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源性质论文-张智,张云慧,姜玉英,谢爱婷,魏书军

虫源性质论文-张智,张云慧,姜玉英,谢爱婷,魏书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虫源性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二点委夜蛾,高空探照灯诱虫器,迁飞,监测预警

虫源性质论文文献综述

张智,张云慧,姜玉英,谢爱婷,魏书军[1](2013)在《华北二点委夜蛾种群动态监测及北京北部地区虫源性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二点委夜蛾Proxenus lepigone是玉米生产中的一种新发害虫,2011年曾在黄淮海夏玉米主产区全面暴发,对夏玉米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为了明确二点委夜蛾的种群动态,探讨北京北部二点委夜蛾种群是否为迁入虫源,2012年,在华北地区的河北省栾城县、北京市区和北京延庆县等地,利用高空探照灯诱虫器、垂直监测昆虫雷达等对二点委夜蛾成虫进行了监测,并结合气象资料,对北京延庆的虫源性质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二点委夜蛾老熟幼虫作茧后可在北京延庆越冬。2012年,北京延庆诱集二点委夜蛾累计33 951头,可划分为3个世代。第1代成虫的诱集数量不符合正态分布,且在姊妹灯下的数量差异符合迁飞种类的特点。在当地条件不适宜的情况下,北京延庆监测点第1代成虫日均诱虫数量高于条件相对适宜的河北栾城。在北京延庆,第1代成虫的逐日诱集数量与空中风向密切相关。雷达监测还表明二点委夜蛾可能是雷达回波的目标。综合以上证据表明,北京延庆第1代成虫包含从周边迁飞而来的个体,二点委夜蛾可能是一种兼性迁飞昆虫。本研究可为二点委夜蛾成虫能否远距离迁飞提供例证,对今后提高其预测预报和防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3年10期)

齐国君,王政,蓝日青,吕利华[2](2013)在《粤北稻区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及虫源性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田间系统赶蛾、雌蛾卵巢解剖的方法研究了2010-2011年韶关地区稻纵卷叶螟的种群动态及各发生世代的虫源性质,并结合1961-1976年、2000-2011年曲江地区稻纵卷叶螟高峰日和高峰日蛾量,分析了不同年份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消长的差异性。1)韶关地区稻纵卷叶螟一年可发生6个世代,早稻发蛾高峰期集中在6月上中旬,晚稻发蛾高峰期集中在8月底至9月上旬;2)明确了韶关地区稻纵卷叶螟各发生世代的虫源性质;3)在1961-1976年和2000-2011年两个时间段之间,曲江地区稻纵卷叶螟早稻和晚稻田间蛾量高峰日差异不显着,但2000年以来早稻田间高峰日平均蛾量却显着高于20世纪60-70年代;4)2000-2011年,曲江地区稻纵卷叶螟田间蛾量的最高峰在早稻期间的出现频率高于晚稻,早稻和晚稻的主害代分别为第3代和第6代,但个别年份第2代、第7代稻纵卷叶螟也会暴发成灾。可见,2003年全国稻纵卷叶螟大暴发以来,前期迁入蛾量的成倍增加直接导致了粤北地区早稻稻纵卷叶螟连年大发生,而秋季回迁虫源则受北方稻区的自然环境和人为防治因素的干扰,与前期迁入量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13年02期)

韩志民,张蕾,潘攀,唐继洪,罗礼智[3](2012)在《2010年仪征市稻纵卷叶螟第叁、四代发生动态及虫源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稻纵卷叶螟的田间种群动态和虫源性质,本文通过田间调查、雌蛾卵巢解剖及风场分析,对2010年江苏仪征市单季稻区第3、4代稻纵卷叶螟发生动态和田间种群的虫源性质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第3代基本为迁入种群,分别在7月19-22日、26-27日、7月29-8月1日,出现3个明显的迁入峰;第4代为本地繁殖大部分迁出种群,分别在9月4日、7-9日、11日、16-17日、19-21日出现明显的蛾量突减现象。同时对迁飞高度(850hPa)的高空风向分析表明,在这个区域内的第3代发生期间高空盛行偏南风,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成虫从南方迁入,而第4代发生期间高空盛行偏北风,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成虫向南回迁。第3代发生期间的降雨量、日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对稻纵卷叶螟的大发生影响不显着,第3代(主害代)高峰日蛾量与稻纵卷叶螟的田间卵量发生程度呈显着正相关。最后讨论了近几年稻纵卷叶螟在仪征市发生为害加重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2年03期)

刁永刚,杨海博,瞿钰锋,陈晓,方春华[4](2012)在《2009年徽州稻区白背飞虱种群消长及虫源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徽州稻区作为我国白背飞虱北迁与南迁的重要中转站之一,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分析其中、晚稻田白背飞虱种群动态及虫源性质,对皖南稻区乃至江淮稻区白背飞虱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意义重大。通过田间系统调查和长翅雌虫卵巢解剖,研究了徽州稻区白背飞虱种群消长及虫源性质。运用GrADS和ArcGIS分析2009年白背飞虱主要迁入期的天气背景,并利用HYSPLIT轨迹模拟平台对主要迁入期进行数值模拟和虫源地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徽州稻区白背飞虱在中、晚稻以第3代危害为主。中稻田第2—4代白背飞虱属于基本迁出型,同时第3代前半期还存在部分滞留本地繁殖或者是外地白背飞虱迁入现象;而晚稻第3代后半期白背飞虱属于基本迁入型,第4—5代属于基本迁出型。风切变、下沉气流和强降水可作为徽州稻区预测白背飞虱迁入的气象背景。2009年徽州稻区白背飞虱虫源地主要分布在湘南、赣中及赣南。(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2年09期)

王清文,张勇,张吉昌,司华[5](2012)在《汉中稻区直纹稻苞虫虫源性质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田间二代幼虫量与花圃二代成虫量、田间二代成虫羽化盛期与花圃二代成虫盛发期比较结果、雌成虫卵巢解剖结果及花圃二代成虫与叁代成虫体重差异明显等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危害汉中水稻的叁代稻苞虫幼虫(二代成虫)以外地迁入虫源为主。(本文来源于《陕西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01期)

王晗,穆晨,倪亦非,林俊,于非[6](2011)在《新疆阿勒泰地区草地螟一代成虫卵巢发育与虫源性质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新疆阿勒泰地区草地螟一代成虫的虫源性质,为新疆草地螟灾害预测、监测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卵巢发育进度和有效积温法,结合测报灯诱蛾和野外种群数量调查。【结果】研究区域草地螟一代成虫存在种群数量突增突减现象;一代草地螟成虫种群数量较低时,88.77%雌蛾卵巢发育处于Ⅰ级;50.76%的雌蛾卵巢发育处于Ⅱ级;草地螟种群数量突然增加且幅度较大时,60.98%的卵巢发育处于Ⅲ级。自8月中旬草地螟种群数量呈现下降趋势,但仍有平均60.75%的草地螟雌蛾卵巢发育处于Ⅱ级。根据2005~2010年有效积温法则分析推算出阿勒泰哈巴河区域草地螟平均发生1.53代,即不完全2代。【结论】新疆北疆阿勒泰边境区域草地螟灾害是由来自本地虫源和境外虫源地迁入的草地螟共同危害所致。(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07期)

叶乐夫,付雪,谢宝瑜,戈峰[7](2011)在《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华北部分地区第叁代棉铃虫虫源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等C4植物被认为是华北Bt棉种植区内第叁代棉铃虫最重要的天然庇护所,但尚缺乏直接证据。连续2a(2006—2007年)利用杨树把诱集棉铃虫成虫,进行碳稳定同位素比值的测定,并结合棉铃虫成虫捕获时间、虫源的数量比例等,评估C4植物在华北第叁代棉铃虫期间的庇护所功能。结果表明,第叁代棉铃虫成虫来源于C4植物(玉米)的为40.5%—56.8%,与C3来源的数量上大体相当。但C4来源的成虫羽化时间比C3来源的个体明显滞后,呈现出先少后多的特点。结果提示,C4植物确实是华北第叁代棉铃虫重要的庇护所,但存在着时间上与C3来源的成虫交配不同步而失效的风险;结果建议玉米等天然庇护所作物的种植不仅在面积上要足够,而且播种时间上要充分考虑C4植物(玉米)来源的敏感棉铃虫个体的发育与C3植物寄主来源个体的同步性。(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袁伟[8](2011)在《南阳市直纹稻苞虫虫源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2年对南阳市直纹稻苞虫初见雌成虫卵巢发育情况解剖分析和对当地发生情况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南阳每年始见雌成虫卵巢发育均在4级以上,且均已交配,末代幼虫在杂草上不能发育到蛹即死亡;越冬期多处调查未发现任何虫态;当地上、下2代幼虫发生数量悬殊;该虫成虫和稻纵卷叶成虫有明显的同步发生现象。认为南阳市直纹稻苞虫每年初始始虫源来自南方。(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1年01期)

刁永刚,方春华,张孝羲,程遐年,翟保平[9](2010)在《徽州混作稻区白背飞虱种群消长及虫源性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徽州作为我国两迁害虫北迁种群的终点站和回迁种群起始站,位置十分特殊,是迁飞性害虫南北往返的主要路径及繁殖为害地,也是长江中下游稻区的回迁种群虫源地之一。因此,在徽州设点监测、研究两迁害虫的发生动态,对全国两迁害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意义重大。(本文来源于《公共植保与绿色防控》期刊2010-10-28)

江幸福,罗礼智,许国庆[10](2010)在《辽宁省甜菜夜蛾田间种群虫源性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08-2009年,分别在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和葫芦岛市连山区应用性诱剂监测了甜菜夜蛾全年发生动态,并对当地的主要作物的受害程度进行了调查。根据甜菜夜蛾越冬区划和越冬规律,结合当地越冬调查,明确了甜菜夜蛾在辽宁省田间不能越冬,其初始发生虫源性质属于外来迁飞虫源。轨迹分析结果表明,初始发生的甜菜夜蛾主要由我国黄海地区迁入。(本文来源于《长江蔬菜》期刊2010年18期)

虫源性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田间系统赶蛾、雌蛾卵巢解剖的方法研究了2010-2011年韶关地区稻纵卷叶螟的种群动态及各发生世代的虫源性质,并结合1961-1976年、2000-2011年曲江地区稻纵卷叶螟高峰日和高峰日蛾量,分析了不同年份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消长的差异性。1)韶关地区稻纵卷叶螟一年可发生6个世代,早稻发蛾高峰期集中在6月上中旬,晚稻发蛾高峰期集中在8月底至9月上旬;2)明确了韶关地区稻纵卷叶螟各发生世代的虫源性质;3)在1961-1976年和2000-2011年两个时间段之间,曲江地区稻纵卷叶螟早稻和晚稻田间蛾量高峰日差异不显着,但2000年以来早稻田间高峰日平均蛾量却显着高于20世纪60-70年代;4)2000-2011年,曲江地区稻纵卷叶螟田间蛾量的最高峰在早稻期间的出现频率高于晚稻,早稻和晚稻的主害代分别为第3代和第6代,但个别年份第2代、第7代稻纵卷叶螟也会暴发成灾。可见,2003年全国稻纵卷叶螟大暴发以来,前期迁入蛾量的成倍增加直接导致了粤北地区早稻稻纵卷叶螟连年大发生,而秋季回迁虫源则受北方稻区的自然环境和人为防治因素的干扰,与前期迁入量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虫源性质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智,张云慧,姜玉英,谢爱婷,魏书军.华北二点委夜蛾种群动态监测及北京北部地区虫源性质分析[J].昆虫学报.2013

[2].齐国君,王政,蓝日青,吕利华.粤北稻区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及虫源性质分析[J].中国水稻科学.2013

[3].韩志民,张蕾,潘攀,唐继洪,罗礼智.2010年仪征市稻纵卷叶螟第叁、四代发生动态及虫源性质[J].植物保护.2012

[4].刁永刚,杨海博,瞿钰锋,陈晓,方春华.2009年徽州稻区白背飞虱种群消长及虫源性质[J].生态学报.2012

[5].王清文,张勇,张吉昌,司华.汉中稻区直纹稻苞虫虫源性质的初步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2

[6].王晗,穆晨,倪亦非,林俊,于非.新疆阿勒泰地区草地螟一代成虫卵巢发育与虫源性质探讨[J].新疆农业科学.2011

[7].叶乐夫,付雪,谢宝瑜,戈峰.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华北部分地区第叁代棉铃虫虫源性质[J].生态学报.2011

[8].袁伟.南阳市直纹稻苞虫虫源性质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

[9].刁永刚,方春华,张孝羲,程遐年,翟保平.徽州混作稻区白背飞虱种群消长及虫源性质分析[C].公共植保与绿色防控.2010

[10].江幸福,罗礼智,许国庆.辽宁省甜菜夜蛾田间种群虫源性质分析[J].长江蔬菜.2010

标签:;  ;  ;  ;  

虫源性质论文-张智,张云慧,姜玉英,谢爱婷,魏书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