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空间论文-隋昊,王金婷

祭祀空间论文-隋昊,王金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祭祀空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徽派宗祠,祭祀舞台,静止秀场

祭祀空间论文文献综述

隋昊,王金婷[1](2019)在《俞氏宗祠祭祀空间转换为舞台展示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宗祠作为家族祭祀的场所,已变为可向公众展示的空间。设计选址在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汪口村的俞氏宗祠,从古代祭祀的场地与文化入手,探索舞台展示能从不同的祭祀种类和仪式流程上汲取什么元素,再以俞氏宗祠本身的建筑布局展现不同的祭祀形式与舞台空间的结合,最后将现代技术和空间带到舞台中。(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9年13期)

台文泽[2](2018)在《乡村地区社会空间建构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以祠神祭祀空间“旗”的演成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祠神祭祀空间结构的考察是理解乡村社会空间建构的一个重要途径。田野访谈、地方民间文献(碑刻、科仪书)及正史资料的系统剖析,呈现了以龙王神崇祀为中心的社会空间"旗"的演成轨迹:它最初源自明代边防军屯中的"旗甲",属于"军事型"国家基层区划,继而又在"清初改制"中变身为具有特殊政治经济功能的"民里化"基层行政区划,延至民国则在保甲制度推行中被取缔了作为国家基层行政区划的身份,从此成为纯粹的祠神祭祀空间。围绕这一嬗变历程的讨论与以往证实的明清以降祠神祭祀空间多源于明初建立的基层组织"里社"系统的研究结论形成了对比,揭示了长时间段历史进程中乡村社会空间建构对国家军事型区划的继承事实及相关之变动,启示我们要更好地理解西北境内地域社会以祠神为中心的祭祀圈社会空间建构,既需要在动态的、长时间段的疆域史视域中特别重视国家制度因素的潜在性影响,同时也要关注国家制度与地方性、民间性因素作用关系的历史呈现与变迁。(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韦松恒,彭万,周必素[3](2018)在《贵州遵义播州杨氏土司墓葬祭祀空间及葬仪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能够确认与播州杨氏土司相关的墓地有皇坟嘴、新蒲、高坪、赵家坝、雷水堰及桃溪寺六处,各墓地均有墓外及墓内祭祀空间。墓外祭祀空间包括墓前的拜台、享堂、神道以及稍远的墓祠及家庙;墓内祭祀空间即墓室本身,通过奠基仪式的举行及墓葬结构、墓内装饰的设置,又以墓主服饰及祭器,将墓室营造成一个永恒的祭祀空间。(本文来源于《南方民族考古》期刊2018年01期)

卢曌,何依[4](2018)在《从官祭到民祭:明清卫所城镇祭祀空间形成及演化研究——以浙东昌国卫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祭祀空间在卫所城镇中具有重要地位,作为一种传统的空间类型和文化符号,是古时祭祖拜神的活动场所、封建等级"礼制"的象征、保境安民的精神空间及社区认同的标志。时至今日,卫所城镇在丧失其军事防御功能后,祭祀空间仍作为城镇中重要的空间节点。本文以卫所城镇的祭祀空间为研究对象,浙东昌国卫为典型案例,从"社会-空间"的视角,解析卫所城镇中祭祀空间形成的机制及演化的主要动因。将祭祀空间归纳为官方祭祀和民间祭祀:前者包含典章制度型祭祀和军事防御型祭祀,后者包含民间地祗型祭祀和血缘家族型祭祀,发现在外部区域战略环境变迁和内部宗族社会兴盛的影响下,卫所城镇的祭祀空间呈现出祭祀主体平民化、祭祀类型多元化、空间结构均质化的趋向。最后,着眼于当下,揭示祭祀空间的空间延续、文化传承、身份认同、精神寄托的现代意义,为当今卫所城镇祭祀空间的保护提供一定启示。(本文来源于《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期刊2018-11-24)

陶健[5](2018)在《河南关帝庙祭祀空间营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关帝崇拜是河南地区最重要的民间信俗之一,关羽祭祀活动盛行至今。河南地区现存的关帝庙,数量庞大、形式多样,包含了从大到小,从官方、商贾到民间建设的各种类型关帝庙。从汉时的关羽墓冢开始到今日新建的关帝庙,河南省关帝庙建设从未间断,为研究关帝庙祭祀空间提供了完整的研究样本。河南省关帝庙是用来祭祀关羽的祠庙建筑。关帝庙的建设发展受到关帝崇拜发展的影响,祭祀空间受到官式、寺观、民居等建筑空间的影响。关帝庙建筑也因建设者的不同,在选址、空间格局、空间构成、祭祀建筑形制、空间营造方面与其他中国传统的寺观建筑有明显不同。具体表现为:官方建设的关帝庙选址多与关羽生平事迹相关,商人建设的关帝庙选址多位于商业繁荣交通便利的区域,自发建造的关帝庙选址多位于居住区内。河南关帝庙空间基本格局为合院型格局,在大型关帝庙中出现了多进院落串联,串并列与围合的格局;整体空间格局呈现前朝后寝,馆庙合一特点。层层渲染的院落空间,祭游相成的廊、院、园空间,神人同乐的戏楼空间是关帝庙空间构成特点。建造者身份的不同导致关帝庙祭祀建筑形制存在差异,表现出一定的本土性。关帝庙作为关帝崇拜的物化,空间营造上力图营造祭祀氛围,满足祭祀活动需要,具有开放性。官祀关帝庙祭祀空间隐藏着传统的礼制观念;商贾建设的关帝庙是为在外经商的同乡人提供互助场所;自发建设的关帝庙是底层民众对名人的崇拜。因存在功能差异、信仰差异和技术差异,西方宗教建筑发展出了自己的空间特征,而关帝庙祭祀空间营造未能摆脱对居住空间格局的模仿,受到了传统宇宙观和传统道德观的深刻影响。希望通过对河南关帝庙祭祀空间营造研究,进一步理解其在社会制度上、商业社会中和国人内心深处的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陆群[6](2017)在《雅溪天王庙祭祀空间演变及常规化组织活动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雅溪天王庙以其承载的精神感召力,成为湘西民众天王信仰宗教生活的重要祭祀空间,并以各类"天王行宫"的形式向湘西境域各地及湘西周边进行精神辐射和空间扩散。围绕庙宇,形成了一系列常规化组织活动模式。在强化底层社会秩序、维系传统社会稳定结构方面具有特殊的社会激活意义。(本文来源于《宗教社会学》期刊2017年00期)

陈琳,程建军,刘丹枫[7](2017)在《民间信仰下的祭祀空间研究——以雷州市榜山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社会民间信仰庙宇的祭祀空间与村落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这种关联不仅体现出村落中民间信仰祭祀体系的复杂性,也体现出神庙祭祀空间在村落中的独特性。以广东省雷州市附城镇榜山村及雷祖古庙为考察对象,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叁个视角分析村落中雷祖信仰与其他民间信仰之间的内在关系及以雷祖信仰为核心的村落祭祀空间的构成,以探讨粤西南地区传统村落中神庙的祭祀空间。(本文来源于《新建筑》期刊2017年05期)

胡雪竹[8](2017)在《汉代墓内祭祀空间及祭祀图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代是墓祭活动发展较为普遍的时代,墓祭的形式多种多样,除了墓前建造祠堂祭祀外,还在大量的汉墓中发现了设奠祭祀的痕迹,不仅存在相对独立的祭祀空间,而且祭祀物品组合种类异常丰富,形式多样。但目前学术界并未对其进行过相关的分类和研究。所以本文将对两汉时期墓内祭祀的形式进行分类梳理,探讨汉代墓内祭祀的发展演变规律。除此之外,在一些汉墓内还发现了许多表现祭祀的图像,这些图像表现的祭祀情况并不相同,种类多样。虽然这些图像发现于墓内,但它们所表现的并不是墓内祭祀场景,更多的是表现墓上祭祀的场面,那么这些图像为何会在墓内出现?作为墓上祭祀的图像材料,它们又与墓内祭祀有何联系?墓上祭祀与墓内祭祀又有怎样的关系?这些问题在以往的学术研究中并未得到充分的解决,因此本文将利用文献学、类型学等方法,通过对古文献和考古实物资料的重新梳理和分析,对这些问题加以探究。(本文来源于《西安美术学院》期刊2017-05-01)

陈明华[9](2016)在《社会流动与祭祀空间:宁波鄞州潘火桥蔡氏女祠的创设》一文中研究指出"宁波帮"这一名字在近代蜚声海内外,甬籍商人长袖善舞,成为当地一股不可小觑的政治经济潜势力。宁波东乡潘火桥蔡氏就出了不少活跃于上海滩的富商。蔡氏宗祠坐落于现今宁波市鄞州区下应街道潘火桥村,祠堂坐西向东,南临中塘河,北接该村民居,西近中塘河的河汊漕头底,东靠宁横公路潘火段。经过修缮之后,现已成为鄞州区文保单位。该祠的特色在于设有专门祭祀女性神主的女祠。女祠于同治辛未年(1871)落成,坐落于祠堂的南轴线上,有门楼、前厅、后堂等建筑。历史上,宗族比较发达的地区,或多或少也出现过类似的女性专祠。如徽(本文来源于《浙江档案》期刊2016年10期)

周海波[10](2016)在《明清徽州府治祭祀空间》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地方城市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地方城市建设中祭祀空间的布局占据了地方城市空间布局的重要位置,形成了地方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这种空间布局形成了一般范式,并对明清地方城市的建设形成影响。(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祭祀空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祠神祭祀空间结构的考察是理解乡村社会空间建构的一个重要途径。田野访谈、地方民间文献(碑刻、科仪书)及正史资料的系统剖析,呈现了以龙王神崇祀为中心的社会空间"旗"的演成轨迹:它最初源自明代边防军屯中的"旗甲",属于"军事型"国家基层区划,继而又在"清初改制"中变身为具有特殊政治经济功能的"民里化"基层行政区划,延至民国则在保甲制度推行中被取缔了作为国家基层行政区划的身份,从此成为纯粹的祠神祭祀空间。围绕这一嬗变历程的讨论与以往证实的明清以降祠神祭祀空间多源于明初建立的基层组织"里社"系统的研究结论形成了对比,揭示了长时间段历史进程中乡村社会空间建构对国家军事型区划的继承事实及相关之变动,启示我们要更好地理解西北境内地域社会以祠神为中心的祭祀圈社会空间建构,既需要在动态的、长时间段的疆域史视域中特别重视国家制度因素的潜在性影响,同时也要关注国家制度与地方性、民间性因素作用关系的历史呈现与变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祭祀空间论文参考文献

[1].隋昊,王金婷.俞氏宗祠祭祀空间转换为舞台展示设计研究[J].明日风尚.2019

[2].台文泽.乡村地区社会空间建构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以祠神祭祀空间“旗”的演成为中心[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3].韦松恒,彭万,周必素.贵州遵义播州杨氏土司墓葬祭祀空间及葬仪研究[J].南方民族考古.2018

[4].卢曌,何依.从官祭到民祭:明清卫所城镇祭祀空间形成及演化研究——以浙东昌国卫为例[C].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产保护).2018

[5].陶健.河南关帝庙祭祀空间营造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6].陆群.雅溪天王庙祭祀空间演变及常规化组织活动考察[J].宗教社会学.2017

[7].陈琳,程建军,刘丹枫.民间信仰下的祭祀空间研究——以雷州市榜山村为例[J].新建筑.2017

[8].胡雪竹.汉代墓内祭祀空间及祭祀图像的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7

[9].陈明华.社会流动与祭祀空间:宁波鄞州潘火桥蔡氏女祠的创设[J].浙江档案.2016

[10].周海波.明清徽州府治祭祀空间[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

标签:;  ;  ;  

祭祀空间论文-隋昊,王金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