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英语中动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反身代词类中动句,复合反身代词,典型中动句,重新分析
英语中动句论文文献综述
冯爽,崔晓[1](2019)在《英语反身代词类中动句的起源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电子语料库和牛津英语(历史)词典电子版(第二版)考察英语反身代词类中动句的历史发展过程,探究导致其出现和发展的语言内部机制和动因。结果显示,英语反身代词类中动句起源于反身代词类作格句;复合反身代词系统的确立和典型中动句的发展是导致16世纪英语反身代词类作格句发生重新分析的两个决定性因素;而语言的类推机制,则是17世纪英语反身代词类中动句中的动词类型从作格动词扩展到及物动词的根本动因。(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刘存伟[2](2019)在《认知语法视域下的英语中动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认知语法的行为链和主观性理论为指导,研究英语的中动句。受事题元投射在中动句主语的位置,是概念化主体侧显能量传递过程中受事汲取能量和状态变化阶段的产物;受事主语的致使性语义特征,是主体凸显主观的致使属性评价和遮蔽客观的能量传递过程的结果;副词成分与谓语同现,则是主体弱化谓语的动作性和事件性,强化对受事致使属性的主观评价使然。(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王佩[3](2018)在《英语中动句与汉语NP+V起来+AP句式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动结构是一种既常见又特殊的具有跨语言特性的语言现象。中动结构在句法上为主动形式而在语义上又隐含着被动的意义。因该结构特殊的句法形式和语义特征,近几十年内已成为国内外语言学界广泛讨论和争议的话题。以前对该结构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中动结构的界定、生成机制以及时体的限制等方面。然而,对于中动结构的分类仍没有统一的标准,关于英语中动句和汉语“NP+V起来+AP”句式的对比分析仍有待深入。另外中动结构的认知理据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总结和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尝试探究中动结构的分类问题,并探索英语中动句和汉语“NP+V起来+AP”句式之间是否存在异同,最后以认知语言学中的能量传递理论和突显理论为指导,采用比较语言学中对比分析的方法,尝试从认知的角度揭示英语中动句和汉语“NP+V起来+AP”句式形成的认知机制。旨在找出英汉中动异同背后的认知理据,从认知的角度更深刻地把握中动结构的本质。本文从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中心(BCC)和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以及前人的研究中收集关于中动结构的语料,并运用文本分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英语中动句和汉语“NP+V起来+AP”句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根据句式特征,英语中动句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典型英语中动句和非典型英语中动句。一般来说,典型英语中动句是指符合[NP(受)+V+ADV]这样的一类结构,而非典型英语中动句则涵盖了其他一些特殊结构,可细分为更多的子类型。例如,它可以被编码为[NP(工具、处所)+V+ADV]、[NP+do(don't)+V]、[NP+aux+V]。对于汉语“NP+Vqilai+AP”的分类,可根据AP的语义指向和NP的语义角色,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类型。AP可以指向隐含的施事,句首的名词以及中动词。而做主语的NP的语义角色可以是最常见的受事、也可以是工具和处所。二、英语中动句和汉语“NP+V起来+AP”句式存在异同。相似之处表现在二者的主语大多都是被动参与者,即受事;谓语动词都是主动形式,表达的却是被动意义;语义上都存在隐含的施事,句子表达的是一种非事件性和泛指性。差异之处体现在英语中动句允许动结式加入,而汉语却不可以;二者的句尾都必须有性状修饰成分存在,英语中动句结尾通常是副词,而汉语句式结尾多是形容词。叁、在英语中动结构的形成过程中,存在着能量的传递。能量主要有叁大来源:主语区别于其它实体的内在特性(内力)、动作发起者传递的能量(外力)以及来自于自然界的能量(自然力)。这叁大能量来源是英语中动结构形成的认知基础。而汉语“NP+V起来+AP”句式的认知机制是强调被动参与者的作用,弱化积极参与者的作用,即受事凸显施事淡化。其直接结果就是受事占据句法主语的位置,而施事在句法上被压缩。本文通过对英语中动句和汉语“NP+V起来+AP”句式进行对比分析和解读,可以帮助语言习得者加深对中动结构的认识。另外对英汉中动结构的异同有更好的了解也会在对外汉语教学以及英汉双语翻译等领域起到借鉴作用。该研究将有利于证实中动具有跨语言特性的特点,以期深化汉语的本体研究。最后希望此研究可以使更多的研究者对中动结构进行解读,对不同语言的句式有更加深刻的思考与分析。(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期刊2018-03-29)
王永鹏[4](2016)在《“NP+V起来+AP”格式与英语“中动句”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简要介绍了英语中动句研究现状,从形式和底层结构两个方面对"NP+V起来+AP"格式和英语中动句作了对比分析,发现两者之间虽然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它们的异远大于同。我们认为,"NP+V起来+AP"是汉语中的话题句。用英语研究中的中动句理论来分析汉语"NP+V起来+AP"格式不太恰当。(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期刊2016年03期)
路华[5](2015)在《英语中动句的论元结构及其句法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论元结构的改变及其句法投射的角度分析英语中动句的生成。中动动词的事件论元被抑制,施事题元在词库中得以饱和因而无需句法投射。这些特征使得中动句表达具有隐含施事的泛指意义,同时副词修饰作为允准条件成为必须。中动句的论元结构在向句法结构投射时遵循显着性保存制约,受事、工具或者处所题元产生句法投射。焦点结构测试法、从句测试法以及关系化测试法都证明句首论元占据主语而非话题的句法位置。(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吴为善[6](2012)在《“V起来”构式的多义性及其话语功能——兼论英语中动句的构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汉语"V起来"构式可以形式化为"NP+V(O)起来+AP",是现代汉语口语中较为常见的表达格式。本文立足构式语法理论,对汉语"V起来"构式的历时承继、内部差异以及话语功能进行考察,并讨论该构式与英语中动句的差异,具体包括四个问题:(1)"V起来"结构的虚化及其句法分布;(2)"V起来"构式的构式义及其演变;(3)"V起来"构式的话语功能及其特征;(4)汉语"V起来"构式与英语中动句的差异。(本文来源于《汉语学习》期刊2012年04期)
林庆英[7](2011)在《英语中动句中的NP移位》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直以来语言学界对英语中动词有着诸多争议,因此有必要换个视角对其进行作进一步的探讨。现以宋国明的研究为基础,尝试利用约束理论、题元准则和格理论等已有概念来解释中动句中的NP移位,并通过例子证明中动词带内外双主目的观点能在生成语法框架内得到很合理的解释。(本文来源于《闽江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周雪兰[8](2011)在《英语中动句生成的优选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成语法往往把中动句句式的构成看成和被动态句式的构成一样,由动词的内论元名词短语移位(NP-movement)生成的。针对这一看法,大家对动词内论元为何移位和外论元是否存在意见不一。对此,本文欲用产生于音系学领域的优选论对其进行分析,即通过优选论的普遍性和可以违反的制约条件来解释英语中动句句式"S+V+状语"的生成问题。它可以兼顾句法和语义,语用叁方面的制约因素,可以更简单的表明中动句句式的生成原理。(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期刊2011年05期)
仝毅然[9](2010)在《英语中动句的S-结构语义强化生成模型假设》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中动词构成的句子称为中动句。过去对中动句生成的研究多集中在题元理论和格理论上。从语义影响句法的角度出发,中动句的形成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而语义强化是推动句子结构一步步由深层结构到表层中动结构发展的主要动力,并据此提出中动结构生成的渐进模型。(本文来源于《四川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9期)
陈洲建,陈展[10](2010)在《从非范畴化的角度来分析英语中动句》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中的中动现象一直都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与难点,至今也难以达成一个共识。首先关于是否存在中动句这一说就很有争议,有人认为存在中动句,并有其独特的句式和语义特征,另外则有人认为中动句就是普通句式,不存在需要独立划分出中动句的需要。在前面一种说法的前提下,学者们对中动句动词定性,以及中动句结构的界定也都还没有形成一个定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试图从非范畴化角度来研究中动句,鉴于中动句的复杂性,我认为单用一种方法是不足以解释其本质的,所以在分析过程中加入了一些原型范畴理论,以求得一点突破。(本文来源于《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英语中动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认知语法的行为链和主观性理论为指导,研究英语的中动句。受事题元投射在中动句主语的位置,是概念化主体侧显能量传递过程中受事汲取能量和状态变化阶段的产物;受事主语的致使性语义特征,是主体凸显主观的致使属性评价和遮蔽客观的能量传递过程的结果;副词成分与谓语同现,则是主体弱化谓语的动作性和事件性,强化对受事致使属性的主观评价使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英语中动句论文参考文献
[1].冯爽,崔晓.英语反身代词类中动句的起源与发展[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刘存伟.认知语法视域下的英语中动句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王佩.英语中动句与汉语NP+V起来+AP句式对比分析[D].湖北大学.2018
[4].王永鹏.“NP+V起来+AP”格式与英语“中动句”的对比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6
[5].路华.英语中动句的论元结构及其句法实现[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6].吴为善.“V起来”构式的多义性及其话语功能——兼论英语中动句的构式特征[J].汉语学习.2012
[7].林庆英.英语中动句中的NP移位[J].闽江学院学报.2011
[8].周雪兰.英语中动句生成的优选论分析[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
[9].仝毅然.英语中动句的S-结构语义强化生成模型假设[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
[10].陈洲建,陈展.从非范畴化的角度来分析英语中动句[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