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骨面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垂直骨面型,骨性Ⅱ类,切牙,骨面积
骨面积论文文献综述
孙毅[1](2019)在《成人骨性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切牙区牙槽骨面积锥形束CT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锥形束CT比较不同垂直骨面型的成人骨性Ⅱ类患者上下颌切牙牙根周围牙槽骨面积的大小。方法:选择骨性Ⅱ类患者45例,根据FMA角分为低角型15例、均角型15例、高角型15例。应用DolphinImaging11.5叁维软件分别测量上下颌切牙牙根周围不同水平牙槽骨的横断面面积,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实验数据。结果:低角组患者上颌切牙在根颈1/3处骨面积最小(P<0.05),在根尖1/3处骨面积大于高角组(P<0.05);低角组患者下颌切牙在根中1/3水平处骨面积大于高角组患者(P<0.05),在根尖1/3水平处骨面积最大(P<0.05)。结论:低角组患者上下颌切牙根尖周围骨质较多,高角组患者较少。(本文来源于《中国美容医学》期刊2019年01期)
于阳阳,邹冬荣,刘晓燕,于晓峰,杨晓昀[2](2016)在《氟斑牙对青少年正畸拔牙区牙槽骨面积和牙齿移动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沧州地区氟斑牙青少年在正畸治疗拔除第一前磨牙后,拔牙区牙槽骨的面积和牙齿移动的距离。方法:纳入50例青少年正畸患者,按照氟斑牙指数分为轻(13例)、中(10例)、重(7例)及正常对照组(20例)4组,拔除■,戴用矫治器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时拍摄口腔全景片用autoCAD软件计算牙槽骨面积,并测量石膏模型上牙齿移动距离。结果:拔牙后1、2、3个月氟斑牙组拔牙创牙槽骨面积小于对照组(P<0.01)牙齿移动距离大于对照组(P<0.01)牙齿移动距离与拔牙创面积呈负相关(P<0.05)。结论:氟斑牙影响正畸治疗中拔牙创牙槽骨改建及牙齿移动速度。(本文来源于《实用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01期)
史建陆,陈燕青,檀巧林[3](2013)在《骨性Ⅲ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切牙牙槽骨面积的CBCT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CBCT比较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骨性Ⅲ类患者上下颌切牙牙根周围牙槽骨面积的大小。方法:选择骨性Ⅲ类患者44例,根据FMA角分为低角14例、均角16例、高角14例。应用DOPHIN软件,分别测量上下颌切牙牙根周围不同水平牙槽骨的横断面面积。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实验数据。结果:低角患者上颌切牙在根颈1/3、根中1/3、根尖1/3处骨面积都大于均角与高角患者(P<0.05),下颌切牙在冠1/3、根中1/3水平处骨面积也大于高角与均角患者(P<0.05)。结论:低角患者上下切牙牙根周围骨质较多,高角患者最少。(本文来源于《口腔医学研究》期刊2013年10期)
黄际远,宋文忠,史克俭,黄劲,钟兴华[4](2010)在《女性腰椎投影骨面积对骨密度及骨质疏松诊断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健康女性腰椎投影骨面积(projective bone area,BA)对面积骨密度(areal bonemineral density,aBMD)和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诊断的影响。方法 1.成都地区健康女性824例,年龄20~80岁,用GE LUNAR公司生产的EXPERT-XL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正位1-4投射骨面积(BA)、骨矿物含量(bone mineral content,BMC)、面积骨密度(aBMD)。按照WHO推荐的诊断标准:aBMD低于峰值骨2.5个标准差为OP。2.按年龄分为20~39岁、40~59岁、60~80岁3个年龄组。各年龄组按BA大小分成大(large BA group,LBAG)、中(intermediate BA group,IBAG)、小(small BA group,SBAG)3组。3.统计学处理:用SPSS13.0统计软件,BA与BMC和aBMD的相关性用pearson相关分析;不同年龄组不同BA组腰椎BMC、aBMD比较用方差分析,OP检出率差异比较用卡方检验。结果 1.BA与BMC(r=0.768P<0.01)和aBMD呈正相关(r=0.171P<0.01);2.20~39岁、40~59岁、60~80岁不同BA组BMC、BMD比较均为:LBAG>IBAG>SBA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0~39岁不同BA组均无OP检出;40~59岁LBAG、IBAG、SBAG组OP检出率分别为:5.0%、13.5%、18.9%,BA越大,OP检出率越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80岁LBAG、IBAG、SBAG组OP检出率分别为:45.2%、55.8%、64.3%,BA越大,OP检出率越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都地区健康女性腰椎BA大者aBMD、BMC较高,OP检出率较低;反之腰椎BA小者,aBMD、BMC较低,OP检出率高。女性40岁后应注意骨质疏松防治。(本文来源于《中国骨质疏松杂志》期刊2010年10期)
钟如意[5](2009)在《aBMD和vBMD与骨面积的关系及对诊断骨质疏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骨骼部位的面积骨密度(aBMD)和体积骨密度(vBMD)与骨面积(BA)的关系及其对诊断骨质疏松(OP)的影响。方法采用QDR-4500A型扇形束双能X线吸收法骨密度仪,测量5585例年龄5-96岁的女性正位腰椎、侧位腰椎和髋部(股骨近端)股骨颈的BA、骨矿含量(BMC)、aBMD和vBMD。用直线回归分析BA与BMC、aBMD和vBMD之间的关系。不同骨骼部位BA按四分位数分成四组,了解各组之间OP检出率的差异。结果①在正位腰椎,BMC与BA呈显着正相关(r=0.706,P=0.000),aBMD与BA的相关性较前降低(r=0.394,P=0.000),vBMD与BA的相关性显着降低(r=0.141,P=0.000)。年龄≥40岁(平均52.7±9.58岁)的受试者(n=4012)BA按四分位数分成Q1、Q2、Q3和Q4组,各组之间的BMC、aBMD和vBMD呈梯次增加。采用aBMD诊断时,四个组的OP检出率分别为Q1=33.57%、Q2=17.90%、Q3=13.31%和Q4=8.39%,其检出率和检出风险呈显着性梯次降低;采用vBMD诊断OP时,四个组的OP检出率分别为Q1=27.39%、Q2=18.30%、Q3=15.89%和Q4=13.99%,其检出率和检出风险差异较前缩小。aBMD和vBMD对总体受试者诊断OP的齐同率为87.9%。②在侧位腰椎,BMC(r=0.669,P=0.000)和aBMD(r=0.266,P=0.000)与BA呈正相关,vBMD1(公式估算的vBMD)与BA呈负相关(r=-0.045,P=0.011),vBMD2(DXA测量获得的vBMD)与BA相关无显着性(r=0.032,P=0.080)。年龄≥40岁(平均52.7±9.58岁)的受试者(n=4012)BA按四分位数分成Q1、Q2、Q3和Q4组,各组之间的BMC和aBMD呈梯次增加,各组之间的vBMD无显着性差异。采用aBMD诊断时,四个组的OP检出率分别为Q1=30.04%、Q2=20.65%、Q3=14.70%和Q4=15.14%;采用vBMD1诊断OP时,四个组的OP检出率分别为Q1=19.76%、Q2=18.49%、Q3=16.31%和Q4=20..7%;采用vBMD2评价时,四个组的OP检出率分别为01=28.15%、Q2=27.76%、Q3=24.19%和Q4=28.57%,各组之间的差异无显着性意义,vBMD2的OP检出率显着高于vBMD1,四个组之间的OP检出风险差异显着低于aBMD。aBMD和vBMD对总体受试者诊断OP的齐同率为83.9%。③在股骨颈,BMC与BA呈显着正相关(r=0.366,P=0.000),aBMD与BA相关无显着性(r=-0.012,P=0.104),vBMD与BA呈显着负相关(r=-0.385,P=0.000)。年龄≥40岁(平均52.7±9.58岁)的受试者(n=4012)BA按四分位数分成Q1、Q2、Q3和Q4组,各组之间的BMC呈显着性梯次增加,vBMD呈显着性梯次减少,各组之间的aBMD无显着性差异。采用aBMD诊断时,四个组的OP检出率分别为Q1=8.59%、Q2=7.67%、Q3=8.86%和Q4=9.07%,各组之间的差异无显着性意义;采用vBMD诊断OP时,四个组的OP检出率分别为Q1=1.90%、Q2=4.88%、Q3=6.87%和Q4=13.4%,其检出率和检出风险差异呈显着性梯次增加。在年龄≥40岁的全体受试者,aBMD的OP检出率(8.55%)显着高于vBMD(6.80%),两者的诊断齐同率为67.1%。结论①正位腰椎的aBMD与骨骼大小呈正相关,vBMD与骨骼大小的相关性明显降低。vBMD诊断OP的敏感性只在较小与较大的个体优于aBMD。②侧位腰椎的aBMD与骨骼大小呈正相关,DXA骨密度仪测量获得的vBMD与骨骼大小无关。vBMD可能是诊断OP的敏感指标,通过仪器测量获得的vBMD能更准确地诊断OP。③股骨颈的aBMD与股骨颈的大小无关,估算vBMD与其呈负相关。aBMD的OP检出率显着高于vBMD。(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9-05-01)
钟如意,廖二元,伍贤平,张红,罗湘杭[6](2008)在《股骨颈aBMD和vBMD与骨面积的关系及对诊断骨质疏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股骨颈的面积骨密度(aBMD)和体积骨密度(vBMD)与骨面积(BA)之间的关系及其对诊断骨质疏松(OP)的影响。方法采用QDR-4500A型扇形束双能X线吸收法骨密度仪,测量5585例年龄5~96岁的女性髋部(股骨近端)股骨颈的BA、骨矿含量(BMC)、aBMD和vBMD。结果股骨颈aBMD和vBMD的峰值BMD(-x±s)分别为0.8098±0.1017g/cm2和0.1747±0.0244g/cm3,BMC与BA呈显着正相关(r=0.350,P=0.000),aBMD与BA相关无显着性(r=-0.022,P=0.104),vBMD与BA呈显着负相关(r=-0.381,P=0.000)。年龄≥40岁(平均52.7±9.58岁)的受试者(n=4012)股骨颈BA按四分位数分成Q1、Q2、Q3和Q4组,各组之间的BMC呈显着性梯次增加,vBMD呈显着性梯次减少,各组之间的aBMD无显着性差异。采用aBMD诊断时,四个组的OP检出率分别为Q1=8.59%、Q2=7.67%、Q3=8.86%和Q4=9.07%,各组之间的差异无显着性意义;采用vBMD诊断OP时,四个组的OP检出率分别为Q1=1.90%、Q2=4.88%、Q3=6.87%和Q4=13.4%,呈显着性梯次增加。在年龄≥40岁的全体受试者,aBMD的OP检出率(8.55%)显着高于vBMD(6.80%),两者的诊断齐同率为67.1%。结论该研究揭示股骨颈aBMD与骨骼大小不相关,vBMD与骨骼大小呈负相关。aBMD的OP检出率显着高于vBMD。(本文来源于《中国骨质疏松杂志》期刊2008年10期)
虞进波,章振林,张浩,胡伟伟,胡云秋[7](2008)在《女性骨面积大小与骨密度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女性骨面积大小(BAS)和骨矿物质密度(BMD)随年龄的变化趋势以及BAS与BMD的关系。方法采用Hologic QDR-2000双能X线吸收仪测量3 390例20~84岁女性L_1~L_4后前位和左侧股骨近端(全髋部、股骨颈、大转子和转子间)骨矿物质含量(BMC)、BAS和BMD。结果L_1~L_4的BMC、BAS和BMD峰值均出现在30~34岁组,随后逐年下降,叁者变化趋势一致;而股骨近端各部位BMC、BAS和BMD的变化趋势不同,BMC峰值出现在40~44岁组,BAS有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大的趋势,BMD峰值出现在20~24岁组。L_1~L_4的BAS与年龄呈负相关(r=-0.362,P<0.05);全髋部和大转子部位的BAS与年龄呈正相关,但相关系数较低;股骨颈和转子间的BAS与年龄不相关(P值均>0.05)。L_1~L_4(r=0.521)和近端全髋部(r= 0.083)的BMD均与BAS呈正相关(P值均=0.000),股骨颈的BMD与BAS呈负相关(r=-0.102,P=0.000),大转子和转子间的BMD均与BAS不相关(P值均>0.05)。结论使用面积BMD作为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时,应该重视不同骨骼部位BAS的影响,是否使用体积BMD作为诊断标准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来源于《上海医学》期刊2008年04期)
康后生,孙昆,任伶俐,江毅敏,邱平[8](2007)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量不同条件下腰椎骨矿含量、椎骨骨面积有临床意义的最小变化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骨密度仪的差异或漂移可以通过质控加以校正。比较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量腰椎铝体模、活体腰椎、死体腰椎(带软组织)的骨矿含量、椎骨骨面积有临床意义的最小变化率差异,以便为重复测量同一个体的骨矿含量或骨密度评估临床药物疗效提供依据。方法:实验于2004-05/2006-12在川北医学院人体解剖实验室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骨密度室完成。采用美国Lunar公司生产的DPX-MD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量铝体模、3个活体椎体、1个带软组织的死体椎体的骨矿含量与椎骨骨面积,3次/d,连续测定5d。3个活体椎体分别为38岁骨密度正常男性、40岁骨质疏松症男性及62岁轻微骨量减少女性的椎体,均为自愿参与实验的本院医生。死体椎体由川北医学院人体解剖实验室提供。实验得到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批准。计算各椎体骨矿含量、椎骨骨面积的变异系数及有临床意义的最小骨矿含量、椎骨骨面积变化率。结果:①有临床意义的最小骨矿含量变化率:铝体模与正常男性椎体最小,骨质疏松症男性椎体、轻微骨量减少女性椎体与死体椎体呈依次增大趋势,且以死体椎体最大。②有临床意义的最小椎骨骨面积变化率:铝体模、正常男性椎体与骨质疏松症男性椎体最小,轻微骨量减少女性椎体与死体椎体较大,且以死体椎体最大。结论: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量不同条件椎骨有临床意义的最小骨矿含量、椎骨骨面积变化率存在差异,骨质疏松的严重程度不同,骨矿含量、椎骨面积骨密度检测对临床药物疗效观察的影响不同,骨质疏松越严重或有骨质增生的存在对其影响越大。(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期刊2007年44期)
康后生,邱平,陈玉华,任伶俐,孙昆[9](2007)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量不同个体腰椎椎骨骨面积、骨矿含量的精度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不同个体椎骨短期精度进行观察,发现骨质疏松的严重程度不同其短期精度不同。分析DPX-MD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量不同个体椎骨骨面积、骨矿含量、椎体宽、椎体高的短期精密度,了解上述指标对骨矿含量或骨密度测定的影响,以便为骨矿含量或骨密度检测质量控制和减少误差提供依据。方法:实验于2004-05/2006-12在川北医学院人体解剖实验室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骨密度室完成。①对象:铝体模;3个活体椎体(38岁骨密度正常男性;40岁骨质疏松症男性;62岁轻微骨量减少女性);1个带软组织的死体椎体(由川北医学院人体解剖实验室提供)。②方法及评估:采用美国Lunar公司生产的DPX-MD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量各椎体的椎骨面积、骨矿含量、椎体宽、椎体高及骨矿含量/椎体宽。3次/d,连续测定5d。铝体模和死体椎体两端均用小木块固定在6.5cm的高度,放在15cm的水浴中,为减少误差由一人操作。由不同椎骨面积、骨矿含量、椎体宽、椎体高及骨矿含量/椎体宽可得到各自的变异系数。结果:①腰椎各椎体和L2~4的骨矿含量的变异系数:各椎体或L2~4骨矿含量变异系数从正常男性椎体、骨质疏松症男性椎体、轻微骨量减少女性椎体与死体椎体呈依次增大。②各椎体和L2~4的椎骨面积、椎体宽、椎体高的变异系数:椎骨面积、椎体宽的值从铝体模、正常男性椎体、骨质疏松症男性椎体、轻微骨量减少女性椎体与死体椎体呈依次增大,尤其是轻微骨量减少女性椎体与死体椎体较大;椎体高的变异系数以骨质疏松症男性椎体与轻微骨量减少女性椎体较大,尤其是轻微骨量减少女性椎体的变异系数最大。结论:不同个体椎骨骨面积、骨矿含量、椎体宽、椎体高的精度不同,对骨密度测定的影响不同。椎间隙欠清楚者由于椎体分椎线难于确定,椎体高度的测定对骨密度测定影响较椎间隙清楚者大;有骨质增生和骨质疏松越严重者由于椎体边缘线难于确定,椎体宽度的测定对骨密度测定影响较无骨质增生和骨密度正常者大;有骨质增生存在和骨质疏松越严重,骨面积的测定对骨密度测定影响越大;骨质疏松越严重,骨矿含量测定对骨密度测定影响越大。(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期刊2007年35期)
黄旭,石冰,宋庆高,李盛,鲁勇[10](2005)在《硬腭裸露骨面积对上颌骨及牙弓生长发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已有研究表明硬腭裸露骨面的位置与上颌骨生长发育有密切的关系,但裸露面积与上颌骨生长发育的关系尚未见报道。现报道如下。1.材料和方法:选取3周龄SD雄性大鼠共67只,随机处死3只作为0周对照组,其余6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3个实验组,分别切去双侧硬腭1/4、(本文来源于《中华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05年03期)
骨面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沧州地区氟斑牙青少年在正畸治疗拔除第一前磨牙后,拔牙区牙槽骨的面积和牙齿移动的距离。方法:纳入50例青少年正畸患者,按照氟斑牙指数分为轻(13例)、中(10例)、重(7例)及正常对照组(20例)4组,拔除■,戴用矫治器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时拍摄口腔全景片用autoCAD软件计算牙槽骨面积,并测量石膏模型上牙齿移动距离。结果:拔牙后1、2、3个月氟斑牙组拔牙创牙槽骨面积小于对照组(P<0.01)牙齿移动距离大于对照组(P<0.01)牙齿移动距离与拔牙创面积呈负相关(P<0.05)。结论:氟斑牙影响正畸治疗中拔牙创牙槽骨改建及牙齿移动速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骨面积论文参考文献
[1].孙毅.成人骨性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切牙区牙槽骨面积锥形束CT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9
[2].于阳阳,邹冬荣,刘晓燕,于晓峰,杨晓昀.氟斑牙对青少年正畸拔牙区牙槽骨面积和牙齿移动影响的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6
[3].史建陆,陈燕青,檀巧林.骨性Ⅲ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切牙牙槽骨面积的CBCT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13
[4].黄际远,宋文忠,史克俭,黄劲,钟兴华.女性腰椎投影骨面积对骨密度及骨质疏松诊断的影响[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0
[5].钟如意.aBMD和vBMD与骨面积的关系及对诊断骨质疏松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9
[6].钟如意,廖二元,伍贤平,张红,罗湘杭.股骨颈aBMD和vBMD与骨面积的关系及对诊断骨质疏松的影响[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8
[7].虞进波,章振林,张浩,胡伟伟,胡云秋.女性骨面积大小与骨密度的关系[J].上海医学.2008
[8].康后生,孙昆,任伶俐,江毅敏,邱平.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量不同条件下腰椎骨矿含量、椎骨骨面积有临床意义的最小变化率[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
[9].康后生,邱平,陈玉华,任伶俐,孙昆.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量不同个体腰椎椎骨骨面积、骨矿含量的精度差异[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
[10].黄旭,石冰,宋庆高,李盛,鲁勇.硬腭裸露骨面积对上颌骨及牙弓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