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科举论文-兰婷,张璇

女真科举论文-兰婷,张璇

导读:本文包含了女真科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金代,女真,科举,官学教育

女真科举论文文献综述

兰婷,张璇[1](2014)在《金代女真科举与女真官学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金政权建立后,女真统治者逐渐认识到科举与官学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因此,在承袭唐、宋科举和教育旧制建立汉族科举和官学教育体系的同时,还仿汉制大肆兴办女真学校,设立女真进士科,建立了与汉族科举和官学教育体系并行的女真科举和官学教育体系。女真科举和女真官学教育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为巩固女真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民族丛刊》期刊2014年06期)

孙昌伟[2](2012)在《从“天下一体”到“中华一体”》一文中研究指出金代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政权,面对中原先进汉文化对本民族女真文化的冲击,积极吸收利用汉文化的同时,致力于保留本民族文化传统,发展本民族教育事业,最终形成了有保留地汉化的女真教育政策。在建立了金代汉族官学体系和科举制度的同时,为保留女真民族传统建立了专门使用女真文字的女真官学体系和女真进士科,提升了女真族人的文化水平,使得“华夷一体同风”,且形成了汉族官学和女真官学并存,汉族科举和女真进士科并存的局面,使得“华夷同道同轨”。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儒家思想主导的传统教育和教育选拔体制中加入了少数民族元素,打破了汉字在传统官学教育和科举制度中的独霸局面,提升了女真文化的地位,使得“华夷同为中华”。推动了多元文化的发展,促使了文化和民族的大融合。因而研究金代女真官学教育和科举制度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金代官学教育和科举制度进行深入的研究。首先,对金代女真教育政策的建立及演变历程做简单的梳理,理清每个时期金统治者在具体形势下采取了什么样的教育应对措施。其次,对女真官学教育中正规的学校教育进行研究分析,对女真官学学校教育的建立及发展的历程进行还原呈现,并分析其特点和影响。第叁,对女真官学教育中非正规的宫廷教育进行回顾,按照教育对象划分为皇族宗室子弟教育、侍卫亲军教育、宫女教育叁部分来阐述。第四,对金代科举制度中女真进士科和武举进行研究,回顾女真进士科的确立和发展演变历程,具体分析其考试的程序、内容、时期等。第五,基于以上对女真官学教育和女真科举制度的回顾分析,对其语言文字教育、族群优惠政策、文化冲突下金政权应对政策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思考。金代政权主导下针对女真族人的女真官学教育和女真进士科在传统官学教育和科举制度中为女真文字和女真文化争得一席之地,使得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和民族文化取得了和汉语言文字以及汉文化相等的地位,这对我国历史上由来已久的“尊华贱夷”思想是一大挑战,一定程度上消弱了民族族群歧视,从而达到“不分华夷,同为中华”的目的,也密切了汉民族和周边少数民族间的关系,促使“中华一体”观念的形成。同时,金代在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教育和保留民族传统的措施上有其独特性,也为后续政权提供了借鉴。(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2-05-01)

赵鹏[3](2008)在《金元时期女真科举和蒙古科举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科举考试制度是我国古代的重要选官制度,它创立于隋,形成于唐,完备于宋。由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少数民族科举——女真科举。元朝是建立在灭金亡宋基础上的,在借鉴宋金科举制度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按区域分配名额,分两榜取士的科举制度,右榜录取的即是蒙古人和色目人,通常称为蒙古科举。本文从梳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线索入手,在封建王朝科举制度发展进程的大背景下,开展对金元时期女真科举和蒙古科举的比较研究。首先比较了女真科举和蒙古科举建立的来源、背景与过程,然后比较了女真科举和蒙古科举的考生条件、考试形式、考试时间、考试内容、考试范围、进士出路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最后,对女真科举和蒙古科举的考试特点进行了比较。认为这两种科举都体现了对统治民族的优待,但是女真科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远比蒙古科举地位高。在比较的过程中同时分析了女真科举和蒙古科举不同之处及其原因。重新审视女真科举和蒙古科举,并且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不仅扩大了科举制度研究的范围,同时也为我国现行公务员考试制度提供借鉴作用,可以说对金元时期女真科举和蒙古科举比较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8-04-01)

杨军[4](2006)在《女真文字、女真科举与女真汉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女真文字、女真科举既是女真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女真人民族自树意识的体现。但前者加速了女真人对汉文化的吸收,后者改变了女真人的教育模式,使女真人通过女真族自己的文字接受汉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最终,女真人的汉化也就成为无法遏止的历史潮流了。(本文来源于《长春大学学报》期刊2006年01期)

都兴智[5](2004)在《金代科举的女真进士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金史》和其他相关史料的记载,对金代科举女真进士科的创立、考试的内容与方式、录取与授官等问题作粗浅论述。(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民族丛刊》期刊2004年06期)

李文泽[6](2003)在《金代女真族科举考试制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代女真科举考试是专为女真族人设置的一种入仕考试。它始于金世宗大定十叁年,在世宗、章宗两代趋于极盛。这种考试具有完整的应试、选拔、录用制度,为金遴选了大量治国人才,对元、清两代的蒙、满少数民族科举考试产生过较大影响,在中国古代民族教育、科举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3年03期)

女真科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金代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政权,面对中原先进汉文化对本民族女真文化的冲击,积极吸收利用汉文化的同时,致力于保留本民族文化传统,发展本民族教育事业,最终形成了有保留地汉化的女真教育政策。在建立了金代汉族官学体系和科举制度的同时,为保留女真民族传统建立了专门使用女真文字的女真官学体系和女真进士科,提升了女真族人的文化水平,使得“华夷一体同风”,且形成了汉族官学和女真官学并存,汉族科举和女真进士科并存的局面,使得“华夷同道同轨”。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儒家思想主导的传统教育和教育选拔体制中加入了少数民族元素,打破了汉字在传统官学教育和科举制度中的独霸局面,提升了女真文化的地位,使得“华夷同为中华”。推动了多元文化的发展,促使了文化和民族的大融合。因而研究金代女真官学教育和科举制度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金代官学教育和科举制度进行深入的研究。首先,对金代女真教育政策的建立及演变历程做简单的梳理,理清每个时期金统治者在具体形势下采取了什么样的教育应对措施。其次,对女真官学教育中正规的学校教育进行研究分析,对女真官学学校教育的建立及发展的历程进行还原呈现,并分析其特点和影响。第叁,对女真官学教育中非正规的宫廷教育进行回顾,按照教育对象划分为皇族宗室子弟教育、侍卫亲军教育、宫女教育叁部分来阐述。第四,对金代科举制度中女真进士科和武举进行研究,回顾女真进士科的确立和发展演变历程,具体分析其考试的程序、内容、时期等。第五,基于以上对女真官学教育和女真科举制度的回顾分析,对其语言文字教育、族群优惠政策、文化冲突下金政权应对政策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思考。金代政权主导下针对女真族人的女真官学教育和女真进士科在传统官学教育和科举制度中为女真文字和女真文化争得一席之地,使得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和民族文化取得了和汉语言文字以及汉文化相等的地位,这对我国历史上由来已久的“尊华贱夷”思想是一大挑战,一定程度上消弱了民族族群歧视,从而达到“不分华夷,同为中华”的目的,也密切了汉民族和周边少数民族间的关系,促使“中华一体”观念的形成。同时,金代在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教育和保留民族传统的措施上有其独特性,也为后续政权提供了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女真科举论文参考文献

[1].兰婷,张璇.金代女真科举与女真官学教育[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

[2].孙昌伟.从“天下一体”到“中华一体”[D].西北师范大学.2012

[3].赵鹏.金元时期女真科举和蒙古科举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8

[4].杨军.女真文字、女真科举与女真汉化[J].长春大学学报.2006

[5].都兴智.金代科举的女真进士科[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4

[6].李文泽.金代女真族科举考试制度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标签:;  ;  ;  ;  

女真科举论文-兰婷,张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