源于亚洲的禾本科植物薏苡是一种古老而重要的粮食、药用、兼作饲料的经济作物,主要分布于中国,缅甸,印度,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它也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种植分布最广的药食同源植物之一。根据我们数年的薏苡栽培实践观察,栽培薏苡的秆色每个居群中都有紫秆和绿秆,紫秆薏苡的叶片、柱头和茎秆富含花青素。我们已经筛选出了几种紫秆和绿秆品系材料,且初步研究表明,绿秆和紫秆品系在某些重要农艺性状上有显着差异。紫秆薏苡的花青素也是天然红色素的一种来源之一。薏苡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综合开发利用价值。本文以我们培育的薏苡紫秆品系为材料,对其花青素的提取、鉴定、提取工艺、稳定性以及不同秆色薏苡的生理生化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薏苡花青素的提取的最适条件薏苡花青素的吸收光谱表明,其最大吸收峰为517nm。通过分析比较乙醇浸提法和超声辅助提取法对薏苡花青素得率的影响,经单因素正交试验优化,得出乙醇浸提法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50℃、乙醇的浓度为60%、提取时间4 h、料液比1:20、pH值为2;在相同的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料液比和pH的条件下,确定超声辅助提取法最佳功率为350 W、超声时间为50 min,超声辅助提取显着提高了提取率。2、薏苡花青素的稳定性薏苡花青素溶液在酸性条件下稳定,特别是pH值为2时,在碱性条件下溶液变为绿色,极不稳定;温度对薏苡花青素稳定性影响较大,但依然能够保持红色,视觉上基本无变化;高温环境会促使吸光度和保留率明显降低,低温则相反,可以较长时间贮存;过氧化氢的加入使色素稳定性大幅度下降,随着过氧化氢浓度的增加,色素的保留率也随之降低,色素对氧化剂十分敏感,在使用花青素时应避免过氧化氢这种强氧化剂的加入,薏苡花青素对还原剂抗坏血酸也敏感,保存时应远离还原性物质;Na~+、K~+、Ca~(2+)、Cu~(2+)对薏苡花青素溶液的稳定性基本无影响,Fe~2对薏苡花青素溶液的稳定性基本无影响~+有抑制作用,应避免接触。3、薏苡绿秆和紫秆品系的生理生化差异薏苡的净光合速率(Pn)和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a+b含量在分蘖期是绿秆大于紫秆,到了初花期和盛花期变成紫秆大于绿秆;总抗氧化能力(T-AOC)也是在分蘖期是绿秆大于紫秆,初花期则变为紫秆大于绿秆,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和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PCase)在分蘖期也是紫秆小于绿秆;POD和CAT分蘖期到初花期都是紫秆大于绿秆,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蒸腾速率(E)和气孔导度(Gs)从分蘖期到盛花期也都是紫秆大于绿秆,类胡萝卜素含量(Xc)除了广西薏苡从分蘖期到盛花期也一直都是紫秆大于绿秆;叶绿素a/b的值从分蘖期的紫秆高于绿秆到初花期的绿秆高于紫秆秆再到盛花期的紫秆高于绿秆。大多数材料的净光合速率PN和叶绿素a/b比值表现出:从分蘖期到初花期变小,从初花期到盛花期又变大,而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类胡萝卜素含量是从分蘖期到初花期增大,从初花期到盛花期又变小,总抗氧化能力T-AOC从分蘖期到初花期逐渐增大。初步表明,花青素含量从分蘖期到盛花期是先减小,到后期再增大。总体来说,净光合速率与叶绿素a/b比值存在着正相关;而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以及类胡萝卜素的含量与与花青素的含量存在负相关。薏苡花青素的提取鉴定研究为薏苡保健产品的开发利用、花青素表达差异基础研究以及秆色育种奠定了基础;其紫秆和绿秆的生理生化差异对薏苡的生理育种,培育高产优质的薏苡新品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理生化差异论文参考文献

[1].肖玉洁,李泽明,易鹏飞,朱咸鑫,向世鹏.不同品种烟草响应低温胁迫生理生化差异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9

[2].张豆豆.栽培薏苡花青素提取鉴定及其不同秆色品系的生理生化差异[D].西南大学.2018

[3].宁娜娜,邓为,朱仲龙,桑子阳,陈发菊.红花玉兰胚性与非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及生理生化差异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8

[4].王慧纯,韦虹宇,刘金炽,候玉坤,梁宏伟.连香树胚性与非胚性愈伤组织生理生化差异及同工酶分析[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8

[5].张兆辉,吴珏,姜玉萍,陈春宏.不同基因型瓠瓜白粉病抗性评价及生理生化差异的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2017

[6].孙政,陈发菊,高晗,王毅敏,梁宏伟.楸树胚性愈伤组织与非胚性愈伤组织的生理生化差异[J].分子植物育种.2017

[7].钟琳珊.油茶不同砧穗组合苗期生长及生理生化差异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6

[8].张东来,张玲.基于生理生化差异的黄菠萝雌雄株鉴别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

[9].吴薇.不同栽杉代数土壤不同杉木优良家系生理生化差异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4

[10].陈偿,赵晶晶,刘助红,龙云映,邓益琴.不同菌相溶藻弧菌的生理生化差异及其分子机制[C].中国水产学会鱼病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13

标签:;  ;  ;  ;  

生理生化差异论文-肖玉洁,李泽明,易鹏飞,朱咸鑫,向世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