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市不能“推倒重来”(论文文献综述)
南焱,李国魂[1](2010)在《五主席的关键时刻》文中研究指明历史惊人的巧合。1990年11月26日,上海黄浦江畔,新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不约而同的到场祝贺者中,有国家体改委副主任刘鸿儒、中国建行行长周道炯,以及央行副行长周正庆。后来三人都被朱镕基亲点,先后担任中国证监会主席。继任
张欢[2](2010)在《“赌场”“千点”:争鸣中新生》文中研究指明走过20周年的中国证券市场,期间不乏行情变幻、人物更迭、事件纷出,但发生在2001年由“赌场论”、“千点论”引发的资本市场大论战,以其独特的标杆意义写下了浓重一笔,称得上中国资本市场的一场“真理标准大讨论”。在以专家学者为首的全市场群体参与的脑力大激荡下,中国?
熊俊[3](2010)在《中国信托业发展优化的制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信托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灵活自由的财产管理方式,历经数个世纪的演变与传播,已经日益成为一种横跨不同法系、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世界性制度。追根溯源,信托业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迄今已逾百年,但其间可谓是起起伏伏、时有时无,“舶来品”始终难以“本土化”,直至1978年,信托业才在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之下恢复发展,并尝试性的踏上了产业化发展之路。但令人遗憾的是,“摸着石头过河”的信托业与“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源渐行渐远,最终沦为乱业经营的“金融杂货铺”,并时常弱化和冲击着国家宏观调控,由此招致了三番五次的行业性清理整顿,加之呈现出来的“边缘化”弱势状况,社会各界对信托业逐步产生了“中国信托业是金融界的‘坏孩子’吗?”、“中国到底需不需信托业?”、“中国信托业路在何方?”三大疑问,久而久之成为严重困扰和制约信托业稳健规范发展的全局重大问题。鉴于此,本文以新制度经济学为主要理论基础,在将信托业视为一个复杂有机制度系统的基础上,从其三大子系统即制度变迁系统、制度实施系统和制度创新系统从发,全面系统、深入细致一一剖析了上述信托业三大基本问题表象背后的实质,尝试着在把握全局的基础上将矛盾各个击破,对我国信托业如何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思考。经由分析,本文认为:其一,把信托业展业不佳的所有罪责归因于其自身,有失客观公正,必须要为其正名,方能以正视听,同时要通过市场化最大限度的消除路径依赖性,助其与制度环境动态相容,加快制度内生进程;其二,信托业功能定位与监管模式不匹配是导致信托业存在与否隐忧的制度根源之一,我国不仅需要信托业,更需要进一步将其做优做强做大,搭建“综合金融服务提供商”与“功能监管”相称的基本框架,这是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要求;其三,信托业要以信托制度及其法理的比较优势和特许价值为基点,通过公募、私募、资产管理以及其他方式途径对业务模式进行转型升级,并结合自身资源禀赋的不同选择金融控股集团、银信联盟等组织模式,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托创新,唯有如此,才能走出差异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皮海洲[4](2008)在《呼唤第二次股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股改这样涉及到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重大事件上,管理层并没有明确提出一个最低的对价底线,而是让公众投资者与大股东进行狼与羊的讨价还价
水皮[5](2008)在《心向未来从头再来 悲剧与耻辱同在》文中认为推倒重来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悲剧更是耻辱。从6124点到3357点,上证指数在短短的6个月不到的时间里面下跌了整整2767点,下跌的幅度达到45%,如果从998点的牛市起点算,那么跌去了所有涨幅的50%,这样惨烈的跌幅不仅世界股
马玉荣,康潜[6](2006)在《股改与后股权分置时代》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0年中国股市 才进入后股权分置时代 8月的北京,尽管已立秋,但天气炎热依旧。 记者如约来到位于北京工人体育场对面的、着名股份制专家、中国政法大学法与经济研究中心刘纪鹏教授的办公室。 当记者问起刘纪鹏教授对后股权分置时代如何看时,刘纪?
王岚[7](2005)在《股权分置改革时期证券市场困境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证券市场诞生于中国经济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的大背景之下,它的产生和发展是经济改革的内在要求。本身就具有中国经济市场化转轨的先导意义。 中国股市上证综合指数从2001年6月2245点的历史高点到2005年6月的998点,跌幅超过50%。市场不仅损失了股指和大量财富,更损失了公平和发展机遇,投资者信心亦逐渐沦陷。股市何时能走出困境,成为焦点话题。 本文认为:中国证券市场十余年来的发展历程表明,证券决策部门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存在战略偏差和决策不当。 如今,股权分置改革正如火如茶进行。它将引发我国资本市场全局性、根本性的制度变革。改革成败紧系数亿投资人,关系民生。意义远超资本市场本身,渐而波及整个金融领域。因此,与其他部门相比,证券部门的管理决策尤为重要,关系到整个金融体系架构和社会稳定。 对股权分置改革时期证券市场的研究,既具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股权分置改革及全流通将修复国内A股市场的制度性缺陷,并将为证券市场的制度和产品创新提供必要条件,证券市场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后股权分置改革时期的证券市场将是一个全流通的新市场,同时又必然带有原市场的脱胎痕迹。追根溯源,找出市场困境的症结所在,才能使之健康发展。监管思路如何变革、市场结构如何变化、市场风险如何控制、制度如何创新、机遇和影响等,都需要深层次探讨。因而,对股权分置改革时期证券市场的前瞻性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立意的宗旨是:基于制度和风险的视角,从战略决策的管理学范畴来研究股权分置改革时期证券市场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拟综合采用规范研究法、定性研究法、定量研究法,辅以实证研究法等进行研究。运用系统分析法把证券市场作为中国金融市场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来进行,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立足于整体,着重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有机地、综合地分析研究对象。通过最新数据实证分析,论证证券市场困境的制度根源——
郭茂佳[8](2005)在《论重振我国股市投资者信心》文中认为2001年以来,我国股市投资者的信心一直处在“下降通道”中,股市长期处于低迷状态,要想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使我国的股市摆脱目前的困境,急需要营造理论大环境,破解历史大难题,转变调控大思路,夯实市场大基础。
郭茂佳[9](2005)在《论重振我国股市投资者信心》文中指出自2001年以来,我国股市投资者的信心一直处在“下降通道”中,目前正面临着丧失殆尽的危险。要想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使我国的股市摆脱目前的困境,急需要我们实行积极的股市政策,即要营造理论大环境、破解历史大难题、转变调控大思路、夯实市场大基础。
季红[10](2004)在《董辅礽与中国经济改革 “首都经济学界董辅礽学术思想研讨会”综述》文中研究说明一个人的离去,带走许多历史无法解开的谜,同时也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兴趣,对未来的思考。董辅礽的去世在中国经济学界引发的悼念和追思活动,是近年罕见的。中国经济改革的历程存在两条线:一是所有制改革,一是运行机制改革。董辅礽在所有制改革方面的创见已载入中国经济改革的史册。
二、股市不能“推倒重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股市不能“推倒重来”(论文提纲范文)
(1)五主席的关键时刻(论文提纲范文)
刘鸿儒:资本市场的奠基人 |
周道炯:矢志不渝的规范者 |
周正庆:善用政策的调控家 |
周小川:崇尚监管的市场派 |
尚福林:股权分置的终结者 |
首任主席的难题 |
谏言总书记保留“试验田” |
向台湾朋友取经 |
朱镕基否定再设立津汉交易所 |
江泽民两次询问股票定价 |
惊心动魄的救火生涯 |
“九五”计划和“八字方针” |
加入国际证券组织 |
开创民企上市先河 |
评论员文章出台内幕 |
啼笑皆非的往事 |
“我一直致力于推进牛市” |
“琼民源”是我抓的最大案子 |
“5·19”行情的启示 |
与梁定邦商量保险资金入市 |
对话周正庆中国资本市场不能照搬国外模式 |
证监会历任主席大事记 |
(3)中国信托业发展优化的制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意义与目标 |
1.2.1 研究的意义 |
1.2.2 研究的目标 |
1.3 研究现状与水平综述 |
1.3.1 国外信托业研究评述 |
1.3.2 国内信托业研究评述 |
1.3.3 一个总结性评述 |
1.4 研究的逻辑思路 |
1.5 研究的方法 |
1.6 论文的结构安排与主要内容 |
1.7 主要创新与不足 |
1.7.1 创新之处 |
1.7.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研究对象、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2.1 研究对象概述 |
2.1.1 信托概念及其内涵 |
2.1.2 信托理念:基于信托起源的考究 |
2.1.3 信托关系的基本要素 |
2.1.4 关于信托法理的一个小结 |
2.1.5 若干重要的概念与关系 |
2.2 主要理论基础:新制度经济学概述 |
2.2.1 制度概念阐述 |
2.2.2 制度功能剖析 |
2.2.3 新制度经济学评介 |
2.3 分析框架概述 |
2.3.1 “制度—行为—效率”分析范式及其不足 |
2.3.2 本文的分析框架 |
第3章 信托业制度系统总论 |
3.1 信托业制度系统概述 |
3.1.1 信托业制度系统的概念 |
3.1.2 信托业制度系统的解构 |
3.1.3 信托业制度系统的特点 |
3.2 信托业制度系统内外激励约束分析 |
3.2.1 外在激励约束:制度环境阐述 |
3.2.2 内在激励约束:制度安排阐述 |
3.2.3 一个小结:制度相容性要义 |
3.3 中国信托业发展困境:基于广信事件的制度系统论分析 |
3.3.1 广信事件之始末 |
3.3.2 制度视角之解析 |
3.3.3 评述与讨论 |
3.4 信托业制度系统优化初探 |
3.4.1 信托业制度系统优化的原则与目标 |
3.4.2 信托业制度系统的结构分析 |
3.4.3 信托业制度系统的协同度分析 |
3.4.4 信托业制度系统的组织特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信托业制度变迁系统:制度预设与路径依赖分析 |
4.1 信托业演变之路及其预设性分析 |
4.1.1 信托业恢复发展的背景与动因 |
4.1.2 信托业演变历史进程剖析 |
4.1.3 信托业制度预设性探究 |
4.1.4 信托业制度变迁效率评价 |
4.2 信托业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 |
4.2.1 基于政府效用函数的信托业制度变迁分析 |
4.2.2 信托业制度变迁的前提与过程 |
4.2.3 信托业制度变迁的供需与非均衡 |
4.3 信托业制度变迁的进一步分析:基于交易费用视角 |
4.3.1 交易费用的一般性描述 |
4.3.2 交易费用的性质及成因 |
4.3.3 信托业新旧制度安排的交易费用:一个模型分析 |
4.4 信托业制度变迁路径依赖及其突破 |
4.4.1 路径依赖诠释 |
4.4.2 信托业制度变迁路径依赖分析 |
4.4.3 突破信托业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若干思考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信托业制度实施系统:功能定位与监管模式分析 |
5.1 信托业制度实施系统两大内核的初步解析 |
5.1.1 内核之一:信托业功能定位 |
5.1.2 内核之二:信托业监管模式 |
5.1.3 信托业制度实施系统反馈效应分析 |
5.1.4 一个初步认识 |
5.2 进一步的思考:对信托业功能定位的再分析 |
5.2.1 信托制度的本质与特性:契约分析视角 |
5.2.2 信托业功能分析 |
5.2.3 信托业定位分析 |
5.2.4 信托业功能定位的契合与演进:综合金融服务提供商 |
5.3 进一步的思考:对信托业监管模式的再分析 |
5.3.1 信托业监管特殊性:基于信托价值取向的分析 |
5.3.2 信托业监管模式优化之一:再造微观基础 |
5.3.3 信托业监管模式优化之二:重塑宏观框架 |
5.3.4 信托业监管模式优化路径分析 |
5.4 信托业制度实施系统效率改进:引入非正式制度的分析 |
5.4.1 非正式制度阐释 |
5.4.2 非正式制度对信托业制度实施系统的影响 |
5.4.3 信托业制度实施系统效率改进之思考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信托业制度创新系统:路径导向与模式选择分析 |
6.1 国际信托业演变路径探析 |
6.1.1 始发之地:英国 |
6.1.2 后起之秀:美国 |
6.1.3 继受之范:日本 |
6.1.4 国际信托业演变趋势展望 |
6.1.5 若干思考与启示 |
6.2 中国信托业发展模式选择基础:实证分析 |
6.2.1 整体发展态势透视 |
6.2.2 业务模式分析 |
6.2.3 组织模式分析:基于信托公司分类的视角 |
6.3 中国信托业发展模式选择研判 |
6.3.1 信托业的展业阶段性:一个总体认识 |
6.3.2 业务模式转型升级分析 |
6.3.3 组织模式演进路径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总结 |
7.1 主要研究结论:对中国信托业三大基本问题的再回答 |
7.1.1 中国信托业是金融界的“坏孩子”吗? |
7.1.2 中国到底需不需要信托业? |
7.1.3 中国信托业路在何方? |
7.2 主要对策建议 |
7.2.1 加快信托业非路径依赖下的制度内生进程 |
7.2.2 进一步健全完善“信托新政”及其制度体系 |
7.2.3 积极探索构建功能性金融监管框架 |
7.2.4 大力培育和普及信托非正式制度 |
7.2.5 促进与优化信托业资源的整合和配置 |
7.2.6 推进广度与深度并举的信托创新 |
7.3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7)股权分置改革时期证券市场困境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思路与架构安排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架构安排 |
1.4 本文的创新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框架 |
2.1 文献综述 |
2.1.1 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
2.1.2 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
2.1.3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2.2 理论基础 |
2.2.1 制度理论分析 |
2.2.2 制度变迁理论分析 |
2.2.3 风险理论分析 |
2.2.4 风险管理理论分析 |
2.2.5 决策理论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证券市场分析:形成及概况 |
3.1 中国证券市场概述 |
3.1.1 股份制、股票、股票市场:中国证券市场由来 |
3.1.2 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中国证券市场新阶段 |
3.1.3 中国证券市场现状分析 |
3.2 证券市场制度变迁 |
3.2.1 世界股票市场产生及制度变迁 |
3.2.2 新中国证券市场制度变迁 |
3.2.3 新中国证券市场制度变迁特殊性分析 |
3.3 新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程的阶段论 |
3.3.1 新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呈现出阶段性发展规律 |
3.3.2 新中国证券市场发展阶段论划分之综述 |
3.3.3 新中国证券市场发展阶段论划分之我见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证券市场困境根源:制度变迁中的制度缺陷 |
4.1 证券市场制度分析:制度梳理及比较 |
4.1.1 筹资者约束制度 |
4.1.2 投资者约束制度 |
4.1.3 中介者约束制度 |
4.2 证券市场制度分析之:制度缺陷分析 |
4.2.1 证券市场制度缺陷分析:制度缺陷的生成机理 |
4.2.2 股票发行制度缺陷分析:定价制度缺陷及变革追踪 |
4.2.3 证券市场制度缺陷表征:政策市分析 |
小结 |
第五章 证券市场对策研究:风险演进中的风险管理 |
5.1 证券市场风险管理:总体分析 |
5.1.1 中国证券市场主要风险特征 |
5.1.2 中国证券市场主要风险分析 |
5.2 证券市场风险管理:券商风险分析 |
5.2.1 券商风险主要表现 |
5.2.2 券商风险案例分析 |
5.2.3 风险券商处置模式 |
5.3 证券市场风险管理:比较研究(1)总括比较 |
5.3.1 国外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经验借鉴 |
5.3.2 国外金融机构风险分类及管理实践 |
5.3.3 国内证券公司风险管理工作现状及结论 |
5.3.4 国内基金管理公司风险管理借鉴 |
5.4 证券市场风险管理:比较研究(2)实务比较 |
5.4.1 台湾券商保证金存管经验借鉴 |
5.4.2 目前国内券商保证金存管模式 |
5.5 证券市场风险管理:整体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实务 |
5.5.1 证券公司风险指标体系构建 |
5.5.2 证券公司整体风险管理体系的实现路径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证券市场对策研究:股权分置改革理论与实务 |
6.1 股权分置历史回顾与分析 |
6.1.1 关键词辨析 |
6.1.2 股权分置的成因、弊端、现状 |
6.2 股票分置改革理论:政策背景与影响分析 |
6.2.1 股权分置改革的政策背景 |
6.2.2 股权分置改革的目标意义 |
6.2.3 股权分置改革对相关各方的影响分析 |
6.3 股权分置改革实务:改革概貌 |
6.3.1 股权分置改革的总体情况 |
6.3.2 股权分置改革的相关法律法规 |
6.4 股权分置改革实务:方案评析 |
6.4.1 第一批试点企业案例分析 |
6.4.2 第二批试点企业案例分析 |
6.4.3 第一批试点与第二批试点方案比较 |
6.5 股权分置改革实务:方案设计 |
6.5.1 对价方式分析及实例 |
6.5.2 测算理论模型与参数选取 |
6.6 股权分置改革实务:一个公司范例(南方航空整体设计方案) |
6.6.1 南方航空股权分置改革的可行性 |
6.6.2 南方航空股权分置改革的对价原则 |
6.6.3 南方航空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前提 |
6.6.4 南方航空股权分置改革的对价底线 |
6.6.5 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的基本情况 |
6.6.6 南方航空股权分置改方案的特殊性 |
6.6.7 基本方案——非流通股股东向A股流通股股东无偿送股 |
6.6.8 其他软性支付条件 |
6.6.9 方案对流通股的对价补偿情况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证券市场对策研究:困境中的对策思考 |
7.1 演化趋势 |
7.1.1 趋势一:股权结构有望得到改善 |
7.1.2 趋势二:公司治理趋于市场化、规范化 |
7.1.3 趋势三:机构投资者治理模式逐渐形成 |
7.1.4 趋势四:上市公司监管面临新挑战 |
7.1.5 趋势五:资源配置功能、价值发现功能得到优化 |
7.1.6 趋势六:扩容预期悲观、市场风险迟滞 |
7.2 现实困境 |
7.2.1 融资功能的市场定位,带来市场发展阻滞 |
7.2.2 稳定低效的股权结构,造成治理机制缺陷 |
7.2.3 上市公司业绩低下,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
7.2.4 社会诚信缺失,市场走势与宏观经济背离 |
7.2.5 市场规模偏小,投资者结构限制股市发展 |
7.2.6 股市过分投机,换手率高波动性大 |
7.2.7 风险结构失衡,系统性风险凝聚 |
7.3 对策研究 |
7.3.1 完善发行制度,发挥活血功能,尽快恢复新股发行 |
7.3.2 完善退市制度,发挥换血功能,真正实现优胜劣汰 |
7.3.3 完善再融资制度,简化核准程序,严格控制融资规模 |
7.3.4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保障要素生命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
7.3.5 完善投资主体结构,规范行为,加快机构投资者发展 |
7.3.6 完善市场监管体系,直面新问题,保护投资者利益 |
7.3.7 完善证券市场环境,注重标本兼治,加强诚信体系建设 |
7.3.8 完善政府角色定位,解除隐性担保,倡导决策科学透明 |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课题 |
附录: 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 |
附录: 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 |
致谢 |
(8)论重振我国股市投资者信心(论文提纲范文)
我国股市投资者信心为何丧失 |
(一)理论原因 |
(二)现实原因 |
(三)政策原因 |
股市投资者信心丧失引致股市走向低迷 |
重振股市投资者信心的举措 |
(一)营造理论大环境 |
(二)破解历史大难题 |
(三)转变调控大思路 |
(四)夯实市场大基石 |
四、股市不能“推倒重来”(论文参考文献)
- [1]五主席的关键时刻[J]. 南焱,李国魂. 中国经济周刊, 2010(49)
- [2]“赌场”“千点”:争鸣中新生[N]. 张欢. 上海证券报, 2010
- [3]中国信托业发展优化的制度分析[D]. 熊俊. 云南大学, 2010(02)
- [4]呼唤第二次股改[J]. 皮海洲. 董事会, 2008(08)
- [5]心向未来从头再来 悲剧与耻辱同在[J]. 水皮. 黑龙江金融, 2008(04)
- [6]股改与后股权分置时代[N]. 马玉荣,康潜. 证券日报, 2006
- [7]股权分置改革时期证券市场困境与对策研究[D]. 王岚. 暨南大学, 2005(06)
- [8]论重振我国股市投资者信心[J]. 郭茂佳.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2)
- [9]论重振我国股市投资者信心[J]. 郭茂佳.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5(01)
- [10]董辅礽与中国经济改革 “首都经济学界董辅礽学术思想研讨会”综述[J]. 季红. 经济导刊, 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