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模拟论文-李灿,周海清,赵尚毅,彭岳,王庆鑫

植被模拟论文-李灿,周海清,赵尚毅,彭岳,王庆鑫

导读:本文包含了植被模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根-土复合体,数值模拟,有限元法,PLAXIS

植被模拟论文文献综述

李灿,周海清,赵尚毅,彭岳,王庆鑫[1](2019)在《植被混凝土基材下的根-土复合体直剪试验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对根系加强植被混凝土基材抗剪强度作用机理的研究不足的现象,同时为了减少试验成本及保护根系,采用有限元方法对植被混凝土基材下的根-土复合体直剪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分别研究了5种不同根截面比(RAR)对和不同垂直压力对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植被混凝土根-土复合体符合摩尔-库伦强度准则,根系能够明显提升土体的抗剪强度;随着根截面比(RAR)的增加,根系表观黏聚力增加,两者呈线性关系(R~2> 0.95);在同一垂直压力下,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相对于不含有根系土体的增加率随着根截面比增加而增加,两者呈对数关系(R~2> 0.99);在同一根截面比(RAR)下,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相对于不含有根系土体的增加率随着垂直压力增加而减小,两者呈反比例关系(R~2> 0.94)。数值模拟结果揭示了根系在植被混凝土基材下的作用机理,同时节省大量的试验工作量,为根系加强植被混凝土抗剪强度的研究提供一种可行方法。(本文来源于《粉煤灰综合利用》期刊2019年04期)

丁锐,李坤芳,黄尔,罗铭[2](2019)在《植被作用下明渠交汇水流特性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流交汇现象普遍存在于天然河网系统和水利工程中,其水流特性研究对河道治理、美化城市水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利用Mike21FM模型对明渠交汇水流进行数值模拟,并采用水槽试验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最后分析了明渠直角交汇水流在不同汇流比情况下及植被影响下的水流特性。结果表明,汇流比越大,交汇口上游水位越高,下游水位波动越大,主渠高流速区偏向交汇口对侧,低流速区位置到交汇口上游角的距离有所增加,同时分离区中心的流速减小。植被的存在使交汇口上游和下游水位均有抬升,且对分离区内的水位影响较大,同时,支渠流速偏转起始位置距交汇口距离较无植被时有所增加。(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9年08期)

周睿,程永光,吴家阳,黄泽浩[3](2019)在《用浸没边界-格子Boltzmann方法模拟双层刚性植被明渠水流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含植被明渠水流的模拟是水动力学中的一个典型问题。该文尝试用浸没边界-格子Boltzmann方法(immersed boundary-lattice Boltzmann method,IB-LBM),结合大涡模拟,对含双层刚性植被明渠水流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首先介绍了IB-LBM的基本思想和局部加密网格处理刚性杆件的方法;然后模拟典型双层刚性植被明渠流,将模拟结果和实验数据及有限体积法模拟数据对比,验证了其精度和可靠性;最后,通过加大植被密度和改变密度比来深入分析植被密度影响规律。结果显示,通过局部网格加密和并行计算,IB-LBM可模拟较大规模的含植被流动;改变植被密度和两层之间的密度比对宏观流速剖面线的转折点和凹弧曲率有影响。(本文来源于《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期刊2019年04期)

齐欣,陈健,刘岫峰,黄金柏[4](2019)在《城市背景下草地植被根系层蒸散发及土壤水分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城市化背景下草地植被根系层蒸散发和土壤水分的变动特性,选取扬州大学扬子津校区农水与水文生态实验场的禾草坪为研究区,对集中降雨事件同期的土壤水分变动过程进行分析,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推求草地植被生长期内根系层(0~30 cm深度)的蒸散发量,并分析其变化特性。基于Richards方程构建研究区的一维土壤水分计算模型,在检验模型适用性的基础上,对草地植被根系层土壤水分变化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草地根系层土壤含水量在集中降雨期间有较明显的增加,而后逐渐减小,但不同深度的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幅度和变动过程存在较明显的差异;ET与降雨的联系密切,在集中降雨发生后,ET通常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在计算时段内,所构建的一维土壤水分计算模型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研究结果可以为城市化背景下草地植被根系层蒸散发及土壤水分运动的研究提供部分基础数据和方法上的借鉴。(本文来源于《人民珠江》期刊2019年08期)

范泽孟,范斌[5](2019)在《欧亚大陆植被生态系统平均中心时空偏移的情景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欧亚大陆复杂多样的植被生态系统在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下,其时空分布格局将发生系列的偏移变化,进而对欧亚大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如何从全球气候变化驱动的角度来实现欧亚大陆植被生态系统时空偏移趋势的模拟分析,已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生态环境研究的热点科学问题之一。在对HLZ生态系统模型进行改进和构建植被生态系统平均中心时空偏移分析模型的基础上,基于欧亚大陆的气候观测数据(1981—2010年)和CMIP5 RCP2.6、RCP4.5和RCP8.5叁种情景数据(2011—2100年),实现欧亚大陆植被生态系统平均中心时空偏移趋势的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欧亚大陆植被生态系统平均中心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的中部和南部地区;3种气候情景下,欧亚大陆的亚热带干旱森林、暖温带湿润森林、亚热带有刺疏林、亚热带潮湿森林、冷温带潮湿森林、寒温带湿润森林、冷温带湿润森林、亚热带湿润森林、暖温带干旱森林、亚极地/高山湿润苔原和极地/冰原等植被生态系统的平均中心偏移幅度大于其他植被生态系统类型;欧亚大陆植被生态系统在RCP8.5情景下的植被生态系统平均中心偏移幅度大于其他两种情景;在2011—2100年期间,3种气候变化情景下,欧亚大陆植被生态系统平均中心整体上将呈向北偏移的变化趋势。(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4期)

王佩,李小雁,童雅琴,黄永梅,杨晓帆[6](2019)在《植被动态控制黑河流域典型生态系统能量分配——观测及数值模拟(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Understanding the controls on seasonal variation of energy partitioning and separation between canopy and soil surface are important for qualifying the vegetation feedback to climate system. Using observed day-to-day variations of energy balance components including net radiation, sensible heat flux, latent heat flux ground heat flux, and meteorological variables combined with an energy-balanced two-source model, energy partitioning were investigated at six sites in Heihe River Basin from 2014 to 2016. Bowen ratio(β) among the six sites exhibited significant seasonal variations while showed smaller inter-annual fluctuations. All ecosystems exhibit a "U-shaped" pattern, characterized by smaller value of β in growing season, with a minimum value in July, and fluctuating day to day.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average Bowen ratio was the highest for the alpine swamp meadow(0.60 ± 0.30), followed by the desert riparian forest Populus euphratica(0.47 ± 0.72), the alpine desert(0.46 ± 0.10), the Tamarix ramosissima desert riparian shrub ecosystem(0.33 ± 0.57), alpine meadow ecosystem(0.32 ± 0.17), and cropland ecosystem(0.27 ± 0.46). The agreement of Bowen ratio between simulated and observed values demonstrated that the two-source model is a promising tool for energy partitioning and separation between canopy and soil surface. The importance of biophysical control explains the convergence of seasonal and annual patterns of Bowen ratio for all ecosystems, and the changes in Bowen ratio showed divergence among varied ecosystems because of different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energy flow pathways between canopy and soil surface.(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期刊2019年09期)

邓慧平,丹利,王倩[7](2019)在《西南亚高山区流域植被演替与地表水量平衡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西南亚高山区流域植被与地表水量平衡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用生物物理/动态植被模型SSi B4/TRIFFID与流域水文模式TOPMODEL的耦合模式SSi B4T/TRIFFID模拟了不同气候情景下西南亚高山区的梭磨河流域植被演替和水量平衡过程,分析了流域尺度植被与水量平衡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结果表明:降水不变温度增加1℃,流域年径流深减小14. 8%~20. 1%;温度不变降水增加10%,流域年径流深增加19. 8%~28. 7%,而蒸散仅略有增加;降水不变温度增加2℃,流域蒸散增加28. 9%~39. 0%,径流深减小39. 9%~53. 5%;在C3草、苔原灌木和森林3种植被类型中,生长季森林叶面积指数对温度变化最敏感。西南亚高山区流域蒸散对温度变化敏感但对降水变化不敏感,径流对降水和温度变化均很敏感,温度增加通过增加蒸散而减小径流,蒸散与径流对气候变化的敏感程度与流域植被覆盖类型有关。随着温度增加,由于森林冠层截留蒸发和蒸腾随温度增加而显着增加,在3种植被类型中森林蒸散增加幅度最大,森林覆盖的流域蒸散和径流对温度变化最敏感。(本文来源于《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曹聪明[8](2019)在《锡林河流域植被生长季蒸散量动态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蒸散发是SPAC系统水分循环与水量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了土壤和植被中的水分进入大气的主要过程,在区域尺度上估算和动态模拟蒸散量,对于陆地生态系统管理及分析水循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都十分重要。内蒙古锡林河流域地处东部半湿润草甸草原区向西北干旱荒漠草原区的过渡带,在我国北方温带草原中具有特殊地位。因此,锡林河流域蒸散量的动态模拟研究,对研究草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草原退化防治与恢复、牧区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应用价值。本文以锡林河流域为研究区,将蒸散观测法和估算法相结合,外业和内业相结合,点和面相结合,研究了锡林河流域植被蒸散状况及时空变化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2017年5-9月即植被生长季野外实测数据,参考了FAO Penman-Monteith模型及其他经典模型中的空气动力学等理论,考虑了其中的热量因素和部分因子,加入了水分因素及植被特性因子,建立了适用于研究区的植被群落蒸散模型。模型决定系数R~2为0.7926,F值为305.7,远大于P=0.05显着水平下的临界值2.63;经过数据验证,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97,均方误差MSE为0.062;与不同P-M作物系数法相比,相对误差最小,平均为14.03%,模拟效果较好,满足精度要求。(2)流域尺度的蒸散估算方法,考虑了影像的空间异质性特征,通过RS和GIS技术平台在像元级别上进行数据运算和处理,动态模拟出研究区2000年-2017年每年7月及枯水年(2007和2017年)、平水年(2011和2014年)、丰水年(2012年)的植被生长季蒸散量。对比2017年实测数据和流域估算方法得到的蒸散量,二者相关性较好,决定系数R~2达到0.71,说明该方法估算蒸散量在研究区具有较好的适用性。(3)2000-2017年7月流域蒸散量年际波动较大,变化趋势与同期降水量基本一致。多年平均蒸散量为83.22 mm,2009年最小,2012年最大。受降水的影响,7月蒸散量呈增多趋势,但趋势不显着(p>0.05)。不同年份4-9月总蒸散量和降水量大小排序基本一致,蒸散量基本符合“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的特征。枯水年生长季蒸散量曲线变化平缓,丰水年生长季蒸散量变化为明显的钟形曲线,平水年生长季蒸散量曲线变化幅度介于二者之间。(4)流域7月多年平均蒸散量呈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条带状分布特征。河流流经形成的低湿地植被、上游草甸草原(贝加尔针茅、羊草)、以及东南、西南部的林地和耕地覆盖地区蒸散量最大,其次为中游典型草原、耕地和建筑用地区域,蒸散量最小的是下游克氏针茅草原、流域西北部盐碱地和裸河床等。7月蒸散量的平均变化速率为-1.61 mm/a,平均变异系数为0.42,流域7月蒸散量变异情况较不稳定。生长季蒸散量空间分布变化与流域植被的物候期基本一致。4月为植被返青期,流域蒸散量整体较少,一般在25 mm以下,空间分异不明显;5月植被迅速生长,流域蒸散量逐渐出现空间差异,大部分区域蒸散量在15~60 mm之间;6-8月植被进入生长旺季,流域蒸散量逐渐形成了上游草甸草原和河流沿岸地区>中游典型草原区>下游克氏针茅草原和裸河床区的空间格局,具体因各年降水分配不同而发生变化;9月蒸散量整体减小,低值区由下游逐渐向中游、上游扩散,空间分布逐渐趋于均一。(5)锡林河流域蒸散量与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表明,无论是7月份还是生长季,土壤含水量和植被盖度都显着影响着蒸散量的大小。7月份,流域蒸散量对气温的响应不强烈,对降水量的响应具有空间异质性;而在植被生长季,大部分区域的蒸散量与气温和降水均呈显着正相关。在一定时间尺度内,蒸散量与气温、降水、土壤含水量和植被盖度等都息息相关,不同环境因子通过不同方式,改变土壤及其地面植物的水热状况,进而影响土壤蒸发和植被蒸腾量的大小。(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5)

朱永华[9](2019)在《变化环境下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带水—植被相互作用关系及地下水反演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十年来,中国乃至全球环境发生了显着的变化,诸如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荒漠化及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严重威胁着生态环境、生态服务质量和服务功能。植被变化及其与水问题间的关系研究已经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然而,由于受到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与气候条件等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区域水循环也随之发生改变,使得植被变化与生态水文之间普遍存在着的相互作用关系更具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西辽河流域通辽平原区是我国半干旱地区典型农牧交错带,是一个空间上农牧并存,时间上农牧交替的广阔区域。近几十年来,地下水超采、地表水干涸、植被退化和沙漠化等不断加剧,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可持续发展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本文对西辽河流域通辽平原区1980~2015年间的植被演变和生态水文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在归纳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调查、室内试验、理论分析及模型模拟等方法,监测和分析了变化环境下区域生态水文特征,解析了研究区气候变化、水资源变化、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与植被变化等时空演变过程及规律,对区域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评估,揭示了环境因子变化特征和规律,应用多源遥感资料进行水资源反演模拟,探索区域水资源时空变化规律,定量分析了水文条件变化对植被的影响,以及植被变化对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响应关系,分析了变化环境下植被演变的生态水文效应。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区植被种类锐减,植被群落斑块化趋势严重,处于群落演替的早期向中期发展的过程中。在区域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研究区生态水文条件发生了变化,对植被逆向演替产生促进作用,草原类型演化过程为:草甸草原、疏林草原和森林草原相间的自然景观向荒漠草原、草甸草原、疏林草原与森林草原相间的自然景观转变,体现在植被群落演化过程为:从松属、篙属、栎属、黎科、莎草科、禾本科向篙属、松属、黎科、禾本科、莎草科、栋属演化,继而向篙属、藜科、松属、栎属、禾本科、莎草科演化,进一步向篙属、黎科、莎草科、松属、禾本科、麻黄属演化,直至现状的篙属、黎科、莎草科、禾本科群落构成。(2)研究区年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在时间序列上呈微小波动上升的趋势,变化率为0.004/yr,且具有较强的空间分异性,人类活动越来越成为空间分异的主导驱动因素。在时间尺度上,降水(P)与气温(T)是NDVI变化的主要限制性因子,且P对于T对于NDVI变化的响应更加敏感;在空间尺度上,植被NDVI变化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综合作川的结果,其中人类因素驱动影响增加显着。(3)研究区地下水埋深持续显着增加,对区域NDVI影响较为明、显,草地受影响较耕地更为突出,显现出从非地带性草甸植被向地带性典型草原植被的演替过程。随着地下水埋深加大,逐渐在区域中部形成两个较大的地下水开采漏斗,人类活动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导因素,气候变化则为次要因素。(4)基于不同GRACE卫星数据所反演的不同尺度研究区总水资源储量(TWS)与地下水储量(GW)的变化值在时间序列上均呈波动下降趋势,空间尺度上异质性明显,JPL数据反演结果更能反映研究区水资源量时空变化特征。(5)构建了区域多元逐步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地下水埋深变化估算模型,二种模型估算的研究区地下水埋深动态变化精度均不够理想,其中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拟合效果相对较好,该模型验证结果显示,基本上可用于西辽河流域通辽平原区地下水埋深变化的预测预报。终上所述,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西辽河流域通辽平原区1951~2015年期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土地利用向灌溉种植农业发展规模较大,大量的地下水开发利用致使地下水位呈持续下降趋势,地表径流减少甚至断流,TWSC值在时间序列上均呈波动下降趋势,致使部分区域出现土壤沙化和草原退化植被逆向演替的现象;虽然年NDVI在时间序列上呈微小波动上升的趋势,但其空间分异性较强;地下水埋深持续显着增加,对NDVI影响较为明显;构建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较好模拟了地下水埋深变化过程和趋势,人类活动越来越成为植被空间分异和生态水文条件变化的主导驱动因素。(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张越[10](2019)在《基于Biome-BGC模型的秦岭石头河流域植被生产力模拟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候变化和CO_2浓度升高改变植物生长条件,影响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和水分循环过程,对植被总初级生产力、净初级生产力、净生态系统生产力产生重大影响,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植被生产力的动态与响应具有明显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秦岭作为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区域植被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较为明显。过去的研究多集中在利用数学统计模型和遥感估算模型研究秦岭植被生长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生态系统碳循环,缺乏长时间序列的植被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不利于进行气候因素对植被生产力影响的时间纵向分析。本文运用Biome-BGC模型模拟了1959-2016年秦岭石头河流域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针叶林、高山灌木和草甸共5种植被类型的生产力动态变化,基于植被生产力与气候要素的相关分析探究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通过未来气温、降水和大气CO_2浓度定量情景的模拟结果间的对比分析,估算单位气候因子变幅对生产力的作用强度,另一方面选取秦岭地区降尺度气象数据预测了本世纪早、中、末期研究区各植被类型生产力状况,此外对研究区模型参数的敏感性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1959-2016年研究区落叶阔叶林多年平均植被生产力(GPP、NPP、NEP)各为1136.67、638.02、30.89 g C m~(-2)a~(-1),常绿针叶林平均植被生产力各为880.69、362.38、39.85 g C m~(-2)a~(-1),落叶针叶林平均植被生产力为501.56、328.59、31.24 g C m~(-2)a~(-1),高山灌木平均植被生产力为687.92、203.74、15.02 g C m~(-2)a~(-1),高山草甸平均植被生产力为306.36、179.41、38.62 g C m~(-2)a~(-1);总体而言,58年来各植被类型的生产力年际变化特征基本一致,GPP、NPP呈波动中轻微上升趋势,其中GPP上升态势强于NPP,NEP在波动中保持平稳;(2)各植被类型的年GPP、NPP、NEP对年气温、降水和CO_2浓度变化的响应具有差异性,各月GPP、NPP、NEP对当月气温、当月及前一月降水的响应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3)未来气温整体升高、降水总量增加、CO_2浓度整体升高均会影响研究区植被生产力增长,气温整体上升1℃、降水总量增加5%、CO_2浓度整体升高至50μmol mol~(-1),导致研究区各植被GPP、NPP、NEP增加或减少的量存在较大差异,GPP、NPP、NEP正负向作用排序也较为不同;(4)本世纪内早、中、末期,除落叶阔叶林GPP、NPP呈现逐期递减趋势,NEP保持平稳外,其他植被类型GPP、NPP均逐期增加,NEP基本平稳;年内植被生产力均表现出夏高冬低的特征,NEP均表现出“夏正冬负”特征,夏季月份多为“碳汇”月,冬季月份多为“碳源”月;(5)Biome-BGC模型中叶片碳氮比、细根碳氮比、Rubisco中叶片氮的比例、新生细根与叶片的碳分配等参数在研究区植被类型下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年活立木周转率、细根碳氮比、Rubisco中叶氮的比例等为正影响性参数,叶片碳氮比、最大气孔导度、新生细根与叶片的碳分配比等为负影响性参数。(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植被模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水流交汇现象普遍存在于天然河网系统和水利工程中,其水流特性研究对河道治理、美化城市水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利用Mike21FM模型对明渠交汇水流进行数值模拟,并采用水槽试验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最后分析了明渠直角交汇水流在不同汇流比情况下及植被影响下的水流特性。结果表明,汇流比越大,交汇口上游水位越高,下游水位波动越大,主渠高流速区偏向交汇口对侧,低流速区位置到交汇口上游角的距离有所增加,同时分离区中心的流速减小。植被的存在使交汇口上游和下游水位均有抬升,且对分离区内的水位影响较大,同时,支渠流速偏转起始位置距交汇口距离较无植被时有所增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植被模拟论文参考文献

[1].李灿,周海清,赵尚毅,彭岳,王庆鑫.植被混凝土基材下的根-土复合体直剪试验数值模拟研究[J].粉煤灰综合利用.2019

[2].丁锐,李坤芳,黄尔,罗铭.植被作用下明渠交汇水流特性数值模拟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9

[3].周睿,程永光,吴家阳,黄泽浩.用浸没边界-格子Boltzmann方法模拟双层刚性植被明渠水流特性[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19

[4].齐欣,陈健,刘岫峰,黄金柏.城市背景下草地植被根系层蒸散发及土壤水分模拟[J].人民珠江.2019

[5].范泽孟,范斌.欧亚大陆植被生态系统平均中心时空偏移的情景模拟[J].生态学报.2019

[6].王佩,李小雁,童雅琴,黄永梅,杨晓帆.植被动态控制黑河流域典型生态系统能量分配——观测及数值模拟(英文)[J].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2019

[7].邓慧平,丹利,王倩.西南亚高山区流域植被演替与地表水量平衡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模拟[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9

[8].曹聪明.锡林河流域植被生长季蒸散量动态模拟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9].朱永华.变化环境下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带水—植被相互作用关系及地下水反演模拟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10].张越.基于Biome-BGC模型的秦岭石头河流域植被生产力模拟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D].西北大学.2019

标签:;  ;  ;  ;  

植被模拟论文-李灿,周海清,赵尚毅,彭岳,王庆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