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大众化实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革命老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时代
大众化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靳书君,瞿久淞[1](2019)在《革命老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创新——基于百色革命老区典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无论是理论逻辑和实践方向都要求科学理论深入群众,转化为人民群众实现美好生活的精神力量。革命老区借鉴老一辈革命家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传播先进革命思想,推动革命老区早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优良传统,围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化什么""谁来化""怎么化"的时代要求,创办"新时代讲习所",解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向基层延伸过程中阵地、人才和载体等问题,塑造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层实践典型。(本文来源于《兰州学刊》期刊2019年11期)
李薇[2](2019)在《审美大众化时代大学生美育实践管窥》一文中研究指出审美大众化时代,艺术生产、创作、欣赏、分享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下,核心矛盾在于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美好审美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外来文化产品挤占民族文化产品消费空间的问题尤为突出。为此,当努力建构中国特色的审美教育,全面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美的生活世界,协同政校行企生合力打造"互联网+"智慧美育,丰富个体审美体验。从内容与渠道双重维度,增强美育实效性,解决审美消费带给大学生的现实困惑,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促进大学生精神成人,树立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强化大学生文化主体和文化创新意识,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完成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本文来源于《齐鲁艺苑》期刊2019年05期)
李本松[3](2019)在《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新时代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基础上在时代实践中被人民大众接受、信服并变成指导中国人民实践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由理论抽象到实践具体、由深奥抽象到通俗普及、由少数人理解熟悉到大多数人理解掌握应用的实践和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指导中国人民实践的需要。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时代化,在尊重认识规律的同时使其具有实践、民族、时代特色,实现理论宣传形式的多样化、宣传手段的现代化。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多管齐下,多途并进,多策并用,突出实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实现党的奋斗目标而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本文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期刊2019年03期)
韩文淑[4](2019)在《东北解放区的文艺大众化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文艺大众化是贯穿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重要现象,它本身的内涵特征和理性诉求使其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到写作主体和写作对象间的隔阂与错位、客观现实与文本现实间的差异与竞争,以及大众化文艺样板规范的压力所带来的切实困境。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的大众化文艺运动以延安文艺为启示,在东北这一相对陌生的地域环境中展开,并要求密切贴近和快速反映时代主流现实的急遽变化,从而令与文艺大众化相伴而生的叁种困境愈加突出。这不仅影响了东北解放区文艺创作的水平与素质,而且文坛对这一困境的权益性解决也显示出大众化写作逐渐被体制化和定型化的倾向。(本文来源于《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孙珊[5](2019)在《基于人民需求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70年四重实践路径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着眼人民需求视角是服务型执政党的本质需求。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动主体,在新时代大众化过程中要立足于人民视角,充分考量人民需求,让人民在解决实际问题、满足自身需求的前提下认同、理解、掌握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时代条件下,基于人民需求视角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向纵深发展,可聚焦以下四重路径:一是注重传统文化植入,与人民群众常识系统结合;二是加强理论创新,与人民群众话语体系契合;叁是紧扣实际需要,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融合;四是围绕目标导向,与人民群众愿望需求吻合。(本文来源于《云南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刘靖[6](2019)在《“后大众化”时代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探索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等教育发展进入"后大众化"时代,对高校的分类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从后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的显着特点出发,分析后大众化时代高校质量监控机制的要求,并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探讨地方高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日常教学检查与教学评估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元化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以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开封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吴浩[7](2019)在《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解决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认知和情感上的认同这两大问题。由此出发,它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转化,前者主要解决如何实现对理论的认知接受以及如何提升认知和接受效果的问题。后者主要解决如何把理论更好地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实惠,从而实现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认同,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由此说来,传播理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便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追寻的核心目标。站位新时代。一方面,世界发展新变革和新走向为理论传播提供了良好契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新成就丰富了理论传播的新内容,并为其提供了更为有力的实践证明;网络新媒体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新渠道。另一方面,群众主体意识增强以及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多元化等问题的存在使新时代理论武装和理论传播面临严峻挑战。我们需要在继续坚持“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基础上,把握时代发展新变化、顺应时代发展新要求、迎接时代发展新挑战,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实现强起来的奋斗目标注入磅礴精神力量、汇聚强大思想共识,在新的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党的理论武装,在继承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革新思维、深化认识、创新行动,就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了新的探索:以建设伟大工程为总抓手,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引领和模范带头作用;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主旨,在实践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增强凝聚力、感染力为目的,从话语内容和话语表达方式上进行突破,“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以新媒体技术为载体,汇聚网上网下同心圆,开创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新局面。(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期刊2019-05-01)
刘世领[8](2019)在《探寻大众化与专业化的契合点——《大学生村官报》的实践与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大众化和专业化,是传媒发展的两大主要趋势。当前,面对媒体生态格局的调整洗牌,如何抉择大众化和专业化发展取向,如何在两种趋势下塑造核心竞争力,成为包括专业性媒体在内的各类媒体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村官报》的创办和发展历程,揭示了介于大众化和专业化之间传媒的生存之道。(本文来源于《新闻战线》期刊2019年08期)
荀利波[9](2019)在《西南大后方新诗的文艺大众化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文艺大众化是中华民族抗日斗争对文艺工作者提出的要求,也是文艺工作者为争取民族抗战胜利参与对敌斗争的一种途径,特别是因抗战文艺发展的需要和文学生态的变化,新诗延续了"诗体解放"的传统,在高兰、田间、沙鸥等诗人的倡导和实践下,自由体诗在朗诵诗、街头诗、叙事诗、方言诗等诗体上获得了新发展,取得许多新的成绩。这种诗歌体式的变化,也是抗日斗争的历史现实下诗人们对社会生态所作出的创作调适的结果,是获取自我生存空间的必然要求,更是新诗大众化实践的必然结果,它改变了新诗诞生以来发展的走向,也为新诗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本文来源于《学术探索》期刊2019年04期)
刘超,任婷[10](2019)在《“中国梦”的大众化传播实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如何用"中国梦"的思想引领中国社会发展,如何将"中国梦"融入百姓成为了当今理论传播的关注点。在实践中,人们发现大众化传播理念的运用和大众化传播形式的创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因此,在传播"中国梦"的过程中,各地将地方文化和城市精神与"中国梦"的传播相结合,推出了具有特色的、大众化的实践传播活动,为我国在传播和实践"中国梦"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和新的传播模式。(本文来源于《传播力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大众化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审美大众化时代,艺术生产、创作、欣赏、分享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下,核心矛盾在于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美好审美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外来文化产品挤占民族文化产品消费空间的问题尤为突出。为此,当努力建构中国特色的审美教育,全面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美的生活世界,协同政校行企生合力打造"互联网+"智慧美育,丰富个体审美体验。从内容与渠道双重维度,增强美育实效性,解决审美消费带给大学生的现实困惑,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促进大学生精神成人,树立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强化大学生文化主体和文化创新意识,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完成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众化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1].靳书君,瞿久淞.革命老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创新——基于百色革命老区典型分析[J].兰州学刊.2019
[2].李薇.审美大众化时代大学生美育实践管窥[J].齐鲁艺苑.2019
[3].李本松.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新时代实践[J].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9
[4].韩文淑.东北解放区的文艺大众化实践[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5].孙珊.基于人民需求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70年四重实践路径探析[J].云南社会科学.2019
[6].刘靖.“后大众化”时代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
[7].吴浩.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的探索[D].信阳师范学院.2019
[8].刘世领.探寻大众化与专业化的契合点——《大学生村官报》的实践与启示[J].新闻战线.2019
[9].荀利波.西南大后方新诗的文艺大众化实践[J].学术探索.2019
[10].刘超,任婷.“中国梦”的大众化传播实践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