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间层论文-施国伟,陈尚里,庄泽敏,黄志宏

空气间层论文-施国伟,陈尚里,庄泽敏,黄志宏

导读:本文包含了空气间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浅圆仓,墙体结构,空气间层,隔热

空气间层论文文献综述

施国伟,陈尚里,庄泽敏,黄志宏[1](2019)在《浅圆仓仓壁空气间层隔热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浅圆仓两种仓墙结构(250 mm的混凝土滑膜;设置复合隔热层,内层为250 mm混凝土滑膜,中层为130 mm的空气隔层,外层为120 mm厚的环保砖砌块。)对储藏过程中粮温影响的差异。试验在每个浅圆仓内分6圈(距仓壁11 m、6.2 m、0.5 m、0.4 m、0.15 m、0.05 m)共设置35根电缆,每根电缆设7个测温点,每个测温点间距1.9 m。在气温明显上升的春夏(4-9月)季节期间,每天分别测定两个浅圆仓各电缆的粮温,在叁年间重复。试验表明,外围增加120 mm环保砖砌块+130 mm空气隔热层对浅圆仓整体粮温的影响不大,两种仓墙结构粮堆内相同位置的粮温无显着性差异,仅距仓壁较近的局部粮温变化有微弱差别。(本文来源于《粮食储藏》期刊2019年03期)

江玉民[2](2015)在《基于可智能抽气空气间层防水保温一体化屋面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屋面结构有找坡、找平、隔汽、保温、找平、防水、保护层等组成,每一层结构又由不同专业的施工方组织施工,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工序繁多、交叉作业、相互掣肘等顽疾,无法保证防水及保温效果,出现渗漏后,各施工工种和工序之间相互推诿,难以界定责任,最终给业主造成巨大损失。随着节能建筑形势的发展和建筑结构品位的提升,建筑防水及保温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然而随着防水及保温材料品种和质量的不断提升,但是渗漏和防水保温相互制约的问题至今仍未能完美解决。怎样(本文来源于《防水技术专业委员会换届年会暨防水堵漏工程“系统”应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5-11-08)

李军,唐艳芬,张道山[3](2015)在《农村住宅节能改造中空气间层的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住宅建筑围护结构保温性能差,耗热量大,既增加了农户采暖经济负担,降低了室内热舒适度,又耗费了大量劣质散煤,加重了环境空气污染。鉴于这种情况,当前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开始推行农村住宅的保温节能改造。农村住宅保温改造,除了更换门窗,加贴外墙保温板外,还要善于利用房屋闷顶、两相邻外墙、两道门或窗之间的空气间层,发挥空气导热系数小、热阻大的特点,减小围护结构散热量,既方便经济,又效果明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来源于《节能与环保》期刊2015年05期)

方武[4](2015)在《建筑保温墙体薄空气间层空气湿度对传热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镇化建设的逐步推进,我国的建筑数量大幅上升,随之带来的建筑能耗已经成为国家能源消耗的主力军。因此建筑行业全面节能势在必行,到“十二五”期末,我国建筑节能要形成1.16亿吨标准煤节能能力;到2015年,北方严寒及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全面执行新颁布的节能设计标准,执行比例达到95%以上,城镇新建建筑能源利用效率与“十一五”期末相比,提高30%以上。论文以铝合金聚氨酯外墙保温装饰一体化系统为实验对象,选择合肥地区某典型建筑为实验基地,设计实验方案,安装测试仪器进行数据采集,采集数据时间包含2013和2014两个年度,共有两个完整的四个季度的实验周期。采集的物理参数包括复合保温墙体各层壁面温度,室内外温度,空气间层温度,空气间层湿度,空气间层气流速度,墙体及各层热流密度。将采集的实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发现,空气间层温度、湿度均与墙体热流密度存在某种相关性,采集的空气间层气流速度在保温一体化系统的尺寸下流速几乎为零,说明其内部没有对流传热。回归分析还发现,空气间层的温度与墙体热流密度有正相关的特点;而空气间层湿度与墙体热流密度却是负相关的关系。这里湿度与热流密度关系的发现比较新颖,之前并未见有关文献研究过,这也是论文的创新之处。针对统计分析的结果,论文进行了传热机理的分析,由于温度对热流密度的影响早在傅里叶定律理就有所阐述,实验结果前人早有成熟的论证。因此,传热机理的分析重点在湿度影响热流密度的讨论上。论文分别从导热、对流、辐射叁种传热方式上对空气间层湿度影响传热进行讨论,结论是对于铝合金聚氨酯外墙保温装饰一体化系统的保温结构,由于空气间层仅有30mm,且密封较好,对流传热可以忽略,导热就是纯气体的导热问题,而辐射是空气间层传热的主要方式,湿度对空气间层传热的影响主要是影响了辐射传热。那是因为当空气间层湿度变化时,空气间层内的水蒸气含量也发生变化,由于水蒸气对长波辐射有很好的吸收特性,而常见的建筑材料其辐射热又是长波辐射,所以水蒸气阻隔了空气间层两墙壁间的辐射传热。当湿度越大,水蒸气就会越多,其阻隔辐射传热的能力也会越强;反之,则阻隔能力减弱。这正符合湿度影响传热呈负相关特性的统计分析结果。论文针对空气间层湿度与热流密度关系进行了经验方程的总结。首先对复合保温结构进行了模型化处理,认为复合保温结构墙体传热为一维平壁导热问题,墙体导热由非稳态导热简化为稳态导热,空气间层传热以导热方式等效辐射及对流传热方式等,然后建立带有一、二类边界条件的导热数学模型,利用实验数据最终求解出函数方程。论文最后得出结论,空气间层湿度影响墙体的传热。其意义主要是应用在潮湿多雨地区复合保温墙体综合传热系数的计算上,其空气间层不能只简单的看成空气传热问题,还要考虑到水蒸气对辐射传热的影响,从而对空气间层传热系数做出修正,使其计算热负荷更为精确,为建筑能耗的计算,采暖空调系统的设计提供基础的研究资料。(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大学》期刊2015-04-08)

程海峰,高瑞凯,张虎,陈鹏刚[5](2014)在《薄封闭空气间层对外墙保温系统热工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传热学基本原理出发,针对封闭空气间层冬季保温状态及其对外墙保温系统热工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探讨,通过理论计算和CFD模拟验证表明:1)外墙保温系统中空气间层的存在,增大了系统的热阻提高了系统的保温性能。当外墙保温系统中引入厚度d为20 mm的空气间层与保温板直接粘贴在外墙的系统相比,热阻增大0.75(m2·K)/W,热流密度降低了21%;2)在空气间层厚度d由0逐渐增大的过程中,传热方式由导热向对流转换。当d≤15 mm时导热占主导作用,当d>15 mm时对流占主导作用;3)空气间层厚度在0~20 mm范围内热阻随其厚度d的增加近似呈线性增加,增加趋势明显,随着d的继续增大,空气间层热阻的增量越来越小,当其间层厚度为65 mm时,热阻取得最大值,其间层厚度大于65 mm时,随着d的继续增大,热阻有减小的趋势;4)当空气间层厚度一定,随着高度H增大其热阻有增加的趋势,但其热阻增加的幅度随着高度H的增大而减小,H为14.57 m时,热阻取得最大值;5)在一定的封闭空气间层内,厚度的变化比高度的变化对保温系统热工性能的影响大。(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期刊2014年12期)

高瑞凯[6](2014)在《空气间层对“一体化”外墙保温系统性能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节能减排是减轻环境污染、解决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30%左右。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产业结构的调整,建筑能耗的比例将继续提高。要实现节能65%的目标,则必须提高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目前我国的外墙保温隔热技术相比国外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有必要参照国外发展经验,做好外墙保温系统的热桥阻断、空气隔断等工作,这对于国内建筑节能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本文以一体化外墙保温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计算、CFD模拟、DeST建筑能耗分析以及实测数据等方法,分析空气间层定型尺寸对一体化外墙保温系统保温隔热性能的影响。首先本文阐述了我国常用的外墙保温系统安装方法及特点,安装过程中主要节点的处理方法,列举了湿式与干式安装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并指出空气间层的引入可以提高干式安装方法的保温性能。第叁章首先介绍了一体化外墙保温系统典型构造,根据传热学傅立叶定律和格拉晓夫准则等基本原理对该系统进行传热理论分析;并将该系统简化成物理模型,根据合肥地区气候条件确定边界条件,将上述问题简化为二维稳态传热温度,进行CFD模拟。研究空气间层定型尺寸对该系统传热性能的影响,确定工程应用的最优安装尺寸。第四章根据上面最优定型尺寸的计算,应用在示范工程百乐门尚泽国际写字楼项目中,使用DeST建筑能耗分析软件对示范工程全年8760h室内温度进行模拟,对模拟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根据前人在室内舒适度方面的研究,确定冬季供暖和夏季空调开启时间,对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提出建议。文章最后统计分析了实验房采集的温度和热流密度数据,分析了近两年实时测量的温度分布情况,结合热流密度采集的数据,计算出冬季12月、1月和夏季7月、8月的热阻,得出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应综合考虑保温与隔热两种工况,选择最优值,不能一味的追求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降低。(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大学》期刊2014-04-01)

梁超锋,孙斌祥,刘琦,白文辉[7](2012)在《空气间层对聚苯复合外保温墙热湿耦合传递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聚苯(EPS)复合外保温墙中的空气间层对其热湿耦合传递有着重要的影响.针对不同空气间层厚度的EPS复合外保温多孔砖墙,在以上海为代表的夏热冬冷地区的气候条件下,利用已有的热湿耦合传递数学模型和计算软件CHAMPS-BES,进行热湿耦合传递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空气间层越厚,多孔砖层的初始水分向空气间层扩散、迁移越快;空气间层越厚,空气间层和EPS板的峰值含湿量越高,达到湿稳定所需时间越长.当空气间层厚度为20mm时,水分对EPS复合外保温多孔砖墙传热系数总的影响最显着,高达34%.tif板施工时,在保证其黏结强度的前提下,宜适当减小空气间层的厚度.(本文来源于《建筑材料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王君若[8](2012)在《具有双层封闭空气间层的热桥隔热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不透明干挂外墙结构的应用,是提高建筑物外装饰效果的有效手段,此类围护结构的承重构造大多采用钢结构,而良好的导热性能却使钢结构成为了围护结构中的热桥。如何在不影响承重的前提下,创造出科学合理的隔热构造,是形成该热桥隔热结构的关键所在。本文介绍具有双层封闭空气间层的隔热垫片,是一种十分有效而实用的隔热结构。(本文来源于《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期刊2012年03期)

李松,徐浩,周鑫[9](2011)在《空气间层在建筑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空气间层保温隔热原理的分析,从建筑外墙、屋顶、外窗等方面,论述了空气间层在建筑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建材技术与应用》期刊2011年03期)

贾永英,王影[10](2010)在《新型太阳能集热墙空气间层温度场的模拟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新型结构的太阳能集热墙,它由单层高透型LOW-E玻璃、百叶形的太阳能吸收层、空气间层、聚苯板和实体墙构成。利用CFD技术,采用RNGk-ε两方程模型和太阳加载模型模拟了太阳能集热墙内部空气层的温度场;并建立了对比模型,其结构为双层普通玻璃、百叶形的太阳能吸收层、空气间层、聚苯板和实体墙。在相同模拟条件下对其空气间层的温度场进行了模拟计算。通过分析比较两种模型的模拟结果得出,新型结构的集热墙集热性能优于对比模型,节能效果显着。研究结果对太阳能集热墙的工程设计及进一步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0年23期)

空气间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传统的屋面结构有找坡、找平、隔汽、保温、找平、防水、保护层等组成,每一层结构又由不同专业的施工方组织施工,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工序繁多、交叉作业、相互掣肘等顽疾,无法保证防水及保温效果,出现渗漏后,各施工工种和工序之间相互推诿,难以界定责任,最终给业主造成巨大损失。随着节能建筑形势的发展和建筑结构品位的提升,建筑防水及保温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然而随着防水及保温材料品种和质量的不断提升,但是渗漏和防水保温相互制约的问题至今仍未能完美解决。怎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空气间层论文参考文献

[1].施国伟,陈尚里,庄泽敏,黄志宏.浅圆仓仓壁空气间层隔热效果研究[J].粮食储藏.2019

[2].江玉民.基于可智能抽气空气间层防水保温一体化屋面系统的研究[C].防水技术专业委员会换届年会暨防水堵漏工程“系统”应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2015

[3].李军,唐艳芬,张道山.农村住宅节能改造中空气间层的利用[J].节能与环保.2015

[4].方武.建筑保温墙体薄空气间层空气湿度对传热影响的实验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5

[5].程海峰,高瑞凯,张虎,陈鹏刚.薄封闭空气间层对外墙保温系统热工性能的影响[J].建筑科学.2014

[6].高瑞凯.空气间层对“一体化”外墙保温系统性能影响的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4

[7].梁超锋,孙斌祥,刘琦,白文辉.空气间层对聚苯复合外保温墙热湿耦合传递的影响[J].建筑材料学报.2012

[8].王君若.具有双层封闭空气间层的热桥隔热结构[J].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2012

[9].李松,徐浩,周鑫.空气间层在建筑中的应用[J].建材技术与应用.2011

[10].贾永英,王影.新型太阳能集热墙空气间层温度场的模拟计算[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

标签:;  ;  ;  ;  

空气间层论文-施国伟,陈尚里,庄泽敏,黄志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