钾素淋失论文-和林涛,石孝均,易时来

钾素淋失论文-和林涛,石孝均,易时来

导读:本文包含了钾素淋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钾素淋失,紫色土,氮肥用量

钾素淋失论文文献综述

和林涛,石孝均,易时来[1](2007)在《不同氮处理下紫色土钾素淋失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原状回填土渗漏池研究了在不同施氮水平下钾素在紫色土中的渗漏淋失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油菜季钾素的渗漏淋失波动较小,水稻季钾素的淋失波动较大.钾素淋失量酸性紫色土(AS)>中性紫色土(NS)>钙质紫色土(CS).水稻季钾素淋失量和表观淋失率各为29.1kg/hm~2,26.1%,油菜季分别是9.44 kg/hm~2,8.5%,水稻季比小麦季多3倍.油菜季钾素淋失量作物生长前期(0~50 d):中期(51~100 d):后期(100 d~收获)的比约为5:1:3.氮肥用量、降雨量、气温以及土壤性质都影响了钾素的移动与淋失.(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7期)

孟涛[2](2007)在《紫色土钾素淋失与利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钾是植物必需的叁大营养元素之一,合理施用钾肥在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增强作物抗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国钾资源匮乏,钾肥用量的90%左右靠进口,农田钾素亏缺,土壤缺钾面积不断增加。如何提高钾肥利用率、减少钾素损失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农田钾素的损失主要包括径流损失和渗漏淋失,关于钾素的径流损失研究较多,钾的渗漏淋失在红壤、砖红壤等土壤上开展了研究,而对钾素在紫色土水稻-小麦轮作系统中的渗漏淋失研究鲜见报道。为此,本文利用养分渗漏池设施,在3种紫色土上研究了钾素在稻-麦轮作体系中的渗漏淋失,探讨了土壤性质、钾肥用量以及水分对钾素淋失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施钾量对稻、麦产量和品质以及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旨在为稻-麦轮作系统中钾肥的合理施用、减少钾素损失提供科学依据。主要试验结果如下:在整个小麦生长期钾素的渗漏淋失随着小麦的生长呈下降趋势,小麦生长的前70天渗漏液中钾素含量较高,之后缓慢下降;在中性、酸性和钙质紫色土上都表现出相似的规律。小麦生长期各处理钾素淋失总量变动在3.0~8.8 kg/hm~2,平均为5.1 kg/hm~2。土壤性质影响了钾素的渗漏淋失,酸性紫色土钾素的渗漏淋失量平均为8.4 kg/hm~2,中性土平均为3.4 kg/hm~2,钙质土平均为3.7kg/hm~2,酸性紫色土渗漏淋失的钾比钙质紫色土和中性紫色土分别高147%和127%。在中性和钙质土壤上使用钾肥增加了钾素淋失量,施钾处理平均比不施钾肥处理高22.5%和15.5%,在酸性紫色土上施用钾肥处理淋失的钾量仅比不施钾肥高5%,说明酸性紫色土上渗漏淋失的钾主要来自土壤。在中性紫色土上,钾肥分期施用(50%基肥+50%追肥)处理渗漏淋失的钾比钾肥100%作基肥处理高19%,说明钾肥追施更容易导致钾的流失,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在3种紫色土上,水稻生育期钾素淋失动态都表现出相似的波动趋势,水稻移栽后第5d钾素淋失较高,之后下降,到70d钾素又出现淋失高峰。水稻季钾素淋失总量变动在4.2~22.28kg/hm~2,平均为11.02 kg/hm~2,比小麦季钾素淋失量高2倍。水稻季钾素的渗漏淋失量在不同的土壤上相差大,酸性紫色土对钾的吸附保存能力弱,其钾素淋失量高于钙质土和中性土,施钾量为0、90、180 kg/hm~2处理淋失的钾量分别是钙质土的4.6、3.6和3.5倍,是中性土的3.2、2.8和2.6倍。钾的渗漏淋失量随着钾肥用量的增加而升高,施钾量为90 kg/hm~2和180kg/hm~2的处理钾素淋失量与不施钾肥相比,钙质紫色土提高30~52%,中性紫色土提高15~39%,酸性紫色土提高14%。土壤质地性质、施肥以及水分(包括降雨量和灌溉水量)均影响了钾素在土壤中的迁移和渗漏淋失。随着钾肥用量的增加小麦籽粒产量和茎叶产量都显着增加;3种紫色士施钾各处理籽粒产量平均为3920.8 kg/hm~2,不施钾处理籽粒产量平均为2984.9 kg/hm~2,施钾比不施钾高31.4%,中性土小麦籽粒产量高于钙质土和酸性土,无论是从小麦的产量还是品质亦或是渗漏淋失量方面考虑,在中性紫色土上种植小麦效果最好,其次是钙质紫色土,酸性紫色土最差。高施钾量(180 kg/hm~2)反而降低了小麦千粒重和淀粉含量,在中性紫色土上尤其明显,可见钾肥用量不是越高越好,在紫色土地区90 kg/hm~2的施钾肥量比较合理。随着钾肥用量的增加各处理小麦籽粒含钾量提高,施钾比不施钾籽粒含钾量高23.9%。钙质紫色土上高施钾量处理无论是小麦含钾量还是吸钾量都最高,其次是中性紫色土。3种紫色土小麦季钾肥利用率在11.8%~21.6%之间,钾肥利用率为中性土>酸性土>钙质土。在钙质土和酸性土上随着钾肥用量的增加,水稻籽粒含钾量反而降低,但是稻草含钾量升高,施钾各处理稻草含钾量平均为31.5g/kg,比不施钾高21.2%。土壤性质不同水稻地上部吸钾量也不相同,以中性土最高,其次为酸性土。3种紫色土水稻对钾肥的利用率平均为32.2%,比小麦钾肥利用率平均高15个百分点。从稻麦轮作系统钾素的收支平衡看,不施钾肥处理,土壤钾(以K_2O计)平均每年亏缺148.8 kg/hm~2;每年施钾量为180 kg/hm~2的处理,3种紫色土上钾素盈亏量不多,中性和酸性紫色土平均亏缺13.2 kg/hm~2,钙质紫色土约有盈余;每年施钾量为360 kg/hm~2的处理,3种紫色土上钾素都有盈余,钙质土、中性土和酸性土盈余量分别占施钾量的39.7%、37.9%和37.1%,提高了土壤速效钾的含量。(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7-05-20)

钾素淋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钾是植物必需的叁大营养元素之一,合理施用钾肥在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增强作物抗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国钾资源匮乏,钾肥用量的90%左右靠进口,农田钾素亏缺,土壤缺钾面积不断增加。如何提高钾肥利用率、减少钾素损失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农田钾素的损失主要包括径流损失和渗漏淋失,关于钾素的径流损失研究较多,钾的渗漏淋失在红壤、砖红壤等土壤上开展了研究,而对钾素在紫色土水稻-小麦轮作系统中的渗漏淋失研究鲜见报道。为此,本文利用养分渗漏池设施,在3种紫色土上研究了钾素在稻-麦轮作体系中的渗漏淋失,探讨了土壤性质、钾肥用量以及水分对钾素淋失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施钾量对稻、麦产量和品质以及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旨在为稻-麦轮作系统中钾肥的合理施用、减少钾素损失提供科学依据。主要试验结果如下:在整个小麦生长期钾素的渗漏淋失随着小麦的生长呈下降趋势,小麦生长的前70天渗漏液中钾素含量较高,之后缓慢下降;在中性、酸性和钙质紫色土上都表现出相似的规律。小麦生长期各处理钾素淋失总量变动在3.0~8.8 kg/hm~2,平均为5.1 kg/hm~2。土壤性质影响了钾素的渗漏淋失,酸性紫色土钾素的渗漏淋失量平均为8.4 kg/hm~2,中性土平均为3.4 kg/hm~2,钙质土平均为3.7kg/hm~2,酸性紫色土渗漏淋失的钾比钙质紫色土和中性紫色土分别高147%和127%。在中性和钙质土壤上使用钾肥增加了钾素淋失量,施钾处理平均比不施钾肥处理高22.5%和15.5%,在酸性紫色土上施用钾肥处理淋失的钾量仅比不施钾肥高5%,说明酸性紫色土上渗漏淋失的钾主要来自土壤。在中性紫色土上,钾肥分期施用(50%基肥+50%追肥)处理渗漏淋失的钾比钾肥100%作基肥处理高19%,说明钾肥追施更容易导致钾的流失,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在3种紫色土上,水稻生育期钾素淋失动态都表现出相似的波动趋势,水稻移栽后第5d钾素淋失较高,之后下降,到70d钾素又出现淋失高峰。水稻季钾素淋失总量变动在4.2~22.28kg/hm~2,平均为11.02 kg/hm~2,比小麦季钾素淋失量高2倍。水稻季钾素的渗漏淋失量在不同的土壤上相差大,酸性紫色土对钾的吸附保存能力弱,其钾素淋失量高于钙质土和中性土,施钾量为0、90、180 kg/hm~2处理淋失的钾量分别是钙质土的4.6、3.6和3.5倍,是中性土的3.2、2.8和2.6倍。钾的渗漏淋失量随着钾肥用量的增加而升高,施钾量为90 kg/hm~2和180kg/hm~2的处理钾素淋失量与不施钾肥相比,钙质紫色土提高30~52%,中性紫色土提高15~39%,酸性紫色土提高14%。土壤质地性质、施肥以及水分(包括降雨量和灌溉水量)均影响了钾素在土壤中的迁移和渗漏淋失。随着钾肥用量的增加小麦籽粒产量和茎叶产量都显着增加;3种紫色士施钾各处理籽粒产量平均为3920.8 kg/hm~2,不施钾处理籽粒产量平均为2984.9 kg/hm~2,施钾比不施钾高31.4%,中性土小麦籽粒产量高于钙质土和酸性土,无论是从小麦的产量还是品质亦或是渗漏淋失量方面考虑,在中性紫色土上种植小麦效果最好,其次是钙质紫色土,酸性紫色土最差。高施钾量(180 kg/hm~2)反而降低了小麦千粒重和淀粉含量,在中性紫色土上尤其明显,可见钾肥用量不是越高越好,在紫色土地区90 kg/hm~2的施钾肥量比较合理。随着钾肥用量的增加各处理小麦籽粒含钾量提高,施钾比不施钾籽粒含钾量高23.9%。钙质紫色土上高施钾量处理无论是小麦含钾量还是吸钾量都最高,其次是中性紫色土。3种紫色土小麦季钾肥利用率在11.8%~21.6%之间,钾肥利用率为中性土>酸性土>钙质土。在钙质土和酸性土上随着钾肥用量的增加,水稻籽粒含钾量反而降低,但是稻草含钾量升高,施钾各处理稻草含钾量平均为31.5g/kg,比不施钾高21.2%。土壤性质不同水稻地上部吸钾量也不相同,以中性土最高,其次为酸性土。3种紫色土水稻对钾肥的利用率平均为32.2%,比小麦钾肥利用率平均高15个百分点。从稻麦轮作系统钾素的收支平衡看,不施钾肥处理,土壤钾(以K_2O计)平均每年亏缺148.8 kg/hm~2;每年施钾量为180 kg/hm~2的处理,3种紫色土上钾素盈亏量不多,中性和酸性紫色土平均亏缺13.2 kg/hm~2,钙质紫色土约有盈余;每年施钾量为360 kg/hm~2的处理,3种紫色土上钾素都有盈余,钙质土、中性土和酸性土盈余量分别占施钾量的39.7%、37.9%和37.1%,提高了土壤速效钾的含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钾素淋失论文参考文献

[1].和林涛,石孝均,易时来.不同氮处理下紫色土钾素淋失动态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2].孟涛.紫色土钾素淋失与利用研究[D].西南大学.2007

标签:;  ;  ;  

钾素淋失论文-和林涛,石孝均,易时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