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化液润滑论文-刘宸旭,陈朝浪,张继平,戴媛静

乳化液润滑论文-刘宸旭,陈朝浪,张继平,戴媛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乳化液润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油包水,水包油,乳化液,边界润滑

乳化液润滑论文文献综述

刘宸旭,陈朝浪,张继平,戴媛静[1](2019)在《油水乳化液的边界润滑行为及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滑动轴承的实际应用中,难以避免水对润滑油的侵入污染;因此对油水乳化液的润滑研究至关重要。为探索轴承启停过程中油水乳化液的摩擦学行为及规律,研究了不同水含量对于油水混合体系边界润滑性能及磨损状况的影响。发现在含水量低于99.75%的乳化液中轴承钢间的摩擦因数与纯油润滑时相近,但磨损状况较纯油差;综合摩擦因数与磨损量测试,认为含水量为30%的乳化液,其减摩抗磨效果接近纯油润滑的情况。通过黏度和润湿行为的观测,给出了油水乳化液对于润滑作用机制的原理分析。当乳化液进入润滑接触区时,由于液下超疏水性质,水相极易被挤出接触区,而油相则趋向于在试样表面润湿,从而形成润滑油膜,起到承载和润滑效果。(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孙建林,程紫旋[2](2019)在《汽车板冷轧乳化液润滑技术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冷轧乳化液的性能要求及润滑机理,对影响乳化液润滑性能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包括浓度、电导率、p H值及铁粉含量等,同时重点关注了乳化液润滑效果对汽车板后续涂镀质量的影响,针对乳化液润滑过程中常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并对冷轧乳化液的发展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鞍钢技术》期刊2019年01期)

夏垒,李岩,张红梅[3](2018)在《乳化液润滑工艺对冷轧IF钢板表面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无润滑和采用两种不同乳化液润滑轧后IF钢板表面质量,并通过对乳化液摩擦学性能分析研究了造成轧后表面质量差异的原因。研究发现,采用乳化液润滑可以使轧后钢板表面更加平整、光滑,改善表面质量;LP-2润滑时轧后钢板表面质量比使用LP-1润滑时更好,主要是因为LP-2乳化液其油膜强度更高,润滑过程中油膜更加稳定,抗磨减摩效果更好。(本文来源于《特殊钢》期刊2018年06期)

李向辉,杨旻[4](2016)在《冷轧支撑辊稀油润滑系统进乳化液问题的分析与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支撑辊轴承稀油润滑系统存在的乳化液侵入润滑系统的问题,提出改进密封结构和采用一种高分水性能润滑油的解决方案。通过改进密封结构,减少了乳化液侵入稀油润滑系统,通过提高油品的分水性能,提高了系统应对突发的进乳化液事故的能力。该改进措施已成功应用于国内多条酸轧机组上。(本文来源于《润滑与密封》期刊2016年08期)

陈敏[5](2016)在《铝板热轧机乳化液工艺润滑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乳化液工艺润滑系统在热轧铝板轧机上的应用、设备组成及工艺参数。(本文来源于《中国重型装备》期刊2016年02期)

任付娥,李晓刚[6](2015)在《轧辊轴承的乳化液热弹流润滑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乳化液润滑轧辊轴承的数学模型,在热条件下对乳化液润滑轧辊轴承的弹流润滑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讨论了转速对乳化液润滑膜膜厚的影响;比较了含油量不同的乳化液对润滑的影响。结果表明:热条件下,随着转速的增大,膜厚和最小膜厚逐渐增大;含油量影响了乳化液的粘度,对乳化液膜厚有一定的影响。含油量越大,膜厚越厚。(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期刊2015年35期)

胡东辉,苏岚[7](2015)在《拉丝乳化液润滑性能评估实验机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制了一种新型的湿拉乳化液润滑性能评估专用的摩擦实验机。以法莱克斯摩擦实验原理为基础,通过对高碳钢丝的湿式拉拔工艺进行有限元模拟计算,新型摩擦实验机可以模拟湿拉工艺条件。通过在摩擦实验机上测试,可以对比评估不同状态或不同类型的乳化液的拉拔润滑性能,也可用于对乳化液进行优化后拉拔润滑性能否改善的评估。(本文来源于《第十届中国钢铁年会暨第六届宝钢学术年会论文集III》期刊2015-10-21)

甄福强,孙建林,李戬,刘彦平,董唱[8](2015)在《新型铝热连轧乳化液润滑效果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一种新型铝热连轧乳化液,其采用复合乳化剂以形成较稳定的乳化液体系,从而减少轧制油耗,改善轧件表面退火清洁性及保证乳化液的使用寿命;同时辅以高效极压剂以弥补稳定型乳化液润滑性能不足的缺点。通过单机架多道次模拟热连轧条件下润滑实验,研究新型乳化液对铝板热轧过程轧制力和终轧厚度的影响,并考察乳化液的稳定性和铺展能力。结果表明:新型乳化液具有优良的轧制润滑效果,相比传统商品乳化液轧制力降低了5.2%~16.9%,终轧厚度减小了4.8%~10.6%;新型乳化液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热分离性和铺展能力,可改善轧后铝板表面清洁性。(本文来源于《润滑与密封》期刊2015年10期)

刘娜娜,孙建林,朱作鑫,夏垒,熊桑[9](2015)在《冷轧铜合金乳化液润滑模型及表面质量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平均流量模型和微凸体模型建立了冷轧铜合金混合润滑状态的理论模型。计算了使用不同运动粘度的乳化油,不同初始油相浓度的乳化液和在不同压下率条件下,轧制变形区的油相浓度,流动压力和接触面积。由计算结果可知,在冷轧过程中为使乳化液起到好的润滑作用和冷却效果,乳化油的运动粘度选在40~50 mm2/s之间,乳化液的初始油相浓度选在在0.02~0.05之间,道次压下率选择在30%。为进一步验证模型,利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检测了乳化液的最大无卡咬负荷,确定乳化油的运动粘度和乳化液的初始油相浓度;通过观察轧后铜合金表面形貌确定轧制道次压下率,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实验结果和计算结果一致,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乳化液润滑模型为轧制过程中乳化油运动粘度、乳化液初始油相浓度和道次压下率的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5年08期)

张红烨,邓娟,王一助[10](2015)在《冷轧乳化液颗粒度与润滑性能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合适的基础油与油性剂、抗氧剂、极压抗磨剂和防锈剂等功能添加剂,利用亲油亲水平衡体系调节乳化油的乳化状态制备不同颗粒度分布的冷轧乳化液;通过MS-10A杠杆式摩擦试验机考察颗粒度与乳化液极压、抗磨性能的关系;借助实验用四辊可逆冷轧机组,对比分析不同颗粒度分布的乳化液润滑下轧后的板面质量。实验结果表明,乳化液的颗粒度分布与其稳定性和润滑性能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在一定体积平均粒径范围内,随着颗粒度的增大有利于提高乳化液的抗磨减摩性能,改善冷轧成品板面质量。(本文来源于《润滑与密封》期刊2015年04期)

乳化液润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阐述了冷轧乳化液的性能要求及润滑机理,对影响乳化液润滑性能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包括浓度、电导率、p H值及铁粉含量等,同时重点关注了乳化液润滑效果对汽车板后续涂镀质量的影响,针对乳化液润滑过程中常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并对冷轧乳化液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乳化液润滑论文参考文献

[1].刘宸旭,陈朝浪,张继平,戴媛静.油水乳化液的边界润滑行为及机理分析[J].机械工程学报.2019

[2].孙建林,程紫旋.汽车板冷轧乳化液润滑技术的发展[J].鞍钢技术.2019

[3].夏垒,李岩,张红梅.乳化液润滑工艺对冷轧IF钢板表面质量的影响[J].特殊钢.2018

[4].李向辉,杨旻.冷轧支撑辊稀油润滑系统进乳化液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润滑与密封.2016

[5].陈敏.铝板热轧机乳化液工艺润滑系统设计[J].中国重型装备.2016

[6].任付娥,李晓刚.轧辊轴承的乳化液热弹流润滑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

[7].胡东辉,苏岚.拉丝乳化液润滑性能评估实验机的研制[C].第十届中国钢铁年会暨第六届宝钢学术年会论文集III.2015

[8].甄福强,孙建林,李戬,刘彦平,董唱.新型铝热连轧乳化液润滑效果实验研究[J].润滑与密封.2015

[9].刘娜娜,孙建林,朱作鑫,夏垒,熊桑.冷轧铜合金乳化液润滑模型及表面质量研究(英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5

[10].张红烨,邓娟,王一助.冷轧乳化液颗粒度与润滑性能的关系[J].润滑与密封.2015

标签:;  ;  ;  ;  

乳化液润滑论文-刘宸旭,陈朝浪,张继平,戴媛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