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大都市圈论文-付凯,王卓琳,任云英

西安大都市圈论文-付凯,王卓琳,任云英

导读:本文包含了西安大都市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地关系,大都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冲突,规划应对

西安大都市圈论文文献综述

付凯,王卓琳,任云英[1](2019)在《人地关系视角下西安大都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冲突及规划应对》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都市边缘区是"城""乡"过渡的重要地带,研究立足于土地利用冲突的地域性、系统性、层次性特点:(1)基于人地关系视角建构大都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冲突的解释框架,从"地一地"冲突、"人—人"冲突、"人—地"冲突这叁个方面揭示土地利用冲突的特点、形成机制。(2)基于以上叁个方面分析土地利用冲突产生的根源性问题,并从建构规划核心价值标准、补充完善空间规划内容、创新规划实施管理机制叁个方面提出大都市边缘区规划应对策略。(本文来源于《现代城市研究》期刊2019年09期)

艾莹兰[2](2019)在《西安大都市区县级城市生活健康空间质量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生活健康空间是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观聚焦的叁大关注面(收入空间、安全空间和健康空间)之一。十九大上提出了现阶段的社会矛盾转变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可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水平质量要求也有了不断的提高。健康是当今人们关注的热点,对于健康空间的研究有助于健康城市的建设、促进人们的生活空间质量的提高,对于城市生活健康空间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县域经济的发展是促进核心区取得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障,对县级城市的生活健康空间质量的关注是社会发展阶段的必然,大都市区县级城市的发展对于整个区域的影响至关重要。本文在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观下对城市生活健康空间问题进行研究,试图以城市社会地理学的视角研究城市生活健康空间问题,构建一套评价城市生活健康空间质量的指标体系。以西安大都市区县级城市为例,探讨指标体系的构建原理、理念、路径及其科学性分析,对案例地进行评价,得出研究结果并提出城市生活健康空间的治理方向。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国内外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其面临的城市健康空间问题不同,对应学科研究内容也不一样。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的过渡阶段,城市整体客观环境的健康空间问题突出,对此通过一定的原则和理念构建了与现阶段中国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生活健康空间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合ArcGIS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案例区健康空间质量进行评估,得出以下结论:(1)西安大都市区县级城市健康空间质量水平相当且普遍较低。(2)兴平市健康空间质量高于其它县城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水平和心理环境两项要素。(3)经济基础和心理环境质量对健康空间水平影响大且经济水平与心理环境水平呈正相关。(4)从空间分布来看,距离西安大都市区核心区近的城市健康空间质量相对较高,相对应的,距离西安市大都市区健康空间核心区远的区域其健康空间质量相对较差。本文对城市生活健康空间的研究是对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观的拓展与丰富,也是对城市社会学新的突破,有助于我们构建健康城市和构建高质量的城市生活空间,进一步提高城市人民生活空间质量,满足人们城市生活的更高追求,促进健康城市的建设和“健康中国2030”的实现。(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6-01)

付凯,王卓琳,柳思瑶[3](2018)在《基于GIS的西安大都市地域空间划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16年西安大都市影像图处理的基础上,利用ArcGIS技术对大都市区建设用地比率及其建设用地断裂点进行识别和提取,获取大都市中心区、边缘区、建成区边界;进而与大都市城市建设用地、与大都市行政边界、与大都市及其周边区县建成区边界、与新城(区)、开发区边界等多维视角修正大都市地域空间范围,划分出大都市建成区、中心区、边缘区和乡村腹地,进而为建构大都市"一张图"的空间规划体系、划定大都市城市增长边界等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城市总体规划)》期刊2018-11-24)

付凯,王卓琳,雷悦[4](2018)在《西安大都市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都市经济活动空间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外在表现,从一定程度上衡量了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活力。研究利用ArcGIS对各类经济活动空间的聚集程度进行"量化"与"可视化"。研究表明:(1)以"钟楼"为核心的单一经济空间结构向"多中心、多组团、复合功能"的空间结构演化;(2)商务办公空间总体呈现出"多中心、专业化、集群化"的分布特征;零售业空间呈现出"小商品中心化、大宗商品边缘化"的分布特征;银行业空间呈现出"叁大主核心、局部网络化"的分布特征;旅馆业空间呈现出在大都市中心区"网络化"、边缘区"极核化"的分布特征。(本文来源于《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6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期刊2018-11-24)

付凯[5](2018)在《大数据支持下西安大都市居住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都市居住空间分布体现了城市居住活动与城市发展的整体关系,居住空间形成反映了"制度"与"经济"对其的影响。文章利用ArcM ap10.2软件提取西安大都市范围内的商品房住区、保障房住区、单位制住区和未改造村庄的信息点(Piont.shp)数据,并借助ArcM ap10.2软件中空间(核)密度分析对大都市居住空间的分布形态进行分析,得出各类居住空间聚集的核密度示意图。在此基础上对各类居住空间的区位熵进行计算,系统总结大都市居住空间结构及其分类布局的特征及形成机理。(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8年01期)

景甜[6](2015)在《西安大都市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乡统筹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难题。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需解决的问题各不相同。当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城乡统筹就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阶段。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我国应形成现代化的工农、城乡关系。这说明,我国已进入城乡统筹的攻坚时期,面临着更高层次的城乡协调发展。都市区作为推动城乡统筹的重要引擎,在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社会一体化发展等方面硕果累累。在全面构建新型城乡互动关系,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过程中,系统分析都市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践经验,总结发展模式,对于今后更好地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科学构建指标体系,按照时间序列、空间序列的顺序,分别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均方差决策法和因子分析法(Factor Analysis),对2002-2013年西安大都市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评价,并对2002、2007、2012年各区县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进行阶段性评价,并将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对城乡一体化水平的贡献进行比较。按照2012年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高低,将西安大都市区各区县分为城乡一体化水平最高区域、城乡一体化水平较高区域和城乡一体化水平低区域叁类。文章深入分析了陕西省政府、西安市、咸阳市政府及西咸新区近些年推进西安大都市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具体措施,分析西咸新区开发区、长安区现代农业、曲江文化产业聚集、雁塔“城中村”改造等案例;总结了开发区带动模式、文化产业联动模式、现代农业驱动模式、城市社区改造模式等4种西安大都市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典型模式,并阐述了各种模式的定义,特征和适用地区。最后,从政府政策、产业发展、文化交融、促进就业、社会保障5个方面,提出了推进西安大都市区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5-06-01)

崔文宏[7](2015)在《西安大都市地图编制完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近日,陕西省第六测绘地理信息工程院完成《西安大都市地图》策划编制工作,并由西安地图出版社出版发行。该图将大西安城区地物要素和相邻区域地理信息通过地图形式综合展示,相关成果已服务于区域发展和陕西省城市发展战略决策。   该图幅范围北至泾渭(本文来源于《中国测绘报》期刊2015-02-06)

冯羽[8](2014)在《西安大都市生态绿地中乡村转型的规划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05年举办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重点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叁农”问题,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区域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桎梏,[1]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国处在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区域间的竞争日趋加剧,城乡差距日益加大,城乡矛盾也日渐突出。与此同时,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期,主要表现在农业的经济效益不高,农民增收困难,[2]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农村的发展逐渐衰微。为此,乡村转型就成为了必然选择。农业与旅游业、服务业等为主的第叁产业相结合,而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农业产业模式,它具有很高的农业产业关联性,同时还具有不可预估的市场前景,优良的发展模式效益,和多种多样的产业模式。为乡村转型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视角及可行方法。2006年,中国乡村旅游年成为了我国的旅游主题,使得农业与旅游业、服务业等第叁产业的发展结合,为乡村转型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并参与到全国的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前景中。西安大都市生态绿地中的乡村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土地资源,但目前的乡村转型存在着无序盲目开发、产品类型单一、产品层次较低、配套设施缺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突出问题,2主要的发展模式仍以农家乐形式为主,停留在“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的简单层次上,远远满足不了都市人口的休闲旅游发展需求,使的我市乡村转型发展缓慢。论文通过对西安大都市生态绿地中乡村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研究、国内外乡村转型发展的优秀经验梳理等,从城乡一体化、产业一体化、乡土文化展示等方面提出了西安大都市生态绿地中乡村转型的适宜规划对策及乡村发展的模式原理。(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4-12-01)

史新峰[9](2014)在《西安大都市圈多中心空间结构战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都市圈战略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城市空间结构战略,也是在市场力量推动下的客观发展趋势.本文依据都市圈理论,结合相关规划材料,界定了西安大都市圈的空间范围,并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西安大都市圈多中心空间结构作了分析,创新性地提出"144"的西安大都市圈多中心空间结构战略,最后讨论了西安大都市圈多中心的协同发展机制.通过研究以期明确西安大都市圈的空间战略方向.(本文来源于《西安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董军[10](2013)在《发挥城乡联动优势 助推西安大都市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西安市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为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良好发展。截至2012年末,西安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35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1140亿元,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96.96亿元,增长24.6%,增速居全国副省级城(本文来源于《中国城乡金融报》期刊2013-08-19)

西安大都市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市生活健康空间是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观聚焦的叁大关注面(收入空间、安全空间和健康空间)之一。十九大上提出了现阶段的社会矛盾转变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可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水平质量要求也有了不断的提高。健康是当今人们关注的热点,对于健康空间的研究有助于健康城市的建设、促进人们的生活空间质量的提高,对于城市生活健康空间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县域经济的发展是促进核心区取得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障,对县级城市的生活健康空间质量的关注是社会发展阶段的必然,大都市区县级城市的发展对于整个区域的影响至关重要。本文在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观下对城市生活健康空间问题进行研究,试图以城市社会地理学的视角研究城市生活健康空间问题,构建一套评价城市生活健康空间质量的指标体系。以西安大都市区县级城市为例,探讨指标体系的构建原理、理念、路径及其科学性分析,对案例地进行评价,得出研究结果并提出城市生活健康空间的治理方向。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国内外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其面临的城市健康空间问题不同,对应学科研究内容也不一样。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的过渡阶段,城市整体客观环境的健康空间问题突出,对此通过一定的原则和理念构建了与现阶段中国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生活健康空间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合ArcGIS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案例区健康空间质量进行评估,得出以下结论:(1)西安大都市区县级城市健康空间质量水平相当且普遍较低。(2)兴平市健康空间质量高于其它县城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水平和心理环境两项要素。(3)经济基础和心理环境质量对健康空间水平影响大且经济水平与心理环境水平呈正相关。(4)从空间分布来看,距离西安大都市区核心区近的城市健康空间质量相对较高,相对应的,距离西安市大都市区健康空间核心区远的区域其健康空间质量相对较差。本文对城市生活健康空间的研究是对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观的拓展与丰富,也是对城市社会学新的突破,有助于我们构建健康城市和构建高质量的城市生活空间,进一步提高城市人民生活空间质量,满足人们城市生活的更高追求,促进健康城市的建设和“健康中国2030”的实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西安大都市圈论文参考文献

[1].付凯,王卓琳,任云英.人地关系视角下西安大都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冲突及规划应对[J].现代城市研究.2019

[2].艾莹兰.西安大都市区县级城市生活健康空间质量评价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9

[3].付凯,王卓琳,柳思瑶.基于GIS的西安大都市地域空间划分研究[C].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城市总体规划).2018

[4].付凯,王卓琳,雷悦.西安大都市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研究[C].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6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2018

[5].付凯.大数据支持下西安大都市居住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8

[6].景甜.西安大都市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15

[7].崔文宏.西安大都市地图编制完成[N].中国测绘报.2015

[8].冯羽.西安大都市生态绿地中乡村转型的规划策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9].史新峰.西安大都市圈多中心空间结构战略研究[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14

[10].董军.发挥城乡联动优势助推西安大都市建设[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3

标签:;  ;  ;  ;  

西安大都市圈论文-付凯,王卓琳,任云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