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农村信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农村,留守青少年,宗教信仰,思想政治教育
农村信仰论文文献综述
闫红果[1](2019)在《农村留守青少年宗教信仰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宗教在农村地区的迅速传播,留守青少年成为宗教传播的对象,选取浙江省H市为田野调查点,发现留守青少年信教人数增加、宗教认同多元化、信教动机功利化、信教途径多样化。农村留守青少年信教具有受长辈的默许、受同伴的吸引、非虔诚的信徒等特点,是家庭、学校、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引导农村留守青少年的精神生活,需要家庭、学校、党委和政府协同发力。(本文来源于《科学与无神论》期刊2019年05期)
王水根,傅琴芳[2](2019)在《江西农村女性佛教信仰调研简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信解、愿求、修行、证果四大方面,当下的江西农村女性佛教信仰个性,既有一般意义上的农村女性佛教信仰特征,更有基于其所在地域背景差异和农村女性性别身份标签视域下的江西地方信仰特色。其中,江西农村信仰文化原生态的多方保持,使之信解混同特征突出;至于愿求,则明显烙上了劳务输出大省的印痕,并在革命老区环境的熏陶下得以某种升华;而无论是受益于佛教活动场所的数量优势,还是无奈于教育素养低、视野与交际狭窄等不足,她们的修行总能应对得体,自在自适且中道圆融;其证果的功利性,则超出了一般程度,并呈现于如"集体无意识下的地缘认同式证果"等多种形态之中。(本文来源于《宜春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林瑜胜[3](2019)在《“嵌入”与“析出”:我国农村宗教信仰的研究进路》一文中研究指出受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影响,宗教信仰在我国农村地区与农民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心理相互契合,呈现普遍的"嵌入"形态,世俗生活和宗教精神的合体使得中国人的"宗教性"难以被轻易识别。随着宗教管理和社会环境的改变,我国农村地区不同程度的"宗教热"、农村基督教的较快增长、宗教的"公共性"和"个体化"等宗教信仰的新现状与新特性,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宗教与社会相互作用结果的自然"析出",也是宗教信仰自身的属性要求和功能延伸。总体而言,我国农村宗教信仰的研究进路是"嵌入"特征的普遍勾勒和"析出"结果的多维"深描"。(本文来源于《世界宗教文化》期刊2019年04期)
舒秀兰[4](2019)在《公共参与视角下的农村女性信仰基督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对基督教的研究越来越多,成果大量涌现,主要原因在于基督教在改革开放以来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在部分农村,如Y县,该县从1998年到2008年的十年间,基督教信徒以每年3千人的速度增加,信徒已遍布全县的各乡、镇、场的所有自然村和县城社区,信徒人数超过了总人口的十分之一。Y县为何产生“宗教热”现象,笔者通过对Y县调查发现,Y县“宗教热”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该县农村女性基督徒的增加。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市场经济的理性主义不断瓦解着传统意义上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个人主义的兴起促使村民身份认同越来越由生活方式和自我理解来确定,农村女性的自我认同参照体系发生转变,由满足男性的喜好转为对自我内心的追寻。受传统性别观念和生理因素的影响,农村女性在家庭和社会分工处于弱势地位,她们在农村政治权力结构处于边缘位置,公共参与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基督教所宣扬的博爱、互助以及组织活动的有规律性能满足农村女性的归属和爱的需要。她们通过信仰耶稣,参加宗教活动以及对教义的遵守,加强了彼此间交往,相互熟悉,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形成了亲密关系,这种内聚力使她们彼此信任,增强了社会资本,基督教形成一个信徒共同体,农村女性在基督教中获得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同时基督教通过建构公共性给她们提供组织归属感,满足农村女性自我认同的需要,农村女性信徒的增多与其公共参与弱化有关。针对此类现象,农村基层组织可通过加强农村女性的公共参与,在乡村社会建构公共性。(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6-12)
张欢[5](2019)在《当代长篇小说中农村信仰空间的流变——以《创业史》《平凡的世界》《湖光山色》为考察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当代长篇小说中的农村"信仰空间",最能代表不同历史时期农村信仰文化的变迁。以《创业史》《平凡的世界》《湖光山色》为代表的长篇小说,呈现了广大农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等重要历史阶段的农村信仰文化的变化。在中国当代长篇小说中,因受到政治变化、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以龙王庙、土神庙、堂屋神龛与墙面、墓地为代表的农村"信仰空间",随着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的变化,呈现"传承-衰落-复兴-多元化"的代际演变特征。"信仰空间"的变迁是小说农村空间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观察中国农村信仰文化变迁的风向标。(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郑德,陈捷[6](2019)在《关于东北农村地区民间信仰嬗变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农村地区人们把拜请神灵以期福佑、治病、预测等活动统称为"烧香"或"看香"。这种烧香祭祀的基本动力是"灵验"。在现代性的"召唤"下,东北农村烧香复苏并产生了适应性的改变。这种改变导致了烧香祭祀中的神灵"悬置"。"悬置"体现了中国农村现代治理与传统自治之间的矛盾和矛盾的解决方法——不是直接硬性的行政干预,而是软性的、有限度的文化认同。(本文来源于《长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林瑜胜[7](2018)在《农村老年人宗教信仰状况值得关注》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二元结构下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差距带来的城乡疏离、乡-城人口的持续流动,使农村老年人独自面临的来自生活和个体自身的风险越来越多。农村老年人的身份特征和自身的生理条件决定了其社会资源汲取能力较低,无法完全通过自身努力来摆脱种种困境。一些宗教便将农村老年人,(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报》期刊2018-09-25)
常颜艳,刘堂灯[8](2018)在《新时代农村宗教文化信仰的引导策略研究——以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农村社会快速发展,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加多种多样,在政府推动和引导的新农村文化之外,宗教文化在农村也有不少信众。宗教文化的兴起有其复杂的原因,积极与消极影响并存。个案分析其间的因由及其问题,对于引导农村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推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导刊》期刊2018年25期)
王立志[9](2018)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宗教信仰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农村社会结构正发生巨大变化。与此同时,农村地区掀起了"宗教热"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参与相关宗教活动的民众人数日益增多。基于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调查数据,从宗教理性主义、文化主义和功能主义叁个理论视角出发,探究这种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举措: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加快农村社会发展,重建农村传统互助体系;加强基层教育工作,丰富农民精神生活。(本文来源于《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赵缇,唐国建[10](2018)在《农村青壮年女性宗教信仰选择的多重逻辑——基于福建小链岛的个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青壮年女性作为主要的社会弱势群体之一,其宗教信仰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忽视。本文基于福建小链岛的田野调查发现,当地农村青壮年女性的宗教信仰选择主要体现为宗教信仰的代际传承与代际转换两种形式。不管是何种形式的选择,她们在充分享受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也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其中(1)历史逻辑所构造的宗教生态环境作为选择的前提条件,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2)家庭因素是影响选择的内驱动力,家庭宗教传统和维持家庭存续是个体考量的两个维度,这尤其体现在宗教传承的过程中;(3)作为外部条件,国家逻辑展现的是公共权力运用政策法律等手段,通过对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环境的引导间接影响青壮年女性的信仰选择。(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研究》期刊2018年08期)
农村信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信解、愿求、修行、证果四大方面,当下的江西农村女性佛教信仰个性,既有一般意义上的农村女性佛教信仰特征,更有基于其所在地域背景差异和农村女性性别身份标签视域下的江西地方信仰特色。其中,江西农村信仰文化原生态的多方保持,使之信解混同特征突出;至于愿求,则明显烙上了劳务输出大省的印痕,并在革命老区环境的熏陶下得以某种升华;而无论是受益于佛教活动场所的数量优势,还是无奈于教育素养低、视野与交际狭窄等不足,她们的修行总能应对得体,自在自适且中道圆融;其证果的功利性,则超出了一般程度,并呈现于如"集体无意识下的地缘认同式证果"等多种形态之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村信仰论文参考文献
[1].闫红果.农村留守青少年宗教信仰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学与无神论.2019
[2].王水根,傅琴芳.江西农村女性佛教信仰调研简录[J].宜春学院学报.2019
[3].林瑜胜.“嵌入”与“析出”:我国农村宗教信仰的研究进路[J].世界宗教文化.2019
[4].舒秀兰.公共参与视角下的农村女性信仰基督教研究[D].南昌大学.2019
[5].张欢.当代长篇小说中农村信仰空间的流变——以《创业史》《平凡的世界》《湖光山色》为考察中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6].郑德,陈捷.关于东北农村地区民间信仰嬗变的考察[J].长春大学学报.2019
[7].林瑜胜.农村老年人宗教信仰状况值得关注[N].中国民族报.2018
[8].常颜艳,刘堂灯.新时代农村宗教文化信仰的引导策略研究——以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8
[9].王立志.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宗教信仰影响因素分析[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
[10].赵缇,唐国建.农村青壮年女性宗教信仰选择的多重逻辑——基于福建小链岛的个案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8