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斯巴雷斯论文-宋玉芳

莫里斯巴雷斯论文-宋玉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莫里斯巴雷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莫里斯·,巴雷斯,自我与野蛮,自我崇拜,故土与祖先

莫里斯巴雷斯论文文献综述

宋玉芳[1](2019)在《从“自我崇拜”到“故土与祖先”——莫里斯·巴雷斯政治思想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莫里斯·巴雷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着名的作家和政治家。其政治思想的发展主要可以归纳为两大阶段:"自我崇拜"和"故土与祖先"。他在青年时代信奉"自我崇拜"的原则,认为人的第一任务是捍卫受到"野蛮"侵蚀的"自我"。"自我"意识是其政治思想的基础。在经过几次政治浪潮的冲击之后,他最终转向以"故土与祖先"为理论支撑的民族主义,强调对根、家庭、军队和故土的忠诚。"自我崇拜"理论最终在"故土与祖先"理论中得到升华。系统分析其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内涵以及特征,有助于深入考察巴雷斯对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民族主义政治思潮转型所产生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靳风华[2](2016)在《莫里斯·巴雷斯宗教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文学殿堂的重磅级作家,莫里斯·巴雷斯对当代法国社会影响深远。当今评论家常将其思想限定为民族主义,然而事实要远比此丰富的多,因为其思想本身便可称为一个完整的叁部曲:个人主义、民族主义和天主教思想。巴雷斯青年时期,《自我崇拜》叁部曲的出版让其在法国文坛崭露头角,此时的巴雷斯主要侧重于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之后,随着政治生涯的开启,巴雷斯作品中的“我”也从孤独内在的我转向世俗社会的我,进而形成其民族主义思想。1898年父亲的去世、1902年母亲的离去、1905年政教分离法的颁布以及结识的宗教朋友如布雷蒙神父,这些因素都对巴雷斯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促使他重新思考宗教的地位和作用,巴雷斯开始了对神秘宇宙和人类终极命运的探索和思考,此时的“我”转向了形而上的、创世的我,世界在巴雷斯眼中呈现出人神共存的状态。综上,巴雷斯的思想并不局限于政治层面,其思想是如此丰富,一千个人心中便有一千个巴雷斯:他既是持怀疑态度的个人主义者,又是狂热的民族主义者,也是雄心勃勃的爱国主义者,还是不遗余力的教堂保护者。目前为止,对巴雷斯本人的研究有很多:或是对其本人的回忆,或是关于巴雷斯的传记,或是对其某一思想的探讨;对其作品的研究也屡见不鲜:有对其作品中某些主题的剖析,也有对其写作艺术的分析,还有对其某一作品的探究,更有对其全部作品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中关于巴雷斯宗教思想的探讨并不多,而且研究的年代较为久远。然而宗教在巴雷斯的作品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巴雷斯出生于一个传统天主教家庭,作品中随处可见宗教的影子。巴雷斯的作品甚至可以被看做其追求绝对真理道路上的练习曲,每部作品便是一次实验,最终将他引向上帝。在个人主义和民族主义之后,巴雷斯在天主教中找到了自我救赎的方式。本文以文本分析为依托,将莫里斯·巴雷斯置于其所处的历史背景下加以研究,试图阐明其宗教思想的特点、在作品中的体现及所受到的影响等。本文主要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重点探讨莫里斯·巴雷斯宗教思想的主要内容、演变过程和特点。巴雷斯在作品中阐述了其对宗教的理解,并讨论了宗教的作用,以及宗教与科学、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关系。随着个人经历的不断丰富和社会背景的演变,巴雷斯的宗教思想也在不断变化,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其宗教意识与“我”的内在发展紧密相连,主要体现在《自我崇拜》叁部曲中;第二阶段始于1906年,也就是法国政教分离法颁布的第二年,代表作品是《法国教堂的凄苦处境》;第叁阶段发生于一战期间,代表作品是《法国绚丽多彩的精神家族》;最后一个阶段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也是巴雷斯生命的最后几年,代表作品是《奥龙特河上花园》和《东方之行》。巴雷斯的宗教思想主要呈现以下叁个特点:爱国主义和宗教情感的融合、对感性能力的注重、基督教和原始力量的统一。其宗教情感与爱国主义紧密相联,他曾在个人日记中写道:“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教堂,就是我们的一切。”(《日记》,第十七卷,第353页)巴雷斯还注重道德的力量,强调精神的重要性。同时他还提倡将基督教和原始力量结合在一起,如《灵异的丘陵》中草原和教堂的对话、《法国教堂的凄苦处境》中想要保卫所有神灵的意愿、《东方之行》中对地方信仰的探索。然而,即便巴雷斯试图探索各地不同形式的神性,天主教始终在他心里占据特殊的位置,正如他在《东方之行》中所讲的那样,他“终归有一个基督的灵魂”(《东方之行》,第126页)。论文第二部分分主题阐述了宗教思想在其作品中的体现,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万神殿的圣人们和巴雷斯式图像。巴雷斯在书中刻画了诸多圣人形象,如圣女贞德、圣贝尔纳黛特、欧塞尔的女预言家西比尔和圣弗朗索瓦·达西斯。圣女贞德在巴雷斯眼中,圣女贞德是法国的象征,对法国人价值观的形成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巴雷斯也以其特有的方式表达对她的敬意:希望创作一本关于圣女贞德的书、对圣女贞德的两次审判进行思考、多次前往圣女贞德的家乡以试图走进其灵魂深处、努力推动“圣女贞德节”的确立。在巴雷斯的努力下,1920年7月10号法令终于将“圣女贞德节”确立为全国性节日,日期为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此外,在其作品中我们还看到了典型的巴雷斯式图像:土地、死亡、宗教建筑和神秘宇宙。巴雷斯对家乡洛林怀有深厚感情,他喜欢这里永恒的荒芜,欣赏锡永丘陵的灵性,并赞美在此孕育的英才们,如维克多俪果、弗里德里克·肖邦和克劳德·热莱。死亡的主题反复出现在巴雷斯作品中,就像其小说中的人物一样,巴雷斯经常去埋葬着祖先的墓地,试图在先人们那里找到根之所在和精神支柱。宗教建筑也是巴雷斯式图像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在他看来教堂就像河流和鸟鸣一样,是法国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巴雷斯式图像中还有超自然生灵的存在,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作者对神秘世界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开始思考有形世界和无形世界的联系。在他看来,这两个世界并非完全独立,作为超自然生物的天使把上帝的讯息和恩典带到尘世。论文最后一部分主要探讨莫里斯·巴雷斯所受的文学影响。他将自己看做圣依纳爵·罗耀拉的崇拜者、布莱士·帕斯卡尔的忠实信徒和欧内斯特·勒南的独立门生。在其早期作品中,圣依纳爵·罗耀拉的名字不时出现。《自由人》和《血、肉体的快感和死亡》的主人公都曾尝试过罗耀拉所着《精神训练》一书中的圣修炼法,《离开本根的人》中七个年轻的洛林人为了在巴黎生存,试图从罗耀拉创立的耶稣会中找到启发。巴雷斯在其作品中多次赞美帕斯卡尔。在巴雷斯眼中,帕斯卡尔是法国思想的代表,就像英国的莎士比亚、德国的歌德和意大利的但丁。他还用自己的方式来纪念帕斯卡尔——前往奥弗涅朝圣、思考帕斯卡尔的作品、阅读帕斯卡尔喜爱的书籍、阅读他人关于帕斯卡尔的作品、与当代人探讨帕斯卡尔的思想等。巴雷斯自称勒南的独立门生。一方面他承认勒南对自己的影响,另一方面他也毫不掩饰对勒南的批评。此外,巴雷斯的宗教思想还受到其他作家的影响,如但丁·阿利吉耶里、维克多·雨果、阿尔封斯·德·拉马丁、夏尔·波德莱尔、亨利·布雷蒙和斯坦尼斯拉斯·德·古阿伊塔。宗教在莫里斯·巴雷斯作品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其宗教思想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独特有趣,连巴雷斯本人也在日记中写道:“我是一个信徒?还是一个无神论者?”(《日记》,第十五卷,第33页)对莫里斯·巴雷斯宗教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该作家,而且巴雷斯的宗教思想与其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连,通过对这一思想的研究,让我们对其所处的法兰西第叁共和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代法国。(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6-05-01)

靳风华[3](2016)在《莫里斯·巴雷斯小说《灵异的丘陵》之圣经原型意象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西方文学的源头之一,《圣经》对每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莫里斯·巴雷斯的小说也不例外。莫里斯·巴雷斯是法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着名的作家和政治家之一,他的作品和思想影响了法国的一代人,如马尔罗、阿拉贡等。他于1913年推出小说《灵异的丘陵》,该作品展现了其自我崇拜小说与民族精力小说的完美结合,其中贯穿着很多来自《圣经》的原型意象。本文拟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对小说中出现的叁个原型意象进行剖析解读,来加深读者对小说的理解和作家的认识。(本文来源于《法国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莫里斯巴雷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文学殿堂的重磅级作家,莫里斯·巴雷斯对当代法国社会影响深远。当今评论家常将其思想限定为民族主义,然而事实要远比此丰富的多,因为其思想本身便可称为一个完整的叁部曲:个人主义、民族主义和天主教思想。巴雷斯青年时期,《自我崇拜》叁部曲的出版让其在法国文坛崭露头角,此时的巴雷斯主要侧重于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之后,随着政治生涯的开启,巴雷斯作品中的“我”也从孤独内在的我转向世俗社会的我,进而形成其民族主义思想。1898年父亲的去世、1902年母亲的离去、1905年政教分离法的颁布以及结识的宗教朋友如布雷蒙神父,这些因素都对巴雷斯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促使他重新思考宗教的地位和作用,巴雷斯开始了对神秘宇宙和人类终极命运的探索和思考,此时的“我”转向了形而上的、创世的我,世界在巴雷斯眼中呈现出人神共存的状态。综上,巴雷斯的思想并不局限于政治层面,其思想是如此丰富,一千个人心中便有一千个巴雷斯:他既是持怀疑态度的个人主义者,又是狂热的民族主义者,也是雄心勃勃的爱国主义者,还是不遗余力的教堂保护者。目前为止,对巴雷斯本人的研究有很多:或是对其本人的回忆,或是关于巴雷斯的传记,或是对其某一思想的探讨;对其作品的研究也屡见不鲜:有对其作品中某些主题的剖析,也有对其写作艺术的分析,还有对其某一作品的探究,更有对其全部作品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中关于巴雷斯宗教思想的探讨并不多,而且研究的年代较为久远。然而宗教在巴雷斯的作品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巴雷斯出生于一个传统天主教家庭,作品中随处可见宗教的影子。巴雷斯的作品甚至可以被看做其追求绝对真理道路上的练习曲,每部作品便是一次实验,最终将他引向上帝。在个人主义和民族主义之后,巴雷斯在天主教中找到了自我救赎的方式。本文以文本分析为依托,将莫里斯·巴雷斯置于其所处的历史背景下加以研究,试图阐明其宗教思想的特点、在作品中的体现及所受到的影响等。本文主要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重点探讨莫里斯·巴雷斯宗教思想的主要内容、演变过程和特点。巴雷斯在作品中阐述了其对宗教的理解,并讨论了宗教的作用,以及宗教与科学、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关系。随着个人经历的不断丰富和社会背景的演变,巴雷斯的宗教思想也在不断变化,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其宗教意识与“我”的内在发展紧密相连,主要体现在《自我崇拜》叁部曲中;第二阶段始于1906年,也就是法国政教分离法颁布的第二年,代表作品是《法国教堂的凄苦处境》;第叁阶段发生于一战期间,代表作品是《法国绚丽多彩的精神家族》;最后一个阶段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也是巴雷斯生命的最后几年,代表作品是《奥龙特河上花园》和《东方之行》。巴雷斯的宗教思想主要呈现以下叁个特点:爱国主义和宗教情感的融合、对感性能力的注重、基督教和原始力量的统一。其宗教情感与爱国主义紧密相联,他曾在个人日记中写道:“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教堂,就是我们的一切。”(《日记》,第十七卷,第353页)巴雷斯还注重道德的力量,强调精神的重要性。同时他还提倡将基督教和原始力量结合在一起,如《灵异的丘陵》中草原和教堂的对话、《法国教堂的凄苦处境》中想要保卫所有神灵的意愿、《东方之行》中对地方信仰的探索。然而,即便巴雷斯试图探索各地不同形式的神性,天主教始终在他心里占据特殊的位置,正如他在《东方之行》中所讲的那样,他“终归有一个基督的灵魂”(《东方之行》,第126页)。论文第二部分分主题阐述了宗教思想在其作品中的体现,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万神殿的圣人们和巴雷斯式图像。巴雷斯在书中刻画了诸多圣人形象,如圣女贞德、圣贝尔纳黛特、欧塞尔的女预言家西比尔和圣弗朗索瓦·达西斯。圣女贞德在巴雷斯眼中,圣女贞德是法国的象征,对法国人价值观的形成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巴雷斯也以其特有的方式表达对她的敬意:希望创作一本关于圣女贞德的书、对圣女贞德的两次审判进行思考、多次前往圣女贞德的家乡以试图走进其灵魂深处、努力推动“圣女贞德节”的确立。在巴雷斯的努力下,1920年7月10号法令终于将“圣女贞德节”确立为全国性节日,日期为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此外,在其作品中我们还看到了典型的巴雷斯式图像:土地、死亡、宗教建筑和神秘宇宙。巴雷斯对家乡洛林怀有深厚感情,他喜欢这里永恒的荒芜,欣赏锡永丘陵的灵性,并赞美在此孕育的英才们,如维克多俪果、弗里德里克·肖邦和克劳德·热莱。死亡的主题反复出现在巴雷斯作品中,就像其小说中的人物一样,巴雷斯经常去埋葬着祖先的墓地,试图在先人们那里找到根之所在和精神支柱。宗教建筑也是巴雷斯式图像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在他看来教堂就像河流和鸟鸣一样,是法国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巴雷斯式图像中还有超自然生灵的存在,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作者对神秘世界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开始思考有形世界和无形世界的联系。在他看来,这两个世界并非完全独立,作为超自然生物的天使把上帝的讯息和恩典带到尘世。论文最后一部分主要探讨莫里斯·巴雷斯所受的文学影响。他将自己看做圣依纳爵·罗耀拉的崇拜者、布莱士·帕斯卡尔的忠实信徒和欧内斯特·勒南的独立门生。在其早期作品中,圣依纳爵·罗耀拉的名字不时出现。《自由人》和《血、肉体的快感和死亡》的主人公都曾尝试过罗耀拉所着《精神训练》一书中的圣修炼法,《离开本根的人》中七个年轻的洛林人为了在巴黎生存,试图从罗耀拉创立的耶稣会中找到启发。巴雷斯在其作品中多次赞美帕斯卡尔。在巴雷斯眼中,帕斯卡尔是法国思想的代表,就像英国的莎士比亚、德国的歌德和意大利的但丁。他还用自己的方式来纪念帕斯卡尔——前往奥弗涅朝圣、思考帕斯卡尔的作品、阅读帕斯卡尔喜爱的书籍、阅读他人关于帕斯卡尔的作品、与当代人探讨帕斯卡尔的思想等。巴雷斯自称勒南的独立门生。一方面他承认勒南对自己的影响,另一方面他也毫不掩饰对勒南的批评。此外,巴雷斯的宗教思想还受到其他作家的影响,如但丁·阿利吉耶里、维克多·雨果、阿尔封斯·德·拉马丁、夏尔·波德莱尔、亨利·布雷蒙和斯坦尼斯拉斯·德·古阿伊塔。宗教在莫里斯·巴雷斯作品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其宗教思想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独特有趣,连巴雷斯本人也在日记中写道:“我是一个信徒?还是一个无神论者?”(《日记》,第十五卷,第33页)对莫里斯·巴雷斯宗教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该作家,而且巴雷斯的宗教思想与其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连,通过对这一思想的研究,让我们对其所处的法兰西第叁共和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代法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莫里斯巴雷斯论文参考文献

[1].宋玉芳.从“自我崇拜”到“故土与祖先”——莫里斯·巴雷斯政治思想探析[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靳风华.莫里斯·巴雷斯宗教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16

[3].靳风华.莫里斯·巴雷斯小说《灵异的丘陵》之圣经原型意象解析[J].法国研究.2016

标签:;  ;  ;  ;  ;  

莫里斯巴雷斯论文-宋玉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