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鸡属论文-宋森,刘乃发

石鸡属论文-宋森,刘乃发

导读:本文包含了石鸡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石鸡属,分子生态,遗传保护

石鸡属论文文献综述

宋森,刘乃发[1](2013)在《石鸡属鸟类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石鸡属(Alectoris,Kaup 1829)鸟类隶属鸟纲,鸡形目(Galliformes),雉科(Phasianidae),全世界共有7种石鸡属鸟类。综合分类、生理生化、生态学、系统地理学和遗传学等方面的内容对石鸡属鸟类的研究历史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侧重介绍了我国学者在石鸡属鸟类方面的研究。提出了石鸡属鸟类今后研究的方向。(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3年14期)

杨志松[2](2007)在《我国石鸡属鸟类系统地理结构及其种间杂交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石鸡(Alectoris magna)是我国特有种,分布区狭窄,分化为两个亚种,即指名亚种(A. m. magna)和兰州亚种(A. m. lanzhouensis)。石鸡(Alectoris chukar)是广布种,亚种分化众多。两种石鸡属鸟类均是我国北方干早、半干旱荒漠环境的指示鸟类。青藏高原的隆升是造成我国北方干早环境的重要因素。伴随着更新世冰期的作用,可能对生活于干旱环境的石鸡属两种鸟类的进化历史和系统地理结构有重要影响。目前线粒体DNA分子标记普遍用于分析物种系统进化和遗传结构。本文结合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Cytb)和线粒体DNA控制区基因(CR)作为分子标记,通过PCR直接测序方法研究大石鸡和石鸡的遗传和系统地理结构,以期达到如下目的:(1)说明西宁盆地的大石鸡的亚种归属问题;(2)比较大石鸡和石鸡Cytb基因的遗传差异;(3)阐明大石鸡整个分布区内的系统地理结构,说明采样范围内石鸡的系统地理结构;(4)推演它们的历史起源进化进程;(5)推测杂交发生的时间,进一步确定杂交范围;(6)比较两种分子标记在同一物种的差别。本文共采集了大石鸡106个样本,石鸡48个样本用于细胞色素b序列测定分析;采集了大石鸡133个样本用于CR基因序列分析。Cytb基因序列碱基含量和CR基因差异显着,后者的A+G含量明显高于前者;后者的序列变异率是前者的9倍。大石鸡和石鸡的Cytb基因密码子偏倚指数CBI表明这两种石鸡的Cytb基因密码子存在偏倚,偏倚程度相近。两者总的碱基含量差异显着,密码子的叁个位点中,最保守的密码子第二位点的碱基含量在种间没有显着差异。大石鸡13个地理种群间的碱基含量差异显着,叁个种群组间的碱基含量差异也显着。石鸡种群中,单因素方差分析仅有密码子第叁位点中的C、A、G含量在8个地理种群间差异显着,3个亚种之间的碱基含量差异不显着。大石鸡Cytb基因序列828bp有8个多态位点,序列变异率为0.97%;8个替代中有6个是同义替代;T—C转换为A—G转换的1.5倍。石鸡Cytb基因序列有14个多态位点,序列变异率为1.69%:15个替代中有11个是同义替代;T—C转换(8次)略低于A—G转换,这和石鸡CR基因序列的嘧啶变异更高的结果不一致(黄族豪等,2004)。大石鸡和石鸡Cytb基因突变的方向主要是G向A、T向C突变。从遗传距离和系统树看,西宁种群组的大石鸡应该属于兰州亚种,两者之间有一定的遗传分化。根据Cytb基因序列分析碱基含量、遗传多样性,所采样区域内石鸡种群遗传分化比大石鸡更不明显,各种群没有形成明显的地理分化,它们之间较大石鸡有更大的基因流。由于早更新世冰期和柴达木盆地的进一步内陷的作用,石鸡和大石鸡大约在190万年前发生分歧。大石鸡柴达木种群组和西宁种群组、兰州种群组之间分歧时间为27万年,西宁种群组和兰州种群组之间为19万年。推测大石鸡的扩散路线为从柴达木盆地向东扩散至兰州盆地,最后形成了以兰州盆地为中心向四周辐射逐步扩散的模式。西宁种群组的大石鸡是由兰州种群组返回扩散形成的。大石鸡所有种群都经历过种群扩张。兰州种群组扩张所经历的时间为10.7万年,西宁种群组扩张的时间为11.7万年。石鸡肃北、祁丰和贺兰山种群可能经历过瓶颈效应,而后经历过种群爆发过程。大石鸡种群分布属于“系统发生不连续,具有空间隔离”的地理格局。西宁种群组和兰州种群组属于“系统发生连续,具有部分空间隔离”的地理格局。从Cytb基因分化看,石鸡各地理种群间属于“系统发生连续,没有空间隔离”的地理格局。大石鸡和石鸡种群间属于“系统发生不连续,具有空间隔离”的地理格局。8个大石鸡样本的Cytb基因呈石鸡的基因模式,但是在石鸡中没有发现大石鸡的基因模式。石鸡的基因向大石鸡单向渗透,为种间杂交的渐渗杂交类型。推算发生在六盘山周缘到礼县的杂交带长度大约为400km。杂交带宽度约为130km。发生杂交的时间(9万年)正是大石鸡兰州种群组扩散的时间(10.7万年)之后。从Cytb基因序列表明,渐渗杂交的发生对大石鸡遗传多样性没有显着影响。杂种低的遗传多样性和单一的单倍型可能表明石鸡雌性个体和大石鸡雄性个体间的交配选择不是随机的,可能具有某种特定基因型的石鸡雌性才会选择同大石鸡雄性进行交配,从而造成杂种后代单一的基因型。不过这一推测尚需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07-05-01)

刘遒发[3](2006)在《中国石鸡属鸟类生态遗传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石鸡属有两种,石鸡(A.chukar)和大石鸡(A.magna),后者为我国特有种.石鸡属鸟类广泛分布子我国淮河和秦山以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分布区包括几个气候带和气候区,分布海拔高度从接近海平面到4600米,是研究生态遗传的好材料.(本文来源于《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第叁届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6-10-01)

石鸡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石鸡(Alectoris magna)是我国特有种,分布区狭窄,分化为两个亚种,即指名亚种(A. m. magna)和兰州亚种(A. m. lanzhouensis)。石鸡(Alectoris chukar)是广布种,亚种分化众多。两种石鸡属鸟类均是我国北方干早、半干旱荒漠环境的指示鸟类。青藏高原的隆升是造成我国北方干早环境的重要因素。伴随着更新世冰期的作用,可能对生活于干旱环境的石鸡属两种鸟类的进化历史和系统地理结构有重要影响。目前线粒体DNA分子标记普遍用于分析物种系统进化和遗传结构。本文结合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Cytb)和线粒体DNA控制区基因(CR)作为分子标记,通过PCR直接测序方法研究大石鸡和石鸡的遗传和系统地理结构,以期达到如下目的:(1)说明西宁盆地的大石鸡的亚种归属问题;(2)比较大石鸡和石鸡Cytb基因的遗传差异;(3)阐明大石鸡整个分布区内的系统地理结构,说明采样范围内石鸡的系统地理结构;(4)推演它们的历史起源进化进程;(5)推测杂交发生的时间,进一步确定杂交范围;(6)比较两种分子标记在同一物种的差别。本文共采集了大石鸡106个样本,石鸡48个样本用于细胞色素b序列测定分析;采集了大石鸡133个样本用于CR基因序列分析。Cytb基因序列碱基含量和CR基因差异显着,后者的A+G含量明显高于前者;后者的序列变异率是前者的9倍。大石鸡和石鸡的Cytb基因密码子偏倚指数CBI表明这两种石鸡的Cytb基因密码子存在偏倚,偏倚程度相近。两者总的碱基含量差异显着,密码子的叁个位点中,最保守的密码子第二位点的碱基含量在种间没有显着差异。大石鸡13个地理种群间的碱基含量差异显着,叁个种群组间的碱基含量差异也显着。石鸡种群中,单因素方差分析仅有密码子第叁位点中的C、A、G含量在8个地理种群间差异显着,3个亚种之间的碱基含量差异不显着。大石鸡Cytb基因序列828bp有8个多态位点,序列变异率为0.97%;8个替代中有6个是同义替代;T—C转换为A—G转换的1.5倍。石鸡Cytb基因序列有14个多态位点,序列变异率为1.69%:15个替代中有11个是同义替代;T—C转换(8次)略低于A—G转换,这和石鸡CR基因序列的嘧啶变异更高的结果不一致(黄族豪等,2004)。大石鸡和石鸡Cytb基因突变的方向主要是G向A、T向C突变。从遗传距离和系统树看,西宁种群组的大石鸡应该属于兰州亚种,两者之间有一定的遗传分化。根据Cytb基因序列分析碱基含量、遗传多样性,所采样区域内石鸡种群遗传分化比大石鸡更不明显,各种群没有形成明显的地理分化,它们之间较大石鸡有更大的基因流。由于早更新世冰期和柴达木盆地的进一步内陷的作用,石鸡和大石鸡大约在190万年前发生分歧。大石鸡柴达木种群组和西宁种群组、兰州种群组之间分歧时间为27万年,西宁种群组和兰州种群组之间为19万年。推测大石鸡的扩散路线为从柴达木盆地向东扩散至兰州盆地,最后形成了以兰州盆地为中心向四周辐射逐步扩散的模式。西宁种群组的大石鸡是由兰州种群组返回扩散形成的。大石鸡所有种群都经历过种群扩张。兰州种群组扩张所经历的时间为10.7万年,西宁种群组扩张的时间为11.7万年。石鸡肃北、祁丰和贺兰山种群可能经历过瓶颈效应,而后经历过种群爆发过程。大石鸡种群分布属于“系统发生不连续,具有空间隔离”的地理格局。西宁种群组和兰州种群组属于“系统发生连续,具有部分空间隔离”的地理格局。从Cytb基因分化看,石鸡各地理种群间属于“系统发生连续,没有空间隔离”的地理格局。大石鸡和石鸡种群间属于“系统发生不连续,具有空间隔离”的地理格局。8个大石鸡样本的Cytb基因呈石鸡的基因模式,但是在石鸡中没有发现大石鸡的基因模式。石鸡的基因向大石鸡单向渗透,为种间杂交的渐渗杂交类型。推算发生在六盘山周缘到礼县的杂交带长度大约为400km。杂交带宽度约为130km。发生杂交的时间(9万年)正是大石鸡兰州种群组扩散的时间(10.7万年)之后。从Cytb基因序列表明,渐渗杂交的发生对大石鸡遗传多样性没有显着影响。杂种低的遗传多样性和单一的单倍型可能表明石鸡雌性个体和大石鸡雄性个体间的交配选择不是随机的,可能具有某种特定基因型的石鸡雌性才会选择同大石鸡雄性进行交配,从而造成杂种后代单一的基因型。不过这一推测尚需进一步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石鸡属论文参考文献

[1].宋森,刘乃发.石鸡属鸟类研究现状[J].生态学报.2013

[2].杨志松.我国石鸡属鸟类系统地理结构及其种间杂交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7

[3].刘遒发.中国石鸡属鸟类生态遗传学[C].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第叁届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6

标签:;  ;  ;  

石鸡属论文-宋森,刘乃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