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稳定碳同位素论文-胡佳宏,胡玉昆

有机稳定碳同位素论文-胡佳宏,胡玉昆

导读:本文包含了有机稳定碳同位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元素分析仪,稳定同位素比率质谱仪,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碳稳定同位素

有机稳定碳同位素论文文献综述

胡佳宏,胡玉昆[1](2019)在《真空冷冻干燥-稳定同位素比率质谱法测定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碳同位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提供了一种可批量处理、消耗低廉的测定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同位素的新方法。该方法通过多水土质量比法提取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得到含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溶液,经磷酸酸化至pH小于2,将所得的溶液通过冷冻干燥进行浓缩,浓缩后的物质加高纯水复溶、在银舟中多次干燥富集后通过元素分析仪-稳定同位素比率质谱仪(EA-IRMS)进行δ~(13)C值测定。本方法中对多水土质量比法提取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水土比例、振荡时间等参数进行了优化,将冷冻干燥的浓缩方式用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同位素测定的前处理。通过土壤样品的平行测定对比,δ~(13)C的标准差小于0. 1‰,表明该方法重现性好,样品测试精密度高。(本文来源于《分析试验室》期刊2019年02期)

陈新,贡璐,李杨梅,安申群,赵晶晶[2](2018)在《典型绿洲不同土壤类型有机碳含量及其稳定碳同位素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有机碳及其稳定同位素组成反映了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关键信息,对研究全球变化下陆地生态系统碳动态及碳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阿拉尔绿洲4种土壤类型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和δ~(13)C值,探讨不同土壤类型有机碳分布、δ~(13)C_(SOC)丰度差异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整体有机碳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灌漠土、棕漠土、盐土、风沙土,且在表层(0~20 cm层)具有较大值;δ~(13)C_(SOC)变化范围在-26‰~-23‰,表层(0~20 cm)由正趋负为盐土>风沙土>灌漠土>棕漠土.(2)土壤有机碳含量受土壤类型、深度及其交互作用极显着影响,δ~(13)C_(SOC)受土壤类型、交互作用显着影响;进一步交互效应检验中土壤有机碳受因素水平影响极强,同位素相对较弱.(3)冗余分析发现土壤有机碳与土壤无机碳、全氮、土壤含水量、容重均存在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与C/N具有显着负相关关系;δ13CSOC与电导率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与土壤无机碳、土壤含水量均存在极显着负相关关系.土壤环境因子的重要性排序为土壤含水量>土壤无机碳>容重>全氮>C/N>电导率>pH.分析得出土壤有机碳及其同位素在不同土壤类型中呈现出不同变化规律,其土壤类型的效应强于土壤深度,受土壤含水量影响最甚.(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10期)

李杨梅,贡璐,安申群,孙力,陈新[3](2018)在《基于稳定碳同位素技术的干旱区绿洲土壤有机碳向无机碳的转移》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稳定碳同位素技术测定土壤无机碳稳定碳同位素组成(soil inorganic carbonδ13C,SICδ13C),并对干旱区绿洲土壤无机碳进行区分,结合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与SIC含量关系进一步探讨SOC向SIC转移的碳量.结果表明,4种类型土壤SICδ13C值差异性极显着(P<0.01),风沙土SICδ13C值最高且为正,均值为(0.32±0.04)‰,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说明风沙土原生性碳酸盐占绝对优势;灌漠土、棕漠土和盐碱土SIC的δ13C均值分别(-0.30±0.24)‰、(-1.96±0.66)‰和(-1.24±0.49)‰,随土层变化均呈先降低后逐渐增大的趋势,说明灌漠土原生性碳酸盐占优势,棕漠土和盐碱土发生性碳酸盐相对前者占优势.风沙土、灌漠土、棕漠土和盐碱土的发生性碳酸盐占SIC比例均值分别为1.33%、4.72%、15.01%、35.71%,均小于50%,说明干旱区绿洲土壤发生性碳酸盐比例总体水平较低.风沙土、灌漠土、棕漠土和盐碱土在土壤发生性碳酸盐形成或重结晶过程中固定土壤CO2的量分别为0.30、2.44、4.96、12.40 g·kg~(-1),其中固定来自大气CO2量平均为0.18、0.79、1.45、8.67 g·kg~(-1),来自SOC氧化分解转化为CO2的量分别为0.06、0.83、1.62、1.86g·kg~(-1),说明盐碱土、棕漠土SOC的贡献相对较高,灌漠土、风沙土较低;对土壤固定CO2量的来源比较发现,风沙土、盐碱土固定土壤CO2的量来自大气CO2量较高,SOC的贡献较低,而灌漠土、棕漠土固定来自SOC氧化分解CO2的量较高,大气贡献较低.研究区整体SOC向SIC的碳转移量介于0.03~2.38 g·kg~(-1)之间,平均每千克土壤固定1.09 g的CO2,说明干旱区绿洲土壤发生性碳酸盐所占比例较低,SOC的贡献较少.(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08期)

赵丹[4](2016)在《新疆18种典型灌木及立地土壤有机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灌木是新疆荒漠植被的主要组成部分,分布面积广且种类众多,对维护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灌木及其立地土壤中有机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特征,既可以评价各灌木的抗旱性,也可以探究环境因子对灌木δ13C值的作用机理,还可以确定灌木-土壤系统δ13C的分馏幅度,因而对荒漠区生态保育、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以及灌木-土壤系统碳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以新疆境内18种常见的灌木为研究对象,按其分布面积和生境特征(共34个样地),在测定其叶片(C3)/同化枝(C4)δ13C值、C含量、N含量,以及其立地土壤δ13C值、SOC含量的基础上,分析了灌木叶片/同化枝碳同位素组成、变化特征以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梭梭同化枝δ13C值的分布区间为-13.14‰~-15.38‰,平均值为-14.15‰。其同化枝δ13C值不同于C3植物δ13C值的分布范围(-23.00‰~-38.00‰),表明梭梭是C4植物。环境梯度上,梭梭同化枝δ13C值与年平均降水量和年平均温度呈显着负相关关系,而与日照时数、潜在蒸散量和海拔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在不同生境中,梭梭同化枝的碳同位素组成也存在显着差异,当其主要伴生种为白刺和红砂时,同化枝δ13C值最高;当主要伴生种为沙拐枣和假木贼时,δ13C值最低。除此之外,灰漠土与灰棕漠土中梭梭同化枝δ13C值显着高于其在棕钙土、风沙土、石质土中δ13C值;盆地中梭梭同化枝δ13C显着值低于其在平原、山地、丘陵中δ13C值。这些结果表明:梭梭水分利用效率在不同环境梯度和生境中,存在着显着不同,表现出显着的适应策略差异。(2)新疆荒漠区内18种灌木叶片的δ13C值的变化范围为-12.95‰~-29.40‰。其中,C3灌木叶片δ13C值的变化范围为-22.89‰~-29.40‰,平均值为-26.63‰,与全球范围内C3植物δ13C的平均值比较明显偏正;C4植物δ13C值的变化范围为-12.95‰~-15.00‰,平均值为-13.96‰。不同灌木植物种间其长期水分利用效率存在差异,研究区内的15种C3灌木中,盐穗木、镰叶碱蓬、红砂、柽柳、麻黄属和盐爪爪属这6种灌木具有相对较高的长期水分利用效率,而骆驼刺、木蓼、白刺的长期水分利用效率相对较低。研究区内C3植物与C4植物的叶片δ13C值均随着碳含量、碳氮比的增加而降低,二者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C3灌木植物种的δ13C值、C含量、N含量以及C:N在各器官之间的分配均存在显着差异。其叶、枝、茎的δ13C值是逐渐偏正的。C4灌木植物种同化枝δ13C值的变化范围为-12.95‰~-15.00‰,平均值为-13.96‰;茎的变化范围为-12.51‰~-14.87‰,平均值为-13.64‰,茎较同化枝的δ13C值略微偏正。(3)研究区内33个样地中,表层土壤(0~5 cm)SOC的分布范围为0.14~102.91g·kg-1,其中有24个样地(均为温性荒漠类样地)的表层土壤SOC含量小于10g·kg-1,占样地总数的70%以上,这表明新疆荒漠地区表土有机质比较贫乏。垂直方向上,SOC含量随着土层深度总体呈以下变化特征:从表层土壤的最大值开始呈现急剧降低的趋势,其后缓慢降低并在深部土层保持稳定,但不同样地中SOC在垂直方向的降低速度又各有不同。与SOC相反,灌木立地土壤有机质δ13C值大多呈现出先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升高,随后表现为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的趋势。但是,由于地表植被发育状况和发育历史的不同,个别样地土壤有机质δ13C值则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略有降低。总体而言,灌木植物叶片/同化枝与表层土壤有机质δ13C值之间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祝孟博,宋建中,彭平安[5](2015)在《预处理过程对不同类型样品中有机碳含量和稳定碳同位素测定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总有机碳(TOC)是土壤、沉积物以及降尘等固体样品的重要指标,对其含量和稳定碳同位素(#13 C)进行准确测定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测定过程中,样品的预处理方法可能会对测定值产生一定影响。本文主要从酸处理方式、干燥方式等方面研究了预处理方法对不同类型样品的TOC含量和#13 C值测定的影响。其中酸处理方式选取了盐酸酸化/分离、红外碳硫坩埚、Ag杯直接酸化等叁种方式,干燥方式包括加热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等。研究结果显示:酸处理方式对TOC含量测定的影响很大,Ag杯和盐酸酸化/分离未去除残留酸液两组实验所测得TOC含量明显大于其他组,其中降尘样品TOC的损失量可达20%。这种明显的差异可能是样品酸处理过程中水溶性有机碳(DOC)的损失所造成的。对于#13 C测定来说,该两组实验所测得#13 C相对于其他组略微偏重,其中地表土壤样品偏重约为0.8‰~2‰。另外加热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方式测定的TOC含量和#13 C值没有明显的变化,表明了挥发性有机物(VOC)对本次实验所选用样品的有机碳分析影响甚微。综合来看,对于不同类型样品,特别是DOC含量高的样品,使用Ag杯的酸处理方式相对比盐酸酸化离心分离酸处理方式能更大限度的保留DOC,使TOC含量和#13 C值的测定较为准确可靠,同时操作起来也更加简便快捷。(本文来源于《地球与环境》期刊2015年04期)

徐丹,陈敬安,杨海全,王敬富,计永雪[6](2014)在《贵州百花湖分层期水体有机碳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分布特征与控制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湖水溶解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和颗粒有机碳(Particle organic carbon,POC)的空间变化特征有助于揭示湖泊有机碳的来源、迁移转化过程与控制因素。本文通过对贵州百花湖分层期水体DOC和POC浓度及其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对比研究,揭示了百花湖分层期水体有机碳浓度及稳定碳同位素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百花湖夏季分层期水体DOC和POC的浓度范围分别为1.97~3.26mg/L(平均值2.58mg/L)和0.60~2.43mg/L(平均值1.14mg/L),且呈现出"上层高、下层低"的特征。水体DOC和POC浓度主要受藻类活动控制。水体δ13 CDOC值随深度增加呈偏正趋势,这可能是由深层水体溶解有机质发生矿化作用和分解作用所致。水体δ13 CPOC值随水体深度增加呈偏负趋势,上下层水体藻类生产力差异和沉积物再悬浮作用可能是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受光降解作用影响,百花湖水体δ13 CDOC较δ13 CPOC偏正。(本文来源于《地球与环境》期刊2014年05期)

孙晓辉,陈健,吴盾,刘桂建[7](2013)在《淮南煤田张集煤矿煤层中稳定有机碳同位素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淮南煤田张集煤矿9个煤层的33个煤样稳定有机碳同位素的分析,研究了碳同位素值(δ13C)在煤层中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研究表明:张集煤矿煤的δ13C值范围为-23.44‰~-25.37‰,平均-24.18‰,不同煤层的δ13C值范围不同,为煤层识别和对比提供了新的依据;自下而上由4-1煤至11-2煤层碳同位素均值呈波动变化,在6煤和9-1煤处分别达到极小值和极大值,这种差异反应了不同煤层的成煤植物生长时期古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大气中CO2和温度的变化,与沉积环境也存在着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煤炭地质》期刊2013年04期)

张慧文[8](2010)在《天山现代植物和表土有机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的海拔响应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沿高山地区海拔梯度的较短距离内,气候环境(包括温度、降水、大气CO2浓度和土壤矿物养分等)发生剧烈的变化,使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更为复杂,明显的影响到植物的理化性质,这些环境因子和生物因子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影响高山植物叶片的有机稳定碳同位素组成(613C),因此高山植物δ13C的海拔变化为深入揭示植物δ13C的环境影响因子和生物影响因子的作用机理提供了非常理想的研究条件,并且在一定程度还可以用来预测未来气候变化造成的环境差异对植物的影响。但高山气候的多样性以及地区差异性的存在,使得高山植物δ13C的空间变化规律及其机理的解释并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另外陆生高等植物残体转化为土壤有机质的过程中存在同位素分馏,造成植物—土壤系统的δ13C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而由于区域气候和植被的不同导致了现代植物—土壤系统613C的分馏幅度不同。高山植物和表土有机质δ13C的现代过程研究可以为从高山地区内部和周边地区的相关沉积物中(如内陆湖泊沉积物中)较为准确的提取古植被信息和重建古环境古气候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天山位于亚洲内陆干旱区,具有典型的呈垂直带谱分布的高山植被,高山植被所利用的降水主要是由西风带来的。本论文研究了在617-3660m的海拔梯度上分布的天山现代高山植物叶片(142个)与表土(95个)有机质613C值的海拔变化特征,揭示了环境因子(包括气候因子、土壤因子)与生物学因子对南北坡植物叶片δ13C值海拔变化的影响机理,并以植被类型为划分对南坡和北坡的草本、灌木和乔木做了对比,另外从植物水分利用效率(WUE)角度分析了南北坡不同类型植物的主要环境适应策略,最后分析了植物—表土系统的δ13C的分馏幅度和表土δ13C与植被类型的关系并进行了南北坡对比。同时将西风影响的天山现代高山植物叶片与表土有机质δ13C值的海拔变化特征与我国季风区高山进行了对比,获得以下初步结论:1天山南北坡C3植物叶片δ13C的海拔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天山C3植物δ13C值的分布范围为-31.65‰--23.39‰,平均值为-27.99‰,比全球高山C3植物叶片δ13C的平均值偏负,也比我国季风区高山C3植物叶片613C值的平均值偏负。天山北坡C3植物叶片的δ13C值随着海拔的升高先偏负后偏正,在海拔<2240m时受降水控制,当海拔>2240m时受温度控制,总的来说温度的影响较大;土壤全磷含量(TP)是影响植物叶片δ13C值海拔变化的最主要的土壤因素;叶绿素含量是最主要的生物影响因素。天山南坡C3植物叶片的δ13C值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偏正,温度是影响植物叶片δ13C值海拔变化的最主要的气候因素;土壤含水量(SWC)是最主要的土壤影响因素;叶片厚度是最主要的生物影响因素。天山南北坡高山植物叶片δ13C值的海拔响应受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共同影响。温度是影响天山南北坡高山植物叶片δ13C值的海拔响应的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因此受西风影响的天山高山植物叶片δ13C更能反映出温度变化的影响。天山南北两坡的自然环境的差异导致了影响南北坡高山植物叶片δ13C值的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的不同。2天山南北坡C3草本叶片613C的海拔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天山C3草本叶片δ13C值的分布范围为-28.82‰--23.39‰,平均值为-27.73‰,比全球高山c3草本叶片δ13C平均值明显偏负,也比我国季风区高山C3草本叶片δ13C平均值明显偏负,比东天山高山C3草本叶片δ13C平均值明显偏正。天山北坡C3草本叶片δ13C值随着海拔的升高先偏负后偏正;天山南坡C3草本叶片δ13C值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偏正,与全球高山C3草本、我国季风区高山C3草本、东天山高山C3草本叶片δ13C值的海拔变化趋势一致。天山北坡C3草本叶片δ13C值在海拔<2240m时受降水控制,当海拔>2240m时受温度控制,总的来说温度的影响较大,降水的影响次之;天山南坡C3草本叶片δ13C值的海拔变化也是受温度的影响较大,降水的影响次之。TP是影响天山北坡C3草本叶片δ13C值海拔变化的最主要的土壤因素;土壤有机质含量(O.M.)是影响天山南坡C3草本叶片δ13C值海拔变化的最主要的土壤因素。叶绿素含量是影响天山北坡C3草本叶片δ13C海拔变化的最主要的生物因素;基于单位质量的叶氮含量(Nm)是影响天山南坡C3草本叶片613C海拔变化的最主要的生物因素。3天山南北坡灌木叶片δ13C的海拔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天山灌木叶片δ13C值的分布范围为-30.03‰--23.85‰,平均值为-27.81%o。比我国季风区高山灌木叶片δ13C的平均值偏负。天山北坡灌木叶片的δ13C值随着海拔的升高没有明显变化趋势;天山南坡灌木叶片的δ13c值随着海拔的升高有偏正的趋势。气象因子对天山北坡灌木叶片δ13C值的海拔变化影响不大;天山南坡灌木叶片δ13c值的海拔变化受温度的影响较大,降水的影响次之。O.M是影响天山北坡灌木叶片δ13C值的海拔变化的最主要的土壤因素;TP是影响天山南坡灌木叶片δ13C值海拔变化的最主要的土壤因素。叶片含水量(LWC)是影响天山北坡灌木叶片δ13C海拔变化的最主要的生物因素;叶片厚度是影响天山南坡灌木叶片δ13C海拔变化的最主要的生物因素。4天山南北坡乔木叶片δ13C的海拔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天山乔木叶片δ13C值的分布范围为-31.52‰--24.69‰,平均值为-28.72‰,比全球高山树种的叶片δ13C的平均值明显偏负,也比我国季风区乔木叶片δ13C的平均值偏负。天山北坡乔木叶片613C值随着海拔的升高没有明显变化趋势;天山南坡乔木叶片δ13C值随着海拔的升高呈曲线变化。天山南北坡乔木叶片δ13C值都是受温度的影响较大,降水的影响次之。O.M.是影响天山北坡乔木叶片δ13C值海拔变化的最主要的土壤因素;TP是影响天山南坡乔木叶片δ13C值海拔变化的最主要的土壤因素。Nm是影响天山北坡乔木叶片δ13C海拔变化的最主要的生物因素;叶片厚度是影响天山南坡乔木叶片δ13C海拔变化的最主要的生物因素。5天山南北坡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异同和环境适应策略天山南坡C3植物(包括草本、灌木和乔木)叶片的δ13C平均值都比天山北坡C3植物偏正,说明天山南坡C3植物(包括草本、灌木和乔木)比北坡C3植物的WUE高,因为天山南坡降水明显少于天山北坡,生境中水分的变化造成了植物WUE的改变,天山南坡C3植物通过提高WUE来适应水分相对缺少的环境,具有比天山北坡C3植物更强的竞争能力和生态适应性。不论天山南坡还是北坡多年生草本叶片δ13C值都高于一年生草本叶片,常绿灌木叶片δ13C都高于落叶灌木叶片,常绿乔木叶片δ13C高于落叶乔木叶片(除了天山北坡落叶乔木叶片δ13C高于常绿乔木叶片),说明长生命周期的植物的WUE都高于短生命周期植物,长生命周期的植物具有更强的生态适应性。6天山南北坡表土有机质δ13C的海拔变化特征和植物—表土系统δ13C的分馏情况(1)天山表土有机质δ13C值的分布范围为-28.99‰~-19.62‰,平均值为-25.09‰,比受季风控制的青藏高原表土有机质δ13C的平均值偏负。天山南坡表土有机质δ13C值偏正于天山北坡,与天山南坡植物叶片的δ13C值偏正于天山北坡一致。天山南北坡表土有机质的δ13C值都是随着海拔的升高先偏负后偏正,与青藏高原表土有机质δ13C值的海拔变化趋势一致。北坡表土有机质的δ13C值的海拔变化趋势与北坡C3植物叶片δ13C值的海拔变化趋势一致,而南坡表土有机质的δ13C值的海拔变化趋势与南坡C3植物叶片δ13C值的海拔变化趋势不一致,可能受局部地形和局部环境因素影响更大。(2)天山北坡表土有机质δ13C值按照乔木<灌木<草本的植被类型顺序逐渐偏正,将草本细分后表土有机质δ13C值按照高山草甸草原<乔木<灌木<山地草甸草原<荒漠草原的顺序逐渐偏正。天山南坡表土有机质δ13C值按照灌木≈草本<乔木的植被类型顺序逐渐偏正,将草本细分后表土有机质δ13C值按照山地草甸草原<荒漠草原<灌木<乔木<高寒草甸草原的顺序逐渐偏正。天山南北坡表土按照对应的植被类型而偏正的顺序与受季风控制的青藏高原不一致。(3)天山南北坡植物—表土系统δ13C的分馏幅度大于其他区域,北坡植物—表土系统δ13C的分馏幅度为0.23‰~4.39‰,平均值为2.75‰。南坡植物—表土系统δ13C的分馏幅度为0.21‰~4.20‰,平均值为2.32‰,北坡植物—表土系统δ13C的分馏幅度大于南坡。天山南北坡不同植被类型下的表土有机质δ13C值与其上覆植物叶片δ13C值之间的分馏幅度大小顺序一致,均为乔木>灌木>C3草本。(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0-10-01)

樊金娟,孟宪菁,张心昱,孙晓敏,高鲁鹏[9](2010)在《模拟增温对长白山北坡垂直样带森林土壤有机碳稳定碳同位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长白山北坡垂直样带3种典型原始森林地表凋落物及不同粒径土壤组分中有机质的δ13C值,并将在岳桦林样地(EB,海拔1996m)采集的20cm土柱分别置换到云冷杉林(SF,海拔1350m)和阔叶红松林(PB,海拔740m),云冷杉林样地采集的土柱置换到阔叶红松林中,进行为期1年的野外模拟增温试验.结果表明:3种林型土壤的δ13C值均显着高于凋落物的δ13C值,凋落物和土壤有机质中的δ13C值由地表凋落物向土壤下层逐渐增加,而土壤粒径中有机质的δ13C值随粒径减小而增大.3种林型中,凋落物δ13C值变化趋势为云冷杉林(-28.3‰)>阔叶红松林(-29.0‰)>岳桦林(-29.6‰),而土壤有机质的δ13C值变化趋势为岳桦林(-25.5‰)>阔叶红松林(-25.8‰)>云冷杉林(-26.2‰).在土壤温度增加0.7℃~2.9℃条件下,土壤及其各粒级的δ13C值均呈下降趋势,而且<2μm粘粒和2~63μm粉粒δ13C值的降幅(0.48‰和0.47‰)高于>63μm砂粒δ13C值的降幅(0.33‰).未来气候变暖可能对储藏在细小颗粒中年龄较长的有机碳带来较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0年07期)

刘卫,李燕,许忠扬,吴伟伟,林俊[10](2009)在《基于放射性碳及稳定碳同位素比的大气细颗粒物中有机污染物来源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一套基于放射性碳及稳定碳同位素比定量估算大气细颗粒物PM2.5(动力学直径da≤2.5μm)中有机污染物来源的方法,并用该方法初步估算上海市宝山地区大气PM2.5中有机污染物的来源。结果表明,宝山区冬季大气颗粒物中有机污染物的来源主要来自石化产物,占到了总量的64.7%,而非石化产物只有35.3%;其中石化燃料产物分担率中主要是机动车尾气的贡献,非石化燃料产物分担率中可能主要是二次扬尘。(本文来源于《中国粉体技术》期刊2009年02期)

有机稳定碳同位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土壤有机碳及其稳定同位素组成反映了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关键信息,对研究全球变化下陆地生态系统碳动态及碳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阿拉尔绿洲4种土壤类型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和δ~(13)C值,探讨不同土壤类型有机碳分布、δ~(13)C_(SOC)丰度差异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整体有机碳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灌漠土、棕漠土、盐土、风沙土,且在表层(0~20 cm层)具有较大值;δ~(13)C_(SOC)变化范围在-26‰~-23‰,表层(0~20 cm)由正趋负为盐土>风沙土>灌漠土>棕漠土.(2)土壤有机碳含量受土壤类型、深度及其交互作用极显着影响,δ~(13)C_(SOC)受土壤类型、交互作用显着影响;进一步交互效应检验中土壤有机碳受因素水平影响极强,同位素相对较弱.(3)冗余分析发现土壤有机碳与土壤无机碳、全氮、土壤含水量、容重均存在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与C/N具有显着负相关关系;δ13CSOC与电导率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与土壤无机碳、土壤含水量均存在极显着负相关关系.土壤环境因子的重要性排序为土壤含水量>土壤无机碳>容重>全氮>C/N>电导率>pH.分析得出土壤有机碳及其同位素在不同土壤类型中呈现出不同变化规律,其土壤类型的效应强于土壤深度,受土壤含水量影响最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机稳定碳同位素论文参考文献

[1].胡佳宏,胡玉昆.真空冷冻干燥-稳定同位素比率质谱法测定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碳同位素[J].分析试验室.2019

[2].陈新,贡璐,李杨梅,安申群,赵晶晶.典型绿洲不同土壤类型有机碳含量及其稳定碳同位素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2018

[3].李杨梅,贡璐,安申群,孙力,陈新.基于稳定碳同位素技术的干旱区绿洲土壤有机碳向无机碳的转移[J].环境科学.2018

[4].赵丹.新疆18种典型灌木及立地土壤有机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特征[D].新疆农业大学.2016

[5].祝孟博,宋建中,彭平安.预处理过程对不同类型样品中有机碳含量和稳定碳同位素测定的影响[J].地球与环境.2015

[6].徐丹,陈敬安,杨海全,王敬富,计永雪.贵州百花湖分层期水体有机碳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分布特征与控制因素[J].地球与环境.2014

[7].孙晓辉,陈健,吴盾,刘桂建.淮南煤田张集煤矿煤层中稳定有机碳同位素分布特征[J].中国煤炭地质.2013

[8].张慧文.天山现代植物和表土有机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的海拔响应特征[D].兰州大学.2010

[9].樊金娟,孟宪菁,张心昱,孙晓敏,高鲁鹏.模拟增温对长白山北坡垂直样带森林土壤有机碳稳定碳同位素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0

[10].刘卫,李燕,许忠扬,吴伟伟,林俊.基于放射性碳及稳定碳同位素比的大气细颗粒物中有机污染物来源的分析[J].中国粉体技术.2009

标签:;  ;  ;  ;  

有机稳定碳同位素论文-胡佳宏,胡玉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