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车灯结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车灯,结雾,温度场,露点温度
车灯结雾论文文献综述
曹翔[1](2015)在《车灯热分析关键技术及结雾准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汽车车灯产业的高速发展和对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汽车车灯的热分析热设计愈来愈引起工程设计人员的注意。然而时至今日,车灯内部出现雾气依旧是导致车灯出现质量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车灯温度过高,会引起塑料的软化,另一方面,温度过低,很容易引起车灯起雾的问题,严重影响驾驶员的视线,威胁人的生命安全。因此需要对车灯热设计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以传热学、热力学等学科的知识为理论基础,使用理论分析、有限元仿真实验和实验验证等方法,模拟出车灯各个部件的温度场分布及空气流动情况,获取车灯结雾的原因,解决车灯结雾的问题并做实验加以验证。(1)车灯传热仿真建模技术研究。根据车灯结构特点及工作方式,研究了车灯简化建模策略,探索了车灯各零件间的传热形式,给出了车灯点亮工作时气流场的边界条件,建立了有效可行的车灯传热仿真模型。(2)车灯气流场与温度场仿真分析。以企业急于解决的问题汽车前照灯为研究对象,基于所建立的车灯传热仿真模型,对车灯内的温度场和流场进行了仿真计算,并探讨了问题车灯温度场和内部流动场的分布特性,找出车灯内部容易起雾的区域。(3)结合热工学的理论,分析了车灯结雾的内在原因:即车灯低温区附近空气的露点温度低于车灯零件的表面温度,指出车灯内部温度场、速度场分布是影响车灯结雾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车灯分区露点的概念,给出了一套方便可行的车灯结雾的判断准则,及为防止车灯结雾设计人员在车灯设计时应注意的事项。(4)对问题车灯完成了点亮实验,测试获取了车灯点亮工作时测试点的温度值,并与仿真计算的结果进行,验证了仿真结果的可靠性与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5-04-01)
刘红,曹翔,蒋兰芳[2](2015)在《汽车车灯的结雾准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某车灯(前照灯、后尾灯)易发生结雾而影响车灯正常使用的问题,建立车灯热-流耦合仿真模型对车灯点亮工作状态进行仿真分析。在准确预测车灯各部件的温度分布和内部空气流动状态的条件下,提出了分区露点温度的概念,并给出了基于仿真分析温度场结果的分区露点温度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对汽车车灯点亮后是否结雾给出了判定准则。研究成果为开展车灯的热设计以实现车灯防雾提供了有益的基础。(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期刊2015年01期)
林娇弟[3](2009)在《汽车车灯结雾及其控制的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汽车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交通和运输工具。汽车照明系统担负着照明和信号指示两种功能,是汽车安全性能的主要组成部分。汽车车灯内部结雾问题是当前影响车灯质量、寿命和使用效能的一个严重问题。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试验验证的方法对汽车车灯内部结雾机理进行研究,揭示了车灯内部流动特性和温度场的分布,为解决车灯结雾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完成的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现代车灯设计中的结雾问题,总结了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车灯热设计在车灯整体设计中的地位和重要性。2.结合水蒸气凝结机理,揭示了车灯内部结雾的实质是水蒸气在车灯内表面上的珠状凝结,分析了车灯结雾的叁个条件及影响车灯结雾的几个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凝结判断准则。3.对车灯内部空气的流动特性进行了数值仿真,揭示了车灯内部空气的流动特性,探讨了换气口形状对车灯内部流动场分布的影响规律。4.建立了快速可行的车灯温度场计算模型,模拟了车灯透镜罩的温度场分布。结果表明,车灯透镜罩温度场分布不均是引起车灯结雾的重要影响因素。最后,对影响车灯透镜罩温度场分布的相关因素进行了讨论。5.提出了车灯临界起雾湿度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理论研究,同时在典型车灯工作环境中进行了验证,最后设计了以此为理论基础的车灯防雾装置。(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09-05-01)
黄宝陵,徐小平,顾毓沁[4](2001)在《车灯内部结雾的热分析及应对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车灯的结雾问题严重影响车灯质量、寿命和使用效能 ,在车灯设计中引入热设计的概念 ,对车灯内部结雾的凝结机理、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 ,指出车灯材料、灯内流场、温度场和浓度场的分布是影响结雾的决定因素 ,并由此提出优化车灯设计的应对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照明电器》期刊2001年04期)
黄宝陵,徐小平,顾毓沁,朱德忠,张晓峰[5](2001)在《汽车车灯内部结雾的热分析及应对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在车灯透镜罩内产生珠状凝结,从而严重影响汽车车灯的照明和外观。文中将热设计的概念引入到车灯设计中,对车灯内部结雾的凝结机理、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分析。指出车灯材料、灯内流场、温度场和浓度场的分布是影响结雾的决定因素,并由此提出了应对措施,对车灯的优化设计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汽车技术》期刊2001年03期)
车灯结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某车灯(前照灯、后尾灯)易发生结雾而影响车灯正常使用的问题,建立车灯热-流耦合仿真模型对车灯点亮工作状态进行仿真分析。在准确预测车灯各部件的温度分布和内部空气流动状态的条件下,提出了分区露点温度的概念,并给出了基于仿真分析温度场结果的分区露点温度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对汽车车灯点亮后是否结雾给出了判定准则。研究成果为开展车灯的热设计以实现车灯防雾提供了有益的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车灯结雾论文参考文献
[1].曹翔.车灯热分析关键技术及结雾准则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
[2].刘红,曹翔,蒋兰芳.汽车车灯的结雾准则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15
[3].林娇弟.汽车车灯结雾及其控制的分析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
[4].黄宝陵,徐小平,顾毓沁.车灯内部结雾的热分析及应对措施[J].中国照明电器.2001
[5].黄宝陵,徐小平,顾毓沁,朱德忠,张晓峰.汽车车灯内部结雾的热分析及应对措施[J].汽车技术.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