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吉(内蒙古阿拉善盟中心医院儿科750306)
【摘要】分析退热药对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病程的影响。对104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使用退热药的观察组病程均比对照组长。对于退热药的应用因严格掌握适应症。
【关键词】呼吸道感染小儿乙酰氨基酚复方氨基比林
【中图分类号】R7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6-0159-01
Analysisofantipyreticeffectoninfantileacuterespiratoryinfectiondiseaseprogression.Theclinicaldataof104casesofacuterespiratoryinfectioninchildrenwithanalysis.Useantipyreticcourseoftheobservationgroupwerebetterthanthecontrastgroup.Theapplicationoftheantifebrileduetostrictlygrasptheindications.
【Keywords】Respiratorytractinfections;Children;Acetaminophen.Compoundaminopyrine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104例,男58例,女46例,年龄4个月~7岁,均在发热后3天内就诊。体温37.5~39.0℃82例,~40℃22例。外周血WBC(3.8~24.5)×109/L,中性白细胞为0.27~0.78,淋巴细胞为0.22~0.73。其中WBC>10.0×109/L,中性白细胞>0.60为34例。诊断上呼吸道感染69例(其中普通感染28例,急性扁桃体炎16例,化脓性扁桃体炎9例,急性咽炎9例,感染性咽炎4例,急性中耳炎3例),下呼吸道感染35例(其中急性、支气管炎14例,毛细支气管炎8例,支气管肺炎8例,喘息性支气管炎5例)。104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男28例,女21例;对照组55例,男30例,女25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理及疾病类别均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两组均适当休息,多饮水,给予抗感染及对症治疗。病毒感染给予病毒唑10~15mg/kg,每日2次,口服或静滴,疗程5~7d;对WBC>10.0×109/L,中性白细胞>0.60考虑细菌感染时加用抗生素,轻—中症给予羟氨苄青霉素15~25mg/kg,每8h1次口服,或青霉素G5万u/kg?次,每6h1次口服;重症用头孢噻肟钠或头孢曲松,50mg/kg?次,每6h1次口服,疗程7~10d;支原体感染给红霉素15mg/kg?次,每12h静滴,疗程>2周。观察组在上述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常规给予退热药,对乙酰氨基酚10~15mg/kg?次,高热者临时肌注复方氨基比林,≤2岁每次1ml,>2岁每次1.5~2ml,退热药用至体温正常停药。
1.3统计学方法两组患儿从发病到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的天数(d),以-x±s表示。两组病程比较采用大样本平均数u检验。如两组出现严重合并症,严重混合感染则分别统计发生率(%)的比较采用x?检验。
1.4结果观察组平均病程(10.87±4.23)d,对照组平均病程(7.55±3.34)d。观察组发生严重合并症,严重混合感染7例(14.3%),对照组发生3例(5.4%),两组严重合并症、严重混合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x?=4.99,P﹤0.05)。
2讨论
退热药可缓解症状,减轻痛苦,但引起的后果很少有人重视。本文显示,应用退热药组病程延长,两者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并显示严重、混合感染发生率增高(P<0.05).发热是机体的防御性反应,是机体的抗感染机制之一,在致热原的刺激下,通过各种生理机制,使丘脑体温调控点升高—发热。发热时机体的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活性增强,成分增加。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增强并产生一系列抗菌物质;发热还可使干扰素的抗病毒活性增强,T细胞繁殖旺盛,以达到清除或杀灭病毒、细菌的作用,如果盲目给予退热药,则抑制了上述反应的发生,削弱了机体的抗感染机制,进而使病情延缓,病程延长,可能会导致严重感染、混合感染的发生。因此,对于退热药的使用,要严格掌握其适应怔。
参考文献
[1]孟凡红.应用地塞米松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退热效果和利弊关系的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2(36)
[2]史湘英,杨静.退热药对88例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病程影响的临床观察[J].哈尔滨医药.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