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黏膜相论文-张磊,马骏,张培

胃黏膜相论文-张磊,马骏,张培

导读:本文包含了胃黏膜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相,宏观辨证,马骏

胃黏膜相论文文献综述

张磊,马骏,张培[1](2019)在《马骏运用宏观辨证结合胃黏膜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骏教授据多年临证经验,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宏观辨证为肝胃不和证、饮食积滞证、痰瘀互结证、寒热错杂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马教授以宏观辨证为基础,结合胃黏膜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着。胃黏膜病理形态学改变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辨病与辨证中具有决定性作用。胃黏膜相在判断病因、病机、病性、病势中具有指引作用。胃黏膜相可以弥补宏观辨证论治之不足,进一步明确诊断,提高临床疗效。以"调和致中"为指导思想,以"权衡、寒热、升降、润燥、通补"为具体治疗原则,宏观辨证与胃黏膜相结合,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一步加强对胃黏膜相的研究,才能不断丰富诊疗手段,提高诊断与治疗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预防胃癌的发生与发展。(本文来源于《河南中医》期刊2019年09期)

李学军,马骏[2](2010)在《内镜下胃黏膜相微观辨证治疗慢性胃炎60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内镜下胃黏膜相微观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的应用及临床价值。方法经胃镜诊断明确的120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微观辨证组(治疗组)和中医临床辨证组(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分为四型采用成方加减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71.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慢性胃炎内镜下微观辨证治疗效果优于中医临床辨证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期刊2010年07期)

王虹[3](2009)在《试论胃黏膜相的微观辨证在辨治脾胃病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选择胃镜检查资料420例,将镜下的胃黏膜相与中医宏观辨证相结合,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微观辨证分型,归纳为虚证和实证两类,具体分为阳虚、阴虚、热证、寒证、湿证、痰证、瘀证、积证、郁证9个证型,确立了祛邪和扶正两大治则,举出了以微观辨证为依据的遣方用药,对胃黏膜相的微观辨证在脾胃病中的应用研究,提出了创新的观点,把镜下的胃黏膜相融入了中医学理论和思维模式,成为符合中医特色的胃黏膜相,以指导临床辨治,提高疗效。(本文来源于《四川中医》期刊2009年12期)

熊哲锟[4](2009)在《慢性浅表性胃炎证候特征及其与胃黏膜相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广州地区慢性浅表性胃炎发病因素、证候特征及其与胃黏膜相的相关性,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7年3月~2009年3月的广东省第二中医脘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500例,其中回顾性病历200例,前瞻性病历300例,进行发病、症状调查,并记录、整理所获资料,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分析资料,分析证候分布特征,并观察各证型与胃黏膜相的相关性。结果:1、本次研究表明,其中31~40岁发病率较高为26.40%,其次小于30岁发病率为24.80%,60岁以上发病率最低为10.80%。2、在本组研究的500例患者中,男女比例大致相等:在证候分布与性别关系的比较中,脾胃湿热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肝胃不和证女性明显多于男性。3、慢性浅表性胃炎以冬季发病率最高,而证候分布在不同的季节则表现了各不相同的特点,皆具有明显差异(P<0.05)。春季、冬季以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证多见,春季二者共占季节发病的61.62%;冬季二者共占季节发病的61.18%。秋季以肝胃不和证和脾胃湿热证多见,占季节发病的63.49%。夏季以脾胃湿热证最为常见占季节发病的54.41%。4、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病与嗜好相关,发病与嗜食辛辣食物所占比例最高21.40%,诱发因素以饮食不节最多见占48.80%。5、HP感染阳性的脾胃湿热、寒热错杂型分别与肝胃不和、脾胃虚弱型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均<0.05),其中脾胃湿热型的感染率最高为86.95%,依次为脾胃湿热>寒热错杂>脾胃虚弱>肝胃不和>饮食停滞。6、中医辨证分型按照概率排序为:脾胃湿热(32.20%)>脾胃虚弱(26.80%)>肝胃不和(24.80%)>寒热错杂(14.20%)>饮食停滞(2.00%)。7、症状频次在30%以上者,依次为嗳气、口干、胃脘胀满、失眠、神疲乏力、胃脘隐痛、胀痛、反酸、口苦,体征以形体消瘦为主,结合聚类分析表明,胃脘不适、嗳气、反酸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常见症状,失眠、口干、乏力、口苦为常见的伴随症,消瘦为常见的体征。10种舌质中,以白黄薄腻苔为主,分别占55.80%、42.20%、39.00%、36.80%。9种脉象中,以弦滑细为主,分别占47.80%、42.80%、34.20%。8、病变部位在胃窦的寒热错杂型与其余叁型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均<0.05),慢性炎症各型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均>0.05)。活动性各型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均>0.05)。中、重度慢性炎症以脾胃湿热型最高为78.26%。中、重度活动度以脾胃湿热型最高为73.92%。9、伴糜烂的脾胃湿热型检出率为32.29%,与肝胃不和、寒热错杂、脾胃虚弱型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均<0.05)。伴出血的脾胃虚弱型检出率为35.82%,与肝胃不和、脾胃湿热、寒热错杂型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均<0.05)。伴胆汁返流的肝胃不和型检出率为37.09%,与脾胃湿热、寒热错杂、脾胃虚弱型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均<0.05)。结论:1.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发生变迁,以脾胃湿热证型多见,肝胃不和型的患者渐升高。2.胃脘不适、嗳气、反酸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常见症状,失眠、口干、乏力、口苦为常见的伴随症,消瘦为常见的体征,舌苔中,以白黄薄腻苔为主,脉象中,以弦滑细为主。3.寒热错杂型的病变部位以全胃为主,脾胃虚弱和肝胃不和与病变部位无明显相关。炎症及活动度均以实证为主。4.广州地区脾胃湿热是引起胃黏膜糜烂的主要病机,脾胃虚弱是引起胃黏膜出血的主要病机,胆汁返流与肝胃不和确实存在着内在的联系。5.脾胃湿热、寒热错杂型较其他证型容易感染HP,其中脾胃湿热型的感染率最高。6.发病率基本上随年龄递增而递减的,发病率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7.脾胃湿热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肝胃不和证女性明显多于男性。8.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病与嗜好相关,发病与嗜食辛辣食物所占比例最高,诱发因素以饮食不节最多见。9.春季、冬季以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证多见,秋季以肝胃不和证和脾胃湿热证多见,夏季以脾胃湿热证最为常见。(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09-04-01)

胃黏膜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内镜下胃黏膜相微观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的应用及临床价值。方法经胃镜诊断明确的120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微观辨证组(治疗组)和中医临床辨证组(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分为四型采用成方加减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71.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慢性胃炎内镜下微观辨证治疗效果优于中医临床辨证治疗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胃黏膜相论文参考文献

[1].张磊,马骏,张培.马骏运用宏观辨证结合胃黏膜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J].河南中医.2019

[2].李学军,马骏.内镜下胃黏膜相微观辨证治疗慢性胃炎6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

[3].王虹.试论胃黏膜相的微观辨证在辨治脾胃病中的应用[J].四川中医.2009

[4].熊哲锟.慢性浅表性胃炎证候特征及其与胃黏膜相的相关性[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

标签:;  ;  ;  ;  

胃黏膜相论文-张磊,马骏,张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