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森瘿蚊论文-白玉明,贺定坤,陆平,闫清萍,张皓

黑森瘿蚊论文-白玉明,贺定坤,陆平,闫清萍,张皓

导读:本文包含了黑森瘿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黑森瘿蚊,触角,扫描电镜,变异

黑森瘿蚊论文文献综述

白玉明,贺定坤,陆平,闫清萍,张皓[1](2018)在《黑森瘿蚊触角结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黑森瘿蚊(Mayetiola destructor (Say))成虫的触角结构。观察结果表明,触角由16~18节组成,包括柄节、梗节和14~16节鞭小节。雄虫触角主要为17节,雌虫为16节。鞭小节的愈合、鞭节末节出现缢缩是造成触角节数发生变异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植物检疫》期刊2018年06期)

张皓,陆平,梁巧玲,戴爱梅[2](2018)在《新疆黑森瘿蚊疫情的发生现状与药剂防控》一文中研究指出黑森瘿蚊Mayetiola destruotor (Say)是我国重要的进境和国内植物检疫害虫,20世纪80年代初在新疆伊犁、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多次暴发,1984年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国内鲜有研究报道,但是1999年来黑森瘿蚊在博州又屡次暴发成灾。2014-2017年,利用性诱捕器监测结合田间害状观察和虫情动态调查,研究了现阶段黑森瘿蚊在新疆的发生分布特点,分析了疫情爆发原因,并试验了药剂拌种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伊犁霍城、察县、伊宁县、尼勒克、特克斯、昭苏、新源均未诱到成虫或发现危害,而在博州的温泉县、博乐市发现明显危害,但在精河县未发现。疫情发生区,春季重于秋季,高海拔的山区田块重于低海拔平原区田块。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现阶段黑森瘿蚊疫情的发生特点为:发生范围缩小,高海拔区重于低海拔区。分析认为,小麦与马铃薯、向日葵等非寄主作物轮作是导致疫情发生范围明显缩小的主要原因,气候变暖则是造成高海拔区重于低海拔区的主要原因。药剂拌种试验发现,冬小麦播种前采用30%噻虫嗪WS按照300ml/100kg种子的剂量拌种处理,可有效控制黑森瘿蚊的危害。(本文来源于《第五届全国入侵生物学大会——入侵生物与生态安全会议摘要》期刊2018-08-03)

朱叶,马璇,吾木提·阿巴合,张皓,梁巧玲[3](2018)在《检疫害虫黑森瘿蚊的致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黑森瘿蚊Mayetiola destructor (Say)是我国重要的检疫害虫,在新疆局部发生,以幼虫钻入小麦叶鞘内取食,受害植株生长受阻,产量下降,历史上多次爆发为害,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防控黑森瘿蚊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是种植抗性品种,但黑森瘿蚊种群致害性的进化常导致抗性品种的失效,进而导致其发生危害的加重。为明确我国黑森瘿蚊的致害性水平,室内温室条件下测试了新疆54个小麦品种对黑森瘿蚊安乡种群和羊场种群的抗性水平,以及18℃下14个携带不同抗性基因/基因聚合体(分别携带H3、H5、H6、H7H8、H13、H14、H17、H18、H20、H22、H25、H26、H31和Hdic基因)的小麦品种对安乡种群的抗性,并进一步分析了18℃、20℃、24℃、26℃下两个抗虫品种的抗性水平。结果发现,54个品种中仅有2个表现抗性,分别是新冬23号和新冬49号,品种的抗性水平因黑森瘿蚊种群的不同而异;曾经的抗性品种新冬3号对两个种群的抗性均已丧失。14个携带已知抗性基因小麦品种中,有5个(分别携带H6、H17、H18、H20和H31)对安乡种群基本无效(抗性株率≤30%),6个(分别携带H5、H7H8、H14、H22、H25、H26基因)表现为高效(抗性株率90%以上)。抗性品种新冬23号和新冬49号的抗性水平与温度有关,随着温度的升高,抗性水平下降,26℃时完全丧失。以上结果表明,博州黑森瘿蚊种群的致害性已发生了变异,且致害性很强,致害种群在田间占据优势、田间种植敏感品种是导致近年来黑森瘿蚊屡次爆发的重要原因;新筛选的抗性品种的抗性水平受温度影响。现阶段在利用抗虫品种防控黑森瘿蚊的策略中,品种选择时应优先选用种植新冬23号和新冬49号,抗性品种选育中,应优先考虑利用H5、H7H8、H14、H22、H25、H26基因。(本文来源于《第五届全国入侵生物学大会——入侵生物与生态安全会议摘要》期刊2018-08-03)

张皓,戴爱梅,梁巧玲,陆平[4](2016)在《噻虫嗪种子处理对冬小麦黑森瘿蚊的防治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黑森瘿蚊(Mayetiola destructor(Say))是我国重要的检疫性害虫,近年在新疆博尔塔拉州局部暴发。田间试验了30%噻虫嗪WS拌种处理新冬18号小麦种子对黑森瘿蚊的防效及其对出苗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每100 kg种子分别用30%噻虫嗪WS 100 m L、200 m L、300 m L 3种剂量拌种处理后对黑森瘿蚊的防效分别为77.99%~78.35%、81.79%~100%、92.23%~100%;拌种处理可显着提高小麦产量,且不会降低田间出苗率,300 m L/100 kg种子处理可显着提高出苗率。建议生产中采用30%噻虫嗪WS 300 m L/100 kg种子进行处理防治黑森瘿蚊。(本文来源于《植物检疫》期刊2016年03期)

高谊,那木苏,李红[5](2015)在《博州小麦黑森瘿蚊发生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黑森瘿蚊发生与流行和温湿度关系密切,低温高湿利于黑森瘿蚊发生与流行。温度越高,羽化的时间越短,气候不适宜时进入休眠,延期羽化。黑森瘿蚊主要随寄主植物的茎秆而远距离传播,我国将其列为进境二类检疫性有害生物,新疆博州地区有分布,是博州小麦上最重要的害虫之一。为摸清小麦黑森瘿蚊发生的原因,我们对近几年气候特点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小麦黑森瘿蚊的发生与气候有密切的关系。根据博州地区的发生特点,制定出了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15年07期)

武威,李志红,杭小溪[6](2015)在《基于CLIMEX的黑森瘿蚊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利用"CLIMEX+GIS"的方法,对黑森瘿蚊(Mayetiola destructor)在中国的适生性情况进行了分析预测。结果表明黑森瘿蚊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较为适生,适生区面积占全国的66.45%。根据预测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植物检疫措施建议。可为检验检疫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对于防控该虫的传入也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植物检疫》期刊2015年01期)

梁巧玲,陆平,张皓,戴爱梅[7](2014)在《检疫害虫黑森瘿蚊的形态特征与为害状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黑森瘿蚊[Mayetiola destructor(Say)]是重要的国际性检疫害虫,我国仅分布于新疆,近年在局部地区严重发生。黑森瘿蚊在小麦苗期的为害状与麦秆蝇(Meromyza saltatrix L.)相似,易引起混淆。本文描述了黑森瘿蚊各虫态的鉴别特征及其在小麦上的为害症状,提出了与麦秆蝇的鉴别方法。(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4年05期)

戴爱梅,梁巧玲,张皓,陆平[8](2014)在《黑森瘿蚊在新疆博州的发生现状及原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黑森瘿蚊局部分布于我国新疆,近年在博尔塔拉州局部暴发。为有效控制疫情,通过疫情普查和定点观察,调查了黑森瘿蚊的分布范围和发生特点,分析了疫情发生原因。黑森瘿蚊目前主要分布于温泉县和博乐市,以春季世代危害为主,在温泉县春小麦、博乐市冬小麦上发生严重。引起疫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敏感小麦品种大面积种植、适宜的气候条件和防治措施不到位。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控制对策。(本文来源于《植物检疫》期刊2014年04期)

吐尔洪·胡吉[9](2013)在《小麦黑森瘿蚊综合防治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黑森瘿蚊是广泛分布于世界主要小麦产区的重要害虫。最早于1975年传入我区霍城县发生为害,至1983年已迅速扩散蔓延至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一度严重成灾,对我区冬小麦和春小麦生产造成严重危害。”6月20日,新疆植保站检疫科高级农艺师阿丽亚(本文来源于《新疆科技报(汉)》期刊2013-07-10)

张皓[10](2011)在《黑森瘿蚊生物型的适合度代价及小麦苗龄对其适合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黑森瘿蚊Mayetiola destructor (Say)是广泛分布于世界主要小麦产区的一种重要小麦害虫。虽然利用抗性品种是控制其危害的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但广泛使用抗虫品种对黑森瘿蚊种群形成的选择压力,导致适应抗性的生物型不断出现,严重制约了抗虫品种的持效期。小麦-黑森瘿蚊系统符合基因对基因(gene-for-gene)模式,为研究昆虫与植物的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害虫在克服寄主抗性的过程中所伴随的适合度代价会影响生物型的进化方向与进程,但在黑森瘿蚊中尚未得到验证。持续筛选抗性材料,分析已知抗虫基因对新生物型的有效性,不仅可以为小麦的抗虫育种提供有用的信息,也可为改进抗虫管理对策提供重要的依据;而探索小麦发育期对黑森瘿蚊适合度的影响则可促进对田间种群动态规律的了解。因此,在实验室条件下,我们研究了黑森瘿蚊生物型分化过程伴随的适合度变化,比较了黑森瘿蚊在不同龄期幼苗上的适合度,评估了栽培二粒小麦的抗虫性,并分析了H13基因适应系(vH13)对已知小麦抗性基因的反应。主要取得如下结果:1.对两种抗性基因适应型种群H13和H9适应系与非适应生物型Great Plains (GP)的适合度比较结果表明,在去除抗性选择压力的环境下,两个进化种群的成虫个体均小于非适应型,表明黑森瘿蚊对寄主抗性的克服是以降低生殖力为代价的。进一步分析发现,以体型变化来衡量适合度代价的大小,会低估生殖力的损失率。与GP相比,H9适应系与H13适应系雌虫的翅长分别减少了9%和3%,雄虫翅长分别减少了5%和3%;而根据成虫体型大小与繁殖力的关系估计的雌虫产卵量分别减少了32%和12%,雄虫可授精卵量分别减少了18%和11%。2.比较了抗性基因适应型种群vH13系在两种小麦品种Molly和Newton上的适合度。Molly携带H13基因(新寄主),但最近对vH13系已丧失抗性,Newton不携带任何已知的黑森瘿蚊抗性基因(原始寄主)。结果表明,vH13在两种小麦上的体型大小和发育速率均无明显差别,但在新寄主上,幼虫取食期的存活率,以及卵—成虫期的存活率均显着降低,表明vH13系在选择压力下克服寄主抗性是以降低存活率为代价的。3.根据苗期对幼虫侵害的反应,从300份栽培二粒小麦品系中筛选出10个抗黑森瘿蚊材料,分别为CItr14972, CItr4013, PI154582, PI94634, PI94650, PI254194, PI362500,PI362501, PI355479和PI377655。其中CItr14972, CItr4013, PI154582, PI362500和PI377655等5种对vH13系表现为高抗。对vH13系的致害力分析表明,在供试的27种抗虫基因(或基因聚合体)中,有5种基因H3, h4, H13, H18和H31已丧失了抗性,而有17种表现高抗,包括H5, H7H8, H9, H11, H12, H14, H15, H17, H19, H20, H21, H22,H25, H26, H28, H29和H32,其中H9, H11, H15, H19, H20, H21, H25, H28和H29等9个基因可作为备选基因用于未来的vH13系流行区。4.小麦苗龄对黑森瘿蚊的适合度会产生显着影响。分别在2叶期开始取食和5–7叶期开始取食导致在成虫体型大小、卵–成虫的存活率和发育历期均出现显着差异。在小龄植株上的存活率高于大龄幼苗上的个体,发育历期也明显较短,但体型较小。在两种幼苗上卵—成虫的发育历期与成虫的体型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获得较大的体型并不必然要求较长的发育时间。对成虫的羽化动态比较发现,大龄幼苗上的雌虫和雄虫均出现两个羽化高峰期,而在小龄麦苗上均只出现一个羽化高峰期。导致大龄幼苗上个体平均发育期较长的原因是羽化期延迟的个体在种群中的比例更高,而非为了获取较大体型所致。以上结果证实,黑森瘿蚊生物型在克服寄主抗性的致害性进化过程存在适合度代价,在去除抗性选择压力条件下,适合度代价表现为生殖力降低;在有选择压力条件下,表现为存活率降低;小麦的发育期会影响其适合度;栽培二粒小麦也是重要的抗性资源,大部分抗性基因对vH13系是有效的,可用于抗性育种。这些结果为进一步了解黑森瘿蚊生物型的进化过程、种群的田间动态变化规律以及揭示黑森瘿蚊—小麦的协同进化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在实践上可为抗性品种的培育、抗性基因的有效利用和害虫治理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1-11-01)

黑森瘿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黑森瘿蚊Mayetiola destruotor (Say)是我国重要的进境和国内植物检疫害虫,20世纪80年代初在新疆伊犁、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多次暴发,1984年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国内鲜有研究报道,但是1999年来黑森瘿蚊在博州又屡次暴发成灾。2014-2017年,利用性诱捕器监测结合田间害状观察和虫情动态调查,研究了现阶段黑森瘿蚊在新疆的发生分布特点,分析了疫情爆发原因,并试验了药剂拌种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伊犁霍城、察县、伊宁县、尼勒克、特克斯、昭苏、新源均未诱到成虫或发现危害,而在博州的温泉县、博乐市发现明显危害,但在精河县未发现。疫情发生区,春季重于秋季,高海拔的山区田块重于低海拔平原区田块。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现阶段黑森瘿蚊疫情的发生特点为:发生范围缩小,高海拔区重于低海拔区。分析认为,小麦与马铃薯、向日葵等非寄主作物轮作是导致疫情发生范围明显缩小的主要原因,气候变暖则是造成高海拔区重于低海拔区的主要原因。药剂拌种试验发现,冬小麦播种前采用30%噻虫嗪WS按照300ml/100kg种子的剂量拌种处理,可有效控制黑森瘿蚊的危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黑森瘿蚊论文参考文献

[1].白玉明,贺定坤,陆平,闫清萍,张皓.黑森瘿蚊触角结构观察[J].植物检疫.2018

[2].张皓,陆平,梁巧玲,戴爱梅.新疆黑森瘿蚊疫情的发生现状与药剂防控[C].第五届全国入侵生物学大会——入侵生物与生态安全会议摘要.2018

[3].朱叶,马璇,吾木提·阿巴合,张皓,梁巧玲.检疫害虫黑森瘿蚊的致害性研究[C].第五届全国入侵生物学大会——入侵生物与生态安全会议摘要.2018

[4].张皓,戴爱梅,梁巧玲,陆平.噻虫嗪种子处理对冬小麦黑森瘿蚊的防治效果[J].植物检疫.2016

[5].高谊,那木苏,李红.博州小麦黑森瘿蚊发生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农业科技通讯.2015

[6].武威,李志红,杭小溪.基于CLIMEX的黑森瘿蚊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预测[J].植物检疫.2015

[7].梁巧玲,陆平,张皓,戴爱梅.检疫害虫黑森瘿蚊的形态特征与为害状识别[J].植物保护.2014

[8].戴爱梅,梁巧玲,张皓,陆平.黑森瘿蚊在新疆博州的发生现状及原因分析[J].植物检疫.2014

[9].吐尔洪·胡吉.小麦黑森瘿蚊综合防治措施[N].新疆科技报(汉).2013

[10].张皓.黑森瘿蚊生物型的适合度代价及小麦苗龄对其适合度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标签:;  ;  ;  ;  

黑森瘿蚊论文-白玉明,贺定坤,陆平,闫清萍,张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