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单线铁路区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单线铁路隧道,仰拱二次衬砌,大区段
单线铁路区段论文文献综述
赵伟,尚军,陈鸿[1](2017)在《单线铁路隧道仰拱二次衬砌大区段施工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隧道仰拱二次衬砌混凝土施工质量和进度,结合仰拱二次衬砌一次施工不少于24 m的要求,中条山隧道引进铁路单线隧道全液压履带式栈桥进行仰拱二次衬砌大区段施工,以改善作业环境,保证施工安全,提高仰拱二次衬砌混凝土施工质量,同时也减少仰拱二次衬砌施工与掌子面开挖施工之间的相互干扰,从而加快施工进度,为类似工程施工组织和质量管理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隧道建设(中英文)》期刊2017年S2期)
周毅勇[2](2017)在《大准铁路单线区段运输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准铁路是西煤东运的重要运输通道之一,随着大准线点—九段增二线改建工程的投用和准池铁路的接入,大准铁路煤炭运量逐年递增,运量市场发生变化。通过阐述大准铁路运输能力现状,在分析大准铁路煤炭运量的基础上,对大准铁路九苏木—天成段、天成—丹洲营段、丹洲营—十九沟段、十九沟—燕庄段的区段能力进行测算,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分析。(本文来源于《铁道运输与经济》期刊2017年S1期)
郭晓清[3](2015)在《单线铁路区段通过能力计算和系统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铁路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铁路大规模的建设,准确的计算铁路区段的通过能力,对提高铁路通过能力利用率和提高铁路行车组织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通过能力计算过程中,单线铁路的列车运行组织比双线铁路更加复杂,因此论文重点研究单线铁路的区段通过能力。目前采用的扣除系数法计算通过能力已不适用我国铁路。论文通过几种通过能力计算方法分析,提出列车运行图最小间隔时间的最小列车间隔法,列车运行图最小间隔时间是考虑了列车停站、会车或越行对区间产生额外的区间占用时间的最小时间。论文分析了通过能力计算过程中列车运行有效时间、运行图最小列车间隔时间、必要的运行图缓冲时间等相关因素,及其计算方法。在额外占用区间时间分析计算中,按相同方向运行列车组和不相同方向运行列车组分别分析计算。并运用分析计算法,详细分析不同的运行列车组的停站方案,得到区间的额外占用区间时间。再将额外占用区间总时间平均到每一列车组上得到平均列车额外占用区间时间。为了便于实际应用,利用Visual Studio2010编程开发工具、mySQL数据库,开发了单线区段通过能力计算系统。以济南铁路局胶新线为例,分别计算线路的标准通过能力和使用通过能力,并与实际运行的列车数作比较分析。(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5-01-18)
汪海龙[4](2014)在《车站股道数及站间距对单线铁路区段通过能力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计算铁路的区间通过能力时通常先计算平行运行图的通过能力,并以此为基础,再确定非平行运行图的通过能力。目前计算单线铁路平行运行图能力的方法相对比较繁琐,其对车站股道数、站间距等因素与区段通过能力之间关系的研究尚不完善。文章以单线自动站间闭塞区段的列车运行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基于车站股道数、车站站间距及基本作业时间等因素影响的单线铁路平行运行图元胞自动机模型,运用计算机仿真,分别分析了车站股道数、车站间距及基本作业时间与区段通过能力之间的关系,弥补了现有通过能力计算方法存在的不足。对铁路新线设计、既有线改造挖潜增效、铺画单线列车运行图、提高运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高速铁路技术》期刊2014年02期)
李国军,张云天[5](2010)在《铁路单线区段利用计轴技术实现列车追踪运行的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铁路单线区段的通过能力,在限制区间实现对分割点信号机的自动控制,完成对区间占用或空闲的连续检查,采用计轴技术的多点自动站间闭塞系统是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哈尔滨铁路局在富嫩线的限制区间研究利用计轴设备实现单线区间的列车追踪运行,明显提高区段的通过能力,并在滨洲线的单线区间推广应用,收到显着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铁路》期刊2010年11期)
吴国钦,李国军[6](2009)在《铁路单线区段提高通过能力的方案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哈尔滨铁路局单线区段比例大,客货运量持续增长,运输能力紧张的现状,分析铁路单线区段增加运输能力的各项技术组织措施和设备改造措施,认为快速提高单线区段通过能力的行之有效方法是简单设备改造与强化运输组织的结合实施。以富嫩线和嫩林线安装设置计轴设备,组织列车追踪运行的情况,说明这项措施非常有利和实用。(本文来源于《铁道运输与经济》期刊2009年08期)
周志辉,李国斌[7](2008)在《单线铁路提速区段列车控制系统方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单线铁路提速至120km/h以上带来的新问题,分析信号系统的技术性、安全性、经济性和可行性。在充分利用目前国内外先进、成熟的信号技术和设备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我国单线提速铁路的列车控制的系统方案:采用双接近区段+点式应答器+主体机车信号与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相结合的集成系统。(本文来源于《中国铁路》期刊2008年10期)
周志辉[8](2007)在《单线铁路提速区段信号控制系统方案(CTCS1)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铁路信号系统是保证列车运行安全、提高运输效率和改善铁路员工劳动条件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发展水平成为铁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的单线铁路在当前的路网结构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国民对交通运输提出了越来越高的需求。为此,铁道部针对担当国民经济大动脉的铁路运输制定了全面提速的战略方针。对于单线铁路,以往的旅客列车行车速度都不超过120km/h,目前相关的信号规范及技术标准都是按此要求制定的,提速后行车速度超过120km/h、最高达到了160km/h。行车速度提高给既有信号系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司机确认地面信号的反应时间缩短,列车的制动距离延长等等,如果再继续完全采用既有信号系统的控制方案,将无法确保提速列车运行的安全,因此,必须研究适合单线提速铁路的信号控制系统,满足提速列车的安全需求。本文以单线铁路提速后的信号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铁路提速后带来的新需求,从总体系统的技术性、安全性、经济性、可行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充分利用目前国内外先进的信号技术和设备,提出了适合我国单线提速铁路的信号综合系统方案:进站双接近区段+应答器+主体机车信号与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相结合的集成系统,并对各分系统之间的接口也进行了明确界定,经过现场的验证试验证实,该系统能够满足提速列车的安全运行。本课题的研究,不仅能为工程运用提供可操作的技术指南,同时也为铁道部确定CTCS1级的系统方案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07-05-01)
叶峻青,李夏苗[9](2002)在《繁忙单线铁路区段列车运行调整计划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繁忙单线铁路区段上列车运行调整的过程、目标和方法的分析 ,提出了基于专家决策支持系统的分层求解策略 ,构造了相应问题的优化数学模型 ,并给出了相应人机结合的求解方法(本文来源于《交通运输工程学报》期刊2002年02期)
黄海[10](1989)在《关于在单线铁路区段开行部分重载列车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简介了柳州铁路局在单线铁路区段组织开行部分重载列车的做法,总结分析了情况,提出了在客货混跑的单线铁路区段,开行部分重载列车是可行的,并总结了应具备的条件。可供单线铁路开行重载列车参考。(本文来源于《铁道运输与经济》期刊1989年09期)
单线铁路区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准铁路是西煤东运的重要运输通道之一,随着大准线点—九段增二线改建工程的投用和准池铁路的接入,大准铁路煤炭运量逐年递增,运量市场发生变化。通过阐述大准铁路运输能力现状,在分析大准铁路煤炭运量的基础上,对大准铁路九苏木—天成段、天成—丹洲营段、丹洲营—十九沟段、十九沟—燕庄段的区段能力进行测算,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单线铁路区段论文参考文献
[1].赵伟,尚军,陈鸿.单线铁路隧道仰拱二次衬砌大区段施工工艺[J].隧道建设(中英文).2017
[2].周毅勇.大准铁路单线区段运输能力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7
[3].郭晓清.单线铁路区段通过能力计算和系统开发[D].北京交通大学.2015
[4].汪海龙.车站股道数及站间距对单线铁路区段通过能力影响分析[J].高速铁路技术.2014
[5].李国军,张云天.铁路单线区段利用计轴技术实现列车追踪运行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铁路.2010
[6].吴国钦,李国军.铁路单线区段提高通过能力的方案研究与应用[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9
[7].周志辉,李国斌.单线铁路提速区段列车控制系统方案研究[J].中国铁路.2008
[8].周志辉.单线铁路提速区段信号控制系统方案(CTCS1)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
[9].叶峻青,李夏苗.繁忙单线铁路区段列车运行调整计划的优化[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2
[10].黄海.关于在单线铁路区段开行部分重载列车的探讨[J].铁道运输与经济.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