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分布预测论文-郑维艳

物种分布预测论文-郑维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物种分布预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大陆亚热带,樟科,壳斗科,木姜子属

物种分布预测论文文献综述

郑维艳[1](2019)在《中国大陆北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樟科、壳斗科物种多样性格局及潜在分布预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国大陆北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优势科樟科、壳斗科植物为研究对象,利用从文献获得的大量样方数据和物种分布数据,分析樟科、壳斗科与群落构建的关系、它们各大属的地理分布格局,探讨影响其分布的可能历史原因以及结合最大墒模型(Maxent)和地理信息系统(ArcGIS 10.3)软件定量预测了木姜子属、柯属资源树种在我国的适宜分布区及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的分布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中国大陆北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森林乔木层优势科为樟科、壳斗科、山茶科、杜鹃花科。樟科、壳斗科物种丰富度均与其所在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樟科对群落构建的贡献较大。(2)樟科、壳斗科植物种的空间多样性分布中心均出现在我国亚热带中部偏南地区。樟科的厚壳桂属、琼楠属以及壳斗科的锥属物种多样性分布中心主要在南亚热带及北热带区域,以广西、云南省份的南部为主。樟科的樟属、新木姜子属、润楠属、木姜子属及壳斗科的柯属、青冈属主要分布在我国大陆北热带及亚热带中部偏南的地区,其多样性分布中心与樟科、壳斗科科水平的物种多样性分布中心极为相似。樟科的山胡椒属、楠属、黄肉楠属,壳斗科的栎属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域中部以西的地区(3)山鸡椒(Litsea cubeba)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区域,在未来时段2061-2080年两种(RCP2.6、RCP8.5)二氧化碳浓度情景下适生区面积分别减少了4.9%、0.5%;毛豹皮樟(L.coreana)主要分布在中亚热带及北亚热带中部位置,分布相对偏北,其在未来2061-2080年两种二氧化碳浓度情景下适生区面积分别增加了5.6%、4.5%;华南木姜子(L.greenmaniana)主要分布在我国南亚热带区域,以广东、广西、福建呈带状分布;毛叶木姜子(L.mollis)高适宜区主要集中分布贵州省、重庆地区。这两种树种在未年来气候RCP2.6情景下减少了1.0%、3.3%,在RCP8.5情景下适生面积减少了 5.6%,8.3%。(4)木姜叶柯(Lithocarpus litseifolius)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广泛分布,短尾柯(L.brevicaudatus)主要分布在我国亚热带中东部区域。木姜叶柯在未来气候2061-2080年RCP2.6、RCP8.5两种情景下适生区面积变化分别减少了5.1%、3.0%,而短尾柯却分别增加了0.5%、1.5%。白柯(L.dealbatus)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云南北部、四川南部,烟斗柯(L.corneus)主要分布在两广省份的南亚热带地区。白柯和烟斗柯在RCP2.6情景下适生区面积分别减少了 12.1%、17.8%,在RCP8.5情景下适生区面积分别减少了3.5%15.9%,这两个种的适宜区面积减少较多。厚斗柯(L.elizabethae 主要分布广西,在未来气候RCP2.6、RCP8.5两种情景下适宜区面积分别增加了7.3%,6.3%。我们的研究结果佐证物种的生态学特性以及生物地理学历史综合作用导致目前樟科和壳斗科植物的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通过以气候变化为主导因素的木姜子属、柯属资源树种潜在适生区分布预测,可为今后其科学的保护、开发与利用提供战略性指导。(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6-01)

胡宜峰,余文华,岳阳,黄正澜懿,李玉春[2](2019)在《海南岛翼手目物种多样性现状与分布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南岛位于我国南部,地处热带北缘,其独特的岛屿气候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为探究岛内的翼手目物种多样性状况,本研究组使用雾网、蝙蝠竖琴网等工具,于2002年至2016年先后对海南岛进行了15次翼手目多样性调查,并根据其外形与头骨特征及系统发育学方法进行标本鉴定。共获取了1,025号标本,隶属5科15属31种,其中2016年12月21日在海南琼中捕获的艾氏管鼻蝠(Murina eleryi)为海南岛蝙蝠分布新记录。结合前人调查及发表结果统计,岛内共有翼手类8科20属41种。同时基于本调查采集位点和前人调查位置信息(共计363个位点),结合WorldClim 32种气候数据,运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对海南岛翼手目物种的分布进行预测,结果显示五指山、吊罗山、鹦哥岭、尖峰岭及海口火山口国家地质公园等地为翼手目物种多样性较丰富的区域,而叁亚、澄迈、屯昌、临高、琼海等地翼手目物种多样性较低。本研究结果为海南岛翼手目资源分布及多样性状况提供了基础资料,也为岛内后续开展翼手目资源保护管理、蝙蝠疾病防控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9年04期)

孔维尧,李欣海,邹红菲[3](2019)在《最大熵模型在物种分布预测中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最大熵模型在物种分布的预测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未经优化的模型的预测结果可能存在严重的拟合偏差.本文汇总了最大熵模型在取样偏差修正、模型复杂性调整、物种分布判定阈值选择以及模型检验过程中的若干优化方法.在取样偏差的修正中,空间筛除法的修正效果最好,而背景限制法表现不佳.模型复杂性受建模变量的数量、函数模式和调控系数的影响.在样本量小于建模变量的数量时需进行变量筛选,筛选标准应侧重其生态学意义,而非变量间的相关性;函数模式对模型表现影响不大,在预测结果相近情况下应选择简单模型;建模时需要调整调控系数以控制过度拟合,一般最优模型调控系数高于默认值.判定物种出现阈值应遵从客观性、等效性和判别力3个原则,敏感度和特异性加和最大是良好的阈值判定标准.模型检验可分为不依赖阈值的检验和依赖阈值的检验,在不依赖阈值的模型评估方法中,基于信息标准选择的模型表现优于基于AUC或相关系数(COR)选择的模型;在基于阈值的模型评估方法中,真实技能统计能够兼顾模型遗漏误差和错判误差,不受假设缺失影响,且受物种流行度的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解鹏飞,顾炎斌,隋伟娜,陶冠峰,孙淑艳[4](2019)在《物种分布模型在海洋物种潜在分布预测中面临的大数据挑战》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物种分布模型(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 or modeling,SDM)估计物种的真实和潜在分布区,已成为海洋保护区规划、外来、物种入侵预测、气候变迁或环境改变对物种分布影响等领域的研究热点。此外,在大数据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外已出现多个面向物种分布模型的大数据集以及应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物种分布模型研究的案例,而我国,海洋方面应用大数据的物种分布模型的研究却寥寥无几。文章首先就物种分布模型、物种分布模型分类以及其研究现状做了较为详细的叙述,讨论了物种分布模型的大数据需求及所需数据类型,主要从大数据价值链的角度讨论了海洋领域物种分布模型与大数据的关系,具体从物种分布数据和环境数据的收集与大数据、物种数据和环境数据的集成与大数据、物种分布模型的预测分析与大数据3个方面展开。文章就物种分布模型所面临的大数据问题,从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大数据平台和生态系统观测网络的建设以及鼓励海洋领域的物种分布模型应用研究项目的开展两方面给出作者的建议,对未来物种分布模型在我国海洋领域的研究和应用的前景作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海洋信息》期刊2019年01期)

杨肖松,刘月仙,解小凡,张萌,王伟[5](2018)在《基于物种敏感性分布法预测芘对白菜毒害的生态风险阈值》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预测芘对白菜的生态风险阈值,通过温室土培试验,研究华北地区11个常见白菜品种对芘毒性的剂量-效应关系,得出基于白菜鲜质量芘的毒性阈值EC_(10)(10%抑制浓度)与EC_(50)(50%抑制浓度)。运用物种敏感性分布法(Species SensitivityDistribution, SSD)预测芘对白菜的生态风险阈值HC_5。结果表明:京翠60(JC-60)、京秋65(JQ-65)两个品种生物量(鲜质量)随着芘添加浓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呈现抑制效果,京春娃2号(JCW-2)、京春白(JCB)等9个品种白菜生物量随芘添加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运用Log-logistic分布模型以及Brian-Cousens低剂量刺激模型对土壤中芘植物毒性的剂量-效应关系进行拟合,得出不同条件下芘对白菜毒性的剂量阈值(EC_(10)、EC_(50)),多环芳烃芘对白菜EC_(10)变化范围为4.14~52.76 mg·kg~(-1),EC_(50)变化范围为28.35~545.11 mg·kg~(-1);通过物种敏感性分布模型预测结果表明,基于保护95%白菜品种的EC_(10)值HC_5~(10%)为4.52 mg·kg~(-1),置信区间为2.02~10.04,EC_(50)值HC_5~(50%)为37.68 mg·kg~(-1),置信区间为24.99~56.79。(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王婧如,王明浩,张晓玮,孙杉,赵长明[6](2018)在《同倍体杂交物种紫果云杉的生态位分化及其未来潜在分布区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我国特有的同倍体杂交树种紫果云杉为对象,研究其与亲本树种丽江云杉和青杄间环境生态位的差异,并预测其在未来气候变化下21世纪50年代(2050s)和80年代(2080s)潜在分布区的变化。【方法】在收集紫果云杉及其亲本种地理分布信息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Arc GIS)技术获取相应生境的环境变量,通过Kruskal-Wallis多重秩和检验、判别式分析(DFA)和主成分分析(PCA)等统计方法量化分析云杉属3个树种的生态位差异,并利用最大熵模型(Max Ent)结合3种大气环流模型(BCC-CSM1-1、CCCma_Can ESM2和CSIROMk3.6.0)模拟3个树种在3种气候变化情景(即温室气体最低排放,RCP2.6;中度稳定排放,RCP4.5;高度排放,RCP 8.5)下未来2050s和2080s的潜在分布。【结果】Kruskal-Wallis检验、DFA和PCA结果均表明紫果云杉生境的水热条件与亲本种间均存在显着差异。对水分条件而言,尽管紫果云杉生境的最冷季与最暖季降雨量居于亲本种之间,但其生境土壤湿度显着高于2个亲本种;对热量条件而言,紫果云杉生境的最冷月最低温显着低于2个亲本种,且地面结霜频率显着高于亲本。进一步对云杉属3个树种的未来潜在分布区模拟显示,紫果云杉仅在RCP2.6下2080s的潜在分布面积与当前相比略有缩减(约5%),而在此情景下2050s的潜在分布区面积和其余2个情景下2050s和2080s的潜在分布面积高于当前分布区面积。综合分析所有情景及时间段后发现,紫果云杉未来潜在分布区面积平均增加17%以上,且分布区明显呈现由青藏高原东南部边缘向内部扩张的趋势。而其亲本种青杄受气候变暖威胁严重,其潜在分布面积(综合所有情景及时间段)平均减少了21%以上,丽江云杉除在RCP4.5和RCP8.5下2080s的潜在分布面积稍高于当前(不到2%)外,其余情景下的潜在分布面积也都低于当前,其潜在分布面积平均减少5%左右(综合所有情景及时间段)。【结论】明确了同倍体杂交物种紫果云杉与其亲本种生态位的环境差异,即高土壤湿度和冬季低温是紫果云杉与其亲本种产生生态位分化的主要因子;且在未来温度显着增加背景下,基于MaxEnt模型预测表明紫果云杉在未来2050s和2080s潜在分布区面积将显着增加,推测其在未来将发挥更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作用。(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朱耿平,乔慧捷[7](2016)在《Maxent模型复杂度对物种潜在分布区预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位模型在入侵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其中Maxent模型最为流行,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预测物种的现实分布和潜在分布的研究中。在Maxent模型中,多数研究者采用默认参数来构建模型,这些默认参数源自早期对266个物种的测试,以预测物种的现实分布为目的。近期研究发现,Maxent模型采用复杂机械学习算法,对采样偏差敏感,易产生过度拟合,模型转移能力仅在低阈值情况下较好。基于默认参数的Maxent模型不仅预测结果不可靠,而且有时很难解释。在本研究中,作者以入侵害虫茶翅蝽(Halyomorpha halys)为例,采用经典模型构建方案(即构建本土模型然后将其转移至入侵地来评估),利用ENMeval数据包来调整本土Maxent模型调控倍频和特征组合参数,分析各种参数条件下模型的复杂度,然后选取最低复杂度的模型参数(即为最优模型),综合比较默认参数和调整参数后Maxent模型的响应曲线和预测结果,探讨Maxent模型复杂度对预测结果的影响及Maxent模型构建时所需注意事项,以期对物种潜在分布进行合理的预测,促进Maxent模型在我国的合理运用和发展。作者认为,环境变量的选择至关重要,需要综合分析其对所模拟物种分布的限制作用和环境变量之间的空间相关性。构建Maxent模型前需对物种分布采样偏差及模型的构建区域进行合理地判断,模型构建时需要比较不同参数下模型的预测结果和响应曲线,选取复杂度较低的模型参数来最终建模。在茶翅蝽的分析中,Maxent模型的默认参数和最优模型参数不同,与Maxent模型默认参数相比,采用调整参数后所构建的模型预测效果较好,响应曲线较为平滑,模型转移能力较高,能够较为合理反映物种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和准确地模拟该物种的潜在分布。(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6年10期)

尚忠慧[8](2016)在《基于MaxEnt的物种空间分布预测不确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物种分布模型的广泛应用,模型预测的准确性和不确定性也越来越受重视。不同物种的最优生态预测来自可供选择的模型不同,由于参数设置等不确定性因素的不同,同一模型预测物种的生态分布也不同,因此有必要量化不同的不确定性因素的贡献率来降低生态预测的变化,利于确定在未来的研究中哪些因素应该考虑进去以提高预测的可靠性。然而,很少的研究能针对某一特定模型去分析建模的不确定性,尤其对于应用广泛的MaxEnt。本研究以当归(Angelica sinensis)为例,基于MaxEnt模型,从假缺失点选择、变量选择、参数设置叁个方面来探讨当归预测分布的不确定性。假缺失点选择是利用2度距离法和海拔<1,500 m两种筛选方法获取两套假缺失点来建模;变量选择是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方差膨胀因子(VIF)、单因子筛选(SFS)和选择与生态习性相关变量(EHVS)4种方法对环境因子进行筛选,确定了主成分、2度VIF、海拔VIF、单因子海拔、单因子2度、单因子25%、生态变量组等7套变量集来建模;参数设置则采用25%存在点数据和假缺失点作测试的2种方法对模型进行验证,同时将存在点测试集比例分别设置为5%、10%、15%、20%、25%、30%、35%、40%、45%和50%来建模,探讨存在点测试集比例对模型效果的影响;综合分析模型的训练AUC值、测试AUC值、空间分布和适宜面积,得出最优假缺失点方法、最优变量选择方法和最优模型参数设置。再采用空间分布图和两因素方差分析得到3个不确定性因素的贡献率排序。最终根据最优假缺失点方法、最优变量选择方法、最优模型参数设置来确定最优物种分布预测模型,对最优模型结果进行分析评价,获得当归的潜在空间分布、最适生态因子和最适因子值范围,给出野生当归种质资源保护和栽培建议,为野生中药材保护和生态区规划提供指导。本研究的主要结论:1.基于假缺失点选择的当归空间分布预测的不确定性分析表明,7套变量集下,2套假缺失点测试数据,构造成42套模型,从模型精度和适宜面积来分析,由2度距离法获得的假缺失数据对模型精度的检验效果更佳,适宜面积大小以及模型训练精度与存在点数据的质量和数量关系更为密切。2.基于参数设置的当归空间分布预测的不确定性分析显示,从预测的适宜面积、模型精度和空间分布来分析,两种参数设置的模型在7套变量集下,用25%(大多数研究常用的存在点测试比例)存在点数据作测试,其模型拟合精度比用假缺失点作测试的拟合精度更高。经存在点测试建模分析显示15%的测试比例拟合精度最高,模型预测的准确性也最好。3.基于变量选择下的当归空间分布预测的不确定性分析表明,综合7套模型的训练和测试AUC值、适宜面积大小、空间分布及主导环境因子,发现主成分分析方法筛选的变量集可消除因子间冗余信息,所建模型准确度高,适宜面积更符合实际,得到的环境因子更符合当归生长习性。因而,消除因子间冗余信息对于模型预测的准确性更重要。4.基于假缺失点选择、变量选择、参数设置3个不确定性因素对当归空间分布的分析,发现其重要程度排序为变量选择>参数设置>假缺失点选择。5.本研究筛选出最优情境,即采用2度距离法选择120个假缺失点、主成分变量集、模型参数设置为15%存在点测试集,最优建模预测结果表明,当归在我国西部十省市的适生区主要集中在甘肃东南部、云南北部、四川北部和西藏东南部高海拔区域,ASL(海拔)、B105(最暖月最高温)、ATG(生长期均温)、B1O1(年平均温度)、ASH(年日照时数)、B1015(降水量变异系数)和B1012(年均降水量)是当归生长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绝大多数环境因子的生态阈值从不适宜区到高适宜区表现出减小趋势,各个生态因子在高适宜区和中适宜区相差不大,即生态因子参数的表现出集中一致趋势。本研究探讨了3个不确定性因素对MaxEnt预测物种分布的影响程度,为未来物种分布预测建模提供参考,利于提高预测的准确性,为物种保护或开发利用提供真实有效的指导。(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张路[9](2015)在《MAXENT最大熵模型在预测物种潜在分布范围方面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MAXENT最大熵模型是以最大熵理论为基础的物种地理尺度空间分布模型。该模型自提出之后在国内外迅速得到广泛应用,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入侵生物学、保护生物学、全球气候变化对物种分布影响,以及进化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主要从MAXENT模型在入侵生物潜在分布区预测、濒危物种及有经济价值物种的适生区预测,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物种分布的影响预测等3个方面,对其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分析应用该模型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本文来源于《生物学通报》期刊2015年11期)

[10](2014)在《太平洋深海海底结核矿带的生物多样性、物种分布和基因流动:预测和管理深海海底采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ISBA/14/C/2)(2008年5月26日至6月6日牙买加金斯敦,国际海底管理局理事会第十四届会议)秘书长的报告1.本报告综述国际海底管理局与J.M.Kaplan基金研究太平洋深海海底结核矿带的生物多样性、物种分布和基因流动的联合项目的结果。该项目在2002至2007年期间开展。完整的项目最后报告已由管理局作为《管理局技术研究,第3号》(2008)出版。编写本摘要是为提供资料作参考,并对管理局成员在第十四届会议(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法学评论(2008年卷第2期 总第8期)》期刊2014-08-01)

物种分布预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海南岛位于我国南部,地处热带北缘,其独特的岛屿气候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为探究岛内的翼手目物种多样性状况,本研究组使用雾网、蝙蝠竖琴网等工具,于2002年至2016年先后对海南岛进行了15次翼手目多样性调查,并根据其外形与头骨特征及系统发育学方法进行标本鉴定。共获取了1,025号标本,隶属5科15属31种,其中2016年12月21日在海南琼中捕获的艾氏管鼻蝠(Murina eleryi)为海南岛蝙蝠分布新记录。结合前人调查及发表结果统计,岛内共有翼手类8科20属41种。同时基于本调查采集位点和前人调查位置信息(共计363个位点),结合WorldClim 32种气候数据,运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对海南岛翼手目物种的分布进行预测,结果显示五指山、吊罗山、鹦哥岭、尖峰岭及海口火山口国家地质公园等地为翼手目物种多样性较丰富的区域,而叁亚、澄迈、屯昌、临高、琼海等地翼手目物种多样性较低。本研究结果为海南岛翼手目资源分布及多样性状况提供了基础资料,也为岛内后续开展翼手目资源保护管理、蝙蝠疾病防控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物种分布预测论文参考文献

[1].郑维艳.中国大陆北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樟科、壳斗科物种多样性格局及潜在分布预测分析[D].广西大学.2019

[2].胡宜峰,余文华,岳阳,黄正澜懿,李玉春.海南岛翼手目物种多样性现状与分布预测[J].生物多样性.2019

[3].孔维尧,李欣海,邹红菲.最大熵模型在物种分布预测中的优化[J].应用生态学报.2019

[4].解鹏飞,顾炎斌,隋伟娜,陶冠峰,孙淑艳.物种分布模型在海洋物种潜在分布预测中面临的大数据挑战[J].海洋信息.2019

[5].杨肖松,刘月仙,解小凡,张萌,王伟.基于物种敏感性分布法预测芘对白菜毒害的生态风险阈值[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8

[6].王婧如,王明浩,张晓玮,孙杉,赵长明.同倍体杂交物种紫果云杉的生态位分化及其未来潜在分布区预测[J].林业科学.2018

[7].朱耿平,乔慧捷.Maxent模型复杂度对物种潜在分布区预测的影响[J].生物多样性.2016

[8].尚忠慧.基于MaxEnt的物种空间分布预测不确定性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6

[9].张路.MAXENT最大熵模型在预测物种潜在分布范围方面的应用[J].生物学通报.2015

[10]..太平洋深海海底结核矿带的生物多样性、物种分布和基因流动:预测和管理深海海底采矿的影响[C].中国海洋法学评论(2008年卷第2期总第8期).2014

标签:;  ;  ;  ;  

物种分布预测论文-郑维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