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代杂交种论文-王玥

不同年代杂交种论文-王玥

导读:本文包含了不同年代杂交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不同年代,玉米,深松,增密

不同年代杂交种论文文献综述

王玥[1](2017)在《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耐密性及其对深松增密的响应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耐密品种是提高玉米单产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深松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根系下扎,提高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和利用,延缓玉米植株衰老,增加产量。因此,为探索我国玉米品种更替过程对种植密度增加的适应性变化,进而探索玉米品种增密增产的机理,本研究选用不同年代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在深松及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分析各品种的耐密性差异,揭示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耐密性的演变特点及差异性生理机制。同时,采取深松增密措施,研究不同年代玉米品种耐密性对深松的响应差异,进一步阐明耐密高产玉米品种对深松增密响应的生理机制。试验结果如下:(1)不同年代的玉米品种,随着年代的推进,增加种植密度以及深松后穗位叶叶夹角变小,叶向值升高,单株叶面积减少,从而使增密后的群体LAI增大。且不同年代玉米品种对深松增密反应有差异,近年代品种具有更好的耐密性。(2)不同年代的玉米品种,随着年代的推进,不同层位叶片SPAD值和叶片光合速率均表现为穗位叶>上位叶>下位叶。深松增密后,近年代的玉米品种有效延缓了增密后下位叶和穗位叶的衰老,提高了光合速率,有利于获得高产。(3)随着年代的推进,不同年代的玉米品种,玉米单株根系干重、根长、根表面积以及根系平均直径均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单峰曲线变化趋势,随着年代的推进深层土壤(20-50cm)根系所占的比例明显增加,有利于在玉米根系总量减少的情况下使水分和养分得到充分的吸收和利用。(4)近代玉米品种在深松增密后根系构型优于之前的玉米品种,近年代玉米品种根系更细,对由于密度增加造成的根系干重、根长、根表面积降低的抗性增强,降幅低于其他年代玉米品种,同时深层土壤中根系干重、根长、根表面积所占比例增幅高于其他年代玉米品种。(5)不同年代的玉米品种,随着年代的推进,玉米单产呈升高的趋势,且表现为深松处理大于浅旋处理,高密度处理高于低密度处理,而在深松增密下,近年代的玉米品种由于具有更好的群体优势更易获得高产。因而,近代品种采用深松增密措施更易实现高产高效栽培。(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张秒[2](2017)在《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籽粒生产效率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我国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主推玉米品种新单1号(XD1)、中单2号(ZD2)、丹玉13(DY13)、掖单 13(YD13)、农大 108(ND108)、郑单 958(ZD958)、先玉 335(XY335)七个玉米杂交种以及新品种豫单606为材料,于2014-2016年进行密度和氮肥试验,比较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籽粒生产效率的演变规律。设置叁个密度处理D1(低)、D2(中)、D3(高);在D2中密度下设置正常施氮(NN)和低氮(LN)两个处理,分析叶面积指数、籽粒灌浆特性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等指标的变化,分别探讨不同年代玉米籽粒生产效率以及对密度和低氮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1.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生育期和灌浆持续期随年代推进持续延长,但1990s年代后生育期保持在110天以及灌浆持续期保持在65天左右,且现代品种吐丝后生育期比例提高。低、中、高叁种密度处理对不同年代品种的生育期和灌浆持续期差异不显着;低氮胁迫影响玉米的生育期和灌浆持续期,在低氮胁迫下,早期品种生育期和灌浆持续期缩短5-7天,现代品种降低不明显。随年代推进,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的生育期和灌浆持续期延长,为籽粒获得高产保证较长的灌浆持续期。2.随年代推进,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的LAI、穗位叶SPAD、单株干物质量、群体干物质量、籽粒百粒重、收获指数均增加,植株空秆率和倒伏率显着下降。随密度增加,玉米品种的LAI、群体干物质量升高,现代品种的LAI、群体干物质量升高百分比远大于早期品种,并且在高密度条件下早期品种灌浆后期的LAI降低迅速,穗位叶SPAD、单株干物质量、籽粒百粒重、收获指数、空秆率和倒伏率降低,现代品种的降低幅度较小。低氮胁迫对不同年代品种LAI、穗位叶SPAD、整株干物质量、籽粒百粒重、收获指数、灌浆特性都有一定的抑制效应,老品种LAI、穗位叶SPAD在灌浆后期显着低于现代品种,老品种灌浆后期叶片早衰严重,致使籽粒产量降低。现代品种的耐密性、耐低氮能力增加,植株性状和产量性状都得到优化,利于获得高产。3.随年代推进,玉米品种的干物质积累递增,茎(鞘)叶干物质向籽粒的分配的比例呈增高又降低的趋势。低氮条件下在灌浆后期早期品种茎(鞘)、叶干物质向籽粒再分配比现代品种多,加速了早期品种叶片衰老,源的后续供应能力显着下降;现代品种ND108、ZD958、XY335、YD606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Tmax)、最大灌浆速率(Gmax)、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Wmax)、籽粒灌浆活跃期(P)以及平均灌浆速率(Gave)都比早期品种XD1、ZD2、DY13、YD13高;上述结果表明,随年代推进,不同年代玉米品种叶片功能变强,灌浆强度增强,在高密度和氮胁迫条件下新品种仍能保持较高的叶源量进而使籽粒生产效率提高,获得高产。(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钱春荣,于洋,宫秀杰,姜宇博,赵杨[3](2012)在《黑龙江省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产量对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明确不同年代春玉米生产力对种植密度和氮肥水平的响应特征及其趋势,对高产高效的耐密品种选育和密植抗倒栽培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和技术指导意义。本文以黑龙江近50年来第一积温带大面积种植的8个典型春玉米品种为材料,于2009和2010年进行密度和施肥的田间试验,比较不同年代主栽品种生产力演变特征。结果显示,黑龙江省1970s—2000s玉米品种更替过程中,单株生产力与群体产量均明显提高,平均增幅分别为每10年16.96g和790kghm–2;植株空秆率和倒伏率显着下降,株高、穗位、单株叶面积、穗粒数、千粒重显着提高。随着密度的提高,各年代玉米的单株产量呈显着下降趋势,群体产量呈抛物线形上升,群体最高产量的理论密度增幅为每10年3507株hm–2;空秆率显着提高,但倒伏率仅1970s和1980s的品种呈递增趋势;株高、单株叶面积、棒叁叶面积、穗粒数与千粒重均呈现下降趋势,穗位随密度增加呈显着上升趋势。各年代品种株高、穗位、单株叶面积和千粒重随氮肥水平提高呈增加趋势。在150~450kghm–2的施氮水平范围,随着氮肥水平的提高,各年代品种增产效果不明显。各主要指标在年代、密度和氮肥水平之间存在显着的互作效应。对照东北玉米现有的品种特性、种植密度和施肥现状表明,选育耐密品种和实施密植抗倒栽培的增产潜力大,在现在的施肥水平上进一步提高种植密度是东北春玉米高产增效耕作栽培的技术创新方向。(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2年10期)

钱春荣,于洋,宫秀杰,姜宇博,赵杨[4](2012)在《黑龙江省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氮肥利用效率对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黑龙江省近50年来第I积温带大面积种植的8个典型春玉米品种为材料,于2009—2010年进行密度和施肥的田间试验,比较不同年代主栽品种氮肥偏生产力(PFP)、氮肥农学效率(NAE)、氮肥吸收利用率(NRE)及主要器官氮含量对密度和氮素的响应差异。结果显示,1970s—2000s品种更替过程中,PFP和NRE呈递增趋势,增幅分别为每10年3.41kgkg1和2.26个百分点。NAE在1970s—1990s呈显着递增趋势,之后呈下降趋势。氮收获指数随年代递增呈显着下降趋势,平均每10年下降1.51个百分点;茎、叶和籽粒氮积累量随年代推进呈显着递增趋势,平均每10年分别递增0.09、0.07和0.12g株1;上述各主要指标在年代、密度和氮肥水平之间存在显着的互作效应。各年代品种的氮肥利用效率均随氮肥水平的提高而显着下降,随密度的增加呈抛物线形变化趋势,最高效率值出现在50000~70000株hm2范围内,现代品种的最高氮效率的种植密度高于老品种。各年代品种籽粒、叶片、茎氮素积累量和氮收获指数随密度增加呈显着递减趋势。各年代品种籽粒、茎和叶片氮素积累量随施氮量增加呈增加趋势,施氮量对氮收获指数影响各年代品种表现不同。上述结果表明,品种改良的氮肥增效潜力较大。在现有的品种状况下,增密不仅可以增产,而且可以显着提高肥料效率。(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2年11期)

史振声,朴琳,王晓东[5](2011)在《我国北方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产量及穗部性状的遗传增益》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北方地区不同年代有代表性的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为试材,对产量杂种优势的遗传增益及穗部性状杂种优势变化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随着品种更替产量逐年提高;(2)各穗部性状随年代的推移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良,单产的提高是各穗部性状协同作用的结果;(3)穗粗和籽粒深度是1990年以后杂交种产量增长的主要遗传增益;(4)产量的增长与杂种优势增加并不一致。(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11年05期)

王亮,周旭梅,景希强,张宝石,李晓辉[6](2010)在《辽宁省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产量及杂种优势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研究了不同年代玉米产量的变化趋势、杂种优势与亲本产量和杂交种产量的相关关系,利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影响产量的8个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株高、穗位高、茎秆强度、穗长、穗粗与产量呈正相关,植株较高、穗位较高、穗较长较粗的杂交种产量一般比较高,通过对这几个性状进行选择可以显着提高杂交种的产量水平。通径分析结果说明,各性状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大小依次为穗位高>穗长>穗粗>株高>茎秆强度>出籽率>穗行数>百粒重。穗位高对产量的直接效应最大,在选择时应着重对穗位高的选择。(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0年03期)

卢振宇,李明顺,李新海,李炳华,谢振江[7](2010)在《华北地区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演变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我国华北地区1970-2005年审(认)定的26个玉米单交种的主要农艺性状的分析,认为我国华北地区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为:株型由平展型逐渐向紧凑型和半紧凑型过渡;产量稳步提高;穗长、穗粒数和行粒数增多;穗位高有下降趋势;秃尖长和秃尖度有上升趋势;千粒重、株高、穗行数、穗粗、出子率、ASI和成熟期等性状趋于稳定;产量的绝对杂种优势和相对杂种优势分别呈上升和下降趋势。试验结果认为,千粒重、行粒数、穗粒数和穗行数对提高玉米产量的作用最大,是我国华北地区20世纪70年代以来玉米杂交种提高产量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种业》期刊2010年04期)

王思思[8](2009)在《干旱对我国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苗期生理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旱是产量形成的重要障碍因素。本研究主要在器官、组织水平上从细胞膜相对透性、保护性酶、光合速率入手,以不同年代玉米品种作为供试材料,以20%PEG(分子量6000)溶液对玉米苗期进行模拟干旱胁迫,研究了干旱胁迫下植株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及其与品种抗旱性的关系,以期进一步揭示品种更替过程中与抗旱性相关的生理特征演变规律并可以为玉米苗期抗旱栽培和抗旱育种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1干旱胁迫对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苗期特性的影响1.1干旱胁迫对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本试验研究表明,在玉米品种的年代更替过程中,苗期干旱胁迫限制了植株的的生长发育,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的株高、叶面积都较对照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植株鲜重和干物重的积累也受到不程度的抑制,当代玉米杂交种受到的伤害程度小,而1960s杂交种受到的伤害程度最大。在干旱胁迫下,不同年代的玉米幼苗的根系生长明显受到抑制作用的影响,当代杂交种不仅在干物质积累方面有明显的优势,而且根冠比较高。1.2干旱胁迫对不同年代玉米幼苗生理代谢的影响干旱胁迫下,叶片相对含水量、保水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着降低,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生理指标的变化幅度存在差异。当代玉米杂交种较早期杂交种下降幅度小,危害程度小;正在生长的新叶较老叶的变化幅度大,受危害程度大;根系生理反应与地上部有所不同,根系较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幅度大,敏感指数高。可溶性糖含量增加,2000s杂交种增加幅度大于1980s杂交种、1960s杂交种。新生叶较老叶反应敏感,敏感指数高,叶片较根系反应敏感。根系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也呈下降趋势,其中1960s杂交种比对照降低幅度最大,2000s杂交种降低幅度最小。但是根系活力、根系活跃吸收面积所占总吸收面积的比例均呈升高趋势,随杂交种更替升高幅度变大。干旱胁迫下,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持续严重下降。但是不同年代杂交种的下降幅度是不一致的。在Pn和Gs等两个指标来看,1960s杂交种的下降幅度要大大超过1980s杂交种和2000s杂交种的下降幅度,但其余两个参数,即Ci和E却正好相反。1.3干旱胁迫对膜透性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干旱胁迫下,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显着增加,当代杂交种增加的幅度小,早期杂交种增加的幅度大,不同器官敏感程度分别为根系>最新展开叶>倒二展开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上升,且2000s杂交种比1980s杂交种、1960s杂交种具有较高的SOD活力水平。不同器官和叶位间比较,倒二展开叶上升幅度最小,根系上升幅度最大。2干旱胁迫下当代不同抗旱性玉米品种苗期特性的变化2.1干旱胁迫下不同抗旱性植株生长发育的变化干旱胁迫影响生长的程度因品种抗旱性而异,当代不同抗旱性杂交种的实验部分结果表明,抗旱性强的品种,在干旱胁迫的初期,地上部首先受害,而根系仍能生长,因而根冠比增大。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根系生长逐渐受到抑制。2.2干旱胁迫下当代不同抗旱性玉米幼苗生理代谢的变化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和程度的增加,叶片相对含水量、保水率显着降低,不同抗旱性品种生理指标的变化幅度存在差异,抗旱性品种下降幅度小,危害程度小。在短期的干旱胁迫下,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下降的趋势,但是不同抗旱性品种变化幅度相差不大,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抗旱性弱的品种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继续下降,而抗旱性强的品种略有上升,根系较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幅度大。根系活力表现为上升趋势,短期胁迫下(四叶期),二者根系活力提高幅度相差不多,胁迫至后期,不抗旱品种表现为轻度上升,而抗旱性强的品种仍保持强劲的上升趋势。干旱胁迫下,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EVAP)持续严重下降。但是不同抗旱性品种下降幅度是不一致的。在Pn和Gs等两个指标来看,抗旱性弱的品种下降幅度大,但其余两个参数,即Ci和EVAP却正好相反。2.3干旱胁迫下当代不同抗旱性玉米幼苗膜透性及保护酶活性的变化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及程度的增加,MDA含量增加,细胞膜透性增加,细胞膜受到伤害,抗旱性弱的品种MDA含量增加幅度显着。不同抗旱性品种在胁迫初期(四叶期)的CAT活性和SOD活性均呈上升趋势,但是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不抗旱品种开始下降时(仍高于对照),抗旱性强的品种仍保持上升趋势。抗旱性强的品种较抗旱性弱的品种变化幅度大,伤害程度低;根系中MDA含量、SOD和CAT活性干旱胁迫下敏感性高于叶片。说明在严重的干旱胁迫下根系最先有受害表现。(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09-06-16)

曲铭丹,张宝石,张宇,孙雪峰,王晓磊[9](2008)在《辽宁省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杂种优势的演变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辽宁省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杂种优势的演变特点。[方法]以辽宁省70年代以来生产上推广的有代表性的玉米杂交种丹玉6、丹玉13、沈单7、掖单13、沈单16和丹玉39为试材,通过对主要穗部性状杂种优势的比较,揭示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杂种优势随时间更替的变化特点。[结果]不同玉米杂交种间产量差异极显着,产量随着年代推移逐年增加,其杂种优势总体上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且全部表现为很高的正向超亲优势和中亲优势。穗部各性状的杂种优势的变化规律性不明显,其中穗粒数的杂种优势对产量杂种优势的影响最大,百粒重、穗长其次,而穗粗、出籽率的影响不大。[结论]该研究为辽宁省玉米高产、优质育种目标的确立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08年12期)

谢振江,李明顺,李新海,张世煌[10](2007)在《华北地区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农艺性状的改良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2005年在北京和新疆两个生态区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产量、总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株高、穗位高、茎倒率、倒伏率、病株率9个农艺性状和不同年代的改良进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产量、穗粒数、千粒重、株高、穗位高、茎倒率、倒伏率、病株率等不同年代农艺性状差异达极显着水平;北京和新疆的产量改良进展结果相似。试验结果表明玉米杂交种的农艺性状改良发生了显着的变化,穗粒数、千粒重、倒伏率、空秆率及病株率的改良提高了玉米产量。(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07年02期)

不同年代杂交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我国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主推玉米品种新单1号(XD1)、中单2号(ZD2)、丹玉13(DY13)、掖单 13(YD13)、农大 108(ND108)、郑单 958(ZD958)、先玉 335(XY335)七个玉米杂交种以及新品种豫单606为材料,于2014-2016年进行密度和氮肥试验,比较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籽粒生产效率的演变规律。设置叁个密度处理D1(低)、D2(中)、D3(高);在D2中密度下设置正常施氮(NN)和低氮(LN)两个处理,分析叶面积指数、籽粒灌浆特性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等指标的变化,分别探讨不同年代玉米籽粒生产效率以及对密度和低氮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1.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生育期和灌浆持续期随年代推进持续延长,但1990s年代后生育期保持在110天以及灌浆持续期保持在65天左右,且现代品种吐丝后生育期比例提高。低、中、高叁种密度处理对不同年代品种的生育期和灌浆持续期差异不显着;低氮胁迫影响玉米的生育期和灌浆持续期,在低氮胁迫下,早期品种生育期和灌浆持续期缩短5-7天,现代品种降低不明显。随年代推进,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的生育期和灌浆持续期延长,为籽粒获得高产保证较长的灌浆持续期。2.随年代推进,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的LAI、穗位叶SPAD、单株干物质量、群体干物质量、籽粒百粒重、收获指数均增加,植株空秆率和倒伏率显着下降。随密度增加,玉米品种的LAI、群体干物质量升高,现代品种的LAI、群体干物质量升高百分比远大于早期品种,并且在高密度条件下早期品种灌浆后期的LAI降低迅速,穗位叶SPAD、单株干物质量、籽粒百粒重、收获指数、空秆率和倒伏率降低,现代品种的降低幅度较小。低氮胁迫对不同年代品种LAI、穗位叶SPAD、整株干物质量、籽粒百粒重、收获指数、灌浆特性都有一定的抑制效应,老品种LAI、穗位叶SPAD在灌浆后期显着低于现代品种,老品种灌浆后期叶片早衰严重,致使籽粒产量降低。现代品种的耐密性、耐低氮能力增加,植株性状和产量性状都得到优化,利于获得高产。3.随年代推进,玉米品种的干物质积累递增,茎(鞘)叶干物质向籽粒的分配的比例呈增高又降低的趋势。低氮条件下在灌浆后期早期品种茎(鞘)、叶干物质向籽粒再分配比现代品种多,加速了早期品种叶片衰老,源的后续供应能力显着下降;现代品种ND108、ZD958、XY335、YD606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Tmax)、最大灌浆速率(Gmax)、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Wmax)、籽粒灌浆活跃期(P)以及平均灌浆速率(Gave)都比早期品种XD1、ZD2、DY13、YD13高;上述结果表明,随年代推进,不同年代玉米品种叶片功能变强,灌浆强度增强,在高密度和氮胁迫条件下新品种仍能保持较高的叶源量进而使籽粒生产效率提高,获得高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不同年代杂交种论文参考文献

[1].王玥.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耐密性及其对深松增密的响应机制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7

[2].张秒.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籽粒生产效率比较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7

[3].钱春荣,于洋,宫秀杰,姜宇博,赵杨.黑龙江省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产量对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的响应[J].作物学报.2012

[4].钱春荣,于洋,宫秀杰,姜宇博,赵杨.黑龙江省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氮肥利用效率对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的响应[J].作物学报.2012

[5].史振声,朴琳,王晓东.我国北方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产量及穗部性状的遗传增益[J].种子.2011

[6].王亮,周旭梅,景希强,张宝石,李晓辉.辽宁省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产量及杂种优势比较[J].玉米科学.2010

[7].卢振宇,李明顺,李新海,李炳华,谢振江.华北地区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演变规律研究[J].中国种业.2010

[8].王思思.干旱对我国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苗期生理特性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09

[9].曲铭丹,张宝石,张宇,孙雪峰,王晓磊.辽宁省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杂种优势的演变特点[J].安徽农业科学.2008

[10].谢振江,李明顺,李新海,张世煌.华北地区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农艺性状的改良进展[J].玉米科学.2007

标签:;  ;  ;  ;  

不同年代杂交种论文-王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