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的检验

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的检验

崔海龙张贺刘宇松王鹤焦德明

黑龙江省鸡西市传染病医院158100

【摘要】选取医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97例,根据患者是否出血分为出血组(39例)和无出血组(58例),并选取同时期健康体检人群97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研究对象的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参数,并对结果进行统计比较。肝硬化组PT、MPV和PDW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PLT和PC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出血组PT、MPV和PDW水平显著高于无出血组(P<0.05),而PLT和PCT水平显著低于无出血组(P<0.05)。通过检测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参数可了解肝硬化病情,对于临床治疗和预后均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检验

引言:肝脏是人体多种凝血因子合成的主要场所,人体内有12种凝血因子(如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II、VII、IX、X等)是肝脏参与合成的。肝病时可引起凝血因子缺乏而造成凝血时间延长及发生出血倾向,因此,对于肝病患者凝血指标的检测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肝硬化由于大量肝细胞受损、肝功能下降,从而造成凝血因子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减少,严重者会发生出血症状,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甚至导致死亡。本研究选取2014年02月到2015年02月医院收治的97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参数检测了解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为了解病情、判断出血情况提供参考,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02月到2015年02月医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97例,均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关于肝硬化的诊断标准,男63例,女34例,年龄33~72(50.16±6.22)岁;根据患者是否出血分为出血组(39例)和无出血组(58

例)。另外选取同时期健康体检者97例作为对照组,男59例,女38例;年龄31~75(51.02±5.84),所有健康体检者均无肝胆、血液以及心脑血管疾病。所有受检人员均在2w内未使用过可影响凝血的任何药物。肝硬化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二)方法

1.标本采集和处理

所有受检人员在入院后的晨起空腹状态下,给予真空静脉采血,血常规采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2K)1~2ml抗凝血,均匀混合;血凝采用血凝管(内

含0.2ml浓度为0.1mol/L的枸橼酸钠溶液),采集静脉血1.8ml,然后充分摇匀试管,3000r/min离心15min,分离血浆备用。

2.检测方法

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配套试剂对血小板参数进行测定,并采用全自动血凝仪及相应配套试剂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所有标本均在采集后2h内完成检测,同时做好详细记录。

3.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所有受检人员的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以及大血小板压积(PCT)。

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表示x±s,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肝硬化组与健康对照组PT和血小板参数检测结果比较肝硬化组PT、MPV和PDW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PLT和PC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三、讨论

肝脏既参与多种凝血因子的合成,也是溶解血栓所需蛋白质合成的主要场所,在维持凝血和抗凝血系统平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肝硬化由于大量肝脏细胞损伤坏死,引起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的合成减少,从而使

凝血时间大大延长。本研究结果显示,肝硬化组PT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出血组PT明显多于无出血组(P<0.05),提示PT增加与肝硬化程度和出血密切相关,原因在于随着肝硬化病情的不断加深,肝功能逐渐下降,凝血因子缺乏而造成凝血功能障碍,最终引起出血。血小板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凝血和止血,修补破损的血管。PLT、MPV、PDW和PCT是反映血小板功能的主要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肝硬化组与对照组血小板参数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肝硬化患者存在血小板障碍。本研究同时发现,肝硬化组MPV和PDW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PLT和PC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相同的结果也出现在出血组和无出血组,原因可能是:肝硬化患者由于门脉高压,脾梗阻性充血肿大,导致脾功能亢进,血小板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大量吞噬和破坏,且随着病情发展,血小板减少越明显,从而造成骨髓巨核细胞代偿性增生,致使新生血小板反应性增多,MPV增加,形成“应激性大血小板”。

结语:综上所述,我们能够知道,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在我国大多数为肝炎后肝硬化,少部分为酒精性肝硬化和血吸虫性肝硬化。病理组织学上有广泛的肝细胞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与纤维隔形成,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肝脏逐渐变形、变硬而发展为肝硬化。肝硬化患者的PT和血小板参数,能反映肝硬化患者的肝功受损程度和出血情况,所以,在检查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同时检测PT和血小板参数,有助于准确判断肝硬化病情,对治疗和预后评估有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林壮琼,张展青.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和血小板检测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8):986-987.

[2]谢松生,李文郎,陈爱华,等.凝血三项与血小板的联合检测对肝硬化患者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1,12(3):474-475.

[3]张秀琴.肝病患者凝血因子、血小板参数检测及临床意义[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1,22(2):74-75.

[4]张雪松,张晓燕.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参数检测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20):2518-2519.

标签:;  ;  ;  

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的检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