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犹太人论文-郭红敏

开封犹太人论文-郭红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开封犹太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犹太人,以色列,犹太教堂,犹太会堂

开封犹太人论文文献综述

郭红敏[1](2016)在《开封犹太人后裔身份之谜被揭开》一文中研究指出据《以色列时报》3月1日报道,5名20多岁的中国开封犹太后裔于2月29日抵达以色列,将作为新移民在这个犹太国家开始新的生活,她们一到以色列就直奔耶路撒冷哭墙。至今已有19位开封犹太人移民以色列。其实,从宋代开始,犹太人就在河南开封定居。至今,开封不但生活有犹太人后裔,还留有不少与此相关的遗迹。开封犹太人有七姓八家河南开封市顺河区有个教经胡同,正是这个不起眼的胡同,却引来国内外关注的目光。(本文来源于《侨园》期刊2016年06期)

汪彩艳[2](2015)在《开封犹太人后裔民族身份认同传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宋时期定居开封的犹太人一直是各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由北宋时期形成的规模较大的犹太社团一直到现在剩下零星稀落的犹太人后裔,在这1000年中,究竟发生了怎样的不为人知的变故?一个民族的身份认同或者身份选择,从长远讲,关乎国家稳定和长治久安,这对我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对民族问题进行探索与思考,对当下统治者的借鉴与参考意义也不容小觑。本文从开封犹太人后裔这个群体入手,运用跨文化传播理论中的文化身份认同理论,通过对这个群体的遗存风貌、心理特征、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展示,细致地分析这样一个群体复杂而又让人匪夷所思的身份认同问题。笔者用五章阐述本文主要观点,在第一章的绪论中,主要涉及研究缘起、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第二章从历时性研究视角入手,呈现了开封犹太人后裔的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最后对他们的生存现状也进行了调查,这部分的主要作用是给大家提供一个认识现象的历史学的视角,俗话说得好,历史决定当下,对这个群体的历史的重新解读,也一定会为我们对其当下现状的分析提供比较独特的视角,这部分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以及传统民族志调查中经常用到的个案访谈;第叁章紧承第二章,从民族认同过渡到国家认同层面,从国家认同概念、开封犹太人后裔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关系入手,详细地论述了开封犹太人的国家认同问题,也阐释了正确地处理好民族认同问题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非凡意义;第四章,在前几部分的基础上,最终得出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即认为,开封犹太人后裔当下的民族认同是其本身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互相碰撞、交流、互相作用的结果;第五章则是对开封犹太人后裔当下身份认同的反思,论述了开封犹太人后裔当代的身份认同及身份选择对我国当下民族传播政策的启示与借鉴。一提到身份认同,势必涉及很多层面,因为一个人或者群体的身份选择绝不是单一因素决定所致,往往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比如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等方面。本论文之所以花大量篇幅介绍开封犹太人后裔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就是为了阐释本文的主要观点,即开封犹太人后裔当代的身份选择,是由该群体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严格意义上讲,这个群体已不符合民族的定义。)共同影响所致。本论文所涉及到的主要研究方法为田野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这些研究方法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佐证与第一手资料,以及客观看待问题的视角和解析资料的睿智。尽管对开封犹太人后裔的研究斑驳陆离,观点纷呈,论文最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不一样,但是本论文的研究与之前研究最大的不同则在于,在研究开封犹太人后裔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基础上,借助跨文化传播的视角进行窥视,从两者关系着手,将观点呈现出来,即开封犹太人现在勉为其难的身份选择是基于一系列历史遗留因素与当代国家民族政策的杂糅、交织的结果,历史决定现在,现在的一切又无不映照着历史,族群认同的天性加之以现代中国对公民国家认同的高度统一的需要,造就了这一群体尴尬的身份与境遇。(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5-06-01)

贾朔[3](2015)在《开封犹太人》一文中研究指出作品介绍科技终于让人类的活动范围不因地理遥远所限,曾经的飘扬过海,翻山越岭,在今日总是弹指之间。可我低头看着双脚踩踏着的土地,时而熟悉,时而陌生,地理距离终将被科技解决,而心理的距离则是永恒的难题。无论我们仰望苍穹,或者俯瞰脚下,总无法逃避这个问题:我是谁?将归向何处?(本文来源于《数码摄影》期刊2015年03期)

马锋,丁雨婷[4](2014)在《开封犹太人被同化过程中的掌教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开封犹太社团的重要成员和犹太教传承的首要参与者,掌教是探究开封犹太人同化进程的重要线索。由于社会和历史等诸多原因,开封犹太社团中熟悉犹太教经典教义和希伯来语的人越来越少,犹太教的传承逐渐集中于掌教等少部分人之中。掌教对犹太教的传承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开封犹太人被同化的进程。但是掌教作为开封犹太社团的一部分,随着社团被同化程度的加深,掌教自身对犹太教也越来越陌生。这极不利于犹太教信仰在开封犹太人中的传承。最后一任掌教离世后,开封犹太人的犹太教信仰便彻底瓦解,开封犹太社团也迅速融入到中国社会之中。(本文来源于《江汉学术》期刊2014年05期)

郭红敏[5](2013)在《开封犹太人后裔探秘》一文中研究指出2012年5月8日,在中国访问的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表示,以色列不会忘记,二战期间上海人帮助犹太人逃离纳粹恐怖统治,为他们提供了避难场所的历史,以色列对上海永远心存感激。其实,从宋代开始,犹太人就在河南开封定居。至今,开封不但生活有犹太人后裔,还留有不少与此相关的遗迹。(本文来源于《云南档案》期刊2013年09期)

郭红敏[6](2013)在《开封犹太人后裔探秘》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色列总理访华时曾表示,以色列不会忘记二战期间上海帮助犹太人提供了避难场所。其实,从宋代开始,犹太人就在河南开封定居。至今,开封不但生活有犹太人后裔,还留有不少与此相关的遗迹。一些名人希望以博物馆的形式重建开封的犹太会堂,可以让游客体验当地(本文来源于《新天地》期刊2013年07期)

李玭玭[7](2013)在《开封犹太人被同化的原因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宋元之际,一批流散的犹太人开始在中国开封定居下来。明中后期开封犹太社团繁荣发展的背后,却出现了由盛转衰种种被同化的现象,其被同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经卷的缺失和教堂的一次次的破坏造成的宗教观念的弱化和宗教活动的减少。(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中旬刊)》期刊2013年05期)

刘百陆[8](2013)在《开封犹太人清真寺规模与格局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封犹太人清真寺是开封犹太教众举行礼拜、诵经、祷告等宗教礼仪的场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先后经历11次重修、重建,面积从556.1㎡增至8196.2㎡。清真寺的格局也相应发生变化,由起初"一进院"扩至"四进院",从独尊上帝进而增添了尊崇民族祖先、社团及家族先人的宗教设施,清真寺的文化功能益加丰富。考察开封犹太人清真寺,不仅需要结合犹太宗教文化进行研究,而且需要关照开封犹太人所处的儒家文化环境。(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3期)

张韶东[9](2013)在《一个犹太民族支流在东方的背影——小议开封犹太人同化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长达2000年的犹太民族流亡史上,开封犹太人是唯一散居海外却被所在地民族同化的个案。那么从他们定居开封到最后民族被同化,在这之间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本文从犹太人在开封定居的时间、宗教信仰和生活状况等方面来进行一些分析。(本文来源于《神州》期刊2013年05期)

艾仁贵[10](2013)在《利玛窦“发现”开封犹太人》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元1605年,中国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民族学界的事件——开封犹太人"被发现"了!这其中,不得不提西方来华传教士利玛窦。在此以前,开封犹太人自称是"一赐乐业"(即以色列的音译)教徒,周围的中国人视他们为蓝帽回回,而利玛窦首次正式将他们确认为犹太人。从这个意义来说,利玛窦是界定中国犹太人身份的第一人。正是他的发(本文来源于《党政论坛(干部文摘)》期刊2013年01期)

开封犹太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北宋时期定居开封的犹太人一直是各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由北宋时期形成的规模较大的犹太社团一直到现在剩下零星稀落的犹太人后裔,在这1000年中,究竟发生了怎样的不为人知的变故?一个民族的身份认同或者身份选择,从长远讲,关乎国家稳定和长治久安,这对我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对民族问题进行探索与思考,对当下统治者的借鉴与参考意义也不容小觑。本文从开封犹太人后裔这个群体入手,运用跨文化传播理论中的文化身份认同理论,通过对这个群体的遗存风貌、心理特征、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展示,细致地分析这样一个群体复杂而又让人匪夷所思的身份认同问题。笔者用五章阐述本文主要观点,在第一章的绪论中,主要涉及研究缘起、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第二章从历时性研究视角入手,呈现了开封犹太人后裔的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最后对他们的生存现状也进行了调查,这部分的主要作用是给大家提供一个认识现象的历史学的视角,俗话说得好,历史决定当下,对这个群体的历史的重新解读,也一定会为我们对其当下现状的分析提供比较独特的视角,这部分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以及传统民族志调查中经常用到的个案访谈;第叁章紧承第二章,从民族认同过渡到国家认同层面,从国家认同概念、开封犹太人后裔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关系入手,详细地论述了开封犹太人的国家认同问题,也阐释了正确地处理好民族认同问题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非凡意义;第四章,在前几部分的基础上,最终得出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即认为,开封犹太人后裔当下的民族认同是其本身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互相碰撞、交流、互相作用的结果;第五章则是对开封犹太人后裔当下身份认同的反思,论述了开封犹太人后裔当代的身份认同及身份选择对我国当下民族传播政策的启示与借鉴。一提到身份认同,势必涉及很多层面,因为一个人或者群体的身份选择绝不是单一因素决定所致,往往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比如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等方面。本论文之所以花大量篇幅介绍开封犹太人后裔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就是为了阐释本文的主要观点,即开封犹太人后裔当代的身份选择,是由该群体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严格意义上讲,这个群体已不符合民族的定义。)共同影响所致。本论文所涉及到的主要研究方法为田野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这些研究方法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佐证与第一手资料,以及客观看待问题的视角和解析资料的睿智。尽管对开封犹太人后裔的研究斑驳陆离,观点纷呈,论文最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不一样,但是本论文的研究与之前研究最大的不同则在于,在研究开封犹太人后裔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基础上,借助跨文化传播的视角进行窥视,从两者关系着手,将观点呈现出来,即开封犹太人现在勉为其难的身份选择是基于一系列历史遗留因素与当代国家民族政策的杂糅、交织的结果,历史决定现在,现在的一切又无不映照着历史,族群认同的天性加之以现代中国对公民国家认同的高度统一的需要,造就了这一群体尴尬的身份与境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开封犹太人论文参考文献

[1].郭红敏.开封犹太人后裔身份之谜被揭开[J].侨园.2016

[2].汪彩艳.开封犹太人后裔民族身份认同传播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3].贾朔.开封犹太人[J].数码摄影.2015

[4].马锋,丁雨婷.开封犹太人被同化过程中的掌教问题[J].江汉学术.2014

[5].郭红敏.开封犹太人后裔探秘[J].云南档案.2013

[6].郭红敏.开封犹太人后裔探秘[J].新天地.2013

[7].李玭玭.开封犹太人被同化的原因探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

[8].刘百陆.开封犹太人清真寺规模与格局变迁[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9].张韶东.一个犹太民族支流在东方的背影——小议开封犹太人同化问题[J].神州.2013

[10].艾仁贵.利玛窦“发现”开封犹太人[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3

标签:;  ;  ;  ;  

开封犹太人论文-郭红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