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动态样地论文-张加龙,胥辉

森林动态样地论文-张加龙,胥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森林动态样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物量,森林,遥感,样地

森林动态样地论文文献综述

张加龙,胥辉[1](2019)在《基于遥感的森林生物量估测样地调查方法的研究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的样地调查是利用遥感方法进行森林生物量估测的重要前提,也是提高生物量估测精度的基础。通过回顾国内外利用遥感估测森林生物量研究领域中样地调查的方法,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可知,调查方法根据不同的遥感数据源、研究区和调查对象而不同,涉及到样地的个数、样地布设、样地形状及大小、样地调查因子和内容等方面。由此提出了样地调查的建议,以期减少今后利用遥感估测森林生物量的不确定性。(本文来源于《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谢峰淋,周全,史航,舒枭,张克荣[2](2019)在《秦岭落叶阔叶林25 ha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物种组成与群落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秦岭落叶阔叶林是温带–亚热带过渡区保存较好的植被类型,群落结构复杂。为了研究该过渡区植被的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按照CTFS (Center for tropical Forest Science)和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CFor Bio)的建设标准,于2015年在陕西省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落叶阔叶林建立了一块面积25 ha的动态监测样地。本文对样地内胸径(DBH)≥1 cm的所有木本植物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了其物种组成、区系特征、径级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样地内DBH≥1 cm的木本植物独立个体有47,739株,隶属于36科66属119种。温带区系成分的科和属分别占总科数和总属数的41.18%和60.00%,温带区系特征明显。稀有种有51种,占总树种的42.86%。落叶树种有106种,占总树种的89.07%,在样地内占绝对优势。重要值≥1的物种共有20个,分别占样地总个体数和总胸高断面积的70.35%和57.41%,重要值最大的物种分别是乔木层的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rrata)、亚乔木层的水榆花楸(Sorbus alnifolia)和灌木层的刺叶栎(Q. spinosa)。样地内所有个体的平均胸径为8.61 cm,整体径级分布呈倒"J"型,小径级个体较多,群落更新良好。除了太白杨(Populus purdomii),样地内优势种表现出大尺度的聚集分布,且它们的分布与生境紧密相关,不同物种表现出不同的生境偏好。(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9年04期)

刘晓瞳[3](2017)在《上海海湾森林公园1hm~2样地植物群落动态研究及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植被的重要性日益受到关注,城市森林植被群落动态研究也愈益重要。本研究通过在上海海湾国家森林公园建立1 hm2永久固定动态监测样地,以样地中木本植物的动态变化作为研究对象,从样地群落结构特征、典型群落动态以及优势种群动态特征等叁方面着手,研究城市人工植物群落动态特征,探讨群落形成与影响机制。同时,利用和借鉴植物群落动态变化规律,提出基于动态观的城市绿地群落结构构建途径。本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上海城市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研究,也为城市森林的建设和养护管理提供了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群落物种组成及重要值动态:2011年样地内共记录有维管束植物72种,分属于31科67属,包括木本植物12种,分属于11科12属。2016年样地内共记录维管束植物48种,包括木本植物20种,分属于15科18属。新增木本植物8种。5年内样地植物重要值减小植物有女贞(Ligustrumlucid也m)、香椿(Toonna sinensis)、苦楝(Melia azedarach)、重阳木(Bischofia polycarpa)历乐昌含笑(Michelia chapensis)和椤木石楠(Photinia davidoniae),重要值减小幅度依次为2.26、2.08、1.1、0.69、0.45和0.07。5年内样地植物重要值增加植物有乌桕(Sapium sebiferum)、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复羽叶栾树(Koelreuteria bipinnata)、光皮株木(Swida wilsoniana)和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重要值依次增加3.84、1.43、0.87、0.69 和 0.29。(2)群落结构动态研究:2011年样地群落径级结构和垂直结构整体呈单峰型生长。2016年样地群落垂直结构整体呈间歇型生长,群落径级结构整体呈单峰型生长。从水平分布点格局来看,5年内部分复羽叶栾树,乌桕逐渐表现为随机分布的趋势。其它种群点格局分布与5年前表现基本一致。(3)不同群落密度动态及群落更新研究:样地7个群落密度均呈减小趋势,苦楝+女贞群落密度减小幅度最大,群落植物死亡数量最多。其它依次为女贞群落>复羽叶栾树+香椿+香樟群落>椤木石楠+喜树+光皮株木群落>椤木石楠+乌桕+喜树群落>喜树+女贞群落>光皮徕木+喜树+女贞群落。不同群落植物更新情况表现为:光皮徕木+喜树+女贞群落>喜树+女贞群落>椤木石楠+乌桕+喜树群落>椤木石楠+喜树+光皮梾木群落>女贞群落>苦楝+女贞群落>复羽叶栾树+香椿+香樟群落。(4)不同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差异显着,各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表现为椤木石楠+喜树+光皮株木群落>椤木石楠+乌索桕+喜树群落>光皮徕木+喜树+女贞群落>复羽叶栾树+香椿+香樟群落>苦楝+女贞群落>喜树+女贞群落>女贞群落。(5)土壤物理性状对群落林下植被更新的影响:在土层0-30cm,土壤毛管孔隙度与群落平均每100m2更新苗数量在P>0.01水平极显着相关,而土壤总孔隙度和土壤最大持水量与群落平均每100m2更新苗数量在P>0.01水平显着相关,都呈现为负相关。在土层30-60cm,土壤物理指标与群落平均每100m2更新苗数量的相关性未达到显着水平(P>0.05)。(6)群落密度与土壤物理性状对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群落密度与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相关性表现虽不显着(P>0.05),但其变化趋势表现一致。在土层30-60cm,Simpson指数与土壤毛管孔隙度在P>0.05水平显着相关,而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与土壤总孔隙度在P>0.05水平显着相关,都呈现为负相关。(7)样地木本植物更新动态:样地木本植物更新苗中,以常绿灌木胡颓子、海桐占据优势。建群种更新苗共记录1246株,以光皮梾木、椤木石楠和女贞为优,共占建群种更新苗总数的89.4%。其它物种更新能力较差或无更新,所占比例均在10%以下。(8)优势种群密度动态及冠幅动态:优势种群密度动态显示,除光皮梾木种群密度呈增加趋势外,其它种群密度均表现为减小趋势。以女贞种群密度减小幅度最大,其它依次为复羽叶栾树、重阳木、喜树、乌桕、椤木石楠和香樟种群。样地优势种群冠幅减小数量稍多于冠幅增大植株数。以乌桕、香樟、女贞种群冠幅减小趋势最为明显。而其它优势种群冠幅增大植株均多于冠幅减小植株数。对群落冠幅动态与种群密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优势种群冠幅减小植株数量与种群密度下降幅度在P>0.05水平显着相关。冠幅减小植株数量与现有种群密度在P>0.01水平极显着相关。(9)城市绿地植物群落构建途径:通过对海湾国家森林公园1hm2样地植物群落动态研究对城市绿地植物群落构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在群落构建之初应确保土壤条件良好,良好的立地条件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其次,在群落构建时植物的选取及配置应合理。最后,群落生长过程中应根据植物生长状况采取分期调控策略。(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7-06-01)

王慧杰[4](2016)在《天山雪岭云杉8ha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的群落动态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型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及其网络化的建设自1980年由Stephen Hubbell推动以来在全球迅速推进,在森林动态监测样地上开展的大量工作很好地阐释了诸如群落建成与维持机制等生物多样性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区的天山雪岭云杉森林,以雪岭云杉(Picea schrenkiana)为单优树种,林下灌木稀疏,群落构成单一结构简单,是探究单优群落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理想试验场。本文基于天山雪岭云杉8ha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的2009年和2014年两次调查数据,分析了雪岭云杉群落的物种变动情况、死亡率、补员率等群落动态,探讨了地形、土壤性状等环境因子对该种群动态的影响,利用“案例-对照”设计的方法检验了雪岭云杉种群的密度制约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09-2014年天山中部8ha森林动态样地物种数量由8种减少至6种,DBH≧1cm的个体数从11835株减少到11050株;5年间样地内死亡个体为1044株,死亡率为8.82%,补员个体为259株,补员率为2.19%。2.两次调查中雪岭云杉(Picea schrenkiana)、黑果小檗(Berberis heteropoda)、刚毛忍冬(Lonicera hispida)、天山花楸(Sorbus tianschanica)4种木本植物在径级结构上均呈明显的倒"J"型,表明天山云杉森林群落处于增长阶段,总体上更新良好。雪岭云杉死亡率在径级为2.5cm-5cm时最高,随着径级的增加个体死亡率逐渐减少,径级超过22.5cm时,个体死亡率为0,可见DBH≧22.5cm为雪岭云杉能稳定生长的临界值。3.根据对于样地内土壤样品采集和测试分析发现,样地内土壤养分和土壤酶的变异性较大,随着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逐渐降低。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土壤全氮和全磷呈极显着正相关(R2=0.672,P<0.01),土壤脲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极显着负相关(R2=-0.421,P<0.01)。通过普通克里金差值分析可知土壤养分和土壤酶在样地中呈现不同的分布状态。4.雪岭云杉种群动态特征与环境因子的RDA排序效果比较显着,前两个排序轴对种群动态特征和环境因子关系的累计解释量高达96.1%,林分郁闭度、海拔和纤维素酶显着影响种群的动态特征。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样方坡度、郁闭度、海拔是影响种群存活最重要的环境因子,种群死亡主要受到样方郁闭度的影响,种群补员个体主要受到海拔和土壤氮含量的影响。5.运用空间点格局分析法分析了优势种雪岭云杉的空间分布格局。在不剔除生境异质性时,雪岭云杉幼龄树和中龄树在0–40 m尺度上主要呈现聚集分布,且聚集分布的强度随着尺度的增大呈显着下降趋势。用“案例–对照”设计的方法,排除生境异质性影响后发现雪岭云杉幼树和中龄树在0–40 m尺度上呈现相对于老龄树有额外的聚集,随着径级的增大,这种额外的聚集强度逐渐减小,即表现出密度制约效应。说明雪岭云杉空间格局受到密度制约效应的影响。并且通过对不同生活史阶段空间关联性研究发现幼龄树和老龄树树、中龄树和老龄树在0-40m的尺度上均呈现空间负关联。综上所述,本文在雪岭云杉单优群落上的工作对于更深刻理解森林的群落建成与维持机制有所助益,对天山林区的生产与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6-05-25)

金毅,陈建华,米湘成,任海保,马克平[5](2015)在《古田山24ha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和组成动态:探讨2008年冰雪灾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常绿阔叶林是我国亚热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其中最为典型而且分布最广泛的是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探讨2008年初我国南方发生的冰雪灾害对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影响,以浙江省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4 ha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内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例,研究了该森林在冰雪灾害前后(2005–2010年)的群落结构及物种组成动态。结果表明,群落径级结构变化较小,但群落整体补员不足且死亡率较高;多个粒度上的群落动态显示出一致的衰退特征,但不同生境间的群落动态存在差异;物种多度和胸高截面积多呈减小趋势,但频度和重要值变化不明显。同时,物种的多度、胸高截面积、频度和重要值等次序均无明显变化。这说明2008年发生的冰雪灾害对古田山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的短期动态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且其影响程度与植物胸径和地形等因素密切相关;同时也反映了古田山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对冰雪灾害干扰具有一定的抵抗力。(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5年05期)

仲磊,张杨家豪,卢品,顾雪萍,雷祖培[6](2015)在《次生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结构与物种组成:基于浙江乌岩岭9 ha森林动态样地》一文中研究指出常绿阔叶林是我国亚热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但由于长期的人为干扰,目前仅有少量分布且主要以次生常绿阔叶林的形式存在。因此,了解次生常绿阔叶林的物种共存机制对于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非常重要。基于大型动态监测样地对森林的物种组成及群落结构进行研究,是揭示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的重要手段。按照美国史密森研究院热带森林科学研究中心(Center for Tropical Forest Science,CTFS)大型森林动态样地建设标准,于2011–2012年在浙江省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建立了1个9 ha森林动态监测样地。通过对样地内胸径≥1 cm木本植物的物种组成(如重要值)、群落结构(如区系组成和径级结构等)以及空间分布的分析发现:(1)样地有木本植物存活个体47科92属200种71,396株,其中壳斗科、樟科、山茶科、冬青科、杜鹃花科和山矾科等占优势;(2)在区系组成上,热带成分略多于温带成分;(3)群落径级结构接近倒"J"型,表明群落更新良好,其中优势种径级结构呈倒"J"型、偏常态型和波动型等各种形态,且并未表现出种群衰退的趋势;(4)优势种表现出明显的生境偏好和聚集分布格局,暗示生境异质性可能是影响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物种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5年05期)

施泽攀[7](2015)在《基于红外相机对弄岗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及周边的鸟兽多样性及生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外相机技术是监测陆栖哺乳动物和鸟类的重要工具,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种群评估和行生态学等研究领域。2011年底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15ha喀斯特地貌森林动态监测大样地,开展植被动态监测与研究。为了监测弄岗样地野生动物多样性及生态学特征,本研究于2012年8月起在弄岗森林样地及周边布设35个红外相机进行了15个月连续监测。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多样性资源、相关保护措施的制定以及深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取样面积来看兽类在相机数达到25个时物种增长曲线即趋于平缓,说明取样比较充分,而鸟类在相机数达到最大时物种数仍有增长的趋势。从兽类、鸟类和二者物种数与监测月份数拟合的稀疏化曲线上可以看出,在为期15个月的监测中,兽类在8个月以后数量不再增加,而鸟类在10个月以后数量增长曲线趋于平缓,说明从取样时长方面比较充分。结果表明应增加监测面积,8-10个月为最佳监测周期。2.研究期间共监测到20种兽类和26种鸟类,包括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熊猴(Macaca assamensis)和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猕猴(Macaca mulatta)、中华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和斑灵狸(Prionodon pardicolor)等7种。相对丰富度前5种兽类依次为小泡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帚尾豪猪(Atherurus macrourus)、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赤麂(Muntiacus muntjak)和北树鼩(2upaia belangeri)。相对丰富度前叁3种鸟类为白鹇(Lophura nycthemera)、蓝背八色鸫(Hydrornis soror)和弄岗穗鹛(Stachyris nonggangensis),鸟、兽均以东洋种为主(65.3%、75%),与已有保护区物种名录相比较,增加3种兽类和16种鸟类红外相机记录。3.4种昼行性动物赤麂、赤腹松鼠、北树鼩和食蟹獴(Herpestes urva)的日活动节律分析均表现出上午、下午两个活动峰,但时间段各不相同。2种夜行性动物对前半夜和后半夜的利用率不同,具体表现为小泡巨鼠对前半夜的利用率大于后半夜,而帚尾豪猪对前半夜的利用率小于后半夜,6个物种在均采取不同的活动时间分配应以应对季节变化。以上结果表明同域分布的物种通过改变活动高峰时间段的变化形成种间时间生态位上的分化和应对季节性变化。同时通过减少活动规避中午高温可能是昼行性动物应对喀斯特生境的行为策略。4.鸟类和兽类在生境选择上表现出对下坡生境的偏好性(36.6%,36.5%)。但不同物种在生境选择上存在显着差异,具体表现为:2种昼行地栖性动物白鹇、赤麂表现出对下坡和上坡的偏好;和2种昼行性啮齿类赤腹松鼠、北树鼩在生境选择上均表现出对生境不同的利用比例;而两种夜行性动物小泡巨鼠、帚尾豪猪在生境选择上并没有表现出显着差异。不同物种在生境选择上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具体表现为:帚尾豪猪春冬季节偏好利用上坡,夏秋季偏好利用下坡。白鹇秋季偏好利用中坡,冬夏季偏好利用下坡。赤麂对生境的选择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食物的分布和季节性变化、取食最大化和对天敌和高温的规避是物种对不同生境偏好及其随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肖治术[8](2014)在《我国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的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04年以来的10年中,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Chinese Forest Biodiversity Monitoring Network,CForBio)参照世界热带森林研究中心(Center for Tropical Forest Science,CTFS)的监测规范和标准在全国陆续建立了至少12个森林动态监测样地(www.cfbiodiv.org/)。这些样地涵盖了我国不同纬度带的主要森林植被类型,已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长期监测与研究的重要平台。野生动物多样性是各个样地的重要监测内容,2009–2013年陆续有7个样地采用红外相机技术来监测兽类和地面活动鸟类的多样性。本专辑内以"森林动态监测样地"专题来(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4年06期)

李欣海,朴正吉,武耀祥,周海成,张鹏[9](2014)在《长白山森林动态监测样地鸟兽的红外相机初步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1o41′49″–42o25′18″N,127o42′55″–128o16′48″E)位于吉林省东部,面积为196,465 ha,设立于1960年,并于1980年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植被垂直带明显,包括针阔混交林(1,100 m以下)、暗针叶林(1,100–1,800 m)、亚高山岳桦(Betula ermanii)林(1,800–2,000 m)和高山苔原(2,000–2,700m)等4个植被带,其中阔叶红松林为该区域的地带性植被(代力民等,2004)。长白山地区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被子植物98科454属1,190种,兽类(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4年06期)

肖治术,杜晓军,王学志,黄小群,闫满玉[10](2014)在《利用红外相机对河南宝天曼森林动态监测样地鸟兽的初步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宝天曼保护区)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111°53′–112°E,33°25′–33°33′N),地处暖温带向北亚热带的过渡区,是中原地带少有的保存较完整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生态区,包括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等植被类型(宋朝枢,1994)。宝天曼保护区的兽类和鸟类多样性资源自王正用等(1993)和宋朝枢(1994)报道后至今再未见系统性报道,目前在该区域缺乏野生兽类和鸟类多样性资源的深入调查和长期监测。(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4年06期)

森林动态样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秦岭落叶阔叶林是温带–亚热带过渡区保存较好的植被类型,群落结构复杂。为了研究该过渡区植被的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按照CTFS (Center for tropical Forest Science)和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CFor Bio)的建设标准,于2015年在陕西省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落叶阔叶林建立了一块面积25 ha的动态监测样地。本文对样地内胸径(DBH)≥1 cm的所有木本植物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了其物种组成、区系特征、径级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样地内DBH≥1 cm的木本植物独立个体有47,739株,隶属于36科66属119种。温带区系成分的科和属分别占总科数和总属数的41.18%和60.00%,温带区系特征明显。稀有种有51种,占总树种的42.86%。落叶树种有106种,占总树种的89.07%,在样地内占绝对优势。重要值≥1的物种共有20个,分别占样地总个体数和总胸高断面积的70.35%和57.41%,重要值最大的物种分别是乔木层的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rrata)、亚乔木层的水榆花楸(Sorbus alnifolia)和灌木层的刺叶栎(Q. spinosa)。样地内所有个体的平均胸径为8.61 cm,整体径级分布呈倒"J"型,小径级个体较多,群落更新良好。除了太白杨(Populus purdomii),样地内优势种表现出大尺度的聚集分布,且它们的分布与生境紧密相关,不同物种表现出不同的生境偏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森林动态样地论文参考文献

[1].张加龙,胥辉.基于遥感的森林生物量估测样地调查方法的研究动态[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

[2].谢峰淋,周全,史航,舒枭,张克荣.秦岭落叶阔叶林25ha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物种组成与群落特征[J].生物多样性.2019

[3].刘晓瞳.上海海湾森林公园1hm~2样地植物群落动态研究及启示[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7

[4].王慧杰.天山雪岭云杉8ha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的群落动态及其影响因素[D].新疆大学.2016

[5].金毅,陈建华,米湘成,任海保,马克平.古田山24ha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和组成动态:探讨2008年冰雪灾害的影响[J].生物多样性.2015

[6].仲磊,张杨家豪,卢品,顾雪萍,雷祖培.次生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结构与物种组成:基于浙江乌岩岭9ha森林动态样地[J].生物多样性.2015

[7].施泽攀.基于红外相机对弄岗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及周边的鸟兽多样性及生态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

[8].肖治术.我国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的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J].生物多样性.2014

[9].李欣海,朴正吉,武耀祥,周海成,张鹏.长白山森林动态监测样地鸟兽的红外相机初步监测[J].生物多样性.2014

[10].肖治术,杜晓军,王学志,黄小群,闫满玉.利用红外相机对河南宝天曼森林动态监测样地鸟兽的初步调查[J].生物多样性.2014

标签:;  ;  ;  ;  

森林动态样地论文-张加龙,胥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