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校德育工作者的视角出发
秦芳芳1马一菲2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河南郑州450044
摘要:在当代的大学校园里爱情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但是就高校的德育工作来说我们并没有相应的系统措施来应对校园爱情里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任何现象的形成都不一定是由一种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原因综合的结果。本文从中西文化相融合和碰撞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当代大学生的爱情观和校园爱情里的一系列现象,希望为高校德育工作中大学生爱情观的教育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中西文化;大学生;爱情观;文化差异;德育教育
爱情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是一个仅次于学业和就业话题之外的热门词汇。但是由于我们的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在当代的高校德育工作中对爱情观的教育仍然未曾形成系统的教育理念。大多高校采取的是“顺其自然”的消极管理态度。就搜集到的资料来看,以往研究当代大学生爱情观的论文大多是从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为出发点而进行论述的。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与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这就势必造成处于思想活跃期的大学生在思想道德观念方面会发生微妙的变化,从而也为我们高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课题。
一、中西文化中的爱情观比较
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决定着这个民族的道德观念和生活习俗的方方面面。中西文化的差异从两千年前就已经开始分化并各行其道。中国文化重现世,尚事功,学以致用;西方文化重思辨,尚超越,学以致知。这种差异早在世界历史的“轴心时代”就初现端倪,在中西文化的两位圣人——孔子和苏格拉底身上就已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为“协调的现实精神”,其基本特点是以现世性的人伦关系为核心,通过协调性的伦理意识来实现文化和社会的自我肯定;西方传统文化精神则是“超越的浪漫精神”,其基本特点是以彼岸性的神人关系为目的,通过超越性的宗教意识来实现文化和社会的自我否定。同时这两种文化观念的分道扬镳也注定了中西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重大差异。中国人喜欢从动态中观察分析事物,西方人习惯从静态中观察分析事物。中国人善于把握整体,注重平衡,习惯从整体中看个体;西方人喜欢化整为零,注重分析,习惯从个体中看整体。
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也就造成了中西方在爱情观念上的重大差异。中国式爱情重含蓄内敛,以儒家的“中庸仁和”为思想基础。《诗经.静女》曾经这样描写到:“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中国式的爱情观念中女子含羞,男子憨厚才符合道德观念,否则则是有伤风俗。西方式爱情追求浪漫崇尚自由,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追求目标。裴多菲的《自由与爱情》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在西方人爱情观念中,相爱是两个人热烈而浪漫的付出,爱情是不应该受到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等等爱情之外的东西所束缚。中国传统道德中的爱情讲究天长地久、海誓山盟、从一而终;而西方的文化观念则认为感情是顺乎天性的,爱则合,不爱则分,相爱时应该享受爱情的甜蜜而不是考虑责任、道义,那只会破坏当下的感情。在西方爱情观念中的“性”是两情相悦和各取所需,女性的贞操观念更多考虑的是不是遵从自己内心的意愿给了自己愿意给的人;而中式爱情中的“性”往往是责任与伦理的契约,女性的贞操观念则更关注是否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的认可,即拿走自己贞操的人是否能够给予自己伦理和社会责任的保障。
二、当代大学爱情观:中西文化碰撞中的纠结
随着中国与世界联系的进一步紧密,中国人尤其是高校学生受到西方文化道德观念的影响越来越趋于明显化。笛卡尔说:“存在即合理”。我们所要讨论的是这种现象对当代大学生成长中的爱情观所带来的影响及其对策。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的爱情中以下几个现象值得关注。
1、性别:爱情真的自由和平等吗?
中国的爱情观受到西方影响主要有两个高峰期。其一出现在“五四”运动之后,那时追求爱情平等和自由的口号深入到新时代青年的思想深处。其二是出现在1979年的改革开放至今,西方的爱情观的主要观念开始重新深刻的影响当代年轻人的爱情观。但是在调查中发现这种爱情观又与西方的爱情观存在一定得差别。例如,在针对女生中的调查问卷中,被调查人面对“你能接受学历比你低年龄比你小的男友吗?”这一问题时,45.6%的人选择“无法接受”;40.3%的人选择“不知道,视情况而定”;15.1%的人选择“可以接受”。而针对男生的调查问卷中相似得问题为“你能够接受学历比你高年龄比你大的女友吗?”,被调查人选择“无法接受”的为45%;选择“不知道,视情况而定”为40.5%;选择“可以接受”的为15.5%。这一数据显示出当代大学生在恋爱时仍然或多或少的受到“男重女轻,男主女副”等中国传统爱情观的影响。
2、消费:谁该为爱情埋单?
在西方欧美等国家年轻人的爱情交往中,一般情况下头几次是谁先发出邀请谁埋单。情况虽然如此,但是西方的女性还是希望男士能够主动的提出埋单的请求,接下来的交往中就大致以AA制为主。同时也参考双方的经济差别酌情考虑3。笔者在对中国大学生调查中的数据显示,认为“大部分情况下应该由男生埋单”的女生是76.5%,男生是“60.6%”;认为“大部分情况下应该AA制”的女生是14.2%,男生是“25.2%”;认为“谁经济条件好谁就埋单”的女生是9.3%,男生是“15.2%”。当代中国的年轻大学生们一方面热衷过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日”,热衷于追求西方热烈而浪漫的爱情方式;另一方面却又在恋爱消费上受到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深刻影响。这种“中式为体,西式为用”的恋爱消费观深刻的体现在校园爱情里。近几年在网上频繁出现诸如“一位心酸父亲的来信”、“男生吃一月泡面为女友买戒指”、“男生身兼数职养女友累病”等之类的新闻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观念的某些侧面。
3、同居:性自由与传统贞操观念的冲突。
性禁锢文化是中国传统性文化中的主流观念,中国传统性文化讲求“男女授受不亲”、“非礼勿听、非礼勿视”。同时这种文化也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歧视,传统文化对提出女性“烈女不事二夫”、“贞洁重于生命”等观念;但是男性则可以在“三妻四妾”之余还能到烟花柳巷随意寻欢。“五四”运动以后,这种传统的性禁锢文化开始慢慢的解禁。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兴起的西方六十年代的性解放思想开始慢慢的向中国渗透。中国性学专家李银河说:“中国人没有把性自由作为性解放的口号提出来,但是在行为上广泛地模仿着”4。当“非法同居”在我国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之后,中国人的“性解放”也像海绵里的水一样慢慢的渗透开来。而这种渗透则在思想处于活跃前沿的大学生中非常明显的体现出来了。
在被调查者面对问卷中“你是否赞成大学生同居”这一问题时:选择“赞成,是个人的生活自由”的女生为20.3%,男生为38.8%;选择“不赞成,大学还未完全独立于社会”的女生为25.5%,男生为20.9%;选择“不确定,视情况而定”的女生为65.2%,男生为41.3%。而对于“你是否很重视女性的贞操”这一问题,选择“很在意,对我来说很重要”的女生为70.7%,男生为55.8%;选择“不在意,是封建文化的糟粕”女生为22.6%,男生为“25.2%”,选择“不知道,现在还无法确定”的女生为7.3%,男生为12%。上述数据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即大学生在面对同居问题时存在观念与行为相脱节的现象。一方面他们在行为上受到周围大环境和性解放思想的双重引导在犹犹豫豫的青春冲动中造成了同居的事实。但是他们另一方面却又受到中国传统贞操观念的束缚,觉得这样做有违道德准则。
4、责任:谁为我的爱情负责
对我们来说,“闪爱”、“闪婚”等词汇早已不再陌生。对处于感情冲动期的大学生来说,闪电式的开始和结束一段感情好像是一件很时髦的事情。据《凤凰周刊》的调查数据显示“在近几年的离婚案中“80后”群体所占的比例达到了50%”5。这个数据不得不引起我们高校德育工作者的注意,因为它至少证明了我们对这一批的人的爱情道德教育工作做的是不到位的。在被调查对象面对“你如何看待‘闪爱’、‘闪婚’现象”这一问题时,他们的答案如下,选择“无所谓,关键是两个人要有感觉”的女生为37.6%,男生为42.3%;选择“不赞成,这是对爱情不负责任的表现”的女生为45.6%,男生为27.8%;选择“社会大环境使然,与其无奈不如适应”的女生为16.8%,男生为29.9%。从上述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于爱情的责任感已经开始普遍的下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从一而终”、“白头偕老”等道德观念的主流地位开始慢慢下降。相反是西方文化中“爱则合,不爱则分”的爱情观则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三、关于当代大学生爱情观的思考。
美国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对于高校德育工作者来说,不但要善于发现问题而且更要善于探究出现这些问题的内在原因是什么。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未雨绸缪。要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必须要转变思想观念,变被动为主动。
首先,像以前一样“顺其自然”的工作态度肯定是无法适应这种新的变化的。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把大学生爱情教育的内容列入我们的德育范畴,同时探讨系统的工作方法和措施。
其次,我们应该看到校园爱情已经是一个校园生活中相当普遍的话题。所以在做这类工作时我们自己首先不能遮遮掩掩,欲说还羞。不能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进行大而空的道德说教,摆出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模样。爱情教育不应是排斥德育内容之外的,而是应该有一套系统的教育体系。因为它在校园里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
最后,既然当代高校学生的爱情观的形成是深受中西方文化的影响的结果。那么这就决定了我们就不能再闭门造车,做井底之蛙。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要积极的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优缺点。不可否认,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精华和糟粕的部分。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积极的进行甄别,把中西方道德文化正确而有价值的东西挑选出来给予我们的学生。从而帮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情观,为我们的社会和国家培养出人格和道德责任感更为完善的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寰等西方文化要览[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7月
【2】赵霞车慧颖中西性文化碰撞对大学生的影响[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2
【3】吴来苏大学生人格教育与修身[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4】]蒋阳飞当代大学生同居问题浅议[J].中国林业教育,2003,(5).
【5】林艳艳等大学生爱情观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6】仲稳山论当代大学生的爱情心理教育[J]高教论坛2006.03
【7】吴云海大陆出现草婚一代凤凰周刊[J]2008.35
1秦芳芳,女,1985年2月出生,河南郑州人。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马一菲,女,1984年1月,河南郑州人。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3关于西方文化的观点主要参考自《西方文化要览》一书朱寰等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7月
4转引自《中西性文化碰撞对大学生的影响》一文赵霞车慧颖《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2
5数据引用自《大陆出现草婚一代》吴云海《凤凰周刊》2008年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