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宁(沈阳军区总医院辽宁沈阳110016)
【中图分类号】R58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1)14-0051-02
【摘要】目的探讨灯盏花素注射液辅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临床确诊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灯盏花素注射液辅助治疗,对比观察两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及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灯盏花素注射液辅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一定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盏花素注射液辅助治疗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由于血糖长期升高,对神经细胞造成直接的毒害作用,也会引起周围细小血管发生堵塞,导致神经细胞的营养供应发生障碍,是神经和血管两者共同受到损害的结果。我科采用灯盏花素注射液辅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取得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6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56例,均符合WHO规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男性34例,女性22例,年龄42~78岁,糖尿病病程5~34年,出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程6个月~8年。患者均有肢体感觉异常,出现麻木、蚁行感、烧灼感、疼痛及肢体乏力。神经系统检查: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肢体深、浅感觉障碍。肌电图检查提示腓神经传导障碍。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有出血性疾病或出血性倾向者。
1.2治疗方法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28例,两组均保持常规治疗,控制患者饮食,使用降糖药物,肌肉注射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常规治疗,使患者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灯盏花素注射液20-3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500毫升静脉缓慢滴注,1次/日,10天为一个疗程,用药两个疗程。两组患者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经性。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临床症状、血液流变学及肌电图变化,同时对患者的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进行监测。
1.3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等级计量资料采用Ridit检验。
2结果
2.1疗效判断标准显效:自觉症状消失,腱、膝反射基本恢复正常,肌电图NCV增加>5m/s或恢复正常;有效:自觉症状明显减轻,腱、膝反射未完全恢复正常,肌电图NCV较治疗前增加<5m/s;无效:自觉症状无好转,膝、腱反射无改善,肌电图NCV无变化。
2.2临床疗效两组总有效率比较的差异明显(P<0.05),见下表。
两组疗效比较(例,%)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比较对照组仅全血粘度略有下降,余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而治疗组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见下表。
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比较
3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高血糖作用引起的代谢异常和血管病变,在糖代谢紊乱的基础上,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高血糖可通过与体内蛋白质的非酶糖化作用引起微循环的障碍,近年的研究表明在蛋白质非酶糖化时,反应物的分子中同时也伴有氧化-还原的反应过程,即蛋白质糖化过程中有氧化机制的存在[1、2]。灯盏花素注射液为灯盏细辛的乙醇提取物水溶液,主要成分为黄酮化合物、灯盏甲素和灯盏乙素。灯盏乙素能使血管扩张,动脉血流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并有对抗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作用。灯盏花素可明显抑制糖尿病患者的脂质过氧化反应,抗自由基及过氧化物对细胞的损伤;促进核酸和蛋白质及ATP的合成以及抗缺血、缺氧再灌注损伤,以达到保护细胞的效果从而预防和延缓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可有效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黏附,抗血栓形成,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增加组织的供血量、降低组织耗氧量和组织代谢、抗疲劳、抗应激、抗炎,调节代谢和促进再生,纠正缺氧,降低机体耗氧,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并能镇痛。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红斑样药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等,患者自觉颈部皮肤搔痒,皮肤红痒渐次蔓延至面部、头皮、肩部、上肢及前胸等,临床上增大剂量、改变或减少稀释介质、滴注速度等都是引发不良反应的原因,直接影响灯盏花类注射剂的疗效,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3]。本组研究中表明灯盏花素注射液可以促进周围神经功能恢复,并可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观察过程中未发现明显副反应,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小夏,何冰.灯盏花素对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1,17(2):5-6.
[2]赵锦国,张爱英,于志强.灯盏花素对高黏滞血症并发血脂异常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血脂的影响[J].疑难病杂志,2005,4(4):239-240.
[3]王祖凤,况兵.灯盏花素在临床实践应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