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苎麻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苎麻野生植物,含油量,脂肪酸,粕
苎麻属论文文献综述
孟桂元,周静,孙焕良[1](2016)在《苎麻属野生植物种子油中脂肪酸组成及其粕氨基酸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苎麻属野生植物种子油的开发利用价值,采用索氏抽提法、气相色谱法和氨基酸分析仪对其种子含油量、油中脂肪酸组成及其粕氨基酸组成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苎麻属野生植物种子含油量较高,最高达28.46%,平均值达21.63%,显着高于栽培种苎麻;油中脂肪酸主要由5种脂肪酸组成,平均含量顺序为亚油酸(80.6%)>油酸(10.6%)>棕榈酸(5.8%)>硬脂酸(2.1%)>亚麻酸(0.3%);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90%以上,明显优于红麻籽油、棉籽油、红花籽油、橄榄油、大豆油和菜籽油;其含油量与棕榈酸、硬脂酸和油酸呈负相关,与亚油酸、亚麻酸呈正相关;亚油酸与棕榈酸、硬脂酸呈负相关,其中与硬脂酸达显着水平;苎麻属野生植物种子粕共有17种氨基酸,其中含7种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39.24%~41.24%。综合分析可见,苎麻属野生植物种子中存在丰富优异种质,对于苎麻品质育种和营养保健油开发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16年11期)
王文采[2](2016)在《中国苎麻属大叶苎麻组小赤麻系修订》一文中研究指出(1)接受荨麻科苎麻属大叶苎麻亚属小赤车组,但将其降为系级群,作为大叶苎麻组的一个系处理。(2)在小赤麻系中共承认6种,其中包括1新种,给出了6种的检索表,简要形态描述(对新种给出完整描述)和插图,还提供了6种的地理分布和分布地图。(3)讨论了6种的密切亲缘关系,并提出几个推测:小赤麻系中的原始种是细野麻,此系其他种可能均自其演化而出;也可能细野麻和密球苎麻为自同一祖先演化而出的一对姊妹群;也可能异叶苎麻自赤麻演化而出。(本文来源于《植物研究》期刊2016年06期)
伍波,曾胜男,张志强[3](2015)在《苎麻属植物纤维化学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苎麻化学成分的7个指标中,有脂蜡质、果胶、半纤维素、木质素、含胶率5个指标小于苎麻属植物,但木质素含量高于贴毛苎麻,脂腊质含量与纤维细度负相关;含胶率与纤维细度、断裂强力、断裂强度负相关,但与断裂伸长有较小正相关;果胶、纤维素含量与纤维物理性能指标正相关;半纤维素、木质素含量与纤维物理性能指标负相关。(本文来源于《农技服务》期刊2015年07期)
虞润卿[4](2015)在《基于分子标记研究苎麻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苎麻(Boehmeria nivea L.)是荨麻科(Urticaceae)苎麻属(Boehmeria)多年生绿色天然纤维作物。起源于中国,野生种质资源十分丰富。苎麻产业的发展,与中国农村经济和纺织工业发展联系十分密切,因此苎麻的生产和科研在中国倍受重视。目前为止,应用于苎麻的育种方法主要局限于传统的遗传研究手段,导致苎麻在产量和品质上徘徊不前。因此必须采取多种手段进行,尤其是野生种质资源,它可能有栽培种苎麻所没有的优良基因和性状,如抗病、抗旱、纤维品质优良等。通过分子标记方法对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其亲缘关系,挖掘其相关优良基因是相当有效的方法,这对提高我国苎麻的育种水平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苎麻属分子生物学水平发展缓慢,针对苎麻属的诸多优良特性展开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还未见任何报道。因此,本文结合苎麻属纤维发育不同时期转录组测序数据库,开发了EST-SSR标记,并将其应用于苎麻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苎麻属种质资源搜集先后多次赴贵州、云南、四川、江西以及湖北省周边地区进行野生种质资源的搜集,成功建立了华中农业大学苎麻属野生种质资源圃。2.基于trn L-F和ITS序列探讨中国野生苎麻种质资源亲缘关系本研究包括了目前搜集最全面的材料,极大补充前人研究结果。结果显示,ITS和trn L-F序列能较好地构建中国苎麻属野生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未发现种内地理迁移变化。苎麻组和腋球苎麻组亲缘关系较近,苎麻的野生核心种质资源除1个种3个变种外,还应扩大到光枝苎麻。最大组群大叶苎麻组与帚序苎麻组、序叶苎麻组交叉聚为一类,说明苎麻属可能存在种间杂交。3.苎麻属EST-SSR标记开发应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苎麻纤维发育不同时期取样进行转录组测序,经de novo拼接去重复获得58369条序列长度≥500bp的转录本(Transcript),共搜索到SSR位点4230个,本研究所用EST序列中包含SSR位点的频率为6.80%,平均每隔8.79kb出现一个SSR位点,4230个SSR位点中共包含312种重复基元(motify),出现频率最高的重复基元类型为二核苷酸1599个(37.80%)。从4230个包含SSR位点中,利用Primer 3设计了EST-SSR引物1100对,对这新开发的1100对引物进行PCR扩增,其中有960对引物可以进行扩增,占87.3%。4.EST-SSR新标记开发及多态性检测通过筛选的SSR引物,选择52对引物在17个纤维品质有差异的苎麻品种进行PCR扩增,其中有45对引物成功扩增出多态性,选用的引物在17个纤维品质不同的材料间扩增表现出丰富的多态性,共得到126个多态性条带,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3.5个多态性条带。每对引物扩增出的多态性条带从1到13不等,对其进行UPGMA聚类分析,17个纤维不同品种分为两个集群,而且与纤维品质的趋势保持一致,SSR引物与苎麻纤维品质保持一致性,表明了其在苎麻育种体系中应用分子辅助选择(MAS)的潜力。5.基于EST-SSR分子标记检测苎麻属野生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应用20对引物对苎麻属野生种质资源31个种进行SSR分析,探讨品种间的亲缘关系,8对引物对31份苎麻品种基因组DNA共扩增到等位基因36个,等位位点数的变化从3到8不等,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到4.5个等位基因位点,统计8对引物对31个样品的扩增条带,基于Nei1973(Dice)遗传相似系数进行聚类分析,腋球苎麻组另一个种和苎麻组4个种聚在一个分支上,更加进一步证实苎麻组和腋球苎麻组之间的关系密切,也进一步证实腋球苎麻组作为苎麻属最原始类群。(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陈晓蓉,潘其辉,龚秋林,王富强,雷雪芳[5](2014)在《基于苎麻属野生近缘种形态变异类型的系统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变异性分析、相关分析和构建系统聚类树方面系统地研究了苎麻属野生近缘种5组26种(变种)的基本形态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1)苎麻、大叶苎麻、序叶苎麻、细野麻这4个野生种形态的丰富变化主要集中在叶色、叶脉色、托叶色、叶缘锯齿这几种表型。2)苎麻属各野生种表型之间叶形与叶基特性的关系非常紧密,其余的形态表型之间没有发现显着的相关。3)苎麻组组内演化关系为微绿苎麻→青叶苎麻→苎麻、贴毛苎麻。苎麻和贴毛苎麻都起源于青叶苎麻。4)苎麻属野生种种间的系统聚类树显示,处在最低位置的苎麻属组群是帚序苎麻组和腋球苎麻组,序叶苎麻组位于中间位置,苎麻组和大叶苎麻组则是位于最高位置的苎麻属组群,苎麻组和大叶苎麻组的亲缘关系更加紧密。该研究结果对进一步研究苎麻属野生近缘种分类及系统演化提供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麻业科学》期刊2014年05期)
肖呈祥,崔国贤,孙敬钊,曹诣,张小龙[6](2014)在《苎麻属植物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苎麻属植物中已分离鉴定出了11个黄酮类化合物,其大多以糖苷形式存在。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抗炎、抗癌、抗肿瘤等重要药理作用。对苎麻属植物黄酮类化合物的种类与功能,提取、纯化和检测工艺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并讨论了苎麻属植物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前景。(本文来源于《作物研究》期刊2014年03期)
胡慧[7](2013)在《中国苎麻属无融合生殖种质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无融合生殖是指不经过雌雄配子融合而产生种子的一种特殊的生殖方式,在作物育种中具有的潜在重大利用价值,其遗传基础的研究备受学术界关注。前期研究发现,中国苎麻属植物中存在较为丰富的无融合生殖种质资源。本研究拟通过细胞核型分析和胚囊发育途径的观察,研究已发现的6个无融合生殖种在细胞遗传结构和胚囊发育模式上的差异和多样性,并在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初步分析这些无融合生殖种类间的亲缘进化关系,为了解苎麻属无融合生殖的遗传基础及其遗传多样性提供基础的研究资料。染色体核型分析表明:苎麻属无融合生殖种类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有2n=2x=28、2n=3x=42、2n=4x=56叁种类型:其中,悬铃叶苎麻(B. tricuspis)有性生殖类型和无融合生殖类型的染色体数目为28(另据前人研究结果,悬铃叶苎麻无融合生殖类型中还有2n=3x=42的材料存在);而大叶苎(B. longispica)、赤苎(B. silvestrii)、海岛苎(B. formosana)和细野麻(B. gracilis)的染色体数目同为42条,小赤麻(B. spicata)的染色体数目是56条;它们在染色体结构上也存在有差异:特别是在赤苎、海岛苎和细野麻中分别发现有一对明显异型染色体。根据核型分析数据并结合形态学观察来看,悬铃叶苎麻的两种生殖类型亲缘关系最近,大叶苎、赤苎、海岛苎与细野麻四者亲缘关系较近,且推测大叶苎与赤苎、海岛苎与细野麻分别亲缘关系更近;小赤麻可能与细野麻相对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胚囊发育观察发现:这六个种的无融合生殖胚囊发育途径均属于配子体无融合生殖中的二倍体孢子生殖类型,但具体又有差异。其中,赤苎、大叶苎和海岛苎的胚囊发育模式与蒲公英型(Taraxacum-type)相似,细野麻与悬铃叶苎麻无融合生殖种的胚囊发育模式与蝶须型(Antennaria-type)类似;而小赤麻的胚囊发育与其他几种又有不同。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包括无融合生殖种类在内的7种苎麻材料进行的聚类分析表明:悬铃叶苎麻的两种生殖类型聚为一类,小赤麻和细野麻亲缘关系较近,聚为一类。赤苎、大叶苎和海岛苎可另聚为一类,其中赤苎与大叶苎的亲缘关系相对更近。(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3-06-01)
孟桂元,伍波,周静,孙焕良[8](2013)在《苎麻属野生植物纤维细胞形态结构与其经济性状和物理性能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3种苎麻属植物为试验材料,于植物工艺成熟期取样测定经济性状并用显微镜观察横截面及离析纤维细胞形态,研究苎麻属植物纤维细胞形态结构与其经济性状和物理性能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苎麻属野生种质的纤维细胞外观形态表现与栽培种苎麻基本一致,多呈圆形、多边形、椭圆形和肾形等,形态各异,大小不一。(2)茎秆横截面纤维细胞直径、腔径和纤维胞总数都明显少于对照栽培种,与其原麻产量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性。(3)离析纤维细胞长度、宽度、壁厚和结节数与纤维细度存在不显着负相关,且野生苎麻属种质的细胞长度、宽度明显小于栽培种苎麻。研究表明,野生苎麻属种质在提高栽培种产量上无太大效应,但其在优良纤维基因选育方面和改良栽培种苎麻纤维品质上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孟桂元,伍波,周静,孙焕良[9](2013)在《苎麻属野生植物农艺性状、纤维物理性能及其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苎麻属野生植物农艺性状、纤维物理性能及其二者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苎麻属植物各农艺性状值表现均不及栽培苎麻,尤以茎粗、鲜皮厚度、鲜皮重和原麻重表现较甚,分别较对照减幅为42.37%-77.97%、20.00%-70.00%、54.92%-98.77%和67.90%-98.83%;野生植物中密球苎麻、水苎麻和疏毛水苎麻的纤维细度较高,分别较栽培苎麻高出27.89%、23.81%和6.73%,表明野生苎麻中存在高细度优良基因;纤维细度除与原麻长度呈较小正相关性外,与其它农艺性状指标达不同程度负相关;说明苎麻属野生种质在提高栽培苎麻产量上应用价值不大,但在提供选育优良纤维基因,改善纤维品质上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潘其辉,高海军,龚秋林,陈勇玲,陈晓蓉[10](2012)在《中国苎麻属野生种资源多样性保护现状与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苎麻属野生种资源是中国苎麻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遗传多样性十分丰富,具有当前推广品种所缺少或没有的优质基因,是研究和改良苎麻物种不可缺少的物种基础。由于各种原因——其中主要是人为原因,野生苎麻正面临严重的衰退、丢失、甚至灭绝。本文介绍了苎麻属野生种的搜集、保存和分布情况。对野生苎麻种质资源保护提出了浅见。(本文来源于《中国麻业科学》期刊2012年06期)
苎麻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接受荨麻科苎麻属大叶苎麻亚属小赤车组,但将其降为系级群,作为大叶苎麻组的一个系处理。(2)在小赤麻系中共承认6种,其中包括1新种,给出了6种的检索表,简要形态描述(对新种给出完整描述)和插图,还提供了6种的地理分布和分布地图。(3)讨论了6种的密切亲缘关系,并提出几个推测:小赤麻系中的原始种是细野麻,此系其他种可能均自其演化而出;也可能细野麻和密球苎麻为自同一祖先演化而出的一对姊妹群;也可能异叶苎麻自赤麻演化而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苎麻属论文参考文献
[1].孟桂元,周静,孙焕良.苎麻属野生植物种子油中脂肪酸组成及其粕氨基酸分析[J].中国油脂.2016
[2].王文采.中国苎麻属大叶苎麻组小赤麻系修订[J].植物研究.2016
[3].伍波,曾胜男,张志强.苎麻属植物纤维化学成分研究[J].农技服务.2015
[4].虞润卿.基于分子标记研究苎麻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D].华中农业大学.2015
[5].陈晓蓉,潘其辉,龚秋林,王富强,雷雪芳.基于苎麻属野生近缘种形态变异类型的系统关系研究[J].中国麻业科学.2014
[6].肖呈祥,崔国贤,孙敬钊,曹诣,张小龙.苎麻属植物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J].作物研究.2014
[7].胡慧.中国苎麻属无融合生殖种质的遗传多样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8].孟桂元,伍波,周静,孙焕良.苎麻属野生植物纤维细胞形态结构与其经济性状和物理性能的关系[J].西北植物学报.2013
[9].孟桂元,伍波,周静,孙焕良.苎麻属野生植物农艺性状、纤维物理性能及其相关性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13
[10].潘其辉,高海军,龚秋林,陈勇玲,陈晓蓉.中国苎麻属野生种资源多样性保护现状与对策[J].中国麻业科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