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振动台试验论文-范凯祥,申玉生,高波,郑清,闫高明

多层振动台试验论文-范凯祥,申玉生,高波,郑清,闫高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多层振动台试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隧道工程,减震层,地震动力响应,软硬围岩交界面

多层振动台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范凯祥,申玉生,高波,郑清,闫高明[1](2019)在《穿越软硬围岩隧道设置减震层振动台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西部高烈度地震区浅埋公路隧道为依托,通过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隧道穿越软硬围岩段在地震荷载作用下设置减震层的动力响应特性,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验证分析。试验及数值计算结果表明,从洞身段来看,减震层厚度存在最优值;从穿越软硬围岩段来看,增加减震层厚度可降低隧道沿纵向的动力响应差异,但加速度峰值会有所上升;拱顶围岩和隧道衬砌结构加速度响应频谱曲线均表现出"叁峰值"现象,设置减震层并不会显着改变围岩频谱特性,衬砌结构也不显着体现自振特性,其响应主要取决所穿越围岩的动力特性;减震层处于最优值时可通过吸收更多的低频组分来降低隧道的动力响应;设置减震层可显着降低二衬动应力,但会使初支动应力呈现不同程度的放大,随减震层厚度的增加,二衬动应力先减小后增大,初支动应力先增大,后呈降低趋势;通过观察衬砌破坏形态,隧道拱顶、拱脚和仰拱易发生开裂,设置减震层后,仰拱相对容易发生破坏,应给予重点关注。研究成果可为西部高烈度地震区浅埋隧道抗震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叶日贵[2](2019)在《多层钢结构振动台试验与数值模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焦作中原商厦为原型建立缩尺模型并进行了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以及有限元模拟研究,分析了该体系的自振特性、地震反应特征现象,特别对钢结构采用铰接节点和刚接节点的抗震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比,对比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发现,结构自振周期在低频域差异较大,在高频域较接近。(本文来源于《钢结构》期刊2019年02期)

刘湘莅,郭正位,陈兆仁,尚守平,周可威[3](2018)在《钢筋沥青隔震层振动台试验及其在不同高度砌体结构电力用房中的地震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弥补试验的不足,对试验室里难以实现的情况进行研究,如大比例甚至足尺模型的动力试验,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MSC.MARC对钢筋-沥青复合隔震层建立了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利用钢筋非线性子程序UBEAM和非线性弹簧子程序USPRNG,分别模拟了钢筋和砖墩-上梁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非线性情况,引入了沥青油膏的温度影响系数。为验证该模型,在钢筋沥青隔震层试件振动台试验的基础上,对振动台试验中各试件的模态进行了计算、对各工况进行了叁维有限元时程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最后利用该模型,建立了不同高度的砌体结构有限元模型,设计并建立了相应的墙下条形隔震层模型,对钢筋沥青复合隔震层在不同高度的砌体结构中的动力性能和隔震效果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得出了一系列有用的结论。(本文来源于《震灾防御技术》期刊2018年02期)

于旭,庄海洋,朱超,陈苏[4](2015)在《软夹层地基上多层隔震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软夹层地基和刚性地基上多层隔震结构体系地震反应的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软夹层地基上隔震结构体系的动力特性、地基地震反应特性、上部结构加速度反应特征,分析基础与隔震层的转动效应及其对隔震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软夹层地基对地震动输入起明显的削弱作用;软夹层地基上SSI效应对隔震结构动力特性影响较大,SSI效应降低了隔震结构体系的一阶自振频率,显着增大了体系的阻尼比;软夹层地基上SSI效应使隔震结构基础及隔震层产生转动反应,隔震层对基础转动角加速度反应有一定的放大作用,与输入地震动的特性有关;软夹层地基上SSI效应可增大也可能减小隔震结构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隔震效果与隔震层转动效应的强弱密切相关,隔震层转动效应显着时,隔震结构楼层加速度峰值放大系数增大,隔震效果降低,而隔震层转动效应减弱时,楼层加速度峰值放大系数与刚性地基时相似,隔震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5年24期)

姜益涛[5](2015)在《多层立交隧道节点振动台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现有的关于地下结构抗震的理论和研究中主要是针对规则结构进行的,对于工程中出现的浅埋和复杂结构的研究则较少。南京市江东北路定淮门大街节点改造工程作为城市地下立交工程,本工程在国内外首次采用了主线双层、匝道双层的交叉设计。本文以工程中出现的双层隧道与双层匝道组成的交叉节点为研究对象,设计并完成的复杂节点的振动台试验,研究浅埋复杂结构在地震过程中的地震反应。首先本文论述了研究地下结构震动响应的研究意义;介绍了地下结构常见的震害类型以及地下结构模型试验研究方法:离心机试验、振动台试验;介绍了模型试验的相似设计理论,根据模型结构和模型土两种不同材料分别推导出不同的相似比例关系。针对振动台试验的方案、准备和设计过程,系统研究了浅埋结构振动台试验技术,包括模型相似比的确定、模型土箱的选择、结构模型制作、模型土的制作、传感器的布置方案及仪器埋设等相关问题。进行振动台试验获得模型试验数据,分别从土体加速度传播规律、结构动力特性、加速度时程、模型结构应变变化、伸缩缝处相对位移等方面进行分析,获得浅埋复杂地下结构在加速度传播、应变变化等方面的规律性认识。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地下结构的存在会改变地震波在土体的传播规律,增大结构周围一定范围的土体加速度反应峰值。(2)由于地下连续墙的存在,保证了结构同周围土体的连续运动,在一般地震动作用下,结构顶部和底部的峰值加速同周围土体的峰值加速度差别较小,略小于周围土体的峰值加速度:在700ga1以上的强震作用下,项板由于受到的地连墙的约束作用较小,在跟随周围土体作受迫运动的同时又受自身惯性力的影响,结构顶部的峰值加速度略大于周围土体的峰值加速度。(3)在水平向地震动作用下,地下结构的地震响应是由结构周围土体控制的,结构随着周围土体发生剪切变形,因此,应变主要集中在侧墙与楼板相交处。结构中板是所有构件中刚度最弱处,故结构中板的应变反应明显大于其它部位。在300gal地震作用下该处出现损伤。(4)对于浅埋隧道结构,强震作用下,地下结构有上浮趋势,可能会对地基土上部的道路、房屋等造成破坏,应引起注意。(本文来源于《南京工业大学》期刊2015-05-01)

刘静[6](2014)在《中国古代多层大木作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与唐宋时期相比,明清时期的木结构古建筑在建筑外形和结构性能方面有较大差异:斗栱层抗侧刚度变大,构架卷杀简化,结构的整体性增强。西安城墙永宁门箭楼是明清时期典型的多层厅堂式结构,于1926年毁于兵燹,为恢复西安城墙完整的形制,对其进行复建,按现代对古建筑复建的要求,需对其抗震性能进行分析。本文以永宁门箭楼为原型,按照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的规制,设计制作了缩尺比为1:6的局部缩尺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对加载过程中的试验现象进行了观察;分析了模型结构的位移反应(包括相对柱脚的位移反应、层间位移反应、层间位移角)、加速度反应(包括绝对加速度反应、各层及整体结构的动力放大系数)、层间剪力(各层剪力分布及剪力—层间位移滞回曲线)、节点弯矩及能量的输入及耗散情况,得出了以下结论:(1)随着台面地震激励的增大,模型结构节点刚度逐渐下降且变得均匀,扭转现象及扭转振型逐渐消失,结构的自振频率逐渐衰减,阻尼比逐渐增大,说明模型结构逐渐发生损伤;(2)柱脚及斗栱层具有了隔振作用;二层为模型结构的薄弱层;(3)在台面地震激励为兰州波500Gal时,二层层间位移角达到1/9,但是试验模型仍未倒塌,说明木结构古建筑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良好的变形性能;(4)在模型结构中,柱架层的减震作用最大,说明榫卯节点具有良好的减振性能,抗震性能良好;(5)由于柱脚滑移隔震、榫卯节点转动耗能减震以及斗栱层这一柔性连接结构的存在,木结构古建筑属于长周期结构,其对短周期的地震波具有较好的隔震、减振作用,但受长周期地震波的影响较大;(6)结构的剪力分布很不规律,剪力最大值不时出现在结构的顶部、底部或中间;剪力—层间位移滞回曲线非常饱满,说明柱架层的耗能能力较强,抗震性能较好;(7)在耗能分配中,滞回耗能占的比例较大,占总耗能的64.93%~73.88%;在滞回耗能中,柱架的耗能能力较强,占滞回耗能总量的91.8%~95.4%,在结构滞回耗能中起到主要作用,斗栱层因摩擦滑移而耗散的地震能量较少。(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4-05-01)

孔祥雄,史铁花,程绍革,孙立斌,史力[7](2013)在《多层筒状砖榫石墨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某多层筒状石墨结构的动力响应规律,对3个不同边界条件的模型进行了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通过白噪声扫频获得了模型在不同阶段的自振频率;通过人工波激励得到模型的加速度、位移等动力反应。依据试验结果,讨论了模型自振频率的变化规律,讨论了模型加速度放大系数及位移包络曲线的分布规律,研究了不同边界条件对模型动力反应结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上)》期刊2013-05-29)

孔祥雄,史铁花,程绍革,孙立斌,史力[8](2013)在《多层筒状砖榫石墨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某多层筒状石墨结构的动力响应规律,对3个不同边界条件的模型进行了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通过白噪声扫频获得了模型在不同阶段的自振频率;通过人工波激励得到模型的加速度、位移等动力反应。依据试验结果,讨论了模型自振频率的变化规律,讨论了模型加速度放大系数及位移包络曲线的分布规律,研究了不同边界条件对模型动力反应结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3年S1期)

王曙光,苗启松,刘金龙,刘伟庆,杜东升[9](2012)在《砌体结构外套预制钢筋混凝土墙板加固及隔震加层振动台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砌体结构外套预制钢筋混凝土墙板加固技术的加固效果,并探讨在其顶部隔震加层的可行性,进行了3个相似比为1/4模型的振动台对比试验,模型分别是加固砌体结构模型、加固后加层非隔震结构模型和加固后加层隔震结构模型。试验测试了模型结构的动力特性及其在不同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为了分析结构震损后的动力响应,在试验模型经历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损伤后又继续进行不同水准地震输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加层非隔震结构的上部钢框架鞭稍效应非常明显;加层隔震结构有效延长了结构自振周期,增大了结构阻尼比。加层隔震结构既有效降低了下部砌体结构的地震响应又降低了上部钢框架的地震响应,其加固效果和抗震性能优越。同时,震损后加层隔震结构的隔震效果明显降低,下部砌体的加速度反应可能大于加固结构和加层非隔震结构,建议在设计时充分考虑这种不利影响。(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12年11期)

孟宪春[10](2011)在《多层地铁车站振动台试验与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农村逐渐变为城市,而城市则向大城市、特大城市的方向发展。大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以至于原有的交通系统越来越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为了缓解这个矛盾,很多大城市已经或者准备开发地下空间和地下交通系统。地下结构属于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地震中一旦遭到破坏就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地下交通瘫痪,而且由于其固有的隐蔽性和难修复性,在地震中一旦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十分巨大的。因此准确认识地下结构在地震下的响应规律,给出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的原则和建议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在总结前人关于地下结构抗震研究方法的基础之上,深入探讨了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和有限元数值模拟在多层地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中的应用。具体做了如下工作:1.土的本构模型介绍了岩土工程中最常用的两种本构模型,一种是基于摩尔强度理论的Mohr-Coulomb塑性本构模型;另一种是基于双曲线假设的Duncan-Chang非线性弹性本构模型。对于后者,本文推导给出了其在平面应变条件下的实用公式,以及利用UMAT子程序接口,将该模型添加到ABAQUS材料库的具体实现方法。2.混凝土的本构模型介绍了数值计算中混凝土最常用的一种基于损伤理论的本构模型,即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提出了基于现行混凝土设计规范的损伤参数的确定方法。数值算例表明,该方法简单可行,计算出来的结果符合理论预期。3.数值模拟中的边界问题讨论了数值计算中边界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一维波动传播为例,推导了粘性边界的计算公式,并给出了在有限元软件ABAQUS中实现粘性边界的方法。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底部的粘性边界可以有效地吸收波动能量,减小边界波动的反射,使得计算结果更加符合实际。此外,提出了在ABAQUS中通过异步计算实现自由场侧边界条件的方法。数值计算结果表明,这种侧边界的施加方法准确有效,解决了在ABAQUS中地震动双向输入的问题。4.地铁车站的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利用自行研制的层迭剪切箱,进行了叁层叁跨地铁车站模型在全粘土中的振动台试验。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给出了多层地下结构进行抗震设计的原则和建议。5.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的数值模拟基于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地下结构振动台试验进行了全程数值模拟,通过实测结果和模拟结果的对比得到结论,数值模拟是进行地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期刊2011-05-01)

多层振动台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焦作中原商厦为原型建立缩尺模型并进行了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以及有限元模拟研究,分析了该体系的自振特性、地震反应特征现象,特别对钢结构采用铰接节点和刚接节点的抗震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比,对比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发现,结构自振周期在低频域差异较大,在高频域较接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层振动台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1].范凯祥,申玉生,高波,郑清,闫高明.穿越软硬围岩隧道设置减震层振动台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9

[2].叶日贵.多层钢结构振动台试验与数值模拟分析[J].钢结构.2019

[3].刘湘莅,郭正位,陈兆仁,尚守平,周可威.钢筋沥青隔震层振动台试验及其在不同高度砌体结构电力用房中的地震响应分析[J].震灾防御技术.2018

[4].于旭,庄海洋,朱超,陈苏.软夹层地基上多层隔震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5

[5].姜益涛.多层立交隧道节点振动台试验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5

[6].刘静.中国古代多层大木作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7].孔祥雄,史铁花,程绍革,孙立斌,史力.多层筒状砖榫石墨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C].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上).2013

[8].孔祥雄,史铁花,程绍革,孙立斌,史力.多层筒状砖榫石墨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2013

[9].王曙光,苗启松,刘金龙,刘伟庆,杜东升.砌体结构外套预制钢筋混凝土墙板加固及隔震加层振动台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2

[10].孟宪春.多层地铁车站振动台试验与数值模拟[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

标签:;  ;  ;  ;  

多层振动台试验论文-范凯祥,申玉生,高波,郑清,闫高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