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极支持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论文文献综述)
张嘉昕,孙舒悦[1](2020)在《改革开放40年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理论研究述评》文中提出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支柱和引擎,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有企业经历了放权让利、承包制、股份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等一系列伟大变革。历经40年的探索和实践,国有企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相关理论研究不断涌现。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构建国有企业自主经营模式的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新时代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针对不同阶段的理论研究热点问题,分析了改革开放40年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研究成果。学术界分析具体历史时期的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问题,研究层次不断提高、研究方法与时俱进,对其代表性成果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有利于为推进后续的国有企业改革提供有益启示。
黄速建[2](2008)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演进与经验分析》文中指出中国国有企业30年的改革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以"放权让利"为特征的扩大企业自主权阶段(1978年底至1984年9月),以"两权分离"为特征的转换经营机制阶段(1984年10月至1993年10月),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实施战略性改组为特征的改革阶段(1993年11月至现在)。国有企业改革之所以取得重大进展,与采取"尊重事实、允许试错"的基本改革方法、选择"渐进式"的基本改革路径、采用"自适应"的基本改革机制密不可分。
黄速建,黄群慧,王钦,肖红军[3](2008)在《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三十年回顾与展望》文中认为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搞好国有企业改革,事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家实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长期稳定和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发展的大局。认真总结中国国有企业30年来的改革历程,系统梳理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得失,明确指出国有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思路和方向,对于坚定国有企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提高国有企业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国有企业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刘钢[4](2006)在《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与国有资本退出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放权让利”的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三个改革阶段。与此相适应,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也经历了三个步骤,一是对高度集权的国有产权制度进行分解,实现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二是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现国家出资人产权与企业法人产权的分离;三是根据“有进有退”的国有企业改革战略,在需要保留国有企业的行业和领域建立规范的法人产权制度,在一般竞争性行业对国有产权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即将国有产权转变为非国有产权,实现国有资本的退出。在计划体制下,一般竞争性行业集中了大量的国有资本,分布着大量的国有企业。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既是国有产权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也是由国有资本运营的低效率和国有企业的经营困境决定的。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于企业自身实际的退出方式。国有资本的退出存在着体制性的障碍,退出成本的障碍、退出环境的障碍以及退出的资产规模性障碍等。国有资本退出的微观对策包括:在国有资本退出问题上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和更加积极的措施;合理处理下岗职工劳动关系,调整下岗职工分流和再就业政策;大力推动国有股减持;采取多种措施,切实解决国有企业过度负债问题。国有资本退的宏观对策包括: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促进非国有投资主体的成长;积极发挥财政在国有资本退出中的作用;加快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动和促进产权交易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成长和完善。青岛市商业总公司所属企业的改制有三种情况:一是将国有净资产出售给企业全体职工,实现全员持股,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二是将全部国有净资产出售给企业经营层,改制为自然人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三是将全部或部分国有净资产出售给企业外部的法人投资者,改制为多元持股的公司制企业。青岛市商业总公司的企业改制模式为实现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退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王彦[5](2004)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这既是东北等地自身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实现国家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是东北地区的重要机遇,要充分认识实施这一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东北地区国有企业集中、负担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突出问题是进行国有企业改革。本文在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东北国有企业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东北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针对东北国有企业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东北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的原则、目标和思路,以及产业重组,资产重组,市场重组和管理重组四种实现途径,并进一步对改组过程中的几个衍生性问题进行了分析,且通过案例加以说明。 本文通过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东北国有企业尽快提高市场竞争力,加速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发展,提供了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可操作性的措施和对策。
孙亚忠[6](2003)在《政府在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中的作用、角色定位和政策选择》文中提出国内学者大都从微观层面对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进行研究,认为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应该是一种单纯的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笔者认为,政府在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进程、成败和效果,但应明确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中政府的角色定位和政策选择,把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中的政府行为限制在合理的界阈之内。
张磊[7](2003)在《转轨经济中的信用扩张分析导论》文中提出我国1998年以后一度出现通货紧缩,以致延缓经济增长,给劳动力市场造成巨大压力,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福利改善。如此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迫切要求我们对这一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现象,在研究经济体制,特别是金融体制制度变迁基础上,分析其金融体制成因,并提出相应治理对策。 本文采用可贷资金理论,以经济体制,特别是金融体制改革对缓解信用扩张难题的影响为研究重点,对我国98年以后一度出现通货紧缩,以致延缓经济增长,这一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现象的金融体制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鉴于经济发展由企业家创新投资主导,研究制度安排对与企业家创新投资货币资本供给密切相关的信用扩张难题缓解的影响,无疑对剖析经济增长问题的包括金融体制在内的体制成因具有重要意义。所谓信用扩张难题,从表面上看是指金融体系所面临的由信用扩张引起的保证流动性充足和为企业家创新投资提供必要货币资本的潜在冲突,但实质上却是信用扩张为企业家创新投资提供货币资本是否适度问题。当信用扩张过度,即信用扩张货币资本供给超出企业家创新投资需要时,社会经济体系势必最终面临流动性不足问题,从而可能加剧经济波动;当信用扩张不足,即信用扩张货币资本供给不能满足企业家创新投资需要时,则可能因企业家创新投资不足,延缓经济增长。由此可见,研究制度安排对信用扩张难题缓解的影响,有助于我们完善体制改革设计,促使企业家创新投资货币资本需求适度满足,为实现最优经济增长创造有利条件。 与发达国家在形成消费者调整意愿储蓄水平、企业家内生决定意愿投资水平、金融体系内部制衡和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信用扩张制衡机制基础上,有效实现信用扩张难题缓解不同,受经济增长的苏联模式影响,我国曾进行过缓解信用扩张难题的计划经济试验。我国运用计划经济体制,缓解信用扩张难题的最大特点莫过于通过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形成直接强制储蓄机制实现储蓄和投资职能的合二为一,并在此基础上基本剥夺金融体系(实质为大一统的银行体系)参与货币资本供给,进行信用扩张的权利,从而消除了信用扩张难题产生的体制基础,从表面上解决了信用扩张难题。然而,替代信用扩张提供(企业家创新投资)货币资本的直接强制储蓄使得货币资本供给失度(信用扩张难题的本质)状况及其经济后果更加严重。由此可见,运用计划经济体制,缓解信用扩张难题得不偿失,需按照重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信用扩张制衡机制的思路,重新考虑解决该问题。 迄今为止,我国重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信用扩张制衡机制主要经历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改革两个阶段。在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改革时期,重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信用扩张制衡机制最重要成果是通过直接强制储蓄机制解体,促使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形成消费者调整意愿储蓄水平,这一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最重要的信用扩张制衡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信用扩张制衡机制,从全面实施以抓大放小的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为核心内容的深化国企改革新思路,促使意愿投资水平逐步转为由企业家内生决定取得突破,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在企业家和中央银行方面的信用扩张制衡机制。 经过20多年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发达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相比,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除了金融体系仍基本建立在国有产权制度基础上之外,其他涉及缓解信用扩张难题制度安排已无本质区别。然而,受制于产权制度改革滞后,国有金融机构企业家创新能力存在严重欠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金融体系方面的信用扩张制衡机制不足仍较为突出,不仅并未根除信用扩张过度的隐患,而且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还可能造成不必要的信用过度收缩,从而影响经济及时复苏。 我们认为我国1998年以后一度出现通货紧缩,以致延缓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金融体系方面的信用扩张制衡机制存在严重不足的产物。受制于产权制度改革滞后,国有金融机构因企业家创新能力不足,在应对调整信用扩张过度过程中的流动性风险时,可能产生不必要的信用过度收缩倾向。亚洲金融危机引发出口需求增长缓慢和以分税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强化财政改革加重非国有企业财政负担的不足可能抑制非国有经济部门投资导致超出预期的经济增长延缓出现则加重了这一倾向。不必要的信用过度收缩最终势必引发过度经济增长延缓和通货紧缩,影响经济及时复苏。 为此,除适度调整强化财政改革力度和实施促使国有金融机构向非国有企业投资提供货币资本政策为加速经济复苏创造有利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尚需摒弃现行的囿于国有产权制度优化的金融改革思路,大力发展非国有金融机构,培育不同所有制成份共同发展的混合金融体系,以最终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金融体系方面的信用扩张制衡机制。 我们相信经过适时推动以大力发展非国有金融机构,培育混合金融体系为主要内容的金融改革全面深化,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为薄弱的在金融体系方面?
程丽霞,杨洁[8](2003)在《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制约因素与解决对策》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分析了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过程中 ,由于历史性、体制性和机制性等诸多方面的原因 ,国有经济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所面临的制约因素。提出了消除这些因素的实施对策 ,即积极发展非国有经济 ,培育多元投资主体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体系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步伐 ;构建新型国有资产运营体系 ;加强法制建设
张伟[9](2002)在《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与“两企分离”》文中研究指明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下滑的问题表明 ,国有企业改革只局限于放权让利和“两权分离”是不行的 ,必须有新的角度、新的思路和新的探索。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方案的提出 ,要求国有企业收缩战线 ,改善资产配置结构和组织结构 ,解决国有企业长期存在的分布太广、规模小、产权主体单一等问题 ,进行一种全新的尝试。但此方案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进行基于产业分离的“两企分离”和基于分级所有的“两企分离”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从而实现经营效率的提高。
叶飞文[10](2002)在《对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的再认识》文中认为目前 ,在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问题上 ,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其中 ,一些观点有利于积极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 ,从总体上和质量上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和控制力 ,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而另一些观点则有失偏颇。因此 ,我们应权衡利弊 ,采取合适、有效的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方式。
二、积极支持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积极支持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40年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理论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构建国有企业自主经营模式的探索(1978—1992年) |
(一)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1978—1984年) |
(二)基于“两权分离”转换企业经营机制(1985—1992年) |
1.关于承包制 |
2.关于股份制 |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1993—2012年) |
(一)市场经济与国有企业的相容性 |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1.关于建立股份公司 |
2.关于公司法人治理 |
3.关于明晰产权 |
(三)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和调整 |
1.国有企业应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 |
2.关于“抓大放小” |
(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
三、新时代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2013—2019年) |
(一)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方针 |
1.重申“两个毫不动摇” |
2.坚持国有企业的重要地位 |
3.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 |
(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
(三)国有企业监管体制改革 |
1.国有企业分类改革 |
2.从“管企业”到“管资本”,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
(四)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 |
四、总结 |
(一)研究成果的分阶段总结 |
1.探索企业自主经营模式 |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国有企业改革 |
3.新时代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
4.成绩与不足 |
(二)研究方法总结 |
1.实证分析法 |
2.对比分析法 |
3.交叉学科研究法 |
(三)关于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 |
(4)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与国有资本退出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摘 要 |
Abstract |
1 国有企业改革历程与评价 |
1.1 旧体制下国有企业的性质与行为方式 |
1.2 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回顾 |
1.3 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评价 |
2 国有产权制度改革及其模式 |
2.1 产权、产权结构与产权制度 |
2.2 计划体制下国有产权制度的弊端 |
2.3 国有产权制度的改革 |
2.4 国有产权制度改革的模式 |
3 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与国有资本退出 |
3.1 国有企业的改革原则与改革战略 |
3.2 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退出的必要性 |
3.3 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退出的方式 |
4 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退出的难点与对策 |
4.1 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 |
4.2 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退出的难点分析 |
4.3 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退出的对策研究 |
5 案例研究:青岛市商业总公司国有资本退出方式及启示 |
5.1 青岛市商业总公司发展历程 |
5.2 青岛市商业总公司权属企业情况 |
5.3 青岛市商业总公司权属企业的改制过程 |
5.4 青岛市商业总公司权属企业改制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5)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界定、现状及影响 |
§1.3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迫切性及可行性 |
§1.4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主要对策 |
第二章 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的问题及其成因 |
§2.1 关于国有企业本质的认识 |
§2.2 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的主要问题 |
§2.3 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面临的障碍及其成因 |
§2.4 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主要问题的解决思路 |
第三章 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目标及思路 |
§3.1 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含义和原则 |
§3.2 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目标 |
§3.3 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战略改组的思路 |
第四章 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途径 |
§4.1 实施产业重组形成产业优势 |
§4.2 通过资产重组理顺产权关系 |
§4.3 进行市场重组提升竞争能力 |
§4.4 采取管理重组整合企业资源 |
第五章 东北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过程中的衍生性问题及对策 |
§5.1 切实解决好就业问题 |
§5.2 转变政府职能 |
§5.3 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 |
§5.4 遵循法律法规的约束 |
§5.5 发挥外资的带动作用 |
第六章 案例分析 |
§6.1 黑龙江省产权交易市场对资产重组的作用 |
§6.2 资产重组方式的选择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转轨经济中的信用扩张分析导论(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问题切入点的选择 |
1.3 研究重点的确定 |
1.4 主要研究方法简介 |
1.4.1 可贷资金理论简介:可贷资金理论基本分析式 |
1.4.2 可贷资金理论在信用扩张分析上的可操作性 |
1.5 内容的安排 |
第2章 发达国家对缓解信用扩张难题的探索 |
2.1 信用扩张难题的提出 |
2.1.1 信用扩张难题的古典形式 |
2.1.2 奥地利学派对信用扩张难题的解决 |
2.1.3 对奥地利学派信用扩张难题解决方法的评价 |
2.2 缓解信用扩张难题的基本思路:廉价货币论和资本非货币化论 |
2.3 围绕廉价货币论的争论 |
2.3.1 通货膨胀经济增长效应 |
2.3.2 米塞斯-哈耶克工业波动模型对银行(货币)体系信用扩张被迫停止后的经济效应分析 |
2.4 对资本非货币化论的质疑 |
2.4.1 资本非货币化论的内在逻辑剖析 |
2.4.2 对资本非货币化论的质疑 |
2.4.3 对资本非货币化论的简要评价 |
2.5 市场经济体制信用扩张制衡机制的认识和实践 |
2.5.1 市场经济体制信用扩张制衡机制的基本内容 |
2.5.2 战后发达国家市场经济体制信用扩张制衡机制的发展和完善 |
第3章 我国缓解信用扩张难题的计划经济试验 |
3.1 我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原因及其对缓解信用扩张难题的影响 |
3.1.1 计划经济体制对实现经济赶超的价值 |
3.1.2 计划经济体制对缓解信用扩张难题的新尝试 |
3.1.3 小结 |
3.2 计划经济体制缓解信用扩张难题的局限性 |
3.2.1 社会计划部门无法有效保证最优投资水平的选择 |
3.2.2 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缓解信用扩张难题的局限性 |
3.2.3 关于计划经济体制缓解信用扩张难题的总结 |
3.3 我国缓解信用扩张难题的计划经济试验的简要回顾 |
3.3.1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缓解信用扩张难题的制度建设 |
3.3.2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分权对缓解信用扩张难题的影响 |
3.3.3 对我国缓解信用扩张难题的计划经济试验的评价 |
第4章 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与信用扩张难题 |
4.1 我国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缓解信用扩张难题起点:直接强制储蓄机制解体 |
4.1.1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直接强制储蓄机制解体的主要内容 |
4.1.2 直接强制储蓄机制解体对缓解信用扩张难题的影响 |
4.2 我国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缓解信用扩张难题重要组成部分:金融结构的调整 |
4.2.1 我国银行体系参与信用扩张 |
4.2.2 金融结构调整与缓解信用扩张难题 |
4.3 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缓解信用扩张难题的总体评价 |
第5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缓解信用扩张难题的新尝试 |
5.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缓解信用扩张难题突破口:国企改革深化 |
5.1.1 放权让利式国企改革思路的局限性 |
5.1.2 深化国企改革新思路的基本内容及其价值 |
5.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缓解信用扩张难题突破口:国企改革深化 |
5.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缓解信用扩张难题重要组成部分:金融结构的调整 |
5.2.1 深化金融改革,抑制信用扩张过度的必要前提:意愿投资水平由企业家内生决定 |
5.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时期金融改革深化的主要内容 |
5.3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缓解信用扩张难题的综合评价 |
5.3.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缓解信用扩张难题已取得的成就 |
5.3.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缓解信用扩张难题仍存在的不足 |
第6章 结论 |
6.1 我国缓解信用扩张难题制度变迁的简要回顾 |
6.2 我国98年以后经济增长问题的金融体制成因及其治理对策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制约因素与解决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制约因素 |
(一) 资本市场体系状况的制约 |
(二) 投资人群体不成熟的制约 |
(三) 历史负担的制约 |
1.企业大量存在的冗员, 国有企业在现行体制下尚难以承受, 新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的出资人就更加难以承受。社会出资人参与国有企业改组, 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则来比较、分析投资收益的。是出资直接建立新企业, 还是投资收购、参股、控股现有的国有企业, 第一位要考虑的因素就是投资收益。在国有企业存在大量冗员的情况下, 国有企业的存量资产的比较收益就会大打折扣。也就是说, 投资于一个存在大量冗员的企业, 其收益要被冗员冲抵相当的部分。当然, 国有企业的现有职工, 由于多年从事现有的生产经营活动, 省去了投资者对职工的培训费用, 但在劳动力相对供过于求的情况下, 这一优势并不会被投资者所看中。如果国有企业出售资产, 就不能单纯按照账面价值来考虑, 而必须考虑消化冗员负担的因素。 |
2.国有企业存在过度负债是一种普遍现象。这些负债包括对银行的负债、为对其它企业应付款等方面的负债、企业内部拖欠职工工资、医药费等方面的负债等等。还有一些企业因虚盈实亏、资产债务虚假而存在隐性负债。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不能逃避债务, 不能使债务悬空。这一要求对于负债和资产相等或资产大于负债的企业来说, 是不难做到的。但对于资产负债率超过100%的企业来说, 解决的难度就大得多了。 |
(四)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的制约 |
(五) 政府职能转换滞后的制约 |
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对策分析 |
(一) 积极发展非国有经济, 培育多元投资主体 |
1.大力支持集体经济的发展。 |
2.加强国有资本与外资的融合。 |
3.营造一个公平、公正、规范经营的社会环境, 积极促进私营和个体经济的发展。 |
(二)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体系 |
1.政府要确定公平、公正、公开、有序的市场运行规则。 |
2.政府要对资本市场的运行确立正确的导向。 |
3.进一步规范证券市场。 |
4.发展和规范产权交易市场。 |
5.建立健全市场中介机构。 |
(三)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步伐 |
1.打破社会保险分散管理格局, 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
3.完善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制度。 |
(四) 构建新型国有资产运营体系 |
1.转变政府职能, 加快政府机构改革。 |
2.构建三层次国有资产监管和运营体系。 |
3.组建国有资产经营机构。 |
(五) 加强法制建设 |
(9)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与“两企分离”(论文提纲范文)
一 国有企业经营效率的实证分析与推论 |
二 现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方案的提出 |
三 现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方案存在的问题 |
四 基于产业分离的“两企分离”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一种思路 |
五 基于分级所有的“两企分离”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一种选择 |
(10)对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的再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有经济退出一切竞争性行业”论 |
二、“国有经济从中小企业完全退出”论 |
三、“国有经济被迫撤退”论 |
四、“靓女先嫁 (好的国有企业先卖) ”论 |
五、“国有企业的出路在于私有化”论 |
六、“国家不与民争利”论或“国退民进”论 |
七、“国有经济资产量化到个人”或“股份化”论 |
八、“国有经济的无所作为”论 |
四、积极支持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40年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理论研究述评[J]. 张嘉昕,孙舒悦. 改革与战略, 2020(01)
- [2]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演进与经验分析[J]. 黄速建.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8(10)
- [3]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三十年回顾与展望[A]. 黄速建,黄群慧,王钦,肖红军. 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三十年, 2008
- [4]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与国有资本退出问题研究[D]. 刘钢. 中国海洋大学, 2006(02)
- [5]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问题研究[D]. 王彦. 长春理工大学, 2004(12)
- [6]政府在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中的作用、角色定位和政策选择[J]. 孙亚忠. 江汉论坛, 2003(10)
- [7]转轨经济中的信用扩张分析导论[D]. 张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03)
- [8]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制约因素与解决对策[J]. 程丽霞,杨洁. 社会科学战线, 2003(01)
- [9]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与“两企分离”[J]. 张伟.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3)
- [10]对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的再认识[J]. 叶飞文. 当代经济研究, 2002(05)
标签: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国有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