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死亡观论文-刘衍永

马克思主义的死亡观论文-刘衍永

导读:本文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的死亡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市场经济,死亡哲学,马克思主义死亡哲学,中国传统哲学

马克思主义的死亡观论文文献综述

刘衍永[1](2008)在《马克思主义死亡哲学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哲学要研究人,必然思考人的死亡,死亡问题不能排除在哲学研究的对象之外。马克思主义死亡哲学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它有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叁大基本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分支。死亡哲学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中如佛家、道家、佛教对死亡的思考比较化、体系化、理性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视马克思主义死亡哲学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08年07期)

刘晋玉[2](2008)在《马克思主义的死亡观与当代大学生的死亡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大学校园自杀事件的频繁发生,引发了人们对于死亡问题的热烈讨论。当代大学生对于死亡的认识模糊、非理性,甚至拒绝去思考死亡,而只有真正“认识死亡、了解死亡的人”,“才能更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生命”。大学生要去直面死亡,做到“向死而生”。通过接受科学合理的死亡观教育,使他们获得对死亡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和正确的态度,从而获得完整意义上的人生,提升其生命、生活与人生的品质。马克思主义的死亡观是科学的不断发展的死亡观。它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死亡观把“为人类牺牲自己”、“为人类工作”视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和死亡的最高价值。因此,当代的大学生应该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死亡观。但这种科学的死亡观念的心理积淀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和手段才能完成。其中,死亡教育是极其重要并且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环节。本文通过探讨马克思主义死亡观的具体内容及其意义,针对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指出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死亡观来指导当代大学生的死亡教育;并且阐释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死亡教育的具体操作方法。这无论对相关理论研究,还是对大学生的素质养成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08-05-01)

刘衍永,丁炳丽[3](2007)在《论马克思主义的死亡观》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死亡观是唯一科学的死亡观。人固有一死,死是自然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者从不畏惧死亡。马克思主义死亡观认为死的意义有不同,只有为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死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死亡以后精神永存,永远成为后人继续前进的动力。(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3期)

刘冠军[4](1992)在《《死亡哲学》与建立马克思主义的死亡哲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只有一个。在这个世界里流出了生与死两股清泉,伴随着生紧跟着走来了死。人类穿过了生的迷茫,同时也就走出了死的沙漠。从人类学会思维开始到思维高度发达的今天,死亡问题一直是思考的主题之一。从流传下来的远古神话和早期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死亡”造就了许多英雄:怒触不周山的共工、向上滚动巨石的薛佛西斯和被(本文来源于《宝鸡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92年03期)

段德智[5](1991)在《马克思主义的死亡哲学及中国死亡哲学的历史地位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代死亡哲学研究中,有两个待解决的问题,这就是正确地评估马克思主义的死亡哲学及中国死亡哲学的历史地位。本文拟对这两个问题发表一点粗浅的看法,以期引起我国哲学界的重视。马克思主义的死亡哲学的历史地位是当今世界死亡哲学研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死亡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分支,是我们时代居主导地位的、不可超越的死亡哲学,它的产生是人类死亡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但是,迄今为止,许多西方死亡哲学研究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死亡哲学思想不置一词,以沉默的方式来表示他们的轻蔑,而一些自称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家竟也学人嘴舌,无视马克思主义的死亡哲学的重大成就。例如,波兰和东欧当代哲学界的重要人物亚当·沙夫在他的《人的哲学》一书中就模仿西方学者亚历山大·科耶夫的腔调,反诬"马克思主义者通过把自己的注意力专一地集中在伟大的社会进程及其发展规律上,以此掩饰他们那种用沉默所表示出来的"对"死亡问题"的"蔑视"。①鉴于此,科学地评估马克思主义的死亡哲学的历史地位,就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1991年05期)

马克思主义的死亡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大学校园自杀事件的频繁发生,引发了人们对于死亡问题的热烈讨论。当代大学生对于死亡的认识模糊、非理性,甚至拒绝去思考死亡,而只有真正“认识死亡、了解死亡的人”,“才能更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生命”。大学生要去直面死亡,做到“向死而生”。通过接受科学合理的死亡观教育,使他们获得对死亡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和正确的态度,从而获得完整意义上的人生,提升其生命、生活与人生的品质。马克思主义的死亡观是科学的不断发展的死亡观。它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死亡观把“为人类牺牲自己”、“为人类工作”视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和死亡的最高价值。因此,当代的大学生应该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死亡观。但这种科学的死亡观念的心理积淀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和手段才能完成。其中,死亡教育是极其重要并且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环节。本文通过探讨马克思主义死亡观的具体内容及其意义,针对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指出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死亡观来指导当代大学生的死亡教育;并且阐释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死亡教育的具体操作方法。这无论对相关理论研究,还是对大学生的素质养成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死亡观论文参考文献

[1].刘衍永.马克思主义死亡哲学问题研究[J].求索.2008

[2].刘晋玉.马克思主义的死亡观与当代大学生的死亡教育[D].广州大学.2008

[3].刘衍永,丁炳丽.论马克思主义的死亡观[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4].刘冠军.《死亡哲学》与建立马克思主义的死亡哲学[J].宝鸡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

[5].段德智.马克思主义的死亡哲学及中国死亡哲学的历史地位刍议[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

标签:;  ;  ;  ;  

马克思主义的死亡观论文-刘衍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