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虚拟外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虚拟外翻,胃肠道息肉检查,体数据重采样,外翻数据导航
虚拟外翻论文文献综述
张丹枫[1](2011)在《基于胃肠道体数据的虚拟外翻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高胃结肠癌症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以虚拟内窥镜为代表的一系列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已逐渐成为胃肠道息肉检查和癌症早期诊断的常用技术。其中,近年来新提出的虚拟外翻技术能够通过外视的视角观察原内壁表面信息。观察经虚拟外翻后的结肠数据,视野明显扩大,视野面积数倍于虚拟内窥镜,而对病灶的定位也更为直观。这些特点克服了原有虚拟内窥镜和虚拟展平技术的局限性,使得虚拟外翻技术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其应用前景经专家论证,已获得了国家863项目基金资助。然而虚拟外翻技术作为一项全新的虚拟可视化技术,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完善以便更好地应用到临床实践。为了改进虚拟外翻算法的处理结果,本文提出了以完整体数据作为外翻对象的虚拟外翻算法。经模型数据和人体CT扫描数据上测试,体数据外翻结果明显改善了原有二值化数据外翻结果中数据表面粗糙不光滑或者结构破裂的现象,进而可以提高胃结肠息肉检查的准确率和效率,降低检查者的视觉疲劳。围绕体数据外翻算法,改进和优化了与体数据外翻相关的外翻基准面、中心路径、体数据采样网格等外翻关键材料的处理算法,并验证了各算法的有效性,分析了它们在胃和肠道中的适用特性。基于测地距离变换设计的局部膨胀腐蚀算法能够很好地避免原有膨胀腐蚀算法造成的基准面粘连问题;而利用了混合电场模型的虚拟外翻方法较原有基于局部电场模型的外翻方法大大减少了采样网格的计算消耗。通过分析各数据采样网格模型和外翻算法,本文总结出:通过中心路径外翻算法和混合电场模型采样网格更适合结肠内壁的虚拟外翻,而基准面外翻算法和符号距离函数采样网格更适合胃部内壁的虚拟外翻。关于外翻数据的检查方法,本文基于数据采样网格设计了两种专用于虚拟外翻数据检查的导航路径:平行导航线以及螺旋导航线。设计并研究了螺旋导航检查、定点检查、分段检查和多导航路径并行检查等多种能够遍历整个结肠外翻数据表面的导航检查模式,分析了检查模式中各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推算出螺旋导航检查和定点检查中推荐的参数设定,为虚拟外翻数据应用于临床实践打好基础。关于外翻数据检查效果评估,利用体数据外翻方法对模型数据和真实CT数据实施外翻后,将虚拟外翻数据的息肉检查和虚拟内窥镜息肉检查进行了对照实验比较。结果表明无论在模型数据还是真实CT数据上,虚拟外翻数据检查都比虚拟内窥镜方法大幅降低了检查时间(在模型中平均减少了65.0%,在CT数据中平均减少了72.1%)。同时基本保持了对息肉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水平。虚拟外翻技术可以作为一种补充的非侵入式技术应用于胃肠道息肉检查。甚至和虚拟内窥镜、虚拟展平技术等融合在一起,组成功能更完整的胃肠道癌症诊断系统。(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1-04-01)
洪劲松[2](2011)在《数字虚拟技术在足拇外翻矫形手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祖国医学强调叁因制宜的治疗原则,是中医治则学的重要内容。其中因人制宜就体现了个性化治疗。它所要求的是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必须全面权衡和考虑患者个体因素等,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实际应用上的原则性和灵活性。足踝部畸形复杂,矫形手术需要丰富手术经验,学习曲线陡峭。其中拇外翻疾病是足踝外科最为基本的疾病之一,随着女性高跟鞋的流行,近年其发病有增多及年轻化趋势。数字虚拟技术是由计算机技术辅助生成的高技术模拟系统,现巳广泛用于临床诊疗。临床利用数字虚拟技术虚拟后借助相关软件对图像进行分割、重建、融合等处理,可使足踝作不同的方式显示(如表面显示、体显示和任意剖面显示),进而辅助诊断畸形,制定最佳手术方案,提高手术成功率。目的通过对拇外翻畸形的数字化分析,探讨数字虚拟技术在足踝矫形手术中的实际应用价值。个性化分析、个性化治疗论证了祖国医学叁因制宜的治疗原则的重要性。方法选取制定临床研究的纳入标准、诊断标准,筛选广州市正骨医院足踝外科2009年3月~2011年3月的符合标准的中度拇外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拇外翻术后,并总结出临床最相关的几个判断标准,手术时间,术前术后IMA角,术前术后HVA角,术前术后跖骨长度,AOFAS前足评分判断数字虚拟技术是否能够提高手术成功率。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进一步探讨数字虚拟技术在足踝部畸形矫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手术提供依据。结果(1)手术时间,实验组平均46.18±2.79min,对照组平均59.00±2.70min,两组手术时间比较p=0.000,有显着差异,实验组所需手术时间更短;(2)实验组术前第一跖骨长度平均55.82±2.86mm,术后55.91±2.70mm,对照组术前第一跖骨长度平均55.42±3.20mm,术后55.91±2.70mm,两组治疗后第一跖骨长度比较p=0.001,有显着差异,实验组对第一跖骨长度的影响较小,而对照组影响显着;(3)实验组术前IMA角平均13.47°±1.49°,术后8.36°±1.29°,对照组术前IMA角平均13.58°±2.2°,术后10.67°±1.16°,两组治疗后IMA比较p=0.000,有显着差异,实验组对IMA影响显着,可以更好的纠正拇外翻畸形;(4)实验组术前HVA角平均33.18°±5.09°,术后11.00°±1.84°;对照组术前HVA角平均33.33°±4.40°,术后18.08°±4.30°,两组治疗后HVA比较p=0.000,有显着差异,实验组对IMA影响显着,可以更好的纠正拇外翻畸形;。(5)16例23足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8个月。实验组优4足,良5足,可2足;对照组优1足,良4足,可5足,差1足,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P=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疗效。结论数字虚拟技术在拇外翻矫形手术中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可协助取得较理想的临床疗效。同时论证了祖国医学的叁因制宜原则的重要性,只有全面地看问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善于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11-04-01)
张丹枫,赵俊,李雷,王志中[3](2010)在《一种结肠的自动分段虚拟外翻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通过计算结肠外壁中心路径的加窗平均曲率,在保持原有数据和计算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实现了结肠的准确自动分段并外翻的方法。经过分段外翻的数据可以按需显示,避免数据遮挡和粘连。通过对真实CT结肠扫描数据进行实验,验证了自动分段外翻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器械杂志》期刊2010年02期)
刘平平[4](2010)在《基于达芬奇技术的医学图像虚拟外翻算法的实现和加速》一文中研究指出医学图像虚拟外翻方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更为直观地提高胶囊内窥镜的小病灶检出率,减少胶囊内窥镜的重复检查次数,减少患者检查费用,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现有的虚拟外翻技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展平法,一种是镜像法。本文是以镜像法为指导思想对叁维肠道模型进行外翻,最终结果证明了这一方法的有效性。叁维图像的显示采用了经典的移动立方体的算法。验证完成后,算法通过TI DaVinci DSP异构双核处理器(DM6446)和接口进行加速实现。通过合理分配双核的任务,算法的运算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0-01-01)
刘平平,祝永新,陈亮[5](2009)在《CT辅助消化道胶囊内窥镜图像虚拟外翻》一文中研究指出CT辅助消化道胶囊内窥镜图像方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更为直观地提高胶囊内窥镜的小病灶检出率,减少胶囊内窥镜的重复检查次数,减少患者检查费用,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现有的虚拟外翻技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展平法,一种是镜像法。CT辅助消化道胶囊内窥镜虚拟外翻是以镜像法为指导思想对叁维肠道模型进行外翻,实验结果证明了这一方法的有效性。叁维图像的显示采用了经典的移动立方体的算法。验证完成后,算法通过TIDaVinciDSP异构双核处理器(DM6467)和接口进行加速实现。通过合理分配双核的任务,算法的运算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期刊2009年S2期)
徐畅,赵俊[6](2009)在《血管的虚拟外翻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一种血管虚拟外翻方法。该方法以沿电场线虚拟外翻理论为基础,以非刚性配准方法优化外翻基准面为特点,具有视野开阔、观察便捷、能保持与周围器官解剖对照关系等优点。用真实病人的下肢动脉血管图像进行实验,所得外翻图像能够完整揭示动脉狭窄,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器械杂志》期刊2009年04期)
徐畅[7](2009)在《血管的虚拟外翻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老龄化,血管疾病诊治的重要性逐年上升,传统的有创血管造影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医生和患者的需求,对血管无创检查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现行的无创检查手段,也各有缺点:多普勒超声的直观性不足,磁共振血管造影代价昂贵且普及率低;现行的CT血管图像重建的诸多手段,如,多平面重建和最大密度投影重建都不能显示叁维空间图像,仿真血管内镜则有视角狭小、难以把握血管整体结构等问题。直到虚拟外翻技术的提出,才使得同时具备成像直观、视线开阔、整体结构完整、操作便捷易行等特点的无创检查技术成为现实。但虚拟外翻技术最初提出时,只在结肠上进行过实验,并不适应人体血管的形态特点。为了将虚拟外翻技术应用到血管,本文有针对性地做出了全面改进,设计了针对血管的虚拟外翻方法。该方法以沿电场线虚拟外翻理论为基础,重新设计了构造外翻的重要参考曲面——外翻基准面的算法,引入了非刚性配准思想对外翻基准面进行优化。同时,本文研究了对CT图像进行目标血管提取的算法,以及对外翻图像进行适当收缩以减少变形的方法,作为虚拟外翻实验成功的保证。本文在真实病人的下肢动脉血管图像上进行了虚拟外翻实验,所得外翻图像能够完整准确地揭示病情,证明了虚拟外翻作为血管疾病临床诊断新的辅助手段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09-06-01)
林洲[8](2009)在《结肠虚拟外翻快速算法和虚拟旋转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医学教学与临床诊断。对于结肠等人体空腔结构息肉的检测,目前采用的虚拟现实的方法是虚拟内窥镜技术、虚拟展平技术和虚拟外翻技术。但是这些方法仍存在其缺陷:虚拟内窥镜技术视角小;虚拟展平技术改变结肠解剖结构和难以通过展平的图像想象脏器原始的样子;目前的虚拟外翻技术计算量过大而且难以对内角部位进行直观观察。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结肠等空腔结构的虚拟处理方法:虚拟旋转。虚拟旋转的基本思想是利用计算机将将空腔结构以其中心路径为“轴”进行非刚性旋转,从而将内角部位的图像转到外角。该方法首先对空腔结构进行虚拟拉直处理,然后对拉直的数据进行虚拟外翻和旋转,最后将旋转后的数据映射回原始图像。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保留空腔结构的整体解剖形态而且可以更直观地观察其内角部位,大大扩展了观察视角。同时,本文对现有的虚拟外翻技术进行了算法的改进,将距离图像引入虚拟外翻的处理过程中,可以将虚拟外翻的处理速度提高至原来的6倍。最后,本文介绍了梯度法。将梯度图像引入了求取中心路径的过程中,提高了中心路径的精度。将梯度场应用到虚拟外翻中,明显提高了虚拟外翻的速度。(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09-02-01)
林洲,赵俊,曹立基[9](2008)在《结肠的快速虚拟外翻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结肠空腔结构的电场线虚拟外翻运行速度慢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对结肠数据进行快速虚拟外翻的方法。此法采用了垂直截面和电场线曲截面结合的横截面代替了电场线虚拟外翻方法的完全由电场线形成的横截面。对一组病人的结肠CT数据进行了上述两种方法的外翻比较,结果表明在图像质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快速外翻方法的运行时间约为电场线虚拟外翻运行时间的1/6。(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器械杂志》期刊2008年06期)
虚拟外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祖国医学强调叁因制宜的治疗原则,是中医治则学的重要内容。其中因人制宜就体现了个性化治疗。它所要求的是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必须全面权衡和考虑患者个体因素等,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实际应用上的原则性和灵活性。足踝部畸形复杂,矫形手术需要丰富手术经验,学习曲线陡峭。其中拇外翻疾病是足踝外科最为基本的疾病之一,随着女性高跟鞋的流行,近年其发病有增多及年轻化趋势。数字虚拟技术是由计算机技术辅助生成的高技术模拟系统,现巳广泛用于临床诊疗。临床利用数字虚拟技术虚拟后借助相关软件对图像进行分割、重建、融合等处理,可使足踝作不同的方式显示(如表面显示、体显示和任意剖面显示),进而辅助诊断畸形,制定最佳手术方案,提高手术成功率。目的通过对拇外翻畸形的数字化分析,探讨数字虚拟技术在足踝矫形手术中的实际应用价值。个性化分析、个性化治疗论证了祖国医学叁因制宜的治疗原则的重要性。方法选取制定临床研究的纳入标准、诊断标准,筛选广州市正骨医院足踝外科2009年3月~2011年3月的符合标准的中度拇外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拇外翻术后,并总结出临床最相关的几个判断标准,手术时间,术前术后IMA角,术前术后HVA角,术前术后跖骨长度,AOFAS前足评分判断数字虚拟技术是否能够提高手术成功率。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进一步探讨数字虚拟技术在足踝部畸形矫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手术提供依据。结果(1)手术时间,实验组平均46.18±2.79min,对照组平均59.00±2.70min,两组手术时间比较p=0.000,有显着差异,实验组所需手术时间更短;(2)实验组术前第一跖骨长度平均55.82±2.86mm,术后55.91±2.70mm,对照组术前第一跖骨长度平均55.42±3.20mm,术后55.91±2.70mm,两组治疗后第一跖骨长度比较p=0.001,有显着差异,实验组对第一跖骨长度的影响较小,而对照组影响显着;(3)实验组术前IMA角平均13.47°±1.49°,术后8.36°±1.29°,对照组术前IMA角平均13.58°±2.2°,术后10.67°±1.16°,两组治疗后IMA比较p=0.000,有显着差异,实验组对IMA影响显着,可以更好的纠正拇外翻畸形;(4)实验组术前HVA角平均33.18°±5.09°,术后11.00°±1.84°;对照组术前HVA角平均33.33°±4.40°,术后18.08°±4.30°,两组治疗后HVA比较p=0.000,有显着差异,实验组对IMA影响显着,可以更好的纠正拇外翻畸形;。(5)16例23足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8个月。实验组优4足,良5足,可2足;对照组优1足,良4足,可5足,差1足,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P=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疗效。结论数字虚拟技术在拇外翻矫形手术中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可协助取得较理想的临床疗效。同时论证了祖国医学的叁因制宜原则的重要性,只有全面地看问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善于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虚拟外翻论文参考文献
[1].张丹枫.基于胃肠道体数据的虚拟外翻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
[2].洪劲松.数字虚拟技术在足拇外翻矫形手术中的应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3].张丹枫,赵俊,李雷,王志中.一种结肠的自动分段虚拟外翻技术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10
[4].刘平平.基于达芬奇技术的医学图像虚拟外翻算法的实现和加速[D].上海交通大学.2010
[5].刘平平,祝永新,陈亮.CT辅助消化道胶囊内窥镜图像虚拟外翻[J].计算机应用.2009
[6].徐畅,赵俊.血管的虚拟外翻方法[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9
[7].徐畅.血管的虚拟外翻算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
[8].林洲.结肠虚拟外翻快速算法和虚拟旋转算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
[9].林洲,赵俊,曹立基.结肠的快速虚拟外翻方法[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