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结滑移理论论文-于晓光,胡兆同,邢国华,谢鹏宇,穆卓辉

粘结滑移理论论文-于晓光,胡兆同,邢国华,谢鹏宇,穆卓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粘结滑移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配筋率,铝合金筋,裂缝宽度,粘结性能

粘结滑移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于晓光,胡兆同,邢国华,谢鹏宇,穆卓辉[1](2019)在《基于缝宽-滑移理论的铝合金配筋混凝土梁粘结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铝合金筋与混凝土的粘结性能是影响铝合金配筋新型混凝土梁承载力的重要因素。对9根铝合金配筋混凝土梁和2根钢筋混凝土对比梁进行了静载试验,分析混凝土梁在加载过程中的裂缝发展情况,基于缝宽-滑移理论研究试验梁的粘结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同级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梁的裂缝宽度小于铝合金配筋混凝土梁,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性能优于铝合金与混凝土的粘结性能;混凝土梁中纵筋所受拉力,实质上是混凝土开裂后,单元体内部粘结力的合力;纵筋与混凝土的粘结滑移量与粘结力直接相关,可通过代数和微积分计算得到二者的对应关系。(本文来源于《世界地震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李新星[2](2019)在《大流动性活性粉末混凝土与钢筋的粘结滑移本构理论及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活性粉末混凝土(Reactive Powder Concrete,以下称RPC)作为一种新型混凝土材料,它对比普通混凝土具有更高强的力学性能和优良的耐久性能,并逐渐被广泛运用于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结构中,对土木工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而对于RPC的制备和配合比设计,大多数研究只追求更加优良的力学性能而忽略了是否易于施工的流动性及经济性。此外,对于该种新型材料与钢筋的粘结锚固性能的机理、内部粘结应力分布、粘结滑移的关系以及结构设计中需要的锚固搭接长度都是亟待深入研究的方向,为RPC在土木工程中的设计及应用提供重要的试验和理论支撑。为此本文开展了大流动性RPC的最优配合比的研究及针对针对该种RPC开展了不同参数下的拉拔试验研究,具体内容和结论如下:(1)基于正交试验,系统研究了水胶比、砂胶比、钢纤维、粉煤灰、硅灰、减水剂等材料对RPC流动性及抗压强度的影响及龄期和养护制度对其强度的影响,综合考虑流动性、强度、经济性要求得到了最优的配合比,制备出流动度达到230mm,抗压强度达到150MPa的活性粉末混凝土。并得到了抗压强度和流动度的计算公式。(2)基于厚壁圆筒模型,从弹性力学解析法推导了RPC与钢筋粘结强度的计算公式,为粘结强度计算方式提供理论支撑。(3)通过设置不同参数包括锚固长度、保护层厚度、钢筋直径、有无箍筋、配箍率、钢纤维掺量的拉拔试验,得到了各参数下的平均粘结应力和自由端滑移量的关系曲线,分析了各曲线的特点规律及原因,拟合得到了平均粘结强度的计算公式,并基于试验给出了用于结构设计的临界锚固长度和极限锚固长度的建议取值。(4)通过钢筋铣槽,应变片内贴于槽内,测得了锚固段内不同位置钢筋的应力通过应变值计算得到了粘结应力随着相对锚固段位置变化的关系曲线,并拟合了各参数下,粘结应力随着位置变化的位置函数。采用平均粘结应力与位置函数的乘积来描述真正的粘结滑移关系,提出了叁折线段的粘结滑移本构模型,模型考虑了各参数的综合影响,与试验曲线吻合较好。并采用了ABAQUS有限元验证了本文RPC粘结滑移的准确性,与试验值较符,具有较好的研究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9-06-01)

李龙龙[3](2016)在《带肋钢筋与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关系的理论和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性能是决定钢筋混凝土构件承载力、延性和使用性能的重要因素。钢筋-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关系又是开展钢筋混凝土结构数值分析的重要条件。本文首先基于能量守恒定律通过理论分析推导得到了变形钢筋-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关系,进而通过试验测量了粘结滑移过程中混凝土握裹层对变形钢筋的约束作用,进一步揭示了变形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锚固机理。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针对钢筋-混凝土粘结滑移的劈裂破坏模式,将整个破坏过程分为未开裂的弹性阶段和带裂缝阶段。弹性阶段采用弹性厚壁圆筒模型;带裂缝阶段采用考虑混凝土软化特性的厚壁圆筒模型。基于以上两种模型,研究了粘结劈裂破坏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规律,推导出了两种模型的能量计算公式。基于能量守恒定律建立了钢筋-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关系的微分方程,并通过数值积分方法得到了粘结滑移本构模型。该本构模型能够体现混凝土和钢筋材料参数和几何参数的影响,对不同形状的粘结滑移关系曲线具有较好的适应性。最后,将得到的粘结滑移本构关系与文献中的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了模型中参数的变化规律和取值范围。(2)通过特殊设计的钢筋拉拔粘结试验,测量了粘结劈裂破坏过程中混凝土握裹层作用在变形钢筋上的径向压力。试验中,将带肋钢筋沿纵肋劈成两半,在钢筋内开槽布置两个微型荷载传感器测量混凝土握裹层的径向压力。通过对6个试件开展的拔出粘结试验,测定了不同厚度混凝土握裹层对变形钢筋的约束作用。试验发现,在试件劈裂破坏过程中,钢筋肋前有效角不断变小,粘结应力与混凝土握裹层的径向压力成正比;试件劈裂破坏时,粘结应力沿钢筋锚固段的分布受保护层厚度的影响,影响规律为:当保护层厚度适中时,粘结应力分布均匀;保护层厚度过大或者过小都会造成粘结应力分布不均匀。另外,试验测得的混凝土握裹层径向压力最大值与考虑裂缝间粘聚力的厚壁圆筒理论模型预测值吻合较好。(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6-04-01)

郑山锁,商效瑀,李龙,王维[4](2014)在《考虑粘结滑移的SRC梁柱单元宏观模型建模理论及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粘结滑移机理,将型钢混凝土梁柱单元积分段中型钢纤维的轴向变形分为型钢的轴向变形和粘结滑移两部分,依据平截面假定,以此来描述型钢和混凝土变形的差异,从而反映粘结滑移效应。通过将粘结滑移本构引入到既有的型钢单轴本构模型中,推导出考虑粘结滑移效应型钢本构模型,并提出纤维状态的确定方法。利用OpenSEES有限元平台,将建立的材料本构模型植入到软件中,并应用该材料对SRC框架柱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通过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新材料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4年08期)

樊晓刚[5](2011)在《钢与混凝土组合构件粘结滑移计算统一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国内外关于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粘结性能的理论和试验研究成果,对型钢混凝土、钢管混凝土粘结滑移性能的研究发展和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各自的粘结滑移机理、影响粘结滑移性能的主要因素以及沿锚固长度粘结应力的分布规律,对型钢混凝土及钢管混凝土的粘结滑移本构关系进行分析。本课题研究在单轴应力状况下,对推出试验中引入与粘结应力有关的位置函数F(x)和与滑移有关的位置函数G(x)所建立的粘结滑移本构关系式进行分析。对型钢混凝土结构及钢管混凝土结构本构关系做如下分析:(1)分别对型钢混凝土及钢管混凝土粘结强度-锚固条件建立数学关系式,根据试验数据建立曲线,通过对曲线进行拟合,先分别分析各锚固条件对粘结强度的影响,再按滑移发展阶段,建立主要影响因素同平均粘结强度之间的关系。(2)通过型钢混凝土(SRC)、方钢管混凝土、圆钢管混凝土本构关系代入多组数据绘制成不同曲线簇,对曲线的不同阶段进行分析,建立一个统一的函数形式,将不同的曲线函数转化为二次多项式函数,建立位置函数及相关参数、粘结应力与界面滑移之间的统一关系式;(3)通过建立的统一关系式,对参数进行多组取值建立曲线,与试验数据所得出的曲线进行对比分析;(4)通过对不同未知参数的范围界定,建立型钢混凝土、方钢管混凝土、圆钢管混凝土不同的本构关系,因为函数形式统一更便于应用,作为有限元数值模拟的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1-04-01)

殷小溦[6](2010)在《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推出试验的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从理论上推导随不同位置变化的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关系,以推出试验为基础,从能量分析角度得到了弹性范围内型钢混凝土滑移曲线沿试件纵长的分布规律及其数学表达式。采用粘结应力沿型钢锚固长度呈负指数分布的两参数模型,根据平衡方程及推导得到的相对滑移公式推出了粘结应力分布曲线的具体参数。通过对文献中具体试件的计算分析,验证了公式的实用性,并发现型钢与混凝土间的相对滑移由试件两端开始,逐渐向内部截面延伸,此结论与以往的滑移分布呈负指数分布的假设相比更为合理。(本文来源于《结构工程师》期刊2010年03期)

康希良,程耀芳,张丽,赵鸿铁[7](2009)在《钢管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关系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作者和国内外研究者有关钢管混凝土粘结性能的试验研究,对钢管混凝土粘结应力沿界面长度的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从理论上推导出了钢管应力、钢管与混凝土的粘结应力和相对滑移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数学分析得到了这叁者的解析表达式。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随不同位置变化的钢管与混凝土粘结应力和相对滑移的本构关系,推导出了反应这种变化规律的位置函数,得到了与端部滑移及位置均有关的钢管与混凝土粘结应力的表达式。分析了含钢率对粘结应力的影响。该本构关系可为用有限元进一步分析钢管混凝土结构的非线性性能提供参考和依据。(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09年10期)

崔传安,李大鹏,李永涛,张伟锋[8](2009)在《基于理想钢筋混凝土模型的粘结滑移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理想钢筋混凝土模型,通过对理想受拉构件滑移的理论分析,探讨了钢筋在外荷载F不变的情况下,有效锚固长度l上不同位置处滑移s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应滑移(?)的概念,建立了滑移s关于坐标x的函数式。(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09年S2期)

骆帅伶,李大鹏,李永涛[9](2009)在《基于理想钢筋混凝土模型的粘结滑移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理想钢筋混凝土模型,通过对理想受拉构件滑移的理论分析,探讨了钢筋在外荷载不变的情况下,有效锚固长度上不同位置处滑移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应滑移的概念,建立了滑移关于坐标的函数式。(本文来源于《河南城建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张亚[10](2009)在《T型钢与混凝土粘结滑移性能的理论分析及ANSYS程序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现有国内外研究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的基础上,分析探讨了型钢混凝土中型钢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滑移机理,并借助T型钢与混凝土的推出试验研究了型钢混凝土粘结强度、粘结滑移本构关系,对型钢混凝土中型钢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滑移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分析。根据以往的分析结果,初步认识了型钢混凝土中型钢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明确了型钢混凝土的界面状态及粘结应力沿型钢埋置长度的分布状况。在以往试验结果的基础上,探讨了粘结力的组成部分,包括混凝土中的水泥凝胶体与型钢表面的化学胶结力、型钢与混凝土界面粗糙不平的机械咬合力、型钢与混凝土之间的摩擦力;分析了影响型钢与混凝土之间粘结强度的因素,主要有混凝土强度、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横向配箍率、型钢埋置长度等;分析了荷载-滑移曲线相对应的粘结滑移的各个发展过程,包括初始滑移段、滑移破坏段、下降段、残余粘结力段。利用ANSYS程序对T型钢与混凝土试件的推出试验进行了叁维有限元模拟,为全面考虑型钢与混凝土界面的相互作用,采用了叁个非线性弹簧单元(Combination39)分别模拟了型钢与混凝土之间叁个方向的作用。在ANSYS程序模拟中主要考虑了混凝土强度、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横向配箍率对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的影响,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对试验结果进行了符合。系统的总结出了考虑粘结滑移的型钢混凝土构件的ANSYS程序叁维有限元分析的建模和计算方法。(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09-05-10)

粘结滑移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活性粉末混凝土(Reactive Powder Concrete,以下称RPC)作为一种新型混凝土材料,它对比普通混凝土具有更高强的力学性能和优良的耐久性能,并逐渐被广泛运用于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结构中,对土木工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而对于RPC的制备和配合比设计,大多数研究只追求更加优良的力学性能而忽略了是否易于施工的流动性及经济性。此外,对于该种新型材料与钢筋的粘结锚固性能的机理、内部粘结应力分布、粘结滑移的关系以及结构设计中需要的锚固搭接长度都是亟待深入研究的方向,为RPC在土木工程中的设计及应用提供重要的试验和理论支撑。为此本文开展了大流动性RPC的最优配合比的研究及针对针对该种RPC开展了不同参数下的拉拔试验研究,具体内容和结论如下:(1)基于正交试验,系统研究了水胶比、砂胶比、钢纤维、粉煤灰、硅灰、减水剂等材料对RPC流动性及抗压强度的影响及龄期和养护制度对其强度的影响,综合考虑流动性、强度、经济性要求得到了最优的配合比,制备出流动度达到230mm,抗压强度达到150MPa的活性粉末混凝土。并得到了抗压强度和流动度的计算公式。(2)基于厚壁圆筒模型,从弹性力学解析法推导了RPC与钢筋粘结强度的计算公式,为粘结强度计算方式提供理论支撑。(3)通过设置不同参数包括锚固长度、保护层厚度、钢筋直径、有无箍筋、配箍率、钢纤维掺量的拉拔试验,得到了各参数下的平均粘结应力和自由端滑移量的关系曲线,分析了各曲线的特点规律及原因,拟合得到了平均粘结强度的计算公式,并基于试验给出了用于结构设计的临界锚固长度和极限锚固长度的建议取值。(4)通过钢筋铣槽,应变片内贴于槽内,测得了锚固段内不同位置钢筋的应力通过应变值计算得到了粘结应力随着相对锚固段位置变化的关系曲线,并拟合了各参数下,粘结应力随着位置变化的位置函数。采用平均粘结应力与位置函数的乘积来描述真正的粘结滑移关系,提出了叁折线段的粘结滑移本构模型,模型考虑了各参数的综合影响,与试验曲线吻合较好。并采用了ABAQUS有限元验证了本文RPC粘结滑移的准确性,与试验值较符,具有较好的研究参考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粘结滑移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于晓光,胡兆同,邢国华,谢鹏宇,穆卓辉.基于缝宽-滑移理论的铝合金配筋混凝土梁粘结性能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19

[2].李新星.大流动性活性粉末混凝土与钢筋的粘结滑移本构理论及试验研究[D].湘潭大学.2019

[3].李龙龙.带肋钢筋与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关系的理论和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

[4].郑山锁,商效瑀,李龙,王维.考虑粘结滑移的SRC梁柱单元宏观模型建模理论及方法研究[J].工程力学.2014

[5].樊晓刚.钢与混凝土组合构件粘结滑移计算统一理论[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6].殷小溦.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推出试验的理论分析[J].结构工程师.2010

[7].康希良,程耀芳,张丽,赵鸿铁.钢管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关系理论分析[J].工程力学.2009

[8].崔传安,李大鹏,李永涛,张伟锋.基于理想钢筋混凝土模型的粘结滑移理论分析[J].建筑结构.2009

[9].骆帅伶,李大鹏,李永涛.基于理想钢筋混凝土模型的粘结滑移理论分析[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09

[10].张亚.T型钢与混凝土粘结滑移性能的理论分析及ANSYS程序验证[D].长安大学.2009

标签:;  ;  ;  ;  

粘结滑移理论论文-于晓光,胡兆同,邢国华,谢鹏宇,穆卓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