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学研究论文-汤璞石,李庆国,刘艳虎

气候学研究论文-汤璞石,李庆国,刘艳虎

导读:本文包含了气候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急性主动脉夹层,气候,气温,平均气压,2,min平均风速

气候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汤璞石,李庆国,刘艳虎[1](2019)在《气候学因素与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生关系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气候变化与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 aortic dissection,AAD)发生之间的关系,为AAD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2017年12月南京地区叁家医院收治的822例AAD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季节、月份之间发病例数的差异;结合同期南京市每月气象数据,通过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气象因素与发病例数的相关性及各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程度,利用拟合服从Poisson分布的广义可加模型探索气候变化与AAD发病的关系,用时间序列预测模型评估与实际发病数的关系。结果:AAD及其A和B分型在12月和1月占比较高,总的AAD和B型最低值发生在8月,A型最低值在6月。广义可加模型显示随着平均气压升高,AAD发病增加(RR=1.04,95%CI=1.03~1.05,P <0.000 1)。而平均2 min风速增加,AAD的发生越少(RR=0.66,95%CI=0.46~0.94,P=0.03)。结论:AAD发生与气候学部分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平均气压升高,AAD发生增加,平均2 min风速增加,AAD发生减少。(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1期)

黄天宇,王冠丽,李东方,段利民,刘廷玺[2](2019)在《科尔沁沙地沙丘——草甸梯级生态系统不同气象条件下气候学足迹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内蒙古科尔沁沙地研究区内一条梯级生态带为研究对象,基于大孔径闪烁仪(LAS)通量观测数据和通量源区计算模型,计算、分析了2017年研究区植被生长旺季梯级生态带的水热通量变化和气候学足迹变化。结果表明:①晴天时地表能量各分支大致呈单峰形,潜热通量曲线略有波动;多云时各能量日变化曲线呈不规则波动状。②以95%通量贡献源区面积为测算对象,不同风向条件下和不同大气稳定度条件下梯级生态带上气候学足迹面积和位置不同。研究区7月东北、东南、西南、西北4个风向上源区面积分别为0. 265 km~2、0. 538 km~2、0. 239km~2、0. 524 km~2。③稳定条件下研究区源区面积为0. 599 km~2,是不稳定条件下源区面积的92%。④以95%通量贡献源区面积为测算对象,晴天条件下,由于湍流交换的加强,源区面积由08:00的0. 665 km~2减小到11:00的0. 292 km~2;午后,湍流交换减弱,源区面积由14:00的0. 283 km~2增加到17:00的0. 479 km~2。气候学足迹变化趋势与大气稳定状况趋势一致。⑤以95%通量贡献源区面积为测算对象,受风向、大气稳定度等因素的影响,7月上、中、下旬的气候学足迹不同,源区面积下旬>上旬>中旬。研究为科尔沁沙地复杂下垫面条件下水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该地区环境保护与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刘燕,严佩升,沈波[3](2019)在《地理专业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创新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气象学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已经实现了应用,在高校专业课程中,气象学也作为独立的学科发展起来,课程教学体系也在不断完善。然而《气象学和气候学》作为高校地理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内容,包含了地理专业气象学和气候学的众多知识,属于专业主修课程,在开展地理专业气象学和气候学的教学过程中,相关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不断创新改革,才能保持教学和专业发展的同步,对此,本文主要分析了《气象学和气候学》课程的学科特点,分析《气象学和气候学》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必要性,并探究地理专业《气象学和气候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创新改革的有效路径。(本文来源于《教育现代化》期刊2019年55期)

王茜,伍国正[4](2019)在《气候学视角下的绿色建筑空间设计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例最大,如何在建筑设计之初就考虑节能策略是降低建筑能耗的重要思路。文章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前提,以气候为基本切入点,辩证地分析了建筑能耗与建筑空间和气候的关系,探讨了适应气候的建筑空间设计策略,对体现地区气候特点的节能建筑设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19年17期)

王海斌,张利军,王红光[5](2019)在《南海海区低空大气波导气候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14—2016年发布的全球电信系统(global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GTS)数据,对南海海域附近8个探空站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获得了南海海区低空大气波导参数统计特征以及概率分布特征结果.结果表明:年度统计来看,南海海区表面波导发生概率在20%左右,大部分表面波导高度位于100 m以下,强度小于10 M,悬空波导发生概率在50%左右,悬空波导顶高、层底高、底高参数一般位于1 000~2 500 m,强度位于4 M~15 M,空间分布基本呈现中部高、南北低(与热带辐合带相关)的特点;月份统计来看,南海北部以及中部具有明显的月份变化(与南海季风密切相关),而南海南部(靠近赤道)月份变化则不明显.统计分析结果可为南海海区雷达、通信系统的运行保障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电波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敖银银,陈正洪,成驰,孙朋杰,杨涛[6](2019)在《随州市1961—2016年太阳总辐射气候学计算与时空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更加高效地开发利用随州市太阳辐射气候资源,更好地服务当地"叁农"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本研究采用随州市周边4个辐射观测站和16个市县气象站日照百分率、实测日太阳总辐射值,拟合出适用于计算随州市太阳总辐射的公式参数和月太阳总辐射值,利用气候学计算方法和空间插值法对全年及各季节太阳总辐射时空分布情况进行剖析。结果显示:随州市全年和各季节太阳总辐射在空间分布上为南多北少;在时间分布上为冬低夏高、春秋居中;此外,年际和各季节均呈减小趋势,且夏季减小速率最大。随州市的太阳总辐射值时空分布与中国、湖北省太阳辐射分布情况吻合,但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在本区域内空间分布呈现出南多北少的特征。(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15期)

刘蕊,张同文,陈峰,尚华明,喻树龙[7](2019)在《中亚区域树木年轮气候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亚地处亚欧大陆中部,距海较远,是典型的中纬度干旱半干旱区域,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占有特殊地位。其山区分布着大量对气候响应敏感的针叶树种原始森林,是树轮气候研究的理想区域。干旱的气候条件不仅使该地区树木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同时也有利于长龄树的生长和古木的保存,这为研究过去气候和环境变化提供了可靠的代用资料。对国内外在中亚区域开展树木年轮气候研究的现状和进展进行了综述,探讨了树轮记录的这一地区历史时期温度和湿度变化特征,总结了气候变化规律,并为进一步开展中亚树轮气候研究提出建议与展望。(本文来源于《气象科技进展》期刊2019年02期)

薛晓颖,任国玉,孙秀宝,任玉玉,余予[8](2019)在《中国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气候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具有极强的破坏力,了解其气候学特征对于预测、预报和影响评价都具有实际意义。利用1961~2015年的2332个高密度逐月国家级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大陆3种常见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雷暴、闪电、冰雹)在年、季、月尺度上发生日数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全国年平均雷暴、闪电和冰雹发生频率分别为39.23 d/a、20.56 d/a和1.07 d/a;雷暴和闪电主要发生在夏季3个月,雷暴日数7月最多,闪电日数8月最多;冰雹主要发生每年5~9月,6月发生频率最高;雷暴和闪电的高发区分布基本一致,主要集中在华南和西南,青藏高原也是雷暴的高发区域之一;冰雹的高发区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部以及中西部山地,而东南沿海地区发生频率则较低。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雷暴和冰雹出现频率随海拔高度增加而明显增加,冰雹和海拔高度有更好的对应关系,二者增加速率分别为2.87 d/500 m和1.80 d/500 m,表明地势高度对这两种强对流天气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气候与环境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程海[9](2019)在《Wallace Smith Broecker走了 古气候学的巨星陨落》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2月18日,着名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华莱士·史密斯·布勒克(Wallace Smith Broecker)在纽约去世,享年87岁。去世前的20天他还讨论过最新的中国南京葫芦洞~(14)C工作,也提到"I am dying"。华莱士总喜欢开玩笑,没想到这次不是玩笑。在世界范围内哀悼缅怀之际,对他在科学领域的突出贡献许多媒体也做了许许多多的报道。华莱士60多年的学术生涯共发表450余篇论文和17本着作,他主要研究地球化(本文来源于《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期刊2019年02期)

黄天宇,刘廷玺,段利民,李东方,王冠丽[10](2019)在《科尔沁沙地梯级生态带水热通量变化特征及气候学足迹》一文中研究指出荒漠化地区水热通量变化特征和气候学足迹对理解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及水分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以科尔沁沙地一条梯级生态带为研究区,运用2017年3—12月大孔径闪烁仪和自动气象站数据对研究区不同时间尺度水热通量和通量源区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热通量日变化特征明显,各分支能量占比不同。晴天近地表能量各项分支曲线均呈显着单峰状,多云天水热通量变化无显着规律;水热通量季节变化显着,夏季显热通量值小于春季、秋季和冬季,潜热通量夏季最大,其次为春季和秋季,冬季最小;小时尺度和日尺度上源区变化较大;季节尺度上,源区面积春季>秋季>夏季,季节尺度间源区差异较小时尺度和日尺度降低;结合梯级生态带内下垫面类型看,生长季源区以光径中段的玉米农田占比最大,沙丘和草甸下垫面次之,光径内小型湖泊所占源区比例较小。不同月份各下垫面类型占比略有不同。(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9年06期)

气候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内蒙古科尔沁沙地研究区内一条梯级生态带为研究对象,基于大孔径闪烁仪(LAS)通量观测数据和通量源区计算模型,计算、分析了2017年研究区植被生长旺季梯级生态带的水热通量变化和气候学足迹变化。结果表明:①晴天时地表能量各分支大致呈单峰形,潜热通量曲线略有波动;多云时各能量日变化曲线呈不规则波动状。②以95%通量贡献源区面积为测算对象,不同风向条件下和不同大气稳定度条件下梯级生态带上气候学足迹面积和位置不同。研究区7月东北、东南、西南、西北4个风向上源区面积分别为0. 265 km~2、0. 538 km~2、0. 239km~2、0. 524 km~2。③稳定条件下研究区源区面积为0. 599 km~2,是不稳定条件下源区面积的92%。④以95%通量贡献源区面积为测算对象,晴天条件下,由于湍流交换的加强,源区面积由08:00的0. 665 km~2减小到11:00的0. 292 km~2;午后,湍流交换减弱,源区面积由14:00的0. 283 km~2增加到17:00的0. 479 km~2。气候学足迹变化趋势与大气稳定状况趋势一致。⑤以95%通量贡献源区面积为测算对象,受风向、大气稳定度等因素的影响,7月上、中、下旬的气候学足迹不同,源区面积下旬>上旬>中旬。研究为科尔沁沙地复杂下垫面条件下水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该地区环境保护与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气候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1].汤璞石,李庆国,刘艳虎.气候学因素与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生关系的探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黄天宇,王冠丽,李东方,段利民,刘廷玺.科尔沁沙地沙丘——草甸梯级生态系统不同气象条件下气候学足迹特征[J].干旱区研究.2019

[3].刘燕,严佩升,沈波.地理专业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创新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

[4].王茜,伍国正.气候学视角下的绿色建筑空间设计探讨[J].城市建筑.2019

[5].王海斌,张利军,王红光.南海海区低空大气波导气候学分析[J].电波科学学报.2019

[6].敖银银,陈正洪,成驰,孙朋杰,杨涛.随州市1961—2016年太阳总辐射气候学计算与时空分布特征[J].中国农学通报.2019

[7].刘蕊,张同文,陈峰,尚华明,喻树龙.中亚区域树木年轮气候学研究进展[J].气象科技进展.2019

[8].薛晓颖,任国玉,孙秀宝,任玉玉,余予.中国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气候学特征[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9

[9].程海.WallaceSmithBroecker走了古气候学的巨星陨落[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9

[10].黄天宇,刘廷玺,段利民,李东方,王冠丽.科尔沁沙地梯级生态带水热通量变化特征及气候学足迹[J].中国沙漠.2019

标签:;  ;  ;  ;  ;  ;  

气候学研究论文-汤璞石,李庆国,刘艳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