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煤水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入炉煤水分,煤调湿,焦化工序,热平衡分析
煤水分论文文献综述
罗国民,温志红,刘志强[1](2019)在《入炉煤水分对焦化热工参数影响的模型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焦化工艺的物质与能量转化机理为基础,建立焦化工序的物质、能量、火用平衡模型,研究了入炉煤水分与焦化产物数量、产物带出热量和产物火用值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了入炉煤水分和热效率及火用效率之间的相关性曲线。利用小焦炉进行了不同入炉煤水分的焦化热工模型试验,结果与模型的理论分析基本一致,其研究成果利于风选调湿技术的工程化设计改进。(本文来源于《冶金能源》期刊2019年06期)
王永贵[2](2019)在《降低精末煤水分的方法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太西洗煤厂综合精末煤水分有时不能满足用户需要,文章对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措施。(本文来源于《决策探索(中)》期刊2019年02期)
赵建强[3](2019)在《入炉煤水分对炼焦生产的影响及控制措施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入炉煤水分是备煤炼焦生产中一项重要的工艺指标,其水分的大小对于炼焦生产过程以及焦炭质量都有显着的影响。因此,对于入炉煤水分的合理控制也是焦化厂备煤管理的重要环节,本文就入炉煤水分对炼焦生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对造成水分波动的原因及防治措施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本文来源于《冶金管理》期刊2019年01期)
高旺[4](2018)在《哈尔乌素选煤厂降低产品煤水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结合哈尔乌素选煤厂现有精煤产品脱水系统的生产实际,从哈尔乌素选煤厂的工艺流程、煤泥含量以及煤泥处理系统等几个方面分析了精煤产品水分波动的原因,重点针对上述可能引起精煤水分超标的原因。提出煤泥泵起机频率自动调节、煤泥桶容积共享、实时实现弧形筛自由转向、离心机滤液排液口汽水分离、离心机滤液收集环节加装缓冲系统和改造喷水管等措施,使精煤水分从10.8%降低到10.4%,平均每吨产品煤热值提升22Cal,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神华科技》期刊2018年10期)
王玉丽,陈水渺,孙宝林,廉新培,张宏伟[5](2018)在《粒径和入炉煤水分对白音华褐煤热解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得粉状褐煤蓄热式下行床快速热解适宜工艺参数,通过蓄热式下行床快速热解试验装置,在900℃高温热解试验条件下,研究了白音华褐煤煤粉粒度分布和入炉煤水分对热解产物产率和热解气体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粒径<6 mm时,随煤粉粒径增大,热解半焦产率增加,热解焦油产率均低于3%,热解气产率逐渐降低,该粒径范围内的热解气产率较高(>35%)。因此,<6 mm煤粉均适用于蓄热式下行床热解工艺,工业生产过程中可依据下游除尘要求,在<6 mm内筛选煤粉粒径。煤粉粒径<3 mm、入炉煤水分在15.10%~25.03%时,随入炉煤水分的增加,热解水、热解气产率增加,半焦产率降低,因此,高入炉煤水分有利于粉状褐煤热解,提高褐煤煤粉干燥效率,降低烟尘和小颗粒煤粉的排放量。(本文来源于《洁净煤技术》期刊2018年03期)
刘大伟[6](2018)在《炼焦煤水分对胶质层质量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比较分析在水分条件不同及干燥条件不同的情况下,炼焦煤胶质层出现的变化情况,对水分可能对炼焦煤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经过实验表明,水分的变化对胶质层厚度产生较小影响,但是会导致胶质体被稀释,从而导致胶质体的质量降低,水分对结焦过程也有着较大影响。(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8年05期)
史岳荣,刘学斌[7](2017)在《入炉煤水分对焦炉加热制度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焦化历史生产数据的统计分析,摸索入炉煤水分对装煤量、炼焦耗热量的影响,探讨水分变化时加热制度调整方法,为焦炉在入炉煤水分变化时,调整加热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涟钢科技与管理》期刊2017年04期)
莫琼[8](2017)在《水热提质对褐煤产物分布和物化结构的影响及提质煤水分复吸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优质煤的不断消耗,其资源储量越来越少,褐煤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我国褐煤资源储量丰富,但其水含量高,导致热值低、运输费用高等问题,因而在大规模利用褐煤之前需对其进行脱水提质。褐煤的水热提质是一种有前景的干燥技术,该方法主要将褐煤中水分以液态的形式脱除,节省了蒸发潜热。因此本文采用水热提质对褐煤进行处理,探究水热提质对褐煤产物分布和物化结构特性的影响,并分析提质煤的水分复吸行为。本文选取内蒙褐煤和云南褐煤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温度、初始压力和气氛下对其进行水热提质。首先,考察不同条件水热提质过程中固、液、气叁相产物的分布,探讨元素碳、氢、氧、氮和硫在固、液、气叁相中的迁移情况;然后,考察不同条件下提质煤物化结构特性的变化,分析提质条件对褐煤含氧官能团和孔结构的影响;最后,考察不同程度提质煤再吸附水分的行为差异,研究提质煤吸附水分的主要机理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热提质过程中,提质温度对固、液、气叁相产物分布的影响较初始压力和气氛显着。温度的升高可使褐煤剧烈分解,减少提质褐煤内在水分含量、挥发分、O/C和H/C原子比,提高褐煤煤阶。(2)褐煤在水热提质过程中会产生CO_2和CO等气体,释放到气相中,且随温度升高而增多;褐煤中有机物和部分矿物质会分解浸出至液相中,因而褐煤经水热提质后固相中元素C和O转移到了气相和液相中,H和S主要转移到了液相中,而N主要转移到气相中。(3)内蒙褐煤孔体积和比表面积随提质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云南褐煤孔体积和比表面积随提质温度升高而降低,这与大孔和中孔的发展与坍塌有关。初始压力和气氛对孔结构影响较小。(4)在水热提质过程中,褐煤中羧基和酚羟基分别在200°C和230°C后开始大量分解,温度越高脱除率越大,羧基和酚羟基可脱除60%以上。初始压力对褐煤中含氧官能团的脱除具有促进作用,在氮气气氛下随初始压力的增大,羧基和酚羟基的脱除率可增大约15%。二氧化碳气氛加入后,羧基含量增多。(5)水热提质对褐煤平衡含水量影响显着。在同一相对湿度下,内蒙褐煤平衡含水量随提质温度的升高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初始压力的升高而降低;云南褐煤平衡含水量随提质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这主要与提质褐煤中含氧官能团和孔结构的变化有关。(6)在低相对湿度下,水分复吸主要为单层吸附,主要控制因素为第一类吸附位点含氧官能团;在高相对湿度下,水分复吸主要为多层吸附和毛细冷凝,主要控制因素为水分子之间的分子作用力,孔结构为储存水的空间,因而孔结构对其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7-05-01)
刘丽华[9](2016)在《热提质对低阶煤水分复吸与自燃特性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低阶煤储量大,是我国重要的储备能源;其高效提质和清洁利用,具有重要的能源战略意义。但低阶煤热提质后极易复吸水分,导致生产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增加;储存过程遇到雨雪天气后的高湿环境,易诱发自燃,带来安全隐患。因而,热提质缺乏经济性和安全性,阻碍了技术的全面工业化和低阶煤的推广应用。针对低阶煤热提质后的水分复吸/自燃问题,本文强化基础规律研究,系统探究水分复吸差异、自燃特性差异及产生原因,明确热提质-水分复吸-自燃特性内在联系。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包括:1.低阶煤热提质后的水分复吸规律研究选取两种代表性的低阶煤(褐煤和长焰煤),采用固定床反应器在105~900℃范围内进行热提质,通过恒温恒湿箱水分复吸实验,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温、湿度贮存环境(10~40℃、15~98%RH)下提质低阶煤的水分复吸规律。结果表明,(1)相对湿度≤40%RH,提质温度越高,复吸水分含量越低;98%RH时,900℃提质样品的复吸水分含量明显提高至12%。环境温度高,复吸平衡所需时间缩短。不同温度提质褐煤的水分复吸行为差异比长焰煤明显。(2)环境湿度越大,平衡水分含量(EMC)越高。湿度≥60%RH,提质温度增加,EMC先减小后增大,600℃提质褐煤和400℃提质长焰煤的EMC分别最低。湿度>80%RH,各温度提质褐煤的水分含量均大于燃煤电厂煤质指标8%。(3)样品粒度(3mm以下)和环境温度对EMC的影响较小。复吸水分含量高的样品,颗粒尺寸效应影响明显。(4)回转窑提质热碎样品的EMC比固定床同粒级样品低;与固定床不同,热碎使灰分在小粒度富集,粒度级减小,EMC越小。2.水分复吸的等温吸附/吸附动力学模型分析通过等温吸附和吸附动力学模型解析水分复吸过程,发现:(1)105/400℃提质样品广泛分布了结合水和自由水,而600/900℃提质样品的吸附势低于特征曲线拐点时,自由水分含量剧增。(2)原煤和105/400℃提质样品的吸附等温线符合Dent模型;600/900℃提质样品的吸附等温线符合DS2模型。提质温度增加,或煤阶增加(褐煤→长焰煤),第一位吸附量减少;600/900℃提质样品的第一位吸附量极低,复吸水分主要来自孔内填充。第二位吸附量先减小后增加,600℃提质褐煤和400℃提质长焰煤的第二位吸附量分别最小。(3)水分复吸经历快/慢两个阶段,4h超过EMC的85%,拟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度均高于0.999。样品的初始水分含量低,初始吸附速率高,但400℃提质样品最低。EMC高的样品,亲水性吸附位浓度高或者孔结构发达,易快速形成水膜,吸附速率常数低。3.低阶煤热提质后结构性质变化及水分复吸机理研究采用多种测试表征手段(元素分析仪、马弗炉、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氮吸附、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峰拟合)分析煤质变化、亲水性官能团分解、孔隙结构破坏效应,明确了结构性质变化对水分复吸的影响,揭示了吸水可逆性差异的化学本质、与提质条件的内在联系,提出了水分复吸机理的描述模型。结果表明,(1)提质温度增加,o含量降低,最高平衡水分含量(mhc*)先减小后增加,223y12.470.60x0.16x1.3710x-(28)--(10)?两者符合关系式;o含量9%时,mhc*最小4.5%。vdaf与mhc*的相关性比ad显着。(2)提质温度增加,褐煤表面严重褶皱、塌陷;长焰煤表面呈收缩、裂隙。褐煤的孔体积和比表面积增加,900℃提质后孔体积增至134.19×10-3cm3/g;长焰煤先略微减小后增加,400℃提质后孔体积最小23.69×10-3cm3/g。热提质使褐煤20~50nm中孔增多,600/900℃提质后微孔急剧增加;提质长焰煤变化不如褐煤显着,2~10nm孔居多。(3)亲水性含氧官能团含量顺序为羟基>羧基>羰基。羟基含量高,对mhc*的影响最大。不同温度提质褐煤的亲水性官能团含量与mhc*的线性相关性0.82~0.95;提质长焰煤仅0.16~0.53。(4)水分复吸特性变化的主要机理:105~600℃提质褐煤的亲水性含氧官能团逐渐减少,吸附位数量降低,mhc*降低;600~900℃提质褐煤微孔增加,高湿环境下微孔填充自由水分,mhc*增加。但600℃提质褐煤表面被疏水性焦油覆盖,mhc*最小。提质长焰煤的亲水性含氧官能团比同温度提质褐煤少,mhc*受2~10nm的孔体积改变影响较大。400℃提质样品的孔体积最小,且具有特殊的表面亲疏水性相间结构,水分子难以稳定吸附形成水簇,mhc*最低。4.水分复吸和吸湿预氧化对自燃特性的影响研究将热提质后的新鲜样、及其水分复吸样/吸湿氧化样分别在程序升温装置中进行自燃测定,对比吸氧量、交叉点温度(cpt)、升温速率等参数差异和fcc判定的自燃倾向性,分析了热提质样品水分复吸/吸湿预氧化后的自燃特性变化。结果表明,(1)提质温度增加,新鲜样的自燃倾向性降低。但热提质后的水分复吸样临界温度吸氧量比新鲜样降低60%以上;加速氧化阶段吸氧量变化出现短暂“平台”期后消耗加速。200~500℃提质褐煤水分复吸样的hr(cpt附近升温速率)比新鲜样高;加速氧化阶段,瞬时升温速率增加更快;自燃倾向性比新鲜样明显增加,更易自燃。提质长焰煤的自燃倾向性低于提质褐煤,且水分复吸对其自燃特性影响小。(2)吸湿预氧化2天即使200~500oc提质褐煤的自燃倾向性(较其提质新鲜样)显着增加,400℃提质样品吸湿预氧化30天后自燃倾向性继续增加接近原煤。(3)105~300℃提质褐煤易复吸水分,水分复吸样对cpt的影响比吸湿氧化样显着,而吸氧量差异不明显。400/500℃提质样品不易复吸水分,但复吸少量水分,cpt显着增加、吸氧量显着降低。与吸湿氧化样相比,水分复吸样的水分含量增加值与fcc的增加值呈正比关系(5y0.23x9.2110-(28)-?)。5.热提质和吸湿预氧化对自燃特性的影响机理研究采用SEM、X射线能谱仪(EDS)、红外光谱仪、氮吸附仪、微量热仪等测定了各样品的表面化学结构变化、孔结构及吸湿性差异,利用X-band电子自旋共振波谱仪进行自由基动态原位分析,描述了不同样品的自燃历程,探究了热提质-亲水亲氧结构-水分复吸-吸湿预氧化-自燃特性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1)热提质和吸湿预氧化导致结构性质变化是褐煤自燃倾向性改变的本质原因。105~500oC提质褐煤新鲜样在空气中发生预氧化,表面氧含量及内部氧化活性基团数量增加;脂肪侧链、含氧官能团和(提质后生成的)新自由基等氧化活性基团的存在,与比表面积的增大,共同强化了样品的预氧化和自燃。吸湿产生的润湿热促进热量聚集的同时,加深预氧化而间接影响自燃;吸湿程度大的样品,自燃倾向性增强显着。(2)热提质和吸湿预氧化利于自由基的形成。氧化温度升高,新鲜样和吸湿氧化样的自由基浓度相对增加率均先减小后增加,但吸湿氧化样的增加率更高。(3)氧化升温过程中,105℃提质新鲜样的部分活泼分子侧链断裂,持续产生活性自由基;而400℃提质新鲜样的小分子自由基被迅速消耗,交叉点温度后不能产生大量新自由基维持氧化反应,因而自燃倾向性降低。吸湿预氧化使活性自由基增加;水分使样品在加速氧化阶段后期,继续产生自由基,维持氧化自热升温,因而吸湿氧化样的自燃倾向性增加。本研究为低阶煤提质和分质利用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期刊2016-10-19)
[10](2016)在《一种利用微波加热降低炼焦煤水分的装置》一文中研究指出专利号:ZL201420207250.8发明人:冯文斌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利用微波加热降低炼焦煤水分的装置,在输送皮带(7)的上方配置有N台微波加热器(2),靠近末端微波加热器(2)在输送皮带(7)的上方安装有水分检测仪(3),在工控机(1)的信号输入端与水分检测仪(3)之间有第二信号线(4)相连,在工控机(1)的一信号输出端有n条第一信号线(5)同N台微波加热器(2)相连,在工控机(1)的另一信号(本文来源于《涟钢科技与管理》期刊2016年05期)
煤水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太西洗煤厂综合精末煤水分有时不能满足用户需要,文章对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煤水分论文参考文献
[1].罗国民,温志红,刘志强.入炉煤水分对焦化热工参数影响的模型试验[J].冶金能源.2019
[2].王永贵.降低精末煤水分的方法探究[J].决策探索(中).2019
[3].赵建强.入炉煤水分对炼焦生产的影响及控制措施探讨[J].冶金管理.2019
[4].高旺.哈尔乌素选煤厂降低产品煤水分的研究[J].神华科技.2018
[5].王玉丽,陈水渺,孙宝林,廉新培,张宏伟.粒径和入炉煤水分对白音华褐煤热解特性的影响[J].洁净煤技术.2018
[6].刘大伟.炼焦煤水分对胶质层质量的影响研究[J].化工管理.2018
[7].史岳荣,刘学斌.入炉煤水分对焦炉加热制度的影响分析[J].涟钢科技与管理.2017
[8].莫琼.水热提质对褐煤产物分布和物化结构的影响及提质煤水分复吸行为[D].太原理工大学.2017
[9].刘丽华.热提质对低阶煤水分复吸与自燃特性影响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
[10]..一种利用微波加热降低炼焦煤水分的装置[J].涟钢科技与管理.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